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数控加工技术 课程编码:70614012
总学时数:理论学时32 实践学时32
适用专业:机制制造与自动化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高职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根据数控工艺程序编制和数控机床操作岗位而设立,与之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数控机床操作中级、高级工。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数控加工工艺》、《互换性测量技术》、《数控机床》。课程以操作为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课程介绍数控加工编程的基本知识,着重讲解数控程序的编制及数控程序的上机调试过程,让学生充分熟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有关操作,并具备加工中心机床和线切割机床操作、编程的一般知识,学习结束后需通过相关的数控车、数控铣及加工中心中高级证书的考核。
2.课程设计思路
在理念上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教学思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明确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以训练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做到技能训练与知识学习并重,通过校企合作,以岗位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项目模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实际零件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体现。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掌握数控机床编程方法和工艺制定方法,具备对典型机床熟
练操作能力,具备对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编程和加工能力。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具体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熟练使用常用数控车床、铣床加工测量工具; (2)对典型机床达到熟练操作的能力; (3)能较合理拟定加工方案,确定加工工艺; (4)能熟练编制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程序。; (5)能独立完成数控中级工等级工件的加工。 2).知识目标
(1)正确拟定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 (2)掌握常用数控系统的编程方法。
(3)熟练地掌握数控铣床/加工中心零件加工程序编制。 (4)能正确选择切削刀具,并确定刀具参数。 (5)合理分析,并解决加工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工作态度。增强安全生产和质量意识,明确产品质量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对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确处理。在日常加工,和日常保养中正确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以岗位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校企合作设计三个单元模块,选取16个典型项目。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采取项目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组织教学及考核。
序单元号 模块 数控车床1 的零件加项目 名称 建立工件坐标系 主要教学内容 1.机床坐标系和机床坐标系的确定原则 2.机床坐标系、工件坐标系、局部坐标理论系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 3.G50、G54-G59指令建立工件坐标系。 4.刀具功能指令建立工件坐标系。 学习目标 1.掌握机床各坐标系的确定原则; 2.掌握工件坐标系的各种确定方法。 学时 4 工 实践1.数控车床面板熟悉以及对刀操作 项目 1.数控加工程序的组成和格式 2.快速定位指令G00、直线插补指令G1、螺纹切削指令G32、辅助功能M代码、进理论给功能F 、主轴转速功能S代码、刀具功教学 能T代码。 3.其他基本指令G20/G21等的应用。 4.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 实践项目 1.掌握数控车床面板操作; 2.掌握对刀过程。 1.掌握指令使用规则; 2.掌握螺栓加工工艺。 4 用直线插补指令等加工螺栓 4 用圆弧插补指令加工杯盖 理论教学 实践项目 用简单循环指令加工塞规 理论教学 实践项目 用半径补偿指令加工钢印 理论教学 实践项目 用子程序等指令加工不等距槽零件 用复合循环等指令加工零件 理论教学 实践项目 理论教学 1.掌握工件、刀具安装; 1.用直线插补指令等加工螺栓 2.熟悉数控车床操作。 1.圆弧顺时针插补指令G02、圆弧逆时针1.掌握指令使用规插补指令 则; 2.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编制; 2.掌握杯盖加工工3.车床孔的加工方法; 艺。 1.掌握工件、刀具安装 1.杯盖加工 2.熟悉数控车床操作 1.内外径循环加工指令G90; 1.掌握指令使用规2.端面加工循环指令G94; 则 3.螺纹加工循环指令G92; 2.掌握塞规加工工4.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 艺 1.掌握工件、刀具安装 1.塞规加工 2.熟悉数控车床操作 1.掌握指令使用规1.刀具半径补偿的目的 则 2.G41、G42、G40 刀具半径补偿指令使用 2.掌握钢印加工工3.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 艺 1.掌握工件、刀具安装 1.钢印加工 2.熟悉数控车床操作 1.掌握子程序指令1.子程序的定义、子程序调用、返回指令 使用规则 2.暂停指令-G04 2.掌握槽的加工工3.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 艺 1.掌握工件、刀具安装 1.等距槽加工 2.熟悉数控车床操作 1.内外径粗车循环指令-G71 2.端面粗车循环指令-G72 1.掌握循环指令使3.封闭轮廓粗车循环指令-G73 用规则 4.精车循环指令-G70 4 2 2 2 2 2 2 2 2 2 5.螺纹切削循环指令-G76 6.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 实践1.循环指令使用 项目 1.机床坐标系的确定原则 2.机床坐标轴及方向的确定 理论3.坐标原点 教学 4.对刀 5.坐标系建立的基本指令 实践1.数控铣床面板熟悉以及对刀操作 项目 1.程序基本格式。 2.程序段的基本格式; 3.字—地址程序段格式 4.准备功能——G指令 理论5.辅助功能——M指令 教学 6.顺序号字—— N指令 7.F、S、T、D、H指令 8.尺寸功能字指令 9.基本编程指令 10.坐标系建立的基本指令 实践1.螺母加工 项目 1.G17 、G18、 G19 坐标平面的选择 理论2.G02、G03或G2、G3 圆弧插补指令 教学 3.G04暂停指令 4.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 实践1.圆角垫板加工 项目 1.刀具半径补偿的目的 2.G41、G42、G40 刀具半径补偿 3.刀具半径补偿应用 4.刀具长度补偿目的 理论5.G49/G43/G44 指令 教学 6.孔加工固定循环指令应用 7.孔加工固定循环指令 8.G81固定循环指令 9.G83固定循环指令 10.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 实践1.夹块上的孔加工 项目 1.掌握工件、刀具安装 2.熟悉数控车床操作 1.掌握机床坐标系建立原则 2.掌握工件坐标系建立方法 1.掌握数控铣床面板操作 2.掌握铣床对刀方法 2 2 建立工件坐标系 2 用直线插补等指令加工螺母外轮廓 数控铣床和加2 工中 心的零件加工 1.掌握指令使用规则 2.掌握螺母的加工工艺 4 圆弧补等令加圆角板 插指工垫1.掌握工件、刀具安装 2.熟悉数控铣床操作 1.掌握圆弧插补等指令使用规则 2.掌握圆角垫板的加工工艺 1.掌握工件、刀具安装 2.熟悉数控铣床操作 4 2 2 利用复合钻孔指令、刀具半径补偿指令和长度补偿指令加工夹块上的孔 1.掌握复合钻孔指令、刀具补偿指令使用规则 2.掌握孔的加工工艺 4 1.掌握工件、刀具安装 2.熟悉加工中心操作 4 子程序调用功能和攻丝指令加工挡板螺纹 1.攻丝复合攻螺纹应用 2.G84右旋攻螺纹循环指令 理论3.G74左旋攻螺纹循环指令 教学 4.子程序调用应用 5.子程序调用指令 6.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 实践1.螺纹加工 项目 学 时 合 计:64 1.掌握复合螺纹指令、子程序指令使用规则 2.掌握螺纹的加工工艺 1.掌握工件、刀具安装 2.熟悉加工中心操作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2 2 32 32 四、实施建议 (一)考核评价建议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采用阶段(过程性)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具体的评价手段可以采用观测、现场操作、提交实验报告、闭卷或开卷测试等,参见表1。
4.评价重点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
表1 参考评价表 目标 评价要素 评价标准 评价依据 考核方式 小组互评 按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知评分 权重 5% 5% 5% 10% 25% 知识 基本 知识 识点,运用知识完成书面作业;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个人作业 课堂笔记 课堂练习 单元测验 阶段考试 教师评定 作业成绩 笔试 期末考试 实验、实习态度 与操作 期中考试 能力 基本 技能 实训教材、用具齐备,正确使用工具、仪表中,认真观察、记录数据,安全措施、操作规范,实验结果。 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按时完成作业;实验记录 实验报告 小组作业 调查报告 课堂表现记录;考勤表;同学、教师观察;20% 15% 实 实习报告验 实验、与回答问题 素质 学习 态度 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5% 按要求完成准备。 课堂笔记。 小组作业;小组活动记录;自评、互评记录;值日记录;同学、教师观察。 个人作业;自主学习计划;学习活动;个人口头或书面提议。 教师评定 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乐于请教和帮助同学;小组沟通 协作 管理 活动协调和谐;协助教师教学管理;做好教室值日工作;按要求做课前准备和课后整理。 5% 教师评定 有自主学习计划;在作业练习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定 创新 精神 中能提出问题和见解;对教学或管理提出意见或建议;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5% 总 计
(二)教材编写及选用建议
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思想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选用合适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或项目课程教材。
2.根据三年制高职教学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课程标准,开发院本教材。教材开发的建议为:
(1)组织开发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以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开发教材的主编和主审,须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的骨干教师;
(3)教材结构和内容须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讲究“实在”、“实效”,编排时要符合五年制高职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4)选取的项目或课题应将企业的实际应用和学校的实际有机结合,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规律的原则;
(5)教材编写应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特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内容的选择力求明确,可操作性强,便于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6)教材语言平实、图文并茂,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的介绍,适度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进一步拓展知识能力的内容和空间。
(三)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1. 投影仪、 计算机、宇龙仿真软件;
2. FANUC、华中数控系统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设备;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教学资源,选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录像、多媒体课件、电影、资料文献、企业生产现场参观等资源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针对教学的需要和难点,对理论性强,较为抽象的内容;技术性强,学校能力滞后的内容;尚未开发但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相关教学资源,组织力量,开发相应的影像资料、多媒体课件、PPT文本资料等辅助教学资源。发挥我院联合优势,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五)其它
该课程标准依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调研报告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五、其它说明 编制人:金璐玫 编制日期:2014-6-9 审核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