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矿产普查地质报告(贵州省黎平县罗里金刚石矿)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贵州省黎平县罗里金刚石矿 普查地质报告 贵州黎平县新源矿业有限公司 贰零壹零年拾贰月 正 文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一、目的任务 .................................................... 1 二、矿区位置、范围及交通 ........................................ 2 三、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3 四、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 4 五、普查工作概况 ................................................ 5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7 一、地层 ........................................................ 7 二、构造 ........................................................ 9 三、火山沉积岩 ................................................. 12 四、变质岩 ..................................................... 13 五、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13 六、区域矿产地质特征 ........................................... 14 第三章 矿区地质 ................................................. 14 一、地层 ....................................................... 14 二、构造 ....................................................... 15 三、石英脉产出形态 ............................................. 16 四、变质作用 ................................................... 17 第四章 金刚石水系重砂采样成果及金矿地质特征 ..................... 18 一、金刚石指示矿物、伴生矿物特征 ............................... 18 二、金矿地质特征 ............................................... 20 第五章 矿区开采技术条件简述 ..................................... 23 一、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23 二、工程地质条件 ............................................... 24 三、环境地质条件 ............................................... 25 第六章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 25 一、1:10000水系重砂测量....................................... 25 二、1:10000地质填图........................................... 25 三、槽探施工 ................................................... 26 四、老硐清理 ................................................... 26 五、样品采集、测试分析 ......................................... 27 六、资料综合整理 ............................................... 27 第七章 资源储量估算 ............................................. 28 一、工业指标的确定及计算方法的选择 ............................. 29 二、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及对象 ..................................... 29 三、资源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 ..................................... 29 四、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 29 五、矿体圈定原则 ............................................... 31 六、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 31 七、资源量估算结果 ............................................. 32 第八章 结语 ..................................................... 32 一、普查区主要工作成果 ......................................... 32 二、普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三、下步工作建议 ............................................... 33 审 批 目 录 (合订文内) 审批一:黔国土资储备字[2010]137号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共02页 审批二:黔矿评协储审字[2010]081号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共08页 附 图 目 录 图号 顺序号 1 2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图 名 比例尺 贵州省黎平县罗里地区金刚石原生矿普查区地形地质及附重砂1:50000 成果图 贵州省黎平县罗里地区金刚石原生矿普查区地形地质图 贵州省黎平县罗里地区金刚石原生矿普查区地形地质图 1:10000 1:10000 贵州省黎平县罗里地区金刚石原生矿普查<金矿普查区>地形地1:10000 质及工程分布图 贵州省黎平县罗里地区金刚石原生矿普查<金矿普查区>LD1、1:2000 LD2、LD3、BT1取样素描图 1:100 贵州省黎平县罗里地区金刚石原生矿普查<金矿普查区>TC2、1:100 TC3素描图 黎平罗里地区金刚石原生矿普查<金矿普查区>M1金矿体水平投1:2000 影资源量估算图 其 它 目 录 (单独成册) 其它一:贵州省黎平县罗里金刚石矿普查地质报告文件资料 一-1:委托书 一-2:探矿许可证 一-3:地质勘查资质证书 一-4:野外验收意见书 一-5:承诺书 其它二:汇交成果地质资料著录表 其它三:汇交成果地质资料涉密情况登记表 其它四:地质档案文件目录 其它五: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 其它六:电子文件登记表 其它七:载体外标签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任务 锦屏—黎平金刚石成矿区是扬子克拉通金刚石找矿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2006—2007年,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金刚石找矿专业地质队)在贵州省黎平县罗里地区开展了1:1万水系金刚石重砂采样及地表调查工作;2008贵州黎平县新源矿业有限公司通过矿权转让获得贵州省黎平县罗里金刚石矿探矿权,并委托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在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对罗里地区金刚石原生矿开展进一步的地质普查工作,目的是通过加密水系重砂采样、基础地质调查综合分析,配合岩石学和矿物学的研究,确定成矿有利地段,力争发现金刚石原生矿。 在金刚石原生矿普查过程中,有4件重砂样品发现了自然金矿物颗粒,并于勘查区金厂界一带发现有含金石英脉及民采老硐的存在。而对于金刚石的追索,因勘查范围过小,加之水系的复杂变迁,尚难于对古水系进行恢复,不能向勘查区外围追索金刚石。因此,本着综合勘查及综合评价的原则,对勘查区内石英脉型金矿体布置了少量工程控制。工作成果表明,该区金矿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找矿潜力,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故建议业主将以金刚石勘查为主转向以金矿勘查为主的综合地质找矿,贵州黎平县新源矿业有限公司采纳勘查单位建议并决定对勘查区金矿开展详查地质工作,并要求贵州大学资 1 源与环境工程院根据普查地质工作成果编制普查阶段的地质报告。 二、矿区位置、范围及交通 普查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行政区划属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距县城约56km,有县乡公路通达工作区,黎平机场距罗里乡约20km,交通较为便利(图1)。 2 探矿权由10个拐点组成(表1),地理坐标:东经108°53′00″—109°00′00″,北纬26°19′00″—26°24′45″。探矿权证号:T52120080303003998,面积58.43Km2,勘查有效期限为2008年3月19日至2009年11月1日。 表1 普查区拐点坐标表 拐点编号 l 2 3 4 5 6 7 8 9 10 矿区面积 东经 108°53′00″ 108°57′30″ 108°57′30″ 108°58′00″ 108°58′00″ 109°00′00″ 109°00′00″ 108°57′00″ 108°57′00″ 108°53′00″ 58.43km2 北纬 26°21′00″ 26°21′00″ 26°22′00″ 26°22′00″ 26°24′45″ 26°24′45″ 26°20′00″ 26°20′00″ 26°19′00″ 26°19′00″ 三、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普查区为低山地貌区,海拔标高420—791.2m,一般相对高差为200—300m,地形起伏大,切割陡峻,水系发育,沟壑纵横,所以杂草丛生,植被较发育,森林覆盖率达55.7%。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00mm,年平均气温20℃左右,盛夏高温达30℃以上,无霜期281天,水系属沅江上游的三级支流亮江 3 的源头地带。 区内山高林密,原住民以侗族、苗族为主,多以务农为生,少数居民从事金矿开采。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经济作物有油茶、药材、木材等。经济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四、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1959年至1965年,地矿部贵州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该区开展了1:20万剑河幅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同时进行了金属量测量、放射性伽玛测量及自然重砂测量。1961年,贵州省地质局101地质大队在工作区东经108°52′30″—109°00′00″,北纬26°00′00″—26°17′36″,面积260km2的范围内开展过1:5万金属量测量,共圈定金属量异常8个,重砂异常8个(铅矿物3个、白钨矿2个、自然金2个、毒砂1个),并发现放射性伽玛异常1个、点异常5个。1987年至1988年,贵州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对1:20万剑河幅进行了全图幅的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各类元素单元素异常319个,综合异常67个,并划分II级成矿远景区1个,III级成矿远景区4个。 1985年至1989年,先后有湖南省物探队、贵州省地矿局101地质大队、广西第六地质大队分别以招标或委托承包的形式对完成了1:20万黎平幅区域化探扫面的采样和异常的三级查证。并由贵州省地矿局101地质大队编制了黎平幅地球化学图及说明书。圈出各类元素单元素异常665个,综合异常78个,并进一步划分了甲类异常9个,乙类异常13个,丙类异常28个;划分出成矿远景预测区8个,其中 4 I级成矿远景区2个,II级找矿成矿远景区3个,III级找矿远景区3个。 1990年至1995年,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1地质大队在该区进行过金刚石原生矿找矿地质工作。1999年,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1地质大队、103地质大队完成了1:5万隆里幅、大稼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并提交了地质图及说明书。 2002年,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开展了“黔东南铜金矿遥感预测及方法技术研究”,并提交了科研报告。 上述成果均是本区普查评价工作的重要基础。 五、普查工作概况 2006—2007年,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在区内开展了1:1万水系金刚石重砂采样及地表调查工作,在水系自然重砂测量中发现铬铁矿出土点4个,分别为Z099、Z112、Z114、Z130、Z159;并铬铁矿出土点及周边地段作了1:2000高精度磁法测量及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1:2000高精度磁法测量面积2.2 km2,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面积约4.00 km2。都未发现金刚石有关的岩体。在金刚石重砂测量的同时,于归毛溪至归友地段的自然重砂样品中发现了许多砂金颗粒,这些样品分别是;Z005、Z013、Z015、Z019(附图1)。具体特征见表2、3。2008年4月,受贵州黎平县新源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院在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内金刚石及金矿异常进行检查工作,用老硐清理验证遥感解译影像—环形构造是否存在火成岩体,同时对深部可能存在的 5 含金石英脉进行揭露,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如下: 1、1:10000重砂扫面 58.5 km2。 共取重砂样品367件,重砂样品鉴定367件。 2、重砂异常检查 20 km2 3、1:50000地质填图 58.5 km2 4、1:10000地质填图 10 km2 5、探槽 83m3 6、老硐清理及编录 767m 7、样品测试 58件 8、人工重砂大样 3件 9、1:2000高精度磁法测量 2.2 km2 10、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 4.00 km2 通过上述地质工作,初步评价归友、金厂界石英脉型金矿(化)点2处,含金石英脉厚度3—20cm,品位变化极大,为0.21×10-6—3×10-6,个别样品最高可达183×10-6,矿化蚀变较好,经对金矿化特征的综合分析及与同一矿带上的锦屏平秋金矿床、相邻矿带上的八客金矿床、铜鼓金矿床对比,显示该区良好的金矿找矿潜力。 经对金厂界初步评估,LD1控制的M1矿体333+334?类型金矿石量3623t,金属量189.45kg。其中,333类型金矿石量1197t,金属量65.49kg;334?类型金矿石量2426t,金属量123.96kg。 6 第二章 区域地质 工作区位于江南造山带的西南段,接近扬子陆块的东南缘。该区在漫长地质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其沉积地层发育,构造型式多样,出露地层普遍遭受区域变质作用,热液矿床和沉积矿床较丰富。 一、地层 区内地层主要为青白口系下江群中上部的清水江组、平略组和隆里组,为一套变质的滨海—浅海相砂页岩建造、复理石建造、火山碎屑岩建造。自下而上依次为: 1、清水江组(Qbq):为浅灰、深灰、灰绿等色变余凝灰岩、变余沉凝灰岩、变余砂岩、变余粉砂岩及板岩等组成不等厚互层,以具有较多凝灰质岩石为特色。厚550—100m。分两个段。 清水江组第一段(Qbq1):灰至深灰色变余凝灰岩、变余砂岩夹变余沉凝灰岩、凝灰质板岩,或互层,具明显的复理石韵律。以厚块状变余凝灰岩的出现与下伏番召组第二段粉砂质板岩划界,二者整合接触。厚1439—2977m。 清水江组第二段(Qbq2):灰至深灰色变余沉凝灰岩夹变余凝岩、变余砂岩及凝灰质板岩,沉凝灰岩中具缟状构造(或称马尾丝状构造)。厚550—1127m 2、平略组(Qbp):广布于图区内,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绿色粉砂质绢云母板岩、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夹变余粉砂岩,分3个岩性 7 段。 平略组第一段(Qbp1):灰、浅灰色厚层块状纹层状含砾粉砂质板岩、厚层块状纹层状含砾粉砂质绢云母板岩,砾石含量约5-10%,成分为纹层状板岩、条带状粉砂质板岩,砾石呈圆-次圆状,砾径5-50cm,无分选。发育滑塌构造,以厚层块状含砾板岩为特征。未见底。区域上与下伏清水江组第二段整合接触。出露厚约100m。 平略组第二段(Qbp2):灰、浅灰色厚层块状变余粉砂岩、厚层块状变余细砂岩,夹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纹层状粉砂质板岩,普遍发育细密水平纹理。以大套变余砂岩、变余粉砂岩的出现与下伏平略组第一段分界。厚170—250m。 平略组第三段(Qbp3):下部为灰、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纹层状粉砂质板岩、薄至中厚层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夹多套10-20m厚的浅灰色极薄层粉砂质绢云母板岩;上部为灰、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纹层状粉砂质板岩夹浅灰色薄至中厚层条带状粉砂质板岩,局部夹灰黄色薄至中厚层变余粉砂岩。普遍发育细密水平纹理。以薄至极薄层粉砂质绢云母板岩为特征。厚700—1300m。 3、隆里组(Qbl):主要岩性为变余粉砂岩、变余细砂岩及粉砂质板岩,分两段。 隆里组第一段(Qbl1):为灰色厚层块状变余细砂岩、变余粉砂岩夹薄至中厚层粉砂质板岩、含粉砂绢云母板岩及少量厚块状变余粘土质粉砂岩。以底部块状变余含砾砂岩与下伏平略组第三段薄层绢云母板岩划界,二者整合接触。厚720—1500m。 8 隆里组第二段(Qbl2):为浅灰绿、灰绿色厚层块状变余含绿泥石粉砂岩、细砂岩、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夹薄至中厚层含绿泥石粉砂质板岩、含绿泥石含粉砂绢云母板岩,板岩中常含绿泥石斑块。厚500—900m。 4、第四系(Q):分布在河谷低地和山体表面植被覆盖区,主要有两种岩性: 冲积层:沿河分布,构成河床、河漫滩,以砂砾层、砾石层为主,有时见砂土层,厚2—4m。 坡积层:普遍分布在山体表面,尤其是缓坡地带,基本岩性为灰色一褐黄色壤土,粘土质粉砂,下部有碎石层,厚2—5m。 二、构造 勘查区位于江南造山带的西南段,接近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以发育北东向与北北东向两组构造为主要特征(图2)。 9 (一)背斜 本区内北北东向褶皱发育,由北西往南东依次有高比向斜、高相向斜、果吉复式背斜、善包向斜、大田背斜、平南复式向斜、地郎背 斜、新化向斜、战朝背斜、冷水塘向斜、油榨江背斜、包仰背斜、磨团向斜等。其中,高比向斜、高相向斜、果吉复式背斜位于勘查区北东面,其特征简述如下: 1、高比向斜:轴向北北东,主体在区外,为区域性偶里向斜的南西段,北东出图,南西抵地茶,区内轴线长3.6km,为对称宽缓向斜,轴部地层为青白口系隆里组第一段上亚段,翼部地层为青白口系隆里组第一段下亚段及平略组第三段,翼部产状平缓,岩层倾角18 10 -30°,向斜南西转折端被大稼断层切割。向斜内有少量含金显示点,含量极低。 2、高相向斜:轴向北北东,展布于平信—高相一带,北东抵大稼断层,轴线长8.5km,轴部地层为青白口系平略组第三段,翼部地层为青白口系平略组第二段,翼部产状平缓,为斜歪宽缓向斜,轴面北西倾,岩层倾角5-25°。 3、果吉复式背斜:主体在区外,为区域性稳江背斜之南西段,轴向北北东—北东,北东出图,南西经四方坡、善包、障洞达半溪,区内轴线长约15km,为舒缓波状复式背斜,核部地层为青白口系平略组第二段,翼部地层为青白口系平略组第三段,岩层产状平缓,为斜歪宽缓复式背斜,轴面北西倾,倾角10-20°,南东翼发育善包向斜、大田背斜等次级褶皱,轴线长约300—400m。背斜控制了达冲、者往、地稠等金矿点。 (二)断层 区内北东向断层发育,自北西往南东依次有江口断层、大稼断层、扒瓢断层、孟彦断层、羊角断层、茅贡断层、黎平断层、中黄断层、田坝脚断层、丘团断层、碾团断层等,这些断层破坏了北北东向的黎平断层、中黄断层、丘团断层等,有的断层已成为区内重要的导矿构造。其中,勘查区及附近产要构造为江口断层、大稼断层、扒瓢断层和孟彦断层,其主要特征简述如下: 1、江口断层(F1):沿平徒、固本、弯塘一线展布,区内长约17.5km,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5°,切割了清水江组第一段、第三 11 段及隆里组第一段,有断层角砾岩断续分布,破碎带宽约5-20m,具正断层性质,断距约200m。北东端之南东盘局部有微弱的含金显示。 2、大稼断层(F2):南西起于扒扎,经大稼、平底,北东至地茶,南西端延出图,区内长约26km,切割了清水江组第一段至第三段及隆里组第一段至第二段,断层角砾岩较发育,断层破碎带宽20-50m,断层呈北东向展布,南西段断层倾向北西,倾角86°,北东段断层倾向南东,倾角70°,具右行剪切特征。大量金矿(化)点沿断裂带南东盘分布,北西盘有少量微弱的含金显示,控矿作用十分明显。 3、扒瓢断层(F3):南西起于扒瓢,北东经者往、地稠延出图,为区域性钟灵断层之南西段。该断层呈北东向展布,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70°,区内长约6km,切割了青白口系平略组第二段、第三段。断层具多期活动性,早期为逆断层,晚期转化成右行剪切断层。 4、孟彦断层(F4):南西起于宰东,经芒岭、孟彦、隆里、至北东稿丙,两端延出图区,区内长约42km,切割了青白口系平略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75°,具断层角砾岩,断层破碎带宽5-25m,具多期活动性,早期属正断层,晚期转化为右行剪切断层,水平断距约500m。脉金矿(化)点、含金显示点全部分布在断层北西盘,控矿作用明显。 三、火山沉积岩 区内火山沉积岩主要是凝灰岩,产于北西部之青白口系清水江组中,区内已知容矿地层为青白口系清水江组、平略组及隆里组,以及 12 南华系长安组,因此,矿化与中元古代的火山活动似乎没有明显关系,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四、变质岩 区域上,中、新元古代地层岩石均已变质,但变质较浅,主体属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前寒武纪。变质作用方式多样,包括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和动力(碎裂)变质等。按变质作用的不同,分为区域变质岩、动力(碎裂)变质岩和接触变质岩三大类。在区内,青白口系和南华系发生了变质作用,以区域变质作用为主,有板岩、千枚岩、变余砂岩、变质砾岩、石英岩、变余凝灰岩、变余沉凝灰岩等。局部见碎裂岩、角砾岩、糜棱岩等动力变质岩。 五、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勘查区属扬子P型克拉通的江南隆起区,位于区域性松桃-榕江岩石圈断裂南段,普遍发育巨厚的下江群变质地层。1:20万航磁资料显示为近东西向复杂磁场区,东部湘西地区莫霍面深40~50km,向西至黔中地区激增至80—150km,造成这一巨大反差的为区域性松桃—榕江隐伏深断裂(紫荆关断裂带的南段)。隐伏岩石圈断裂及其衍生断裂可以导生基性、超基性岩,具备形成金刚石原生矿的地质背景,北部邻区已见含金刚石钾镁煌斑岩,勘查区就位于这一岩石圈断裂东侧的坡折带上。 据区域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在勘查区西侧和南侧分水岭地带有数个由Cr、Ni、Nb、La、Ti等元素组成的综合异常,元素含量等值 13 线大致呈同心园状,异常面积10至10余km2。 六、区域矿产地质特征 区内矿产资源种类甚少,有经济价值的矿产主要有金、石灰岩,而金矿在该区的地方经济中举足轻重。金矿分布明显受背斜构造控制,稳江背斜为区内较大的成矿带,矿床分布严格受背斜控制,其中罗里金矿勘查区内的彭家冲背斜属于该背斜中段,北东端有八客金矿床、铜锣团金矿床。表明该区有良好的找矿远景。 总之本区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匹配性较好,是一个多类地质体并存、叠加穿插的地质异常区,因而也就孕育了区内铜、金、锑、铅锌等矿种的成矿作用及其矿床的形成,特别是区内匹配发育的不同层次断裂构造与发育于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为成矿物源的形成、输运和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前提条件。近年来的工作成果表明,本区有较好的金矿找矿前景。 第三章 矿区地质 一、地层 普查区地层以青白口系平略组为主(附图2),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绿色粉砂质绢云母板岩、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夹变余粉砂岩,分3个岩性段。 平略组第一段(Qbp1):灰、浅灰色厚层块状纹层状含砾粉砂质板岩、厚层块状纹层状含砾粉砂质绢云母板岩,砾石含量约5-10%, 14 成分为纹层状板岩、条带状粉砂质板岩,砾石呈圆-次圆状,砾径5-50cm,无分选。发育滑塌构造,以厚层块状含砾板岩为特征。未见底。区域上与下伏清水江组第二段整合接触。出露厚约100m。 平略组第二段(Qbp2):灰、浅灰色厚层块状变余粉砂岩、厚层块状变余细砂岩,夹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纹层状粉砂质板岩,普遍发育细密水平纹理。以大套变余砂岩、变余粉砂岩的出现与下伏平略组第一段分界。厚170—250m。 平略组第三段(Qbp3):下部为灰、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纹层状粉砂质板岩、薄至中厚层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夹多套10-20m厚的浅灰色极薄层粉砂质绢云母板岩;上部为灰、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纹层状粉砂质板岩夹浅灰色薄至中厚层条带状粉砂质板岩,局部夹灰黄色薄至中厚层变余粉砂岩。普遍发育细密水平纹理。以薄至极薄层粉砂质绢云母板岩为特征。厚700—1300m。 第四系(Q):分布在河谷低地和山体表面植被覆盖区,主要有两种岩性:冲积层:沿河分布,构成河床、河漫滩,以砂砾层、砾石层为主,有时见砂土层,厚2—4m。坡积层:普遍分布在山体表面,尤其是缓坡地带,基本岩性为灰色一褐黄色壤土,粘土质粉砂,下部有碎石层,厚2—5m。 二、构造 普查区位于果吉复式背斜南东面,构造变形较为复杂,主要以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要特征。规模较大的有三条(FA、FB、F4)断裂,现分述于下: 15 1、FA断层 南西起于金厂界,北东至高坡、小高相,区内长约4.9km,切割了青白口系隆里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地层,断层角砾岩较发育,断层破碎带宽3-5m,断层呈北东向展布,倾向北西,倾角70°。大量采金矿硐沿断裂带两侧分布,根据两盘出露地层分析为一陡倾角逆冲断层。 2、FB断层 在区内长约6.5km,切割了青白口系平略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50°,具断层角砾岩,断层破碎带宽5-8m,为一正断层性质。沿断裂带北西盘发育含金石英脉,断层控矿作用明显。 3、孟彦断层(F4):南西起于宰东,经芒岭、孟彦、隆里、至北东稿丙,两端延出图区,区内长约42km,切割了青白口系平略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75°,具断层角砾岩,断层破碎带宽5-25m,具多期活动性,早期属正断层,晚期转化为右行剪切断层,水平断距约500m。区内脉金矿(化)点、含金显示点全部分布在该断层北西盘,控矿作用明显。 三、石英脉产出形态 根据野外观察,区内石英脉的产出受层间剥离或构造裂隙控制。按石英脉的产出划分为充填型、剪切破碎带型和网脉型。 充填型: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或马鞍状充填于层间剥离空间,脉有厚有薄,厚的可达0.1—0.2m,薄的仅几mm或更薄,一 16 般为10cm,可见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多条石英脉组成脉带,脉体间距一般不大,且常有细小脉体切层面将几条脉体连成整体,该矿山M1属此类型石英脉。目前邻近矿山开采的含金石英脉主要是这种类型的石英脉。 剪切破碎带型:主要充填于破碎带中形成,脉体常含有围岩角砾,多以短小且形态不规则的石英脉体产出。 网脉型:主要产于构造应力破坏较强的位置,脉体呈网状细脉充填于这些构造裂隙中。 四、变质作用 勘查区内变质作用类型可分为区域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两种。 区域变质作用指青白口系平略组中的碎屑岩在区域性温压升高的条件下被改造成低绿片岩相岩石的作用和过程。主要的区域变质岩类有板岩、变质粉砂岩、变质砂岩、含砾砂质板岩等。 动力变质作用在区内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脆性断裂因强烈错动而产生的岩石破碎,形成的岩石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和碎斑岩等;二是在剪切热和力的作用下形成劈(片)理化岩石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有透镜状劈(片)理化岩石和斑点状千枚岩等。 本区与金矿化有关的变质作用为武陵—雪峰期的区域变质作用和加里东期动力变质作用,即与清水江组变质岩关系密切。 区内区域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震旦纪之前,而动力变质作用发生在寒武纪之后二叠纪之前,两类变质作用强度微弱,岩石的变质程度 17 较浅,属低绿片岩相。 第四章 金刚石水系重砂采样成果及金矿地质特征 一、金刚石指示矿物、伴生矿物特征 (一)金刚石矿物特征 1965年前后贵州省地矿局101地质大队在普查区及其东南部的中黄、亮司、大同的亮江低级阶地中选获金刚石8粒,最大粒重49mg;1992年前后当地居民在淘金时发现金刚石6粒,最大粒重268mg,这些金刚石一般呈浅棕色、浅黄色,透明度好,以菱形十二面体为主,大多无包体,个别有雕刻蚀坑,以工业级和宝石级为主,金刚石出现频度上游高于下游,支流高于干流。金刚石具多源补给的特点,各支流、甚至同一支流不同河段的金刚石晶貌特征不同。赋存在河床及三级阶地中,经历了中更新世至全新世的较长沉积聚集过程,其中亮江支流区金刚石出土点相对集中、频率较高。 (二)金刚石伴生矿物及指示矿物特征 在区内发现的与金刚石找矿有关的矿物有铬铁矿、铬透辉石(表2)。区内发现的铬铁矿一般呈黑色,粒度0.1—0.3mm,以八面体及碎粒状为主,表面粗糙,具熔蚀凹坑。化学成份以S1组无钛含铝富镁铬铁矿和S2组含钛贫铝富镁铬铁矿为主,S2组含钛富铝铬铁矿也较常见,Cr2O3 62—67%,Ti<0.7%,MgO 11—15.5%,Al2O3 4—8%,为高铬尖晶石。国内外资料显示,该三组铬铁矿属金刚石共生、同源矿物。 18 辉石是亮江流域最常见矿物,主要为透辉石、单斜辉石等,其次为斜方辉石、锥辉石,常呈黄绿色、深绿色,短柱状、碎块状,粒度0.1—0.3mm,个别浑园状,伴生矿物有铬铁矿、钛磁铁矿等。 表2 金刚石指示矿物、伴生矿物特征表 样品编号 Z099 Z112 Z114 Z130 Z159 Z162 样品位置 X:2917940 Y:19298300 X:2917390 Y:19298615 X:2917020 Y:19298720 X:2917400 Y:19299210 X:2916350 Y:19299710 X:2916670 Y:19299530 选获矿物及颗粒数 矿物名称 颗粒数 铬铁矿 铬铁矿 铬铁矿 钛铁矿 铬铁矿 铬铁矿 蛇纹石 4 7 3 2 1 2 1 矿物主要特征 半自形、圆状、有原始面磨蚀现象 半自形圆状细蚀象,有原始面强磨蚀现象 歪晶半自形 不规则粒状、铁黑色、弱磁性 聚形、无熔蚀、无原始面轻微磨蚀特征 半浑圆、细蚀象和粗蚀象 致密块状,青绿色斑纹,蜡状光泽 (三)金刚石找矿潜力评述 根据勘查区水系金刚石重砂采样成果,并结合区域水系金刚石中砂资料分析,勘查区及其邻近区域出土较多的金刚石及其伴生指示矿物是客观存在的地质事实,说明在锦屏-黎平地区具有金刚石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条件。但金刚石的找矿难度是巨大的,影响因素纵多,现代河系中的金刚石及其伴生指示矿物重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金刚石原生源二次补给沉积的,故而在有限的勘查范围内采用水系重砂难于向外追索,加之河流的袭夺、水系的复杂变迁,使金刚石找矿变得更为复杂。必须运用现代金刚石成矿理论,采用地、物、化、遥多 19 种技术手段,扩大勘查范围,才有可能取得该区金刚石地质找矿的突破性进展。 二、金矿地质特征 (一)金重砂异常 测区位于1:20万剑河幅第VIII号金矿成矿远景区内,2006年至2007年山东省第七地质勘察院在地质普查中于归毛溪至归友地段的自然重砂样中发现了许多砂金颗粒(附图2、表3),这些样品分别是Z005、Z013、Z015、Z019。自采样点向上游及其两侧追索,并使用了探槽工程揭露,发现在归毛溪一带有北北东向的石英脉分布,石英脉体呈断续分布,当地的要金活动也主要针对这些含金石英脉体。 表3 水系重砂样品中自然金特征表 样品样品位置 编号 Z005 Z013 Z015 Z019 X:2922365 Y:19297740 X:2922110 Y:19297915 X:2922770 Y:19298340 X:292210 Y:19298290 自然金颗粒数 22 20 10 23 矿物主要特征 大部分为-1+0.5mm级,-0.5+0.2mm级仅2粒。砂金粒多呈不规则状,少数针状 -1+0.5mm级占60%,其余为-0.5+0.2mm级。砂金粒呈片状、条状或不规则状 -1+0.5mm级占70%,其余为-0.5+0.2mm级。砂金粒呈树枝状、粒状,个别为板状 -1+0.5mm级占35%,其余为-0.5+0.2mm级。砂金粒呈细粒状、条状 (二)含金石英脉的产出特征及含金性 矿区内金矿类型为石英脉型金矿,石英脉主要产于层间剥离空间 20 中,目前已发现石英脉18条,通过取样分析,含金石英脉8条分别为M1、M2、、M4、M5、M6、。其中M1为隐伏含金石英脉,位于金厂界一带,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15°—5°,含矿地段走向由LD1、LD2、LD3、控制长约310m,沿倾向控制70 m,含金石英脉厚约0.08—0.20m,含金脉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围岩见黄铁矿化、毒砂化,金矿体呈似层状产出,据LD1、LD2、LD3取样分析,金品位为0.21g/t—183g/t,品位变化极大。M2含金石英脉位于金厂界北西面,为一充填于裂隙带中的石英脉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0°左右,为一陡倾斜脉体;含矿地段走向控制长约40m,含金石英脉厚约0.03—0.05m,仅有地表露头及TC3控制,打块和刻槽取样金品位为1.17g/t—3.12g/t。M3含金石英脉金厂界北东面,脉厚约0.10—0.15m,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20°,沿走向地表出露1 m左右,作工程控制,石英脉体顶底板岩层见褐铁矿化,刻槽取样金品位为2.0g/t,为似层状产出。 M4 、M5含金石英脉金厂界以北北东,脉厚约0.02—0.06m,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12°- 8°沿走向地表出露1.5-2.0 m,未作工程控制,石英脉体顶底板岩层见褐铁矿化,刻槽取样金品位为0.34g/t—0.68g/t,为似层状产出. M6含金石英脉归毛村西南,脉厚约0.10—0.20m,为充填于裂隙带中的石英脉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0°左右,沿走向地表出露2.0 m,未作工程控制,石英脉体顶底板岩层见褐铁矿化,打块取样金品位为3.16g/t。 (三)矿石成分及构造 1、矿石成分 21 有用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共生金属硫化物以黄铁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为主,尚见少量的磁黄铁矿、黄铜矿(包含于黄铁矿中)、黝铜矿(与黄铁矿相伴生)等;金属氧化物主要有金红石、板钛矿、锐钛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绢云母、方解石、白云石,此外尚有少量绿泥石、电气石、炭质和粘土矿物。自然金主要与黄铁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石英共生。黄铁矿粒径0.05—2.5mm,脉体中金品位与黄铁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含量关系密切,一般工业矿体中黄铁矿等硫化物总量为1—2%。 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有充填结构、压碎结构、粒状结构。 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脉状构造为主。 (四)金的赋存状态及赋存特征 区内金以自然金产出为主,直接产于石英脉的小裂隙、石英晶隙间。以颗粒金为主,部分呈鳞片状、薄片状、粉砂状。粒径主要在0.1—1.0mm之间,最大粒径可达3.0mm,次为0.01—0.001mm,说明金以细、微粒为主,中粗粒次之。此外,有部份金呈微粒状赋存于石英脉内黄铁矿中,还有部分较小(粒径小于0.1mm)的金粒产于石英脉的顶底板围岩内黄铁矿细脉中。 (五)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碳酸盐化、铅锌矿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及很少绿泥石化等。石英脉的顶底板是否有层间滑动泥(地表表现为强烈的褪色化)和硫化物及围岩中黄铁矿、铅锌 22 矿的多少,颗粒的大小是野外大致确定该层石英脉是否含金的重要标志。 第五章 矿区开采技术条件简述 一、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地貌单元属贵州东部山地丘陵区,该区地势上处于贵州第三梯级面上,是贵州高原的东部斜坡地带。该区长期遭受剥蚀,地貌类型以剥蚀侵中山、低山和丘陵为主,侵蚀河谷盆地、断陷盆地发育。根据《贵州省水文地质志》及区域出露地层岩性与含水介质特征,本区域可划分为下江群一个相对含水岩组,主要由板岩、变余砂岩等组成。表层风化裂隙发育,富含裂隙水,岩组可视为富水岩组;往深部张性裂隙不发育,含水性与导水性差,随着岩石风化程度下降风化裂隙随之减少,岩石的富水性减弱,岩组含水性由富水性岩组向向隔水岩组过度,最后为相对隔水岩组。背斜及向斜构造的轴部或翼部多形成谷地、盆地、缓(斜)坡及峡谷等地貌,这些地貌部位通常是变质岩裂隙水相对富集地带,尤其背斜谷地、背斜倾没端及向斜谷地地下水较富集;张性、张扭性断裂、断裂交汇部位、具多期活动的断裂及张性裂隙有利于地下水富集。 矿区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为裂隙充水矿床,基岩裂隙水几乎全靠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通过第四纪沉积物渗入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或直接渗入岩石风化带内。渗入量的大小与降水时间长短、岩石裂隙发育程度、地形、植被等因素成正相关,即降水量大且降水 23 时间长、岩石裂隙发育风化壳厚度大、植被茂盛覆盖率高、地形平缓者,渗入量大;反之则小。基岩裂隙水绝大多数属风化带网状裂隙潜水,其径流方向,由地势高处往低处运动,潜水面形状通常与地形起伏相适应,具有山高水高的特点。排泄条件主要受地貌控制,多分散排泄于地势低洼处、山麓沟谷地带以山泉的形式出露地表。 二、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地层岩性、岩土体组成把矿区内的岩体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岩组,即松散工程地质岩组、较坚硬工程地质岩组、断裂构造工程地质特征,现简述如下: 1、松散工程地质岩组 包括残坡积碎石土、粘土、冲洪积砂砾层及强风化带。残坡积碎石土主要分布于山麓及斜坡地带,厚度变化大,一般1—7m,最厚可达10m。该岩组结构松散,工程力学性质差,易产生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2、较坚硬工程地质岩组 由青白口系平略组地层组成,岩性为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及变余砂岩,其工程性质强度高,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3、断裂构造工程地质 区内主要断裂构造为FA、FB、F4,构造破碎带宽大于1m,断层带内构造岩为碎裂岩、角砾岩、局部糜棱岩,结构松散,工程地质性质差。 24 三、环境地质条件 据我国1990年地震烈度区划图,矿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级,属稳定类型。 在矿区内分布有较多的民采老硐,有塌陷、崩塌等隐患存在。 第六章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一、1:10000水系重砂测量 全面收集研究以往地质资料基础上,以控制2—3级的小河、冲沟为主,样品密度为1.0个/km2,取样点选择重砂富集较好,具有良好重砂保存条件的地貌点,要求采至基岩面,原样重量保持在砂级(-2mm)40kg以上为原则,野外去除小于2mm的物质同回收至室内精淘,进行重矿物鉴定。对圈出的重砂矿物异常区进行检查,并对铬铁矿出土点及周边地段作了1:2000高精度磁法测量及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1:2000高精度磁法测量面积2.2 km2,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面积约4.00 km2。都未发现金刚石有关的岩体。对发现的金矿异常点以1:1万地形地质填图为基础,施工槽探进行验证。其精度满足1:10000金刚石原生矿普查工作要求。 二、1:10000地质填图 仅针对本区金矿出露区域布置。本次1:10000地形地质测量采用比例尺为1:10000航测地形作底图开展矿区1:10000地形地质填图。地质填图单元根据本区地层出露情况、岩性特征确定,将平略组划分 25 为三个段。1:10000地形地质测量所用手图地形及微地貌清楚,填图方法以穿越法和追索法相结合,实地勾绘地质界线,地质点界线上的点距为100~200m,地质观察点及一般地质界线用半仪器法定位。通过1:10000地质测量大致查明了矿区地层层序、岩性、构造、含金石英脉等地质特征,精度满足普查工作要求。 三、槽探施工 仅针对本区金矿出露区域布置。槽探工程布置遵循大致垂直于区内的石英脉及主要构造走向,以揭露含金石英脉为主要目的。探槽施工开口宽度视不同地段残坡积层厚度而定,一般2-3m,槽底宽不小于0.6m,揭露新鲜基岩0.5m以上,两壁坡度视土体稳定性而定,一般不得大于70°,土质松软时不大于55°。槽探施工结束后要求填写槽探竣工质量验收记录表,及时进行编录取样。探槽编录一壁一底,实地观察描述、作图、布样、采样。普查区施工槽探、剥土共计3条。探槽端点采用GPS进行定位,编录左壁及槽底,测量采用半仪器法(即罗盘定向和皮尺量距的方法所施工的地表槽探工程均揭露了出石英脉体,并进行了取样,达到槽探施工目的和要求。 四、老硐清理 对民采老硐进行清理,对发现的石英脉进行刻槽取样,并进行编录。坑口采用GPS进行定位,坑道测量采用半仪器法(即罗盘定向和皮尺量距的方法)。对M1含金石英脉进行沿脉和上山、下山清理,对含金石英脉进行控制,已揭穿了矿层顶底板,其施工达到普查地质 26 目的。 五、样品采集、测试分析 首先对石英脉体及其顶底板进行取样,取样后确定脉体含金性。本区金矿产于石英脉内,与围岩分界较为清楚,因此采样对象主要为石英脉。取样方法为刻槽法,样槽规格为10×5cm,单件样品重量不低于2Kg。样品布置在探槽底部或沿脉坑道壁及掌子面上,因矿体产状较平缓(5—15°),故样品沿垂直方向布置(真厚度),主要对取样断面的含金石英脉及部分顶底板进行取样控制,即样品长度代表矿体真厚度。分析项目主要为Au,其次为矿石中的As、Sb、Hg。样品送贵州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分析。样品布置合理,并送有资质的部门测试,样品采集、测试分析满足勘查质量要求。 六、资料综合整理 勘查工作质量严格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固体矿产勘查作业指导书”。勘探工作质量实行小组自检互检(100%),项目部抽检(≥40%),技术主管部门抽检(≥5%)的三级质量保证措施,各级质量检查均作好检查记录,修改完善,跟踪检查。野外工作基本结束时,申请业主单位、业务上级主管部门及单位技术主管部门一道进行野外验收,验收通过后才转入室内工作。整个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各类样品的分析、测试均委托具有合格资质的单位承担,勘探工作质量满足金刚石矿1:1万普查及金矿普查工作要求。 27 第七章 资源储量估算 在本次1:5万重砂扫面中,发现与金刚石找矿有关的矿物有铬铁矿、铬透辉石(其特征详见表2),主要分布于上龙南面。发现的铬铁矿一般呈黑色,粒度0.1—0.3mm,以八面体及碎粒状为主,表面粗糙,具熔蚀凹坑。化学成份以S1组无钛含铝富镁铬铁矿和S2组含钛贫铝富镁铬铁矿为主,S2组含钛富铝铬铁矿也较常见,Cr2O3 62%~67%,Ti<0.7%,MgO 11%~15.5%,Al2O3 4%~8%,为高铬尖晶石。并对铬铁矿出土点及周边地段作了1:2000高精度磁法测量及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1:2000高精度磁法测量面积2.2 km2,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面积约4.00 km2。都未发现金刚石及与金刚石有关的岩体。因此未对金刚石资源储量进行估算。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在对区内对环形构造作工程验证及金矿异常作检查时,发现含金石英脉有M1、M2、、M4、M5、M6,M1含金石英脉为一顺层石英脉,脉厚约0.08—0.20m,含矿石英脉与围岩界线清楚,据LD1取样分析含金品位为0.21g/t—183g/t;矿体沿走向、倾向延伸相对稳定,有LD1、LD2、LD3控制,能满足普查工作估算333类型资源量的要求,为本次普查资源量估算的对象。其它石英脉由于M2含金石英脉产于裂隙带中,厚度较薄,产状较陡,仅有TC3控制,米克吨值达不到工业品位,不能满足普查工作估算333类型资源量的要求对资源量,M4、M5、M6 矿层较薄,品位较低,无法估算资源量,故本次工作对M2、M4、M5、M6 M2没有估算资源量,有待下一步设计工程对其深步进 28 行了解。 一、工业指标的确定及计算方法的选择 根据《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工业指标作如下要求: 边界品位:Au:1.0×10-6 最低工业品位:Au:2.5×10-6 最低可采厚度:≥1.5m 由于区内含金石英脉厚度较薄,对矿体的圈定根据上述工业指标,用m×克/吨值内圈金矿体。 二、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及对象 本次资源量估算对象为已发现的M1矿体。 三、资源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 因本区金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矿体呈缓倾斜状,倾角5°-15°,计算方法采用水平投影算术平均法。 四、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一)矿体厚度的确定 采用m×克/吨值圈定矿体,矿体平均厚度根据各见矿取样断面矿体真厚度的进行加权估算(表4)。 表4 块段平均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 29 块段 编号 样品 编号 H10 H13 H15 H18 H21 H36 H20 H22 厚度 (m) 0.10 0.15 0.15 0.11 0.13 0.15 0.20 0.09 0.12 0.15 0.10 0.08 0.20 0.12 0.10 0.08 0.15 0.11 0.15 0.08 0.10 0.10 0.15 0.15 倾角 (º) 15 15 15 15 15 15 3 5 5 5 5 15 3 5 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品位(10-6) Au 27.53 183.00 13.75 42.52 50.42 19.23 13.70 17.10 20.25 150.00 48.50 20.50 13.70 20.25 48.50 20.50 183.00 42.52 19.23 13.70 44.73 27.53 183.00 13.75 厚度×品位 2.753 27.450 2.063 4.677 6.555 2.885 2.740 1.539 2.430 22.500 4.850 1.640 2.740 2.430 4.850 1.640 27.450 4.677 2.885 1.096 4.473 2.753 27.450 2.063 平均 厚度 (m) 平均 倾角 (º) 平均 品位 (10-6) A 0.132 15 58.711 B H23 H24 H25 H16 H20 H23 H25 H16 H13 H18 H36 H1 H5 0.132 4.6 51.605 C 0.125 7 23.320 D 0.123 15 74.799 E H10 H13 H15 0.116 15 65.232 (二)面积的确定 在MAPGIS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图求得投影面积(S),再用投影面积除以矿体倾角(α)的余弦值。 (三)矿石体重(D)的确定: 采用相邻地区金矿测试结果:体重为2.68t/m3。 (四)矿石品位(C)的确定 采用m×g/t值大于或等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厚度与品位加权平均求 30 得(表4)。 (五)矿体倾角的确定 采用本次核实各取样断面量测的矿体倾角的算术平均值(表4)。 (六)计算公式 Q=S÷Cosα×H×D×C 其中Q为矿体资源量,S为矿体投影面积,α为矿体平均倾角,H为矿体平均厚度,D为矿石体重,C为矿体平均品位。 五、矿体圈定原则 用m×g/t值内圈金矿体。以见矿工程按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连接矿体一般采用直线,以小于或等于120m见矿工程内圈作为矿体边界。 六、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要求及《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2002.12.17),根据探采矿的工程控制程度将本区金矿资源储量划为推断的内蕴经济的(333)和预测的(334?)两大类型。 333类型资源量:即以工程间距小于或等于60m的见矿工程点内圈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推断的,经济意义介于经济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 334?类型资源量:即以工程间距大于60m、小于或等于120m的见矿工程点内圈的范围。 31 七、资源量估算结果 本次资源量估算对象为M1矿体,共获得333+334?类型金矿石量3623t,金属量189.45kg。其中,333类型金矿石量1197t,金属量65.49kg;334?类型金矿石量2426t,金属量123.96kg。资源量估算结果见下表(附图3、表5)。 表5 M1金矿体资源量估算结果表 矿体 编号 块段 资源量 编号 类型 A B M1 C D E 合计 333 333 334? 334? 334? 333 334? 333+334? 投影面倾角 厚度 体重 矿石Au品位 资源储积(m2) (º) (m) (t/m3) 量(t) (10-6) 量(kg) 1614 1709 2757 1309 3261 15 4.6 7 15 15 0.132 0.132 0.125 0.123 0.116 2.68 2.68 2.68 2.68 2.68 590 607 931 445 1050 1197 2426 3623 58.711 51.605 23.320 74.799 65.232 34.17 31.32 21.71 33.76 68.49 65.49 123.96 189.45 第八章 结语 一、普查区主要工作成果 1、1:10000水系重砂测量大致查明了区内金刚石及其指示矿物分布情况,综合以往历年重砂成果和地质调查成果,编制普查区l:5万金刚石原生矿普查区重砂成果图及1:10000金刚石原生矿普查实际材料图。 2、对金刚石重砂异常范围作了1:10000地质填图,未发现含矿 32 岩体。但在归毛溪至归友地段的自然重砂样品中发现了许多砂金颗粒,经异常的检查,发现归友及金厂界两个金矿(化)点。 3、通过对M1含金石英脉的控制,提交333+334?金矿石量3623t,金属量189.45kg。其中,333类型金矿石量1197t,金属量65.49kg;334?类型金矿石量2426t,金属量123.96kg。 二、普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对古水系难于恢复,进一步的重砂追索难于进行及工作区植被发育,森林覆盖面积广,给地质工作的开展增加了许多难度,而且本区经历了三期剥蚀,致使本区古生代地层基本殆尽,青白口系大面积裸露,金刚石原生矿体也随之遭到严重破坏,可能仅残存管体的下部。本区已开展过多次金刚石找矿工作,但仍未有重大突破。 三、下步工作建议 普查区附近已知金矿(化)点多处,且在附近有较多民采老硐分布,通过LD1、LD2、LD3的控制,已发现具工业价值的M1金矿体,因此必须加强对区内金矿的综合地质评价工作,特别对M3、M4、M5、M6、M7、M8、M9含金石英脉作进一步工作,力争发现和圈定呈隐伏-半隐伏产出的金矿体,查明金矿体的开采技术条件,同时对已发现的其他蚀变矿化体和找矿线索作进一步工作,力争综合评价其找矿远景。 33 内 容 摘 要 受贵州黎平县新源矿业有限公司委托,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对黎平县罗里金刚石矿进行普查地质工作。普查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行政区划属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距县城约56公里,有县乡公路通达工作区,交通较为便利。 本次完成工作量:1比1万重砂扫面58.5平方公里,重砂异常检查20平方公里,1比5万地质填图58.5平方公里,1比1万地质填图10平方公里,探槽83立方米,老硐清理及编录767米,样品测试58件,人工重砂大样3件,1比2千高精度磁法测量2.2平方公里,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4平方公里。 普查区为低山地貌区。出露地层为青白口系平略组。普查区位于果吉复式背斜南东面,构造变形较为复杂,主要以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要特征。 截止2010年4月,新查明黎平县罗里金刚石矿区金矿石量0.3623万吨,金属量189.45公斤。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