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阅读鉴赏”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归园田居(其一)》在组诗《归园田居》中有总括的性质,诗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最鲜明,虽然字面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但要学生正确理解诗旨,深入探讨陶渊明归田的原因,体验隐于诗歌中的陶渊明的人性光辉,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能解决这些难点,对于他们阅读陶渊明的其他田园诗作也是很有裨益的。
另外,诗中的白描,写景的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绘声绘色等手法,有必要让学生揣摩体味;特别是揣摩诗中动词的运用,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学情分析】
施教班级尚未形成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为保证课堂上有效的对话交流,印发预习助读材料(含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初中学过的篇目等),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思考,合作探究的时空。 《归园田居》(其一)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固有的思维,以隐逸诗歌来解读,停于表层的理解,而要深入探讨诗中隐含的诗人人格光辉,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预习自读提纲中的时代背景来加深理解。
另外,学生在必修一模块《荆轲刺秦王》一课中接触过课后诗歌《咏荆轲》,但因从初中到现在,老师教授的都是陶渊明的隐逸诗篇,因此,学生的印象中,陶渊明的隐士情怀根深蒂固,却未曾了解他的“猛志固常在”的一面。因此课余时间有必要让学生自主拓展阅读面,感受到陶渊明豪放的一面,以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应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
为此,本教学设计淡化结构分析,强化诗意体验;破除旧格俗套,糅合知人论诗;立足文本,赏析田园之景中掌握写景手法;探讨归田之志间体悟人格光辉;陶渊明有“悠然见南山”的静穆,也有“猛志固常在”的豪放,教学结束后引入鲁迅先生的评价,以课内的《咏荆轲》为提示,激发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读山海经(其十)》,以期学生对作者能有比较辩证的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在反复吟咏中体味诗人情感,在探究中体会诗人的归田之因。
2、正确把握景物描写意象意境及手法,掌握诗句赏析的切入点,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
通过鉴赏田园风光,了解归隐类田园山水诗的描写景物的一般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自我心田中建立完善人格;
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吟咏、鉴赏诗中意象、景物及田园之美来体味诗人的归田之乐 难点:正确理解诗旨,深入探讨诗人归田之因,体悟隐含于诗中的人格光辉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型:课内讲读课
【课前准备】印发自读提纲(含社会背景及学过的陶渊明作品),引导学生自学诗歌。
- 1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学生齐读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印在自读提纲上。)
(播放三毛作词的歌曲《梦田》,并将歌词打印在屏幕上: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不醒的梦。) 师:这首歌的名字叫《梦田》。歌中唱道:“每个人心里有一亩田。”这一亩田要拿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这心中的一亩田,其实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让我们一同走进陶渊明的田园,领略他的精神世界,看一看生活在东晋乱世的陶渊明在自己的田园里种下了什么?
我们一起诵读——
【设计说明】利用多媒体音频技术,以歌曲《梦田》导入,创设音乐情境,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 二、吟咏诗韵,整体感知:
归园田居(其 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订正字音:jī、zhuō、y ì n、ài、fán, 师:这是一首五言诗,应该怎样划分它的节奏? 明确:二三节奏
师:诗歌是流动的情感,这流动依赖的是音韵美,你发现这首诗压的韵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年、渊、田、间、、、、,压的是平声韵(学生齐读),开口度较小,读起来应是如同那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语调舒缓。 请一位男生来朗读。
师:读的很好,如同一位闲适智慧之人,向我们娓娓道来一曲归园田居。
2、师:诗歌的题目往往暗示诗歌的主要内容,“归园田居”的题眼是什么?标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眼,归;标题告诉我们诗人要归向田园生活、居住。 师:理清诗歌的三个层次,并结合题眼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
- 2 -
从“少无适俗韵”到“守拙/归园田”写了归田的原因,从“方宅十余亩” 到“鸡鸣桑树颠”写了田园的风光,最后写归田的感受。
3、师:理解和概括的都很准确,这首诗围绕“归”字,先写归田之因,次写归田之美,最后写归田之感。诗的第二部分主要写田园风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读田园之美,请女生读一下这部分。
(板书)归田之因 归田之美 归田之感 (学生齐读)
三、赏田园之美,品归田之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都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写到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抓住意象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人所描写的田园风光。 (给大家一点时间梳理自己的思路,师可板书)
学生发言示例:(提问一个学生)
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草屋,茂盛的榆树和柳树,阴影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远远的深巷里传来了声声犬吠,桑树枝头不时传来几声鸡鸣。
师:让我们为她富有文采的表达鼓掌!他已经品出了诗的意境之美。我们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幻灯板书)清新自然、宁静安祥
师:概括得很准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景的同时,还要注意融于景中的情。同学们,在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中,从炼字或写景手法的角度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言示例: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诗人用朴素、近于口语的数字语言来描写住宅环境。师补(幻灯)有一首绝句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种以数字入诗的写法对描摹纯朴自然的景色有较为独特的表现力。 “十余亩”、“八九间”,这对于从县令任上辞官的诗人来说,算是清贫了。但诗人似乎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家中无良田万顷,更无高宅大院,有的只不过是十余亩的地,八九间的房而已,但我却自满自足(板书)。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字一方面写出了榆柳的茂盛、自由生长的景象;另一方面, 荫”还有“荫蔽、保护”的意思,好像写出了榆柳脉脉含情拥抱、庇护着房子。
- 3 -
“罗”字,写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一片绿树成荫,柳暗花明之景跃然纸上,充满自然的情趣。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这鸡鸣狗吠之声是传自于远方小村庄的深巷之中,桑树之巅远而能闻,恰恰烘托出了小村庄的那种安宁祥和。 师补(幻灯):《桃花源记》中提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更显鸡犬之声,乃祥和之音。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两字突出了景物的朦胧依稀之美,赋予村庄神秘而又无穷的魅力,而“依依”则描摹出了小村庄中家家户户生火做饭,在微风吹拂下,炊烟袅袅上升,随风飘散的画面,从而烘托出了小村庄祥和安宁之美。
师补:从自己的经历谈起,引导学生体会这里所表达的情感:——表达出了家园的温暖和对家园的依恋。
犹记在乡村的初中读书,黄昏放学时,远远的看到薄暮下模糊朦胧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脑海中浮现母亲在灶头忙碌的身影,那种对家的温暖的感觉溢满心田……
我想再提示一下“依依”这个词,正如注释所说的,它的确是形容“轻柔而缓慢地飘升”,这意思可以用另外一个词——“袅袅”表示,好不好?
明确:“依依”是一声,“袅袅”是三声,换了,好像从声韵上就不对了。
师:你能从音韵的角度对诗歌用词进行分析,这很好。其实“依依”“袅袅”这两个词语表达情感好像也不尽相同,你能不能从这个角度进一步分析一下?
明确:“依依”还有“依恋”“留恋”的意思,比如成语“依依不舍”。用“依依”好像是在说“炊烟也舍不得离开村庄,它缓缓地向上飘升,似乎不忍离去”,把炊烟拟人化了, 有人情味。 “袅袅”就不包含这层意思。
师:讲得好啊!炊烟本无情,只因人有情;炊烟本不依恋家园,只因诗人心中对家园的依恋(板书)。这笼罩上诗人情感的田园风光,或者说是“心灵化的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一大特点。
师衔接语:诗人运用远近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幻灯板书)等艺术手法,使笔下田园风光情景交融。我们来看回归田园之后的诗人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请男生一起读——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同学们,这四句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人内心感受的字或词是哪些?
明确:“闲”“自然”
师:怎么理解这两个词?
明确:“尘杂”实指官场的繁杂琐事,它让你联想到什么诗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喻指“心”,户庭里没有尘俗杂事,“空室”自然就有余闲,这“闲”不仅指闲暇之意,还指内心的悠闲与闲适(板书)。
- 4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喻指官场,表达诗人返回田园的喜悦。 这里“自然”不仅指物质性的自然界——田园,还指诗人返回自然之后的自然而然,也就是洒脱、自由(板书)的一种状态。
师:分析的很到位。诗人生活在这“眼见有色,耳闻有声”的田园生活里,享受到闲适、自由之乐。这种生活是多么地惬意、诗意啊!你愿意长期生活在这里吗?
(生不愿者举手,并谈谈理由——逃避、实际生活并非如此) 师:我们从诗中看到渊明在农村的生活是多么的诗意、惬意啊。
(这里最好由生自己说出渊明的农村生活并不潇洒,如果没有,师可引导——大家可否从初中学过的作者作品找一找)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明确:《五柳先生传》里写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生活极为艰难。
师:能联系学过的知识来理解,难能可贵。其实他的生活不止是艰难,甚至是贫穷。我们知道他是从彭泽县令这个职位上辞官归田的,县令虽然是小官,但满足一家人的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却毅然决然地辞官。下面我们一起来读“归田之因”部分,探讨一下,到底是什么,比贫穷更让陶渊明难以忍受的?(生可能会回答是污浊的官场) 四、探归田之因,悟人格光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师:诗人如何评价“我”进入官场的? 明确:“误”,错误。
师:一个“误”字包含诗人对进入官场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深深的悔恨、深沉的愤慨(板书)。
师:别人都可安于官场,领取俸禄,而“我”到底是怎样的“我”, “世”到底是怎样的“世”,让我如此悔恨、愤慨、并毅然决然地辞官呢?请结合本诗及导读中的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生交流探讨)
明确:“我”到底是怎样的“我”?——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投合世俗的性情,本性热爱自然
②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8岁丧父,12岁祖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常受外祖父孟嘉帮助。
③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重臣,出身贫寒却建立奇功伟业。陶家到渊明这一代,虽已破落沦为寒门家庭。但仍然希望像祖先那样建功立业。
④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官出仕, “大济苍生”,最大化的实现自己人生的社会价值,
- 5 -
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深层次的追求。
(幻灯)
——质性自然,本当躬耕自给 ——一家之主,情当求禄养家
——名将后裔,理当继承先贤 ——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
师衔接语:可见,作者在出仕伊始,是对官场充满希望的。 可是现实的“世”到底是怎样的“世”?——
①身处乱世——纷乱的政局中只能成为别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②门阀制度森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出身寒门的陶渊明,一介文士,大济苍生的理想无法实现
③五斗米的故事中可窥见当时的官场风气——虚伪取巧、阿谀逢迎 (幻灯)
——身处乱世,只能参权夺利 ——虚伪官场,应能降格逢迎 ——污浊社会,该能随波逐流 ——出身寒门,岂能大济苍生
师:世与我相违背了。 “性本爱丘山”的“我”将这样的“官场”比喻成“樊笼”“ 尘网”,其特点是“束缚”人;将生活其中的“我”比喻成“羁鸟、池鱼”,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受约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其实,无论是网还是笼,羁鸟还是池鱼,都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恰如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一段话:
那时人人都被关在笼中,没有关在笼中的,脖子上也有绳子带着。
鸟关在笼里极不自由,而人关在笼里则成了“囚”字。 ——《收获》(0906期)
师:如“囚”般的“我”怎能不“守拙”归隐田园呢?这“拙”是何意?
明确:①“拙”,愚拙,与“巧”相对。——别人当“巧”官,能适合俗韵(善于逢迎)的巧官;我只愿当拙官,爱丘山的拙官。
②“拙”还指什么?——固守自我质朴的本性。 ③“拙”指固守节操,不折腰的节操。
师:这位悲愤的拙官(板书),放弃大济苍生的志向,固穷守节,他的归隐,是悲哀的淡出;但,他在自己的一亩心田里,种下了光辉人格,我们一起读:
(幻灯)陶渊明诗歌中的“人格之光”
拒绝丰厚物质,坚守 / 。(精神自由) 拒绝摧眉折腰,坚守 / 。(高尚节操) 拒绝随波逐流,坚守 / 。(质朴本性)
因此,我要说,他是一位退隐的斗士。(板书)
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闲适悠然中的傲骨。(注意在第一层次读出悔恨、第二层次读出满足,第三层次读出闲适)(展示幻灯板书)
- 6 -
【设计说明】体现ppt板书与黑板板书的互补互利性。黑板板书已完整形成,但无法在短时内添加线条,这时展示ppt板书,结构更为完整,图示更为形象。
(生再次朗读此诗)
研讨:放弃自己年轻时的志向,最终选择归隐,你觉得陶渊明的选择正确吗?如果你觉得不正确,那么你能为他提供怎样的建议?
(生讨论并自主发言。) 师总结:
陶渊明的选择,不管大家是否认同,他都在启发着我们:“每个人心中一亩田”,穿梭于城市的车水马龙,时感躯体疲惫、灵魂浮躁的我们,在自己的心田里,是否种上了“人格”、“自由”的种子? 五、布置作业:
鲁迅先生曾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伟大。
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课余时间希望同学们拓展阅读,进一步认识陶渊明: 推荐读物:1、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陶渊明与田园诗》(图书馆藏书)
2、国学经典《陶渊明诗集》,徐正英 、阮素雯 (注释 解说词)
其中,建议将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组诗、《归园田居》组诗作为阅读重点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归田之因 归田之美 归田之感
尘网 (近)方宅草屋
樊笼 (近)榆柳桃李 余闲 羁鸟 (远)远村炊烟 自然 池鱼 (声)狗吠鸡鸣
懊悔 满足 闲适 愤慨 依恋 自由
悲愤的拙官、退隐的斗士
【教学反思】 优点:
首先,本节课设计新颖,老课新教,教出新意,正所谓“老书开新知”。本诗教学重点是赏析田园风光,教学难点是探讨归田之因及人格光辉。授课教师为此设计了三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支点:
①以炼字及写景手法为切入点赏析田园风光,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意境,并在赏析诗句的过程中,包纳了写景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赏读,设计巧妙。
- 7 -
②解读诗人内心感受的句子“闲”“自然”,来体悟情感;
③“世是怎样的世,我是怎样的我”的主问题设计能有效的指导学生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探讨归田之因,抓住“拙”来体悟诗中的人格光辉。切入点巧妙而新颖。
以上设计能启发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探讨中引领学生关注作者抒发的情感及渗透的人生哲理,实现对话的深层度。
其次,重视诗意理解度:以多重材料的补充促进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做到必修Ⅰ与必修Ⅱ、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课内与课外,教材与多媒体多重资源的有效使用,以歌解诗,以文解诗,以诗解诗,对诗意的理解,起到点睛、拓展、深化的作用。
如授课中,在谈到诗人将“我”比喻成“羁鸟”“池鱼”,将“官场”比喻成“樊笼”“ 尘网”,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受约束”, 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教师一句:“恰如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一段话——那时人人都被关在笼中,没有关在笼中的,脖子上也有绳子带着。
鸟关在笼里极不自由,而人关在笼里则成了“囚”字。 ——《收获》(0906期)”(幻灯展示)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起到点睛、深化的作用。类似的引用,在本节课中运用得极为普遍和恰当。
第三,注重吟诵:教师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通过反复的吟诵,或小组或个人,或男生或女生,或老师或同学,揣摩情感、语调、语势,体会诗歌的音节和谐自然、节奏轻柔优美,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文本。
第四,课前印发助读材料,有效的指导学生“知人论世”,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使课堂上的充分交流成为可能;注重学情与方法,使基本知识能力化;“以学定教”,优化了教学环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拓展阅读作业能有效的指导学生更多的去了解陶渊明的另一面,丰富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可以说,课外的拓展导读,能学在课内,思于课外,激发兴趣,拓展阅读,深化评价。
最后,问题导引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赞赏激励促进了情感的生成;点拔启发促进了能力甚至智慧的生成;及时评价促进了有效的课堂生成。师生在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不足:虽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但学生的声音层次不足,读的声音过于慷慨激昂,田园的宁静美不够,这一点要多指导学生。如果教师能自己进行范读,学生可能更能领受田园风光的恬静之美。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