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设计流派
荷兰风格派(De Stiji) 荷兰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产生于20世纪初,是早期国际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格派本源于荷兰绘画艺术风格(见风格派),但它对设计界的影响巨大,设计界的风格派被看做是现代主义设计中的重
要表现形态之一。因风格派创始人、画家蒙德里安曾以“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为题发表论文,以新造型主义来形容其创作风格,故人们又把风格派称为新造型主义。其设计的代表作有《风格》杂志的封面设计和斯拉拉斯堡的奥伯蒂咖啡馆的室内设计:里特维尔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红蓝椅子:奥德设计的乌尼咖啡馆等。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和斯伯格有关风格派的理论著述,是风格派设计的理论依据。对于设计界来说,新造型主义这一名称尤为贴切。风格派
主张从理性出发,用抽象的几何结构来表达宇审和自然的普遍的和谐与秩序,探索被事物的外貌所掩盖的规律,这些规律表现了科学理论、机械生产和现代城市的本质和节奏。其设计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设计师里特维德、建筑师奥德等人。他们主张把纯艺术的风格派原则运用在建筑、家具、其他产品和平面设计中,渗透世界,以创造新的世界秩序。他们注重使用和表现新材料、新技术,指出建筑的空间是由功能与和谐两个方面构成,其外观是由其内部空间决定的。风格派设计的代表有《风格》杂志的封面设计和斯拉拉斯堡的奥伯蒂咖啡馆的室内设计;里特维尔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红蓝椅子;奥德设计的乌尼咖啡馆等。
波普设计 (Pop Design,1960-1970) 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它代
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的设计运动,是波普艺术(Pop
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向。波普设计是一场风格前卫而又面向大众Art)思想在设计领域的一种体现,反映了
当时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观、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追求大众化、通俗化的审美趣味,充满了对传统的反叛,强调设计趣味的新颖、奇特,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英国并波及欧美。1956年英国的艺术评论家罗伦斯·艾伟(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波普设计是一个反现代主义的设计运动,以诙谐、富于人性和多元化的设计,反对现代主义设计的重功能、重理性、严谨而呆板的特点和讲究完美、整洁、高雅、形式单一的传统,打破了二战后工业设计局限于现代国际主义风格的过于严肃、冷漠、单一的面貌,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具有戏谑性的挑战。波普设计在20世纪60年代的设计界引起强烈震动。并对后来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构主义设计 (Deconstruction,1980-) 新现代主义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对现代主义设计继承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一种设计风格,在继承现代主义设计的设计原则和美学原则的基础上,崇尚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风格,追求简洁、纯净的造型和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与表现;并创造性地发挥想像力,以形态鲜明的个性表现,赋予设计明显的象征意义。坚持使用现代主义的设计语汇和设计方法,以单纯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涵与个人风格。作为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风格,新现代主义并不是其简单的重复和模仿,而是对它的更新发展。新现代主义由于具有现代主义注重功能和理性的严谨而简洁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人表现和象征性风格,因而得到了较大发展。这一风格兴起于美国建筑设计界,在20世纪90年代影响日盛。
高科技风格 与新现代主义平行发展的另一种工业设计风格是所谓的“高技术风格”(High-Tech)。这两种风格后来实际上走到一起来了。高技术风格不仅在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鼓吹表现新技术。高技术风格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这种美学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军用通讯机器风格,即所谓“游击队”
风格,以图表现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高技术”风格的发展是与20世纪50年代未以来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发展分不开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还强烈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高技术”风格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与“机器美学”最早体现于建筑设计上一样,“高技术”风格也最先在建筑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对工业设计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最为轰动的作品是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设计者是英国建筑师皮阿诺(Reuzo Piano)和罗杰斯(Richad Rogers)。他们对自己设计的解释是:“这幢房屋既是一个灵活的容器,又是一个动态的交流中心。”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大楼不仅直率地表现了结构,而且连设备也全部暴露了。“高技术”风格在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上的主要特征是直接利用那些为工厂、实验室生产的产品或材料来象征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一时间类似外科医生用的手推车、仓库用的金属支架、矿井
用的安全灯、实验室用的橡胶地板等都纷纷进入居家环境之中。“高技术”风格在20世纪60~70年代曾风行一时,并一直波及到20世纪80年代初。但是“高技术”风格由于过度重视技术和时代的体现,把装饰压到了最低限度,因而显得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常常招致非议。与此同时,另一些设计师正致力于创造出更富有表现力和更有趣味的设计语言来取代纯技术的体现,把“高技术”与“高情趣”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最早的讯号是名为“波普”的艺术与设计运动。
后现代主义设计(Post Modernism)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产物。它发端于建筑设计并影响到其他设计领域,在设计宗旨、风格等方面向现代主义设计提出挑战。20世纪60年代,西方进入“丰裕社会”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讲究结实耐用转向求新求异。现代主义设计风格长期以单调、沉闷、冷漠的形式充斥城市,使人们渴望出现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形式单调的产品已不能适应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和商业竞争。后现代主义设计遂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末,以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为代表的设计师,提出主宰设计风格的不是权威,而是市场。由日本著名建筑师山崎实1954年主持设计和建造的普蒂鲁·艾戈低收入住宅区,具有典型的现代主义设计特征,虽价格低廉,但因其形式呆板,居住率一直很低,没有经济效益。1972年7月15日,美国圣路易市政府不得不予以炸毁,以便腾出地方盖新楼。它仿佛宣告了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结束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开始。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单一和机械化的形式,有时难
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美感。后现代主义反对杰出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凡德洛的“少即多”的设计原则,并提出“少即烦”的观点,认为设计不仅要实现功能要求,还必须使形式表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满足消费者日益精致和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他们提出“复兴都市历史拼合”理论,认为新时期的设计应以新材料、新技术克服单一化的技术特征,要表现出与自然和原有的历史传统面貌融为一体的都市面貌。同时,还应表现出设计师的个性和风格。其设计风格的总体特征,是重视形式、强调装饰。企图把良好的功能、科学的结构和古希腊罗马样式、哥特样式以及巴洛克、洛可可或维多利亚等各种经典样式的装饰细节相结合,追求独特艺术韵味和设计个性,并面向不同的文化群体与层面,从中汲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常常显得生动、活泼,同时又经常呈现出繁琐、杂乱无章甚至拼凑和大杂烩的面貌。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先驱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是:美国建筑师文丘里设计的宾夕法尼亚“文丘里住宅”;穆尔设计的路易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格里夫斯设计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公共服务中心大厦;约翰逊设计的纽约AT&T大厦;英国的法列尔设计的伦敦坎普顿市的电视中心;斯特林设计的斯图加特国家艺术博物馆;瑞士的博塔设计的旧金山艺术博物馆;日本的矶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市市政中心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