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河市职教中心学校
2015 至2016 学年度 上 学期
教
案
课程名称:__数 学____ 任课班级:_15_会计__ 任课教师: __ __ __
课程概况
课程概况 任课教师 课程名称 使用教材 赵忠娟 数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学 基础模块 本目标适合高一新同学的教学使用。前两周主要复习和职业高中相关的初中课程。在以后的教学周中,主要讲解基础模块的前三章内容。课程教学 讲解主要突出基础性和职业性,教学中主要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初目标 步掌握各章节的基础知识;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理解记忆及反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和自信心的意志品质。 章/节 附录1 数及数的运算, 代数式及其运算 方程与方程组、 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9 第一周 授课内容 学时 周次 班级 15会计 总学时 周课时 5 95 学 时 分 配 附录1 9 第二周 第一章 集合的概念 第一章 集合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 集合的运算 第一章 充要条件、处理习题 机动 第二章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区间 5 第九周 5 第八周 5 第七周 5 第六周 5 第五周 5 第四周 5 第三周 学 时 分 配 第二章 一元二次不等式 5 第十周 章/节 授课内容 学时 周次 第二章 一元二次不等式 5 第十一周 第二章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5 第十二周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5 第十三周 第三章 函数的性质 5 第十四周 第三章 函数的性质 5 第十五周 第三章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5 第十六周 第三章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5 第十七周 第一章、第二章 综合复习 5 第十八周 第三章 第一章、第二章 复习考试 5 第十九周 第三章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 数和数的运算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反数、绝对值、分数的运算方法。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理解记忆及反应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职教的热爱及自己的升学目标。 重 点:相反数、绝对值、分数的运算方法。 难 点:分数的运算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提问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课 题 学 教 学 目 标 过 程 一、组织上课: 分数的运算 授课时间 二、引入新课: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来讲解和引入的。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三、新课讲授: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理解及运算能力。 1、数的分类: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的意志品质。 2、数轴: 3、相反数: a、b互为相反数,a+b=0 4、倒数: a、b互为倒数,ab=1 5、绝对值: |a|≥0 课堂练习题: 初中1课三练:15—16页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141页练习 1、没想到学生的基础会这么的差,设计的这点东西还没有进行完。 查人 做学生思想工作 学生记笔记 -1 0 1 采用提问法 学生做题 教师讲解 学生总结 教学 后记 2、讲解的内容比较浅,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做题时争先恐后。 3、个别学生连最基础的运算也不会,我手把手一点一点的教,学生都很满意。 4、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 点难点 重 点:分数的运算基本性质。 难 点:分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提问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 二、引入新课(提问): 三、新课讲授: 1、分数的基本性质 2、分数的运算法则 (1)加减法 (2)乘法 (3)除法 (4)律: 四、例题讲解 1、教材141页计算: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本节课内容非常多,学生要记忆的多。听的认真,大多数同学都掌握了基础知识。 2、课堂上除了讲解几道例题之外,没有更多的练习。争取下节课巩固。 3、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 4、边讲课边做学生思想工作,效果很好,教师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同学。 教 学 过 程 查人 回答上节内容 学生记笔记 采用提问法 学生做题 教师讲解 学生总结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分数的运算练习题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理解及运算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授课时间 . 教学重 点难点 重 点:分数的运算方法。 难 点:分数的运算方法和速度。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 教 学 过 程 二、引入新课(提问): 三、复习知识: 1、数 2、分数的基本性质 3、分数的运算法则 四、练习题讲解: 教材142页; 1、初中1课三练:27和30页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查人 回答上节内容 学生记笔记 采用提问法 学生先做题 教师讲解 学生巩固 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总结 1、教学目标明确,但是一小部分学生分数的运算方法都不能掌握,学会个一知半解。 2、都能认真的记,运用的时候个别有些力。 3、90%的同学可以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平方根和立方根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平方根、立方根及二次根式的定义。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的意志品质。 重 点:平方根、立方根及二次根式的定义 难 点:两个公式:(a)2=a(a≥0);a2 =|a|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提问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 二、引入新课(做题): 三、新课讲授: 1、平方根:X2=a x=±a,a≥0, 查人 X2=9,x=? 学生记笔记 采用提问法 学生做题 教师讲解 学生先做, 教师提问 学生总结 教 学 过 程 a ≥0 2、立方根:x3=a x=3a 3、二次根式:a ≥0, a≥0 4、两个公式:(a)2=a(a≥0);a2 =|a| 例题讲解 教材142页:例3,例4 课堂练习题:教材143页练习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 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一半的同学都说不会,我耐心的辅导了一节课。最后一部分同学学会了。 争取下节还做一节题巩固。 教学效果一般。 课 题 平方根和立方根练习题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平方根、立方根及二次根式的运算方法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运算和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的意志品质 重 点:运算方法 难 点:运算方法和速度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 二、引入新课(提问): 三、复习讲授: 1、平方根:X2=a x=±a,a≥0, a ≥0 2、立方根:x3=a x=3a 教 学 过 程 3、二次根式:a ≥0, a≥0 4、两个公式:(a)2=a(a≥0);a2 =|a| 四、练习题处理: 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5)2=5 (-5)2=5 (5)2=5 (5)2=-5 (m2)=m (2m)2=2m (m≥0) 2、化最简二次根式: 18 16a2b (a>0,b>0) 1.25 查人 教师采用边提问边复习的方法学习知识点 学生做题 教师讲解 3、计算:28X7 627×(-23) 4xy×1 学生总结 yab3× a b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本次课教学目标明确,就是掌握平方根、立方根及二次根式的运算 方法 教学 后记 2、本次课是教师带领学生一点一点的讲解后,再让学生练习一遍,这样做效果很好。 3、由于基础差,又留了许多习题来巩固。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整数指数幂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方法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理解及记忆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耐心和自信心的意志品质 重 点:正、零、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 难 点: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方法 授课时间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 二、引入新课(提问): 三、新课讲授: 1、正整数指数幂:a=aa…aa(n个) n查人 回答上节内容 启发学生掌握整数指数幂的定义 学生边记笔记记忆知识点 学生做题 教师讲解 学生总结 教 学 过 程 2、零指数幂:a=1(a≠0) 13、负整数指数幂:a-n =n( a≠0,n为正整数) a 4、运算法则:aa=a (a)=anmnm.nnmnm+n0 n (ab)=ab 例题讲解: 教材143-144例5、例6 课堂练习题:教材144练习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 后记 1、本节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a-n =2、运算法则的逆运算,学生不会。 3、重点突出,难点没有突破。 1公式的运用掌握不好。 na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整数指数幂练习题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理解及运算能力 授课时间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方法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生活的热爱 重 点: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方法 难 点: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比赛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 二、复习提问: 1、正整数指数幂:an=aa…aa(n个) 2、零指数幂:a0=1(a≠0) 13、负整数指数幂:a-n =n( a≠0,n为正整数) amnm+n4、运算法则:aa=a (am)n=am.n (ab)n=anbn 三、习题讲授: 1、 2、 3、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本节目标达成,学生提前做题,教学效果好。 2、还是逆运算和负整数指数幂的公式用的不好。 查人 边提问边复习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教师检查学生的做题情况,然后采用边提问边讲解, 教 学 过 程 教学 后记 3、学生大多数学习积极热情。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近似计算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记忆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 点:近似数 精确度 难 点:取近似值的方法 授课时间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掌握关于近似计算的概念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 二、引入新课:从学习天文学的角度引入的。 三、新课讲授: 1、近似数 2、精确度 保留到某一数位 查人 举例天文数字引入新课 学生记笔记 理解听课 学生做题(到黑板) 提问结果,教师讲解 学生总结 教 学 过 程 有效数字 3、取近似值的方法 去尾法 收尾法 四舍五入法 4、科学记数法:a×10n(1≤a<10) 例题:145页例8 课堂练习题: 1、145页练习 2、146页习题1 小结: 布置作业 教学 后记 1、这节内容平时用的很多,但是学生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科学记数法:a×10n(1≤a<10)更是不好。 2、目标达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代数式、整式的运算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解题能力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代数式、整式的运算的定义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的意志品质 重 点:代数式、整式的运算的定义 难 点:解题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 查人,强调手机 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记笔记。采用边讲解边举例,学生边练习的方法 讲解例题时,学生先做,教师引导。 找学生抄题,全体做,教师对答案 教 学 过 程 二、引入新课:举例引入 三、新课讲授: 1、代数式: 代数式的值 2、单项式:如2ab 3、多项式:3ab+4bc-2ac 4、整式: 5、整式的加法: 合并同类项 例题讲解:147页例1,例2,例3 课堂练习题:一课三练,第27页第10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本节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学习热情高,运算的速度还可以。 2、锻炼同学们的解题能力 3、课下留了许多习题来巩固,效果很好。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因式分解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数学解师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他们学会运用技巧的意识 重 点:公式法 难 点:公式法的逆用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定义及运算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教 学 过 程 一、组织上课:提醒学生的手机注意保管 二、引入新课:提问公式 举例引入因式分解 三、新课讲授: 1、定义: 2、方法: 提取因式法 公式法(乘法公式) 3、例题讲解:147页例4: 课堂练习题: 练习第2题: 四、小结: 查人 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记笔记。采用边讲解边举例,学生边练习的方法 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五、布置作业 1、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是以后学习高中课的基础。 2、完成教学目标。 3、讲课过程中,教师反复强调因式分解的重要性,学生学习的劲头很足。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 分 式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对数学的热爱。 重 点:分式的基本性质 难 点:分式的运算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学 过 程 一、组织上课:宣布管理手机 二、引入新课:例举分式的例子。 三、新课讲授: 1、分式: a2、分式的基本性质:= (c≠0) baac =(c≠0) bbc查人 知识点采用边提问边讲解的方法讲解,讲解时还要穿插适当的例题。 例题讲解主要采用讲解法 学生做练习如果时间允许,就讲解,不允许就留到下节课。 教师总结 3、分式运算的符号规律: aaaaaaa=-= - =; - = = bbbbbbb4、分式的运算法则: ababacadbc; = =bdcccbdcaccadadaa×=; ÷=×= bdbdbdbcbcanan()=n bb5、例题讲解 P148例5、例6、例7 6、课堂练习题: 练习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149页练习题和习题 教学 后记 学生掌握不错,计算的准确性强, 达到教学目标。 课 题 教 学 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授课时间 .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 点:三个定义和一个基本性质 难 点:应用性质进行解方程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宣布手机的保管 二、引入新课:从等式引入。 三、新课讲授: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解 查人 边提问边讲解 教 学 过 程 3、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给学生5分钟记忆,然后找学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 生做例题。 一般形式:ax+b=0(a≠0) 给学生时间做4、等式的基本性质: 1) 如果a=b,那么a±c=b±c 练习,教师给出答案。 ab 2) 如果a=b,c≠0,那么ac=bc, ×. cc 5、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去括号 移项 合并 同类项 将系数化为1。 6、例题讲解:150页例1 学生小结 课堂练习题: 151页练习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 后记 这节是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讲解的,学生掌握的挺好。 教学效果明显。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专业 重 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难 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掌握几个定义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教 学 过 程 一、组织上课:手机 二、引入新课:提问二元一次方程,考虑怎么求解? 三、新课讲授: 1、 课堂练习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查人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德育目标: 重 点: 难 点: 授课时间 .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教 学 过 程 一、组织上课: 二、引入新课:。 三、新课讲授: 课堂练习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查人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不等式的性质及一元一次不等式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德育目标: 重 点: 难 点: 授课时间 .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教 学 过 程 一、组织上课: 二、引入新课:。 三、新课讲授: 课堂练习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查人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德育目标: 重 点: 难 点: 授课时间 .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教 学 过 程 一、组织上课: 二、引入新课:。 三、新课讲授: 课堂练习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查人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集合与元素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初步掌握集合的意义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 重 点:集合的概念 难 点: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 授课时间 讲解法、演示法 举例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 1、讲要求 二、引入新课:举例引入 三、新课讲授: 1、集合:确定 对象 一个整体 查人 列举法引入新课 采用讲解法来让学生了解集体和元素。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理解记忆和提出问题。 讲解例题时讲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学生总结 教 学 过 程 元素:集合中的对象 表示方法: 1)集合:大写字母 2)元素:小写字母 3、集合和元素的关系: ∈属于 不属于 4、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 1)确定性 2)互异性 3)无序性 5、例1、教材2页 课堂练习题: 教材第1页练习小结: 布置作业 1、三道一元二次方程的题 2、熟记本节的知识点 1、本节课是分班后的第一节课,教师先讲了三条要求。 2、讲解新课时,发现了学生的基础真的太差了,全班同学有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不会解x2-1=0这样的方程。 教学 后记 3、新知识达到了教学目标后,又讲解了解一元二次方程。 4、达到了教学目标。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集合与元素 授课时间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掌握了数集的概念及应用数集进行做题。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热爱专业的精神 重 点:数集的概念 难 点:应用数集的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宣布保管手机 二、引入新课:从集合的分类角度引入的 三、新课讲授: 一、数集:由数组成的集合 教 学 过 程 1、自然数集:N 2、正整数集:N* 3、整数集:Z 4、有理数集:Q 5、实数集:R 二、分类: 有限集 无限集 空 集 课堂练习题: 1、练习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1—4 查人 学生认真听讲,理解记忆,记笔记 学生5分钟练习 1、本节的内容也不难,完成了教学目标。 2、数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学起来也容易混,我采取了口决:N、Z、Q、R、,学生学起来容易的多。 3、练习题各个学生不好好做。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 集合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反应和记忆能力 德育目标:团结友爱的精神 重 点:三种方法 难 点:描述法的应用 授课时间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掌握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学 过 程 一、组织上课: 二、引入新课:提问法 三、新课讲授: 1、列举法: {a,b,c,} 2、描述法: {P|P=代数式} 5、图示法: A B 查人 提问同学们数集,然后引入新课怎么表示集合? 教师边举例边讲解,学生理解并记笔记。 例题让自己先试着做。然后教师讲解。 教师小结 例:P5 例2 例3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P6 1、本节的目标达成的不好,描述法对学生来说完成的不好,特别在做题教学 后记 时还涉及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节课方程没讲透,时间关系。 2、表示法的基本形式学生掌握了。 3、下次再讲解时先讲解方程,再学生这一节。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集合的表示方法练习题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集合的概念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做题能力 授课时间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重 点:练习题A组 难 点:练习题B组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手机注意保管 二、复习第一节内容: 集合 查人 记忆 理解 学生做题 教师边对答案边讲解 教师总结 教 学 过 程 集 1)集合与元素 合 数集 的 列举法 概 2)集合的表示方法 描述法 念 图示法 三、课堂练习题: 1、练习题、习题 A组 B组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本节讲的题再做整理 1、上课学生能认真听讲,但是描述法的应用对学生来说有点难,由于基础的原因,讲解的速度慢。 教学 后记 2、教学目标达成,重点突出。 3、课堂上适当的穿插点课外小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处理练习册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集合的概念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做题能力 授课时间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重 点:数集和描述法 难 点:涉及到解方程或解不等式的描述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 教 学 过 程 二、引入正课: 三、练习题讲解: 1、集合的概念 2、训练题组、B组) 3、训练题组、B组)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讲过的题 2、接着做没讲过的题 1、一个一个的提问,方法很好。 查人 学生认真听讲 记题 理解 提出问题 教师小结 教学 后记 2、龚辛伟溜号。 3、目标达成。 课 题 教 学 子 集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子集的概念 授课时间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记忆能力和运算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热爱自己的专业。 重 点:子集的概念 难 点:子集的运用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宣布手机的保管 二、引入新课: 举例引入子集 三、新课讲授: 1、子集: 1)文字 2)BA(AB) 3)图示 2、例题 P8例1 3、课堂练习题: 练习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子集部分的练习册 1、本课内容很简单,学生都听会了。做题时涉及到初中课程,又讲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90%的学生学的很轻松,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B A 查人 教师举例,学生举例。 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理解记忆并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例题 给学生5分钟做题,提问答案,教师综合讲解 教师总结 教 学 过 程 教学 后记 课 题 真子集 授课时间 .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真子集的概念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运算能力和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对数学的热情 重 点:真子集的概念 难 点:运用真子集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宣布手机的保管 二、引入新课:对比的方法引入新课 三、新课讲授: 1、真子集: 1)文字 2)BA(AB) 3)图示 2、子集和真子集的个数: 集合里元素的个数为n. 子集的个数为2n 真子集的个数为2-1 非空真子集的个数2n-2 3、例题 P9例2 4、课堂练习题: 练习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真子集部分的练习册 n查人 教师举例,学生举例。 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理解记忆并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例题 给学生3分钟做题,提问答案,教师综合讲解 教师总结 教 学 过 程 B A 教学 后记 1、采用提问法,对比法轻松完成了教学目标 2、本节课又练习了一些初中课程。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集合相等、复习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集合相等的概念 授课时间 .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对学习专业的热情 重 点:集合相等的概念 难 点:集合相等的运算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手机 二、引入新课:自然引入。 三、新课讲授: 1、集合相等 1)集合A是集合B 2) BA且AB 3)A=B 课堂练习题: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一般式:ax2+bx+c=0 2)判别式: =b2-4ac 查人 教师讲解 学生记笔记 学生做练习 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解方程用两种方法 学生总结 教 学 过 程 bb24ac3)求根:x= 2a练习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P10A组 B组 1、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很好的完成。 2、师生能愉快的学习,学习很轻松。 3、讲解了万能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集合与集合的关系练习册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坚忍不拔的性格 重 点:知识点 难 点:B组题的解法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集合与集合的关系的知识点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手机 二、讲解知识点: 1、子集 教 学 过 程 2、真子集 3、集合相等 三、习题处理: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本节课讲解的内容 2、预习交集 1、检查练习册并且扣了没做的同学的分。 2、边提问边讲解,学生消化吸收的很好。 查人 采取提问的方法讲解知识点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习题 教师总结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交集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交集的概念和交集的运算性质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对学习数学的热爱和热情 重 点:交集的概念和交集的运算性质 难 点:交集的运算性质 讲解法、演示法 、提问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宣布保管手机 二、引入新课:例举的方法 三、新课讲授: 1)文字 1、交集: 2)A∩B={x|x∈A且x∈B} 3)图示法: 3、交集的性质:1) A∩B=B∩A 2) A∩A=A A∩ = 3) A∩BA A∩BB 4、例1 例2 例3 课堂练习题: P12练习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 学 过 程 查人,采用例举的方法引出交集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交集的定义 1、课讲解挺轻松,但是个别学生理解的不好,别是交集的性质。 2、练习时着重提问基础差一点的同学,效果很好。 3、能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并 集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并集的概念 授课时间 .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对学习专业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重 点:并集的概念 难 点:并集的性质 讲解法、演示法 、对比法 、读书指导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同时宣布保管手机 二、引入新课:由交集引出并集。 三、新课讲授: 1)文字 1、定义: 2)A∪B={x|x∈A或∈B} 3)图示: 2、性质: 1) A∪B=B∪A 2) A∪A=A A∪ =A 3) A A∪B BA∪B 4、例题:P13例4 例5 查人 采用对比法引入新课,本节 采用读书指导法,让学习自己仿照交集的方法,自己学习了并集的定义和性质,教师提问然后总结。 例题第一个学生自己做第二个师生共同完成。 小结时教师总结 教 学 过 程 课堂练习题: P14练习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 后记 本节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适当总结。做的好。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 补 集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集合相等的概念 授课时间 .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对学习专业的热情 重 点:补集的定义 难 点:补集的性质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学 过 程 一、组织上课:手机保管问题 二、引入新课:从交集和并集的定义引入到补集 三、新课讲授: 1、全集:U 1)文字 2、补集 2)符号:CUA={x|x∈C且xA} 3)图像: U 3、 性质: 1) A∪CUA=U 2) A∩CUA= 3)CU(CUA)=A 4、例题:例6 例7 5、课堂练习题: 练习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 1、基本完成教学目标,补集对于学生来说较交集并集难些,用一些例题来让学生理解,效果很好。 2、性质不好理解,学生总是记反。下节课还要巩固。 U A CUA 查人 教师举例引出补集的概念。 反复举例说明补集的概念 用定义和举例的方法讲解补集的性质。 例6题讲解由学生自行完成,例7教师讲解。 练习题学生先练教教师讲解 小结学生总结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习题、练习册讲解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掌握集合运算的概念和方法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耐力耐性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重 点:集合的运算 难 点:集合的性质的应用 讲解法、提问法、例举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宣布手机的保管 二、讲解知识: 1)文字 1、交集: 2)A∩B={x|x∈A且x∈B} 3)图示法: 教 学 过 程 1)文字 2、并集 2)A∪B={x|x∈A或∈B} 3)图示: 3、补集:CUA={x|x∈C且xA} 填充性质: CU(A∪B)=CUA∩CUB CU(A∩B)=CUA∪CUB 三、习题讲解: 1、练习册组 B组 组 B组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一个同学一个同学提问效果很好,但是太慢了,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查人 记笔记,理解补充的性质 提问方法进行讲解 教学 后记 2、下节争取进度。 课 题 教 学 习题课(练习册和初中题)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掌握集合运算的概念和方法。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耐力耐性和毅力。 重 点:记忆知识点 难 点:应用知识点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宣布手机的保管 二、讲解知识: 1、交集:A∩B={x|x∈A且x∈B} 教 学 过 程 2、并集:A∪B={x|x∈A或∈B} 3、补集:CUA={x|x∈C且xA}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加减消元法 2x-7y=8 举例: 3x-8y=10 三、习题讲解: 1、练习册组 B组 教材152页练习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这节课学生学习很认真,题提前都做了。 个别学生基础太差了。 查人 采用简单的教师对答案,中等难度的提问学生说,偏难的教师讲解。给学生一段时间答疑,小组长答疑。 教学 后记 课 题 充要条件 授课时间 .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掌握充要条件的定义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的意识 重 点:充要条件的定义 难 点:充要条件的应用 讲解法、演示法 ,举例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宣布手机的保管 二、引入新课:如果…,那么…(命题)。 三、新课讲授: 1、充分条件:p q,称p是q的充分条件; 教 学 过 程 2、必要条件:q p,称p是q的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p q,q q,称p是q的充要条件。 4、P16-17页:例1,例2 课堂练习题: P17页,练习 四、小结: p q,q p, 称p是q的充分条件; p q,q p, 称p是q的必要条件; p q, 称p是q的充要条件。 五、布置作业 P18习题 这节课教师把教材整合了一下,学生只要会做书上的题。总结四条,所以学生只要初中知识掌握好,就可以完成这部分内容。 查人 讲解过程中,适当举例来讲解使学生能更理解。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充要条件习题处理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和应用充要条件的定义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和整体意识 重 点:运用充要条件做题 难 点:涉及到初中课程 讲解法、演示法 、提问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宣布手机的保管 二、复习旧课: p q,q p, 称p是q的充分条件; p q,q p, 称p是q的必要条件; p q, 称p是q的充要条件。 三、习题处理: P18页习题 A组 B组 练习册:22页,23页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往下做一直做到26页。 效果好,一个个的回答,做的不错。这种方法值得推荐。 这节课的小老师做的也不错。
教 学 过 程 查人 采用简单的教师对答案,中等难度的提问学生说,偏难的教师讲解。 小组长答疑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充要条件练习册处理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和应用充要条件的定义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和整体意识 重 点:应用充要条件做题 难 点:B组题的做法 讲解法、演示法 、提问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宣布手机的保管 二、复习旧课: p q,q p, 称p是q的充分条件; p q,q p, 称p是q的必要条件; p q, 称p是q的充要条件。 三、习题讲解: 练习册24页到26页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往下做一直做到29页 查人 采用简单的教师对答案,中等难度的提问学生说,偏难的教师讲解。 小组长答疑 教 学 过 程 教学 后记 由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形成的数学思维能力,建立了数学模型,所以我对一对答案就要求小组长指导,教学效果良好。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集合的运算复习题处理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运用集合的运算方法来处理习题。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运算能力和运用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耐心和细心的意志品质 重 点:运算方法 难 点:B组题的运算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 二、引入新课: 一、组织上课:宣布手机的保管 二、复习旧课: 1、交集:A∩B={x|x∈A且x∈B} 2、并集:A∪B={x|x∈A或∈B} 教 学 过 程 3、补集:CUA={x|x∈C且xA} 4、充要条件 p q,q p, 称p是q的充分条件; p q,q p, 称p是q的必要条件; p q, 称p是q的充要条件。 三、习题讲解: 练习册27页到29页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整理练习册讲过的题,预习第二章 同学们做的很好,知识目标答成。 在做题中,体现初中知识掌握不好。 查人 采用简单的教师对答案,中等难度的提问学生说,偏难的教师讲解。 小组长答疑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掌握三个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知识点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重 点:三个性质 难 点:比较大小 讲解法、示范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手机 二、引入新课:从不等式的定义引入。 三、新课讲授: 1、基本性质: 查人 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回答问题,引出三个性质 采用作差法来比较大小 记忆新课内容和比较的方法 由同学们进行总结 教 学 过 程 a-b>0 a>b a-b=0 a=b a-b<0 a<b 2、比较大小: ① 作差,求结果。 ② 结果和0进行比较 ③ 应用基本性质进行比较 ④ 总结 课堂练习题: 教材P24,例1、2、3 P25 练习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做对应的练习册 教学 后记 学生刚接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大多数同学们不懂怎么进行比较,所以效果不是很好。一节课讲完了,但是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学会。 争取下节课巩固。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反应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重 点:四条性质的记忆 难 点:应用性质时进行做题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知识点(五个) 讲解法、演示法 、提问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手机的管理 二、引入新课:采用举例法(大哥、二哥、三哥的大小的问题)。 三、新课讲授: 教 学 过 程 1、不等式的传递性:a>b,b>ca>c 2、不等式的对称性:a>bbba+c>b+c 4、可加性的推论:(同向可加性) a>b,c>da+c>b+d 5、可乘性:a>b,c>0ac>bc c<0ac 本节复习讲解二次函数的性质,本来是复习结果结果变成了讲新课学生还不会。有基础的学生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 题 复习二次函数(二)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掌握画二次函数的简图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授课时间 . 教 学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目 标 教学 重 点:求y=0时是否有根并画简图 重点 难 点:画简图 难点 教学方 讲解法、演示法、做图法、提问法 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查手机 二、引入新课:根据上节内容引入。 三、新课讲授: (一)令方程,判根求解。 ax2+bx+c=0 查人 根据上节所讲解的内容,接着学,采用边提问边讲解的方法,教师利用一个例题进行讲解演示。 教师公布答案 由学生进行小结。 教 学 过 程 △≤0:找距对称轴距离相等的两个点 △>0:求两个根 (二)做图: 1、有两个根 2、有一个根 3、无根 四、课堂练习题: 1、P35页A组1题(画图)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P41页A组4题(画图) 教学 1、学生做图不规范,没有完成备课所准备的内容。剩余的留作业了。 后记 2、有听课的时候学习学习很认真,说明孩子是懂事的,而就是没有学习能力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知识目标:掌握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逻辑能力和计算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热爱生活和专业的情感 重 点:解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难 点:理解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讲解法、演示法 、表格法 授课时间 .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查人 教 学 过 程 一、组织上课:手机的保管 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三、新课讲授: 课堂练习题: 1、P35页A组1题(解题)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P41页A组4题(解题) 采用表格的方忆和理解解不等式的方法。 学生边做题边总结 来使学生记二、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函数和不等式的关系来引出一法, 学生记笔记很认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掌握的非常明白,三分之一的学生教学 后记 一知半解,三分之一的学生不会。 基础的原因,态度的原因,准备改变态度和方法,试一试。 课 题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授课时间 .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知识目标:掌握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逻辑能力和总结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热爱生活和专业的激情: 重 点:准确的解出各种类型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难 点:明白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关系 讲解法、演示法 、 总结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强调手机和纪律 二、引入新课:回顾知识引入 三、新课讲授: 1、步骤: 查人,采用边讲例题边总结做题步骤的方法,学生认真记笔记,留时间答问师,小组长发挥作用。 练习时小组长辅导。 学生小结 教 学 过 程 达标(a>0)--令方程判解--- y>0,取两边(等于时为闭区间) >0, Yy<0,取中间(等于时为闭区间) <0 y>0,y≥0: R y<0 ,y≤0: 0=0 y>0 :x≠x ;y≥0 :R y<0 , y≤0: x=x0 课堂练习题: P41页4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复习题2中学过的题 教师讲解总结性的知识学生有些不理解,需要在做题中来巩固。 要加强练习。 教学 后记 本节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练习题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耐心细心的品质 重 点:按步骤熟练做题 难 点:理解数型结合的含义 讲解法、演示法 、提问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强调手机,组织纪律 二、复习旧知: 达标(a>0)--令方程判解--- y>0,取两边(等于时为闭区间) 教 学 过 程 >0, Yy<0,取中间(等于时为闭区间) <0 y>0,y≥0: R 查人,采用提问的方法回忆知识点,然后简单的题对答案,难一点题就教师讲解。典型题重点讲解,并且强调同学们记笔记 y<0 ,y≤0: 0=0 y>0 :x≠x ;y≥0 :R y<0 , y≤0: x=x0 三、习题讲解: 教材:P35习题 A组 B组 练习册:44页到47页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 后记 一部分同学不做题,讲起来有些吃力,惩罚了,下次记住。 效果一般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掌握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题方法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模仿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爱心和热心 重 点:公式的记忆 难 点:公式的理解 讲解法、演示法 、多媒体演示、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管理手机、组织纪律 二、引入新课:回忆初中的绝对值的定义引入到本节 查人 的知识。 三、新课讲授: 一)不等式|x|a 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记笔记,然后记忆做题方法。尽力理解其中的含义。 例题也采用提的方法,让学生先说,都师补充。 练习时学生互相对答案来完成 学生总结 -202一般的,不等式|x|0)的解集是(-a,a) -202不等式|x|>a(a>0)的解集是(-,a)U(a,+) 例题P36页例1 课堂练习题: P36练习: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P40复习题2 教学 后记 大部分同学能认真学习,达到了效果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ax+b|)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掌握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题方法(|ax+b|)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爱心和耐心 重 点:公式的运用 难 点:变型的运算 讲解法、演示法 、多媒体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管理手机 二、引入新课:提问引入。 三、新课讲授: |ax+b|>c 设m=ax+b,|m|>c m>c或m<-c 教 学 过 程 所以:ax+b>c ax+b<-c 解出x |ax+b|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分段函数) 授课时间 . 知识目标: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和图像及简单的应用 能力目标: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段函数在点x0处的函数值f(x0);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重 点:概念及应用 难 点:定义域和求值 讲解法、演示法 、多媒体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管理手机 二、引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分段的内容。 三、新课讲授: 1、定义 查人 知识点采用边提问边讲解的方法讲解,讲解在自变量的不同取值范围内,有不同的对应法则,时还要穿插适当的例题。 需要用不同的解析式来表示的函数叫做分段表示的函例题讲解主要数,简称分段函数. 采用讲解法 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各个不同取值范围的还要配合多媒 教 学 过 程 并集. 体进行。 如前面水费问题中函数的定义域为 0,1010,0, 求分段函数的函数值fx0时,应该首先判断x0所属学生做练习如果时间允许,就讲解下 的取值范围,然后再把x0代入到相应的解析式中进行计算. 教师总结 2、注意 分段函数在整个定义域上仍然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 函数,只不过这个函数在定义域的不同范围内有不同的 对应法则,需要用相应的解析式来表示. 例题: x0,2x1,例1 设函数yfx2 x,x0.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2,f0,f1的值. 解 (1)函数的定义域为,00,,. (2) 因为 20,,故 f2224; 因为 0,0,故 f02011; 因为 1,0,故 f12113. x1,例2:作出函数yfxx1,x0,的图像. x0 学生做练习如果时间允许,就讲解,不允许就解 作出yx1的图像,取x0的部分;作出yx1的留到下节课。 图像,取x0的部分;由此得到函数的图像(如下图). 教师总结 课堂练习题: P58—59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P60 本节内容学生挺感兴趣的,所以一半的同学学会了。 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跟不上,这是我最上火的事。 慢了进度跟不上,要不不会的更多 教学 后记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方法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二次函数求最值)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二次函数求最值 能力目标:锻炼同学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实的精神 重 点:会用二次函数的公式求最值 难 点: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最值 授课时间 . 讲解法、演示法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手机 二、引入新课: 三、新课讲授: 教 学 过 程 4acb2b1、二次函数: x=- y= 4a2a例:某人计划靠墙围一块矩形养鸡场,他已备足了可查人,采用演示法,学生在教师中,进行掌握两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最值。 以围10m长的竹篱笆,问矩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时场地的演示的过程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课堂练习题: P60 3、4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P61 B组2题 本节课内容看起来不多,但是讲起来学生接受的慢些所以我这节课设计的内容没有讲完(习题)。但讲过的内容学生接受的比较好。教学效果较好。 教学 后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