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经历及其价值取向
广西桂林人,1937年9月出生,父亲是前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原籍为江南江宁府上元县水西门,即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水西门,明朝因其先人做官出使西粤而定居广西。)童年在重庆生活,后随父母迁居南京、香港、台湾。1961年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获奖学金赴美深造,进入爱荷华大学创作室,专事学习研究,1965年获硕士学位,此后留在美国,任教于加里福尼亚州立大学。 1、白先勇的文化取向。 深得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的造诣。 2、白先勇的家国情结。 感时伤怀,赤子之心。
3、白先勇的人文情怀。 虽为官宦子弟, 却是悲天悯人。 二、文学创作
195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到现在,已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以1964年在美国发表的《芝加哥之死》为界,其文学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一般说来受西方文学影响较重,较多个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艺术上都还不是很成熟;后期作品,继承中国民族文学传统较多,将传统熔入现代,作品的现实性和历史感较强,艺术上也日臻成熟。 就内容划分大致上可以分为这么三类。
一是早期的作品,主要描写少年时代所接触的生活,或模拟西洋文学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岁》中的大部分作品。
二是描写台湾上层社会的生活,如《台北人》。 三是描写华人旅美知识分子的生活,如《纽约客》 三、文学价值
第一、现实主义的精神。 恩格斯:“不错,巴尔扎克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注定在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 白先勇在反映国民党的衰败和崩溃时,往往是怀着沉痛的心情,描绘出他所极不愿意看到的真实情景。但他又能本着现实主义的态度和艺术家的勇气,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目。同样,白先勇虽然对台湾的上流社会充满着同 情,对他们的衰败表示了无限的惋惜,但是当他具体表现他们,往往对他们的腐败,堕落进行无情的暴露,抨击和嘲笑。 《国葬》
李将军葬礼 手下三员猛将 一个在香港定居
一个在医院养病 英雄末路 一个出家当和尚
《游园惊梦》:钱将军夫人 钱将军死后 穿着过时的发乌的旗袍
坐的是计程车(出租车) 美人迟暮 在宴会中落落寡欢 主题深刻而复杂:
从社会现实角度看:反映了台湾社会转折时期社会关系的变化;从人性角度看:表现了人性和理性的
冲突; 从哲学思想角度看:潜藏着佛家“人生无常”、“浮生若梦”的哲学思想。 《永远的尹雪艳》
尹雪艳原是上海百乐门一个如花似玉的红舞女,“能够迷惑所有接触过的男人”,来到台湾,尹公
馆很快成为上流社会“旧雨新知”的寻欢乐土和怀旧场所。但尹雪艳就象一颗“白煞星”,“沾上的人,轻者家败,重者人亡”。 作品表明台湾糜烂腐朽的上流社会,成为尹雪艳这类人寄生的社会基础,尹雪艳的“重煞”,又意味着这个贵族社会的必然归宿。作品无情地暴露了国民党上流社会的腐朽和堕落,辛辣地嘲讽了他们无望的幻想。
第二:感伤主义的色彩。 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他小说创作的精华部分。收有十四篇小说 。小说集名为《台北人》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反讽。即这些定居在台北的大陆客,在思想和感情上正苦恼于成了台北人,他们所向往的和追求的正是不要作一个台北人。但他们的幻想又至死无法实现而不得不作一个“台北人”。于是,他们便深深陷入怀旧、思乡、悲观和绝望之中。 《思旧赋》由两个老女仆道出李长官家族的没落,更强化了作品感伤色彩。 《冬夜》写了六个“五四”英雄的当年勇和今天的落寂归宿。 《梁父吟》里的雷将军 “落叶无法归根”。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到底是舞场的最后一夜,还是人生的最后一夜,无不让人感到茫然可叹。 从根本上说,这种感伤色彩是一种极其严肃的人生探索,保持了文学的庄严与地位,是作者深沉的忧郁的风格在作品中的形象体现,有着深刻的美学价值。 第三,融传统于现代,形成细腻,含蓄,深沉而优雅的风格。
《游园惊梦》四个贵妇人: 赖夫人显得年老庄重,新贵妇窦夫人则雍容华贵志得意满,蒋夫人又显得佻达和放荡,钱夫人则令人感到落魄和凄凉。恰如其分地运用意识流的手法,这对形成作品含蓄、深沉的风格也有密切关系。
第四、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作家(欧阳子语)。 1、白先勇的哲学思考和宗教观念。
我们中国的传统哲学和宗教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佛教的大慈大悲早已和儒教的仁政(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合二为一;而佛教的色空观念和道教的人生无常以及儒家的消极避世思想也早已混杂不清。
首先,在白先勇的“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故事中,就包含着佛家的色空观念和道家的人生无常。 其次,白先勇的小说也不乏佛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暗示。 (白先勇 :《蓦然回首》,《白先勇文集》,花城出版社) 2、白先勇的文学史观及其对传统文学的承传。
中国文学的一种最高境界,正如《三国演义》开篇的那首《临江仙》所感慨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红楼梦》好了歌中:“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苍桑感、历史感、无常感。
首先,在一个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客观描绘的艺术形象永远大于作家的主观思想。
其次,其创作固然流露出某些不可知论、宿命论这样的悲观主义的思想,但是它也包含有朴素的的辩证法。 再次,很好地承传了中国文学的精神境界。
A、写实,是我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如《红楼梦》的环境描写,而且和人物的性格紧密相连。《思旧赋》、《梁父吟》、《游园惊梦》等的景物和环境描写,都是很实在的,对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B、中国传统文学的写实也表现在刻画人物性格的多重性方面。 如《红楼梦》人物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而《游园惊梦》中的钱夫人就是一个内心生活的精神世界非常复杂的真实人物 。 C、深得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小说往往能创造出一个诗的意境。 如小说集《台北人》开头的扉页上,抄录了刘禹锡的《乌衣巷》。 小说集《纽约客》中的《谪仙怨》开篇处,转引了陈子昂的《登幽洲台歌》。
小说的题目也表现出白先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有独钟”。至于说白先勇小说的语言,那就更是中
国地地道道的了。如《永远的尹雪艳》,无论是叙述还是对话,都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院子的小石径上,生满了苍苔, 两个老妇人,互相扶持着,十分蹒跚。石径两旁的蒿草,抽发得齐了腰,非常沃蔓, 一根根肥大的茎秆间,结了许多蛛网,网上粘满了虫尸。…… 蒿草丛后面的一张纹石圆凳上,竟端坐着一个胖
大的男 人,蒿草的茎叶冒过了他的头,把他遮住了。他的头顶上空,一群密密匝匝的蚊蚋正在绕着圈子飞。 …… 一阵冬日的暮风掠过去,满院子里那些芜蔓的蒿草都萧萧瑟瑟抖响起来,把顺恩嫂身上那件宽大的黑外衣吹得飘起,覆盖到胖男人的身上。罗伯娘伫立在草丛中, 她合起了双手,抱在她的大肚子上,觑起眼睛,仰面往那暮云沉沉的天空望去,寒风把她那一头白麻般的粗发吹得统统飞张起来。(《思旧赋》) “窦夫人穿了一身银灰洒朱砂的薄纱旗袍,足上也配了一双银灰闪光的高跟鞋, 右手的无名指上戴了一只莲子大的钻戒,左腕也笼了一副白金镶碎钻的手串,发上 却插了一把珊瑚缺月钗,一对寸把长的紫瑛坠子直吊下发脚外来,衬得她丰白的面 庞愈加雍容矜贵起来。” “蒋碧月穿了一身火红的缎子旗袍,两只手腕上, 铮铮锵锵,直戴了八只扭花金丝镯,脸上勾得十分入时,眼皮上抹了眼圈膏,眼角 儿也着了墨,一头蓬得像鸟窝似的头发,两鬓上却刷出几只俏皮的月牙钩来。 ” 赖夫人穿 了珠灰旗袍,戴了
一身玉器 。 钱夫人穿的是墨绿杭绸的过膝旗袍,才去做的头发,一阵风就吹乱了。 (《游园惊梦》)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登幽洲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尹雪艳总也不老。十几年前那一班在上海百乐门舞厅替她捧场的五陵年少,有 些头上开了顶,有些两鬓添了霜;有些来台湾降成了铁厂、水泥厂、人造纤维厂的 闲顾问,但也有少数却升成了银行的董事长、机关里的大主管。不管人事怎么变迁, 尹雪艳永远是尹雪艳,在台北仍旧穿着她那一身蝉翼纱的素白旗袍,一径那么浅浅 地笑着,连眼角儿也不肯皱一下。 …………
尹雪艳有迷男人的工夫,也有迷女人的工夫。跟尹雪艳结交的那班太太们,打 从上海起,就背地数落她。当尹雪艳平步青云时,这起太太们气不忿,说道:凭你 怎么爬,左不过是个货腰娘。当尹雪艳的靠山相好遭到厄运的时候,她们就叹气道: 命是逃不过的,煞气重的娘儿们到底沾惹不得。可是十几年来这起太太们一个也舍 不得离开尹雪艳,到了台北都一窝蜂似地聚到尹雪艳的公馆里,她们不得不承认尹 雪艳实在有她惊动人的地方。(《永远的尹雪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