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型组织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学习型组织是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被认为是新世纪管理新模式的理念。学习型组织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诸多契合点,我国构建学习型组织在文化上是可行的。
标签:学习型组织;中国传统文化;契合
1 学习型组织的背景内涵
学习型组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被认为是新世纪管理新模式的理念。彼得·圣吉(Peter M.senge)因提出“学习型组织”而被美国《商业周刊》誉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马恰德(Marquadt) 指出:“系统地看,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沃特金斯和马席克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改革组织本身的组织。学习在个人、团体、组织或组织共同体中产生。学习是持续性的,并可以战略性地加以运用的过程,而且可以统一到工作中或者跟工作同时进展。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
2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
(1)学习型组织的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共同愿景促使组织成员朝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在学习型组织中,组织成员学习是组织开展工作和发展的需要,组织正是通过其成员个体的不断学习、进步而获得组织整体进步、发展的。
(2)学习型组织善于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最本质的特征,这一过程包含四个“强调”,即:强调“终身学习” 、强调“全员学习” 、强调“全过程学习”和强调“团体学习”。
(3)学习型组织的成员善于自主管理。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将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通过自主管理,组织成员可以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队,选定改革、进取的目标,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原因,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检查效果,评估总结。
(4)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扁平化。扁平化组织的特点是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这样的组织有利于基层人员的成长。由于组织结构扁平化,在组织中上下级的信息传递快,管理层次少,信息失真少,决策的速度快,决策能迅速形成。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建立学习型组织有利于节省管理费用开支。
(5)学习型组织由多个创造性团队组成。由于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权力下放到每个团队,团队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组织的目标是由团队来间接达到的。因此,学习型组织由多个富有创造性的团队组成。
(6)学习型组织重视文化开放和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建立了新的学习模式,有开放的文化,也重视开发系统的思考能力。在学习型组织中,一方面,组织成员彼此接纳,坦诚相见,相互信任,相互学习,分享所得的信息及结论;另一方面,学习型组织用系统的思考和整体观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组织的领导者和其他成员重新审视组织价值观念和组织文化,更全面地分析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增加组织对于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7)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的新角色。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而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领导者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成员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成员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成员的学习。
3 学习型组织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3.1 学习型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主体意识
彼得·圣吉谈到他的理念与上一代思想家的区别时指出,他的研究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就是承认改变自己的关键在于自己,组织不可能根本改变一个人,能改变的仅是人的思考与互动方式,这就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回归与深刻反省。
“以人为本”是中国儒家管理思想的标志,孔子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贵的。孟子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荀子肯定了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与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中国的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发挥主体意识以便与“天”一致,这是精神境界的升华与完善。
3.2 学习型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自我修炼、自我管理
学习型组织强调人的不断自我修炼、自我管理、自我超越。人们不断扩展他们创造生命中真正心之所向的能力, 从个人追求不断学习为起点, 从而形成组织学习的精神。
把人看作主体,强调其内心的修炼、超越、升华,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孔子有云:“君子务本”,从管理学的角度理解,这个“本”就是要充实个体修养。“克己复礼为仁”,克己,自我克制,亦即自我管理;复礼,履行礼节,同样代表自我修炼, 自我约束。孔子对这种自我修炼、自我管理的境界,甚至用“仁”来称许,充分证明了这种自我修炼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根本性的重要地位。
3.3 学习型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注重团队精神,强调集体主义的重要性
集体主义对组织学习至关重要,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的重要内容,它是组织学习最为有效的学习单位。学习型组织认为组织竞争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团体智慧的提高。为什么个人的智商在一百二十以上,而整个组织的智商只有六十,原因在于传统的组织把团体看成一些个人简单组合,而没有真正发挥整体组织团队学习的威力,故而学习型组织特别强调团体学习的修炼,要求不断通过演练,提高团队学习的技巧,提高整个组织的智商。
《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中则写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同时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荀子也指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推崇的就是以大家庭为核心的治理模式。在《淮南子》中,也有“上下一心,君臣同志”的论断。
3.4 学习型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注重整体观念与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中的核心法则。学习型组织要求将管理者的直线思维方式转变到系统的思维方式上来,不能把一切事情的发生归结为简单的因果关系,并非一切都是可预测、计划、组织和监督的,应该考虑到事物运行中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周易》将六十四卦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分层次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天、万物、人类社会、自然界意识形态便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看做统一的整体,以“天人合一” 、“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为最高境界。由于在一个系统中,不同的部分具有不同的作用,所以就要求人们在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综合考虑。要把具体问题放到系统中去,视其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再作出具体的处理决定。由此可见系统思考、整体观念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
3.5 学习型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无为而治”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地方为主”的扁平组织,决策权向下层组织转移。所以,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学习型组织中主要是通过学习来控制下层,而不是靠复杂的管理系统。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能力,以及发展共同远景和共同承担企业复杂课题的能力。下层组织经过五项修炼可以到达地方自主、协调一致,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老子在《道德经》中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在,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为无为,则无不治”;“为无为,事无争”,“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所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无为治”这一目的的手段。无为不是拱手默坐,无所作为,而是循道而为,发挥人的主观努力,达到无所不为的目的。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之治都是“无为而治”的典范。
3.6 学习型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不断的学习
学习型组织强调终身学习理念。这是学习型组织最本质的特征。在这种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动下,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只是学习的一种场所,人的一生无法区分“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以大教育观念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活到老,学到老,温故而知新。
3.7 学习型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学习型文化主张组织与环境的适应。一般来说,一个组织不能去改变它所面临的环境, 而被动屈从于环境将意味着组织的淘汰。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组织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变革才能适应环境,达到与环境和谐的状态。能够保持领先,甚至是基业长青的企业,如 GE、微软等,它们都是善于学习、能适应商业环境、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优秀组织。
中国文化以重和谐为重要特征。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天,天理,天道,即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人,人性,人道,即人类社会活动的实践。合,即和谐、协调。天人合一的理念放弃了物我之别,主张物我之间亲密无间,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中国文化这种既不主动征服自然,也不被动接受外部环境的和谐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中得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B·登哈特等著,赵丽江译.公共组织行为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宝元.现代组织学习型人力资源开发全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李中亮.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特征及其创建探讨[J].成人高教学刊,200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