知见的汉语大词典是:(1).见识;见解。《汉书·文帝纪》:“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丐以启告朕。”明李贽《史纲评要·宋神宗皇帝》:“介甫之病,坐不近人情,故君实明快之言,如不闻也,然岂但介甫已乎,凡稍有知见者俱如是矣。”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往所理想,在知见情操,两皆调整,若主智一派,则在聪明睿智,能移客观之大世界于主观之中者。”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二章第二节:“从这多数的征伐事项中,可以抽绎出下列的几项知见。”(2).看见,知道。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时都统冯湛帐前适有一人在傍知见。”《廿载繁华梦》第二回:“海关里有两个册房……一个是造真册的,一个是造假册的。真册的自然是海关大臣和库书知见;假册的就拿来虚报皇上。”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三六章:“大嫂,刘家的事你也知道,家公家婆做过什么,你也知见。”(3).佛教语。知为意识,见为眼识,意谓识别事理、判断疑难。宋秦观《法云寺长老疏文》:“无前后来去之际,有解脱知见之因。”清龚自珍《重辑〈六妙门〉序》:“不停心,则虽有无上知见,为烦恼风动摇慧灯,若存若灭……制心一处,何事不办,如开佛知见矣。”。
知见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知见详细内容】
犹见识﹐见解。知见[zhījiàn]⒈见识;见解。⒉看见,知道。⒊佛教语。知为意识,见为眼识,意谓识别事理、判断疑难。
二、引证解释
⒈见识;见解。引《汉书·文帝纪》:“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匄以啟告朕。”明李贽《史纲评要·宋神宗皇帝》:“介甫之病,坐不近人情,故君实明快之言,如不闻也,然岂但介甫已乎,凡稍有知见者俱如是矣。”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往所理想,在知见情操,两皆调整,若主智一派,则在聪明睿智,能移客观之大世界于主观之中者。”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二章第二节:“从这多数的征伐事项中,可以抽绎出下列的几项知见。”⒉看见,知道。引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时都统冯湛帐前适有一人在傍知见。”《廿载繁华梦》第二回:“海关里有两个册房……一个是造真册的,一个是造假册的。真册的自然是海关大臣和库书知见;假册的就拿来虚报皇上。”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三六章:“大嫂,刘家的事你也知道,家公家婆做过什么,你也知见。”⒊佛教语。知为意识,见为眼识,意谓识别事理、判断疑难。引宋秦观《法云寺长老疏文》:“无前后来去之际,有解脱知见之因。”清龚自珍《重辑<六妙门>序》:“不停心,则虽有无上知见,为烦恼风动摇慧灯,若存若灭……制心一处,何事不办,如开佛知见矣。”
三、综合释义
见识;见解。《汉书·文帝纪》:“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匄以啟告朕。”明李贽《史纲评要·宋神宗皇帝》:“介甫之病,坐不近人情,故君实明快之言,如不闻也,然岂但介甫已乎,凡稍有知见者俱如是矣。”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往所理想,在知见情操,两皆调整,若主智一派,则在聪明睿智,能移客观之大世界于主观之中者。”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二章第二节:“从这多数的征伐事项中,可以抽绎出下列的几项知见。”看见,知道。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时都统冯湛帐前适有一人在傍知见。”《廿载繁华梦》第二回:“海关里有两个册房……一个是造真册的,一个是造假册的。真册的自然是海关大臣和库书知见;假册的就拿来虚报皇上。”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三六章:“大嫂,刘家的事你也知道,家公家婆做过什么,你也知见。”佛教语。知为意识,见为眼识,意谓识别事理、判断疑难。宋秦观《法云寺长老疏文》:“无前后来去之际,有解脱知见之因。”清龚自珍《重辑<六妙门>序》:“不停心,则虽有无上知见,为烦恼风动摇慧灯,若存若灭……制心一处,何事不办,如开佛知见矣。”
四、其他释义
1.见识;见解。2.看见,知道。3.佛教语。知为意识,见为眼识,意谓识别事理﹑判断疑难。
五、关于知见的造句
1、两人瞒婚工夫做到十足,连好兄弟陈子聪等也懵然不知,见证婚礼的圈中人只有担任伴郎的尹子维。
2、在想像中,你哥哥是个赳赳武夫,怎知见时却羽扇纶巾,很有儒将风采。
3、当罪犯劫持人质时,“部司及邻伍知见,避质不格者,徒二年”。
4、这是观身禅的修学次第,下手简易,逐渐深入,证悟实相,体达佛陀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诸法实相,最终圆证菩提。
5、假饶答话拣辨如悬河,祇成得个颠倒知见。
6、在那个大时代,各种天骄就像流星般横天而过,这其中,正人君子有,势利小人也不乏,首鼠两端的汉奸都不知见过凡几。
六、关于知见的诗句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