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是人们的常见病,多会导致人们的抵抗力下降,所以人们要及时治疗风湿热,避免风湿热对人们的伤害。所以,在生活中就会有人问到,中医是怎样理解风湿热的呢?
西医对风湿热的理解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身性结缔组织炎症。而中医对风湿的发病机理的理解与其他疾病一样,主要是"正"、"邪"之间的斗争,即"正气存内,邪 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最根本的机理。
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在的发病机理中,一般说正气不足是发病内因,起 决定性的作用。当正气不足之时,外来风寒湿热之邪才可乘虚侵袭肢体关节肌肉,使经脉闭 阻不通,而发痹病。对此,前贤早有认识。
(1)营卫不和:-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 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 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2)气血亏虚: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曰"少阴脉浮而弱,弱则 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3)脏腑衰弱:主要责之肝、脾、肾三脏功能衰弱。因肝主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若肝、脾、肾虚损,则肌肉筋骨失荣,而风寒湿热之邪乘 壶人侵,闭阻经络气血,痹病则生。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湿腰痛候》曰"劳伤肾,经络既虚,或因卧湿当风,而风湿乘虚搏于肾经
以上内容是对“中医是怎样理解风湿热的呢?”的简单介绍,总之,正气虚是发病的重要内因,另外其在之后的病理变化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汉·张仲景将"血痹"和"虚劳"共同讨论,唐·孙思邀《千金方》将痹病列人"虚 劳"、"六极"之门,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