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的基础解释是:古代道家用语。谓大到极点而囊括一切。
大一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大一详细内容】
古代道家用语。谓大到极点而囊括一切。大一[dàyī]⒈古代道家用语。谓大到极点而囊括一切。
二、网络解释
大一(汉语词语)大一为一个古代道家词语,出自《庄子·天下》,是大同的意思。
三、综合释义
古代道家用语。谓大到极点而囊括一切。《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成玄英疏:“囊括无外,谓之大也;入於无间,谓之小也;虽復大小异名,理归无二,故曰一也。”天地未分前混沌之元气。《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於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孔颖达疏:“必本於大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指原始朴素状态。《荀子·礼论》:“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復情以归大一也。”杨倞注:“虽无文饰,但復情以归素质,是亦礼也。”指太古时代。《荀子·礼论》:“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大隆。”杨倞注:“大一谓太古时也。”指天。《庄子·徐无鬼》:“大一通之,大阴解之。”成玄英疏:“一是阳数。大一,天也,能通生万物,故曰通。”大一[dàyī]大一指礼的形上原理,礼本于大一,理无不涵,富有万殊,且极为精纯;大、是极致之意,一、是不贰之义,合起来即是上天之载,纯一不贰,为理之极致。〔礼记.礼运〕中说:「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又说:「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意在说明此形上原理的运用,有分、转、变、列等不同,见于天地、阴阳、四时、鬼神等事体。而事之序、时之宜、分艺之各效,酬酢万变而不穷,皆能行其中和自然之节,而为仁之所自显,是一本而万殊之实义。王夫之〔礼记章句〕中说:「天地、阴阳、四时、鬼神,皆大一之所函,函则必动,……莫不橐合于大一之中以听自然之推荡,而高卑之位、刚柔之德、生杀之序、幽明之效,皆于是而立,则礼之所本也。」由此可见大一即是天之德、人之性,且为礼所蕴藏自生者。〔礼运〕又说:「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意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备阴阳、四时、日月、五行、鬼神之理,是故先王建立政治的原则,即是制作礼仪,用以通达人情,合乎天德,期能体用一原,使功效不失。原因是古代生活以农为本,特别注意观察自然现象,大体来说,自然界虽然千变万化,却有一个总体的秩序,或者说是条理。礼字原和理字相通,自然界万物并生而不悖,便是在纷然杂陈之中,仍有一个条理。由此推演,人的行为和行事,也应该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大原则做根本,这大原则便是自然的根本,也就是礼。
四、其他释义
1.古代道家用语。谓大到极点而囊括一切。
五、关于大一的造句
1、呜乎哀哉,难道显示着壮族人民智慧的对歌,就这样让它被逐渐遗忘?本次武鸣“三月三”歌圩,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经贸。
2、晚唐五代的郑卫之音、流靡之变太低俗,南唐君臣的亡国之音太哀伤,都不适合大一统王朝的时代气氛。
3、叫你别看,你偏不听!这天气热,美女们难免衣着光鲜,小露曲线。这下好了吧,有反应了吧,充血了吧,挨揍了吧,一个大一个小了吧。哎,可怜的眼睛!
4、赵行德遣走朱王礼派来的信使,再度埋首提笔抄译经典。偌大一座城已几为空城,战火随时可能延及,局势危急,但对行德而言,却有了一段宁静的时光。从窗口可以望见一大群飞鸟,尘埃似的自北向南飞去。
5、小巧的脑袋,灵活的四肢,短小的尾巴,凑成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兔子。比手掌大一些的它们,毛茸茸的,好看极了。一张小巧的三瓣嘴,看起来多么活泼的样子啊!
6、爷爷示意我安静,又指指水中。我一看,竿下的鱼漂不见了,立刻紧张得一提,一条鱼上钩了。这鱼的劲好大,一下把我拉的向前栽了一下,我失去重心,大惊失色地叫了起来。
六、关于大一的诗词
<<《亚历山大一世歌》>> <<《杂诗·四大一和合》>> <<《晓行颍上县·头大一城垒》>> <<《西江月·四大一身假合》>> <<《血压·乾坤斗大一囚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