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认识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踊跃向上的精神质量。
教课要点:
认识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课难点:
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课过程: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长,河山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古人在历史舞台上气吞河山,留下了绚烂
业绩,令人敬佩敬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触。于是以历史故事、先人事迹为
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怀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
之情、兴亡之叹。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遇到了后代的尊崇。
此刻我们就来学习此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教学设计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
(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 2)诗人的看法?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 3)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谈论,对先人古事发布自己的看法和看法)。
( 4)写作技巧?
三、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以前当过
宰相,又是着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遇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
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贤人等官。但一世宦途其实不喜悦,一直未能发挥志向。暮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代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自成一家,并常能寓讽喻、感触于光景描绘中,特别擅长七言律诗和
绝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教学设计
杜牧才华纵横,志向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
绪,但生性豪俊,所以他的诗歌并无走向低沉凄恻,不论是感触时势,抒发胸襟,仍是
咏史怀古,写景题咏酬赠,多数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长俊逸的情韵。特别是论史绝
句,谈论警拔,标新立异。
四、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 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 723)修筑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 747)更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花问柳。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遇到了损坏,多年事后,
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淡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想史事,感触万千,写下了三首
七绝。
五、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朗读指导:注意停留特色—— 2、 2、 3 顿,注意重读音和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诵。
3、个别学生范读。
4、听录音朗诵。
5、全班齐读。
6、学生译诗: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教学设计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花卉树木葱翠,好像一堆堆的锦绣,骊山顶上,众多的宫殿门
挨次翻开了。一名专使快马飞奔而来,身后扬起一片灰尘,于是宫内的妃子笑了,没有人
知道那是专使运来了荔枝。
六、合作商讨,品读诗歌。
出示问题: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挨次一扇接着一扇地翻开了,这“次序”示意了什么信息?
3、第三句“笑”的背后有着诗人如何的感情?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示意含义?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代为什么衰败?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如何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后目的是什么?用了如何的写
作手法?
学生疏小组合作谈论
概括点拨: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教学设计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葱翠,好像一堆堆的锦
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挨次一扇接着一扇地翻开了,这“次序”示意了什么信息?
明确: “次序”示意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笑”的背后有着诗人如何的感情?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括着诗人满腔的悲忿,由于为了这佳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悲伤落泪啊。这里暗用了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战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嘲讽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示意含义?
明确:专使马不停蹄而来,扬起一片灰尘,速度这样之快,事情这样紧迫,人们还认为是
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报告,结果专使可是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示意了玄宗对贵
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激烈的嘲讽成效,反应了帝王贵妃们穷奢极欲的生活。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修辞手法—— 对照。“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
当时“以驿马驰递,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者甚众”;“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
者不恤民力, 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 “无人知” 发人沉思。其实“荔
枝来”并不是绝无人知,起码“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
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诞之举。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代为什么衰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教学设计
明确: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不体贴民情,劳民伤财。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如何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后目的是什么?用了如何的写
作手法?
明确:诗人态度,批评、否认,嘲讽。
最后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戒备世君。
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嘲讽。
七、本课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委婉、精湛,诗人不理解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
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组成鲜亮的对照,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激烈
得多的艺术成效。“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
笑”三字很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战火,致使国破身亡。“无人知”
三字也发人沉思,意在说明此事重要紧迫,外人无由得悉,这就不单揭穿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能的荒诞,也与前方衬着的不平常的氛围相响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实自然,寓意精湛,委婉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