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习借鉴汉中经验 发展陇南茶叶产业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学习借鉴汉中经验发展陇南茶叶产业 张金明 (甘肃陇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746000) 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茶叶产业发展较快,茶叶品牌整 厅要求,汉中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采取公司+ 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突出规模化、集约化。目前,全市共 合成效显著,“汉中仙毫”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迅速提高。为 此,2012年11月22~24日,甘肃陇南市政府组织市直农牧、 工信、商务、质监、工商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文县、武都区、 康县分管领导、农牧局长、茶叶中心(站)主任(站长)、茶叶生 产龙头企业代表等39人,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茶叶产业 市级包抓领导)何兴林、副市长曹成章带领下,专程赴陕西省 流转茶园建设土地2.26万亩,建设茶叶现代农业园区10个 (省级5个,市级5个)。 三是培育了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全市有近20万户茶 农,茶叶从业人员60多万人,现有茶叶产销企业1400多家。 其中:生产企业780家,茶叶经销企业645家。有市级农业产 汉中市对其茶叶产业开发工作(包括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市 场建设、品牌建设、茶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学习考察。 考察团在汉中市人大常委会、汉中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 视和密切配合下,先深入西乡县杨河、柳树、峡口、江榜等乡 镇参观了万亩无性系良种示范茶园、生态观光茶园、陕西鹏 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个(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个),年产 值1000—2000万元的企业17个,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 业19个。已建成年加工能力200吨以上的清洁化生产线21 条(其中500吨清洁化生产线1条),建成茶多酚等茶叶有效 成分提取的茶叶深加工企业2家。全市有82家茶叶企业通 翔茶业公司茶叶精制包装车间、陕西东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茶叶自动化生产车间、东裕省级现代茶业产业园区等现 场,随后在西乡县召开了座谈会,会上汉中市人大常委会主 过国家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有55家茶叶企业通过Qs 认证。午子绿茶、东裕茶业、苍山茶业、山花茶业等企业不仅 在省内叫得响,在全国茶叶生产重点企业中也榜上有名。 四是完成了茶叶品牌整合。汉中市政府采取强有力的 措施不断推进茶叶品牌整合工作。从2005年开始,首先将 任郑宗林、汉中市农牧局党组书记杨乾坤、西乡县领导分别 介绍了汉中市、西乡县茶叶产业开发的概况、主要做法和发 展目标,陇南市领导简要介绍了陇南市情及茶叶生产情况, 强调了两市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共性,并表示今后要加强交 原20多个茶品牌整合到“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二三 大品牌。2007年及时向国家质监总局申报了“汉中仙毫”地 理标志产品保护,将汉中市名茶统一命名为“汉中仙毫”。之 后在全市8个产茶县和汉台区范围内对生产、经营“汉中仙 流,共促发展。 24日考察团返回途中,在康县召开了讨论会,专题就学 习汉中经验,促进陇南市茶叶产业发展进行了讨论,最后何 兴林副主任、曹成章副市长就茶叶产业今后重点工作分别进 行了安排部署。 毫”的企业进行资格认定,对定点生产、经营企业制作了标志 牌、颁发了资格证书,印制了定点产销企业名录,并通过媒体 向社会进行公告。同时,出台了《汉中市茶叶包装物印制管 理办法》。通过几年的打造,“汉中仙毫”品牌声誉不断提高。 一、汉中市茶叶产业开发的经验 五是全面推行了标准化生产。2006年2月,制定了《汉 中绿茶标准综合体》,由陕西省质监局作为陕西省地方标准 1.汉中市茶叶产业开发的成效 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12月,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对汉中仙 毫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5月,《地理标志产品汉 中仙毫茶》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汉中仙毫茶加工技术规 程》颁布实施,加快了茶叶标准化生产步伐。 六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汉中市现有茶叶技术推广单 位9个,茶叶技术人员200多名。近几年来,市、县科技人员 汉中市位于陕西南部,种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是茶马互 市的重要集散地和茶叶产区。近年来,汉中茶叶产业开发成 效显著,截至2011年底,茶园面积已发展到72.1万亩,其中 投产茶园占50%,总产量2.05万吨,总产值超过224_7_,元。 一是茶园面积迅速扩张,规模基地基本形成。自2006 年以来,汉中市以每年新建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的速度推 共获得茶叶科研成果20多项,先后引进全国优良茶树新品 进基地规模。全市11个县(区),产茶县覆盖西乡、勉县、宁 强、南郑、城固、镇巴、略阳、洋县8个县112个乡镇、894个行 政村。目前,全市已建成茶园面积1O万亩以上的县4个,5 万亩以上的县6//'-,2万亩以上的乡镇6个,1~2万亩乡镇20 种20多个,成功选育出适合汉中土壤及气候特点的茶树无 性系优良品种5个,并在全市大面积推广。目前,全市无性 系良种茶园比例占茶园总面积的20%以上。逐步完善现代 茶业技术体系,建立县、镇茶叶技术推广站,推进技术创新, 提升科技应用水平。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汉中市 西乡县建立茶叶试验站,在南郑设立教学、科研实验基地。 200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汉中市西乡、南郑建 个。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已从2005年的2000亩扩大到 20万亩。全市现有茶树良种繁育基地1000余亩,年出圃良 种茶苗1亿株以上。 二是建设了一批茶业示范园区。近年,按照陕西省农业 ・ 立“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汉中市茶业协会创 ・ 办的《汉中茶谭》,5年来共发刊16期,2万余份,为汉中市茶 叶产业提高科技含量、交流信息创造了条件。汉中市还与全 工生产线。到“十二五”末,全市高产密植生态茶园总面积达 到80万亩,总产量实现6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40亿元。计 国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长期技术合作,及时了解国 内外茶产业发展的信息和动态。 七是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形成了茶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 围。正在建设中的汉中市重点项目汉中茶城,是以茶文化为 主线,集茶叶销售、茶叶仓储、物流配送、茶叶检验检疫、茶叶 加工机具及茶具展销、茶艺培训表演、茶楼及茶文化展示、宾 馆、办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文化中心,是促 进汉中茶叶走向全国的桥梁,更是汉中对外开放并推动汉中 划到2020年,全市建成10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总产量 达到1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 (3)文化引领,宣传到位。在央视七套、三套,陕西省电 视台,陕西日报及当地媒体多次宣传汉中茶产业。在汉中城 区主要街道、交通要道、高速路出口制作1O面汉中仙毫大型 广告宣传牌。2005年开始,汉中市政府每年与西乡县政府 联合举办茶叶节、赛茶大会。连续6年组团参加北京国际茶 博会,汉中仙毫在每届茶博会上均获金奖。多次组团参加国 际国内有关茶叶博览会。成功承办了2010中国・陕西(汉 中)首届茶叶节,80多家新闻媒体进驻汉中进行宣传报道, 邀请央视《欢乐中国行》在汉中举行了大型文艺晚会,并在中 央电视台三套黄金时段播出,社会反响强烈。目前,汉中市 所辖各县和较大茶叶企业都有自己的茶艺表演队,汉中的 10余个茶艺表演队,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茶艺比赛并获得多 种奖项。随着茶产业的发展,以茶园观光、度假休闲、茶文化 经济飞跃和传递汉中茶产业、茶文化信息的窗口。该项目 2012年开工,规划总用地137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总 投资8.0477亿元。其中一期茶叶市场部分建筑面积66888 平方米,总投资2.2亿元,2013年春可基本完工。目前汉中 大地种茶、喝茶蔚然成风;茶楼、茶馆、茶店林立;茶园观光、 休闲、娱乐成为时尚。西乡县东裕千亩观光茶园、峡口镇江 榜观光茶园、云山观光茶园等景点,每年都吸引大量国内新 闻媒体、旅游团到汉中采访观光。茶业发展良好氛围的形 成,吸引房地产、矿产等行业资本纷纷注入,如西乡县陕南绿 茶公司,就是房地产企业投资所建,厂房标准高、设备先进、 齐全,近年为做大做强西乡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示、茶叶采制等为主的茶文化、茶旅游也得以不断发展。 (4)科技兴茶,素质提升。汉中市注重茶业技术人才引 进培养和队伍建设,重视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良种推 广,围绕品种、生产、加工、品牌整合等广泛开展培训,市县每 年培训200场次、2万余人次,编印《汉中市茶叶生产实用技 八是茶农增收效果明显。茶叶产业带动了全市20万 户、45万茶农增收致富。同时,与之相关的茶园观光、度假 休闲、茶叶采制及茶旅游、茶文化等第三产业得到了蓬勃发 展。2012年上半年,全市茶叶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达到69.4 术手册》、《汉中仙毫标准化生产、加工挂图》等,使茶叶科技 应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5)政策配套,投入加大。2008年8月,市委、市政府作 亿元。按照一、二产业计算,茶农仅种茶一项户均收入 16500余元,人均收入5628元,亩均收入5430元。全市从事 种茶、采茶、加工、流通等产业链条上的从业人员约60万人, 人均收入12305元。 2.汉中市发展茶叶产业的主要措施 出《关于加快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 定》,此后,市财政每年涉茶投入都在700万以上。各县每年 也拿出200—1000万元,支持茶产业发展。同时,市县各有 关部门把争取项目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 不同方式,积极争取国家及陕西省的项目投入。 (1)领导重视,机制健全。汉中市高度重视茶产业发 展。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 汉中”的发展战略,把茶产业列入汉中率先突破发展的支柱 对发展陇南茶叶产业的思考 1.陇南市茶叶产业概况 近年来,陇南市茶叶生产紧紧抓住退耕还林、扶贫开发、 产业。2004年,市政府作出了《做大做强汉中茶产业》的决 定,市财政每年解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予以扶持。2005年, 市政府成立了“汉中市茶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同时,成 灾后重建等有利机遇,取得了较快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 立了市茶业协会,与茶业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07年, 正式成立了副县级建制的汉中市茶产业办公室,落实了编制 和经费。汉中市还设有茶叶技术推广站,各县建有茶叶局、 茶技站、保证了“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的落实。值得一提 的是汉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宗林,从担任县上领导到副市 长,再到人大主任,多年来一直主管茶叶产业,现已成为全国 知名的茶专家,其为汉中茶业做出的贡献有口皆碑。 市茶园总面积14万亩,茶叶总产量104.5万公斤,总产值1.O7 亿元。全市拥有茶叶加工机械1583台(套),已建成茶叶加工 营销企业48户(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1户,300~500 万元的5户,100~300万元9户;省级龙头企业1户,市级龙头 企业9户)。全市拥有茶叶个体加工营销户1567个,茶叶专合 组织21个(其中:省级示范社4个,市级示范社3个)。全市已 注册茶叶商标62件(其中:获甘肃省著名商标11件,甘肃名牌 (2)规划科学,目标明确。2007年,市政府制定了《汉中 市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确 定在东至镇巴镇的巴庙,西至宁强的青木川一线,建设巴山 北坡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产业带。2010年末,市政府 产品3件,陇南名牌产品9'"14)。康县“龙神茶”2006年获国家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康阳牌”龙神翠竹、“陇源益通”牌陇南翠 芽、“米仓山”牌子竹等产品先后多次荣获国际名茶评比金、银 奖,“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11年甘肃省名优茶 制定了《“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汉中市 茶叶产业重点实施“124”工程。即:即打响一个品牌(汉中仙 毫),新建2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建立40条清洁化茶叶加 ・ 及优质大宗茶评比”金、银奖等称号。 2.陇南市茶叶产业的差距及存在问题 陇南茶区与汉中茶区毗邻,但相比之下,陇南茶叶生产 5 ・ 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立地条件较差;规模化程度 产线3条以上,力争文、武、康三县(区)分别建成一处茶叶精 低;缺少知名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产业化程度不高;市 制厂。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多元化茶叶产品,进一步提高夏秋 场不够规范;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茶资源利用率和茶产业综合效益,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 3.陇南茶叶产业发展思路及措施 加值。以扩大市场为突破口,健全茶叶营销网络,加快市场 陇南茶叶产业虽然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但也有汉中不 流通体系建设。 具备的一些优势,如全年采摘轮次比汉中少,茶园休养时间 ④整合茶叶品牌。茶叶品牌整合分两步走,2012 2013 长,加之茶区海拔高,茶叶的内含物比汉中茶叶丰富,品质更 年各县先整合,2014年全市整合为一个品牌。制定生产标准 好;陇南茶区大多地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好,土壤、水质、 和产品质量标准,监管品牌运作及维护。工商、质量部门要加 空气清洁,无工矿企业及汽车尾气污染,发展生态茶园及有 强茶叶市场监管,确保陇南茶叶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声誉。 机茶园条件优越。 (2)保障措施 (1)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 ①加强组织领导。市上成立茶叶产业领导小组,下设办 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 公室,负责茶叶产业规划、协调、检查等工作。尽快成立陇南 手段,以增收为目的,以茶叶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标准 市茶业协会,协助政府协调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相关县 化茶园;以培植龙头企业为主线,培育或引进有实力的茶叶企 (区)都要设立相应的领导和组织机构,配备以专业人员为主 业,做大做强;以品牌整合为重点,大力开发生态茶、绿色茶、 的一套班子,形成有专门领导机构、有主管业务机构,有一套 有机茶,打造阳坝—峪河—碧VI生态旅游风情线,全面提升茶 长期发展扶持政策的机制,为做大做强茶叶产业提供组织、 叶产业综合效益,有效推动茶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 政策、技术保障。 发展目标:“十二五”末,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8万亩,茶 ②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制订《陇南市茶叶产业2013~ 叶总产量达到150万公斤,产值达到1.5亿元,丰产茶园平均 2020年发展规划》,各县(区)都要制定茶叶产业实施方案, 亩产值达到3000元以上。到2020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 从战略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开发,细化目标,分步实施。提供 2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250万公斤,茶叶总产值达到2.5亿 优惠政策,吸引工商资本和投资者进行茶叶深加工和新产品 元,丰产茶园平均亩产值达到5000元以上。 开发,加大市、县财政对茶叶生产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 发展重点: 专项资金用于种苗引进繁育、龙头企业培育、区域共用品种 ①规模化、标准化建园。按照“布局规模化、茶区园林化、 宣传推介等重点环节,对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开发、新茶类获 品种优质化、管理科学化”要求,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坚持 得成功并取得成效的企业、对获得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和国 “绿色、生态”开发和建管并重,一手抓发展,扩大基地上规模, 家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进行以奖代补。编报有关茶叶项目, 一手抓改造,提档升级增效益。把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和改 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引导鼓励金融部门对茶叶种植大户、 造低产茶园相结合,力争每年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其 茶叶企业给予贷款支持。 中新建茶园1万亩,茶园品种改良1万亩。加快良种繁育步 ③实施科技兴茶战略。以科技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增效, 伐,在三县(区),各建立1个100亩以上的无性系良种繁育基 力争茶叶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申报建设省级茶 地,为高质量建园和茶园更新换代提供种苗保障。要认真落 叶工程技术中 tl,,负责解决好全市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 实茶园修剪、施肥等管理措施,加强低产茶园改造,每年改造 技术问题。县(区)茶叶技术部门要发挥科技推广主体作用, 面积3万亩以上。要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引导农户 科技人员要深入基层蹲点包片为茶农服务,县(区)主管部门 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建园。通过茶园道路、沟渠、防护林等基 应制定工作责任制,把茶叶发展规划、推广良种和先进生产 础设施配套和安装杀虫灯、信息素粘虫板等,推进绿色、生态 加工技术、科技培训等服务内容与产业发展、茶农增收等指 体系建设;通过低产茶园改造,实现茶园提质增效。 标量化,实行绩效挂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茶区重点乡 ②建设示范园区。尽快建成5000亩以上茶业示范园区 (镇)农技站都要配备茶叶技术专干,全力负责本乡(镇)茶农 5个,面积3万亩。其中:文县两个(石龙沟1万亩,李子坝 的技术服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聘请院校教授、外 5000亩),康县两个(阳坝5000亩,两河5000亩),武都区一 地专家到我市指导,安排科技人员、企业、茶农代表到外地学 个(裕河5000亩)。以茶产业发展为主线,茶旅游发展为突 习观摩、参加培训等等,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科技素质。 破,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采摘、加工、休闲观光等功能配 ④加强品牌和市场建设。推行生态环境、产品质量等保 套的现代茶叶产业园区,打造阳坝一峪河一碧口茶旅游、生 护举措和生产销售许可、统一开展宣传等行之有效的政府措 态旅游风情线。 施,培育知名的、更具竞争力的陇南茶区域公用品牌。在武 ③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在现有茶叶企业中选择有一定 都建设一处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有规模、功能全、辐 规模和开发潜力、市场竞争力强的给予重点扶持,使其成为 射广、带动力强的茶叶专业市场,使其成为茶叶宣传、商贸、 省级茶叶龙头。同时,培育4~6家市级茶业龙头企业,每县 物流、价格、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中心。打造陇南茶电子商务 重点扶持3~5户县级茶业龙头企业。在重点产茶乡镇鼓励 平台,构建面向全国的陇南茶多元营销模式。加快有机茶生 多建茶叶初制加工厂及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产业集 产进程,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销售专柜。加强流通过程中的 群,发挥集团优势,吸引外地企业落户。积极支持茶叶企业 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不法行为。着眼陇南特色,对都市茶艺 引进清洁化加工生产线,到2015年全市建成茶叶清洁化生 馆、农家茶餐馆进行科学布局,形成差异化发展特色。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