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试论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毕 业 论 文

作 者: 梁 剑 虹

系(部): 生 态 学 系

专业班级: 园林工程技术 学号 2008135147

题 目: 试论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指导者: 巩 如 英

(姓 名) (专业技术职务)

评阅者: 巩 如 英

(姓 名) (专业技术职务)

年 月 日

内容摘要:该文解析了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比较其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异同。其次阐述我国近代在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上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新时代我国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的新角度,举例阐述说明。最后,文章展望了我国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的发展及未来。

关键词:城市开放空间 人性化 场所 文化

1 开放空间的概念演进

开放空间的涵义随着时代变迁、研究的角度不同而不断的发展变化。开放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 (Metropolitan Open Space Act)。随后,1906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Open Space Act)第20条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20的用地有建筑物,其余用地作为公园和娱乐场所,或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的区域BI。这里强调了非建筑性、具有娱乐功能的城市空间的存在。美国1961年的《房屋法》将开放空间定义为:城市区域内任何未开发或基本未开发的土地,具有:①公园和供娱乐用的价值;②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的价值:③历史或风景的价值日。此处强调的是保护土地的自然和历史景观,作为公园娱乐的土地资源价值。

美国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认为开放空间就是任何人都能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它和土地所有权、大小、使用方式和景观都无关。林奇在此强调的就是开放空间的开放性、公共性和社会性。C·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城镇建筑结构》中对开放空间的定义则是: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有自然的屏靠,并可以看往更广阔的地方,均可以称之为开放空间。这里突出了人们对于开阔的场所或景观的视觉感受。R·都波则认为开放空间就是可阻止城市蔓延所导致的自然环境破坏,能提供舒适的居民生活、维护公共卫生、提高生活品质的空间。而H·塞伯威尼则把开放空间定义为:所有的园林景观、硬质景观、停车场以及城市里的消遣娱乐设施。这种解释偏重于开放空间的游憩功能。

以上是“开放空间”一词在100多年来的概念发展中的比较典型的论点。可见涵盖的内容很广泛.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学者都从自己的学术需要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尽相同的释义:而法律或其它为了管理而定义的开放空间,往往更为明确地指出城市开放空间的实

体范围。基本上,城市开放空间可以分广义和狭义去理解:广义是指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人工构筑物覆盖的地面和水域;狭义是指城市公共绿地。

2 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中包含的许多内容与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系统分类相一致。两者有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

城市绿地系统主要以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为参数指标,可量化评价整个城市的绿地面积。在制定绿地系统规划时,以绿地的服务半径为基本规划尺度,将服务半径的中心规划为城市公园绿地,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节点,并沿着带状绿地和分布其间的广场向外发散,构成城市的绿地系统。其中,城市公园由于面积大、服务半径大的特点,顺理成章地成为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最为关注的部分。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弊端,即那些呈线性分布的带状绿地、街道绿地以及由建筑、道路等围合的绿地空间,在规划与建设中得不到相应的重视,而这些被忽略的开放空间实际上却更为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城市绿地系统可以量化地反映出一座城市整体的绿化水平、绿地面积,显示城市中的绿地分布和绿化面积。但是它更强调生态属性,对社会属性,即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则相对关注较少,因此不能全面地衡量城市环境的品质。城市开放空间在关注城市环境绿化的同时,也关注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生态与社会的双重功能,尤其是与市民生活、工作紧密联系的街道绿地和建筑围合的绿地空间的社会属性。

3 我国近代在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上的误区

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兼顾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重视与喜爱。因为舒适的居住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具有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完美结合所创造出

的公共空间景观,不仅能够使市民身心得到放松,而且能够陶冶市民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使市民素质得到提高,使城市形象得到提升。 然而,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存在许多盲目的景观规划设计。

3.1 传统景观消失 , 文化遗产、古迹遭到破坏 , 城市失去特色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看到成就的同时,也令人遗憾地看到城市传统景观及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事件频繁发生。某些城市为了扩路,而砍去街道两侧百年古树;传统民宅被成片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毫无生机的方盒子建筑楼群;新建的城市环境、街道、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只有千篇一律的面孔。

3.2 欧式化 , 模仿风

现在许多城市广场、市政府广场、街心花园等开放景观空间,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建筑。欧式广场、喷泉、拱廊、罗马柱等挤满了住宅区公共空间,似乎只有沾上欧式风格,才能提升环境景观品味。在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中,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一些新风格、不同国家民族特色的景观可以使市民产生新奇感,可以丰富环境景观式样,但是,出现潮流般的模仿,对我国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3.3 对存在的问题的根本性剖析

总的来说,就是当人们用近现代科学来分析客观世界的同时,现代人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

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和参与意识。

4 从新角度看待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4.1 开放空间的设计要有人性尺度

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应该真正的以人为本体,就是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设计各种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是为了让人们能在其中通过各种行为活动获得亲切、舒适、愉悦、轻松、平静、安全、尊严、自由、有活力、有趣味的心理活动。所以,开放空间的设计要有人性尺度。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性尺度也必然会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越来越开阔的视野而产生变化。以广场为例,“欧洲最豪华的客厅”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可谓世界广场的典范,是平面广场的代表作。发展至今,广场的形式和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平面广场到下沉式广场、上升式广场、立体广场、再到空中广场;从1 hm2左右的所谓“最佳尺度”的广场到10 hm2甚至更大广场,传统的空间围合和尺度概念都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需要设计师不断地校正人性尺度,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所以,城市开放空间尺度的人性化直接关系到空间的品质和氛围的形成。

4.2 场所理论及一些相关理论

现代城市、建筑超时空的纯粹空间脱离了城市的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丧失基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重新建立这种人文品质,必须摒弃大尺度设计的空洞,重视具体的有特色的场所的营造。

4.2.1 场所理论

现代场所理论认为,场所是由具体的实在物质、形状、肌理、色彩构成的,这些元素共同构成环境的特色 ( C·诺伯格 - 舒尔茨,1976) 。任何场所的营造都应该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环境与功能联系。在城市环境中,不同地区、时代有着不同的界定街道、广场、园林、院落等基本城市元素边界的语言,正是这些语言的组织使不同的场所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品质。城市不同场所类型在城市节点和标志性建筑的组织下形成城市可识别的整体环境特色。

场所理论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中,可以很好地指导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城市开放空间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注重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加强多用途、多层次的绿化开放空间体系的建设,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爱好和收入的居民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求。例如,北京利用城市各种现有空地搞的全民健身场所的建设就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它既为居民提供了兼容性很强的活动场所又大大提高了城市开放空间的使用效率。

4.2.2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通常指空间的气质与品位。实质上是一种能给人心灵以震憾的空间艺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场力,是城市开放空间环境艺术的最高境界。意大利是世界上广场最多的国家之一,有人戏称“没有广场就没有意大利”。精美的广场以其独特的空间魅力成为一个国家的象征确是不争的事实。华盛顿林荫景观大道、巴黎香榭里舍景观大道、纽约中央公园、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莫斯科红场等都已成为该城市的象征,最起码也是其城市开放空问的重要标志。它们都一一彰显出各自的空间特质和环境感染力。在天安门广场上你一定会觉得庄严、神圣;中央公园里你定会找到大城市中那份罕见的野趣;华盛顿景观大道能

让你畅快、振奋;而站在新梅田中心的空中广场上却又是一种新奇、刺激的感受。

地域的特征是创造场所精神的重要源泉。深入地研究城市的历史,充分利用自然特征,创造属于城市自己的开放空间特色,这就是文化、就是精神,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使人感到愉悦的同时,又能制约那些不协调的行为。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了心灵,提高了素质,这才是人性化的最高追求。

所以,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什么都可能国际化,但一个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历史等都无法改变。因此,城市开放空间是最能体现其地域特征的。

4.3 用绿化创造高档次的开放生态空间

久居城市的人们都向往大自然,望回归自然。开放空间设计的根本任务就是更多的将自然引入城市,让城市的阳光更明亮、空气更清新、水体更清澈、树木更繁茂,让城市里的人们能看到更多的动物。然而,当前有些城市或多或少的出现的一些令人焦虑的现象,如城市的街道越来越宽,绿化越来越少,有的街道一颗大树都没有。有的广场越见越大,但上十万平方米的广场上看不见一棵树,只有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和草坪,只为追求感官效果,图一时气派所致,其结果却是导致民众进不去,与真正的使用者产生了距离。尤其是到了夏天,因为没有高大树木的遮阴,民众都不愿进入其中,这就更别说是在里面进行休闲活动了。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城市开放空间最基本的功能要求。

所以,在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时,在追求感官效果与绿化并重。可通过植物的丰富及多样性来有效配置,从而达到感官效果上的追求。用绿化来实现高档次的开放生态空间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创造一个真正能让人们在进入后能够融入其中,在其中又能获得回归自然的美好感受的开放空间。

5 实例阐述——北戴河休闲绿化广场设计

广场的规划设计是以毛泽东同志的不朽诗篇《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向人所展示的“尊重历史,又立足历史;体现于今朝,又放眼于未来”来作为主题。在满足人们行为活动、娱乐休闲、生态绿化、历史文脉等方面深入考虑下,力图通过对北戴河海滨文化的描述和塑造,对于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创造一个内涵丰富,具有北戴河特色和21世纪文明特征的现代化大型城市广场。同时起到向世界各地游客展示北戴河建设成就和风貌的作用。

5.1 保护、继承、弘扬北戴河的历史文化

①百泉路:沿商业建筑区到时代广场,设置百泉路喷泉水池,形状为梯形,一方面增强了空间的纵深感,另一方面表现了从历史到现代的过程。沿喷泉水池,设置了规则的花坛和数根灯柱,灯柱柱身以浅浮雕展示了北戴河历史的演进,使后人勿忘传统。水池中采用百组喷泉,象征“往事越千年”的意境。

②曲水流觞:在西部用地东部,采用传统的曲水流觞,水流蜿蜒曲折,沿岸设置植物、花草、岩石,与规则的生态绿地形成对比和变化的张力,并体现对历史的尊重。

③诗词广场:历代诗人在北戴河曾留下无数不朽的篇章,在时代广场北部,设置文化小广场,在广场周围矮墙上刻下历史诗人对北戴河的咏赞,多种字体,流派俱全,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以诗词为特征的广场。

5.2 体现城市特色

①绿地波浪:北戴河是海滨城市,海洋文化源远流长。沿刘赤路设置波浪形的绿地,暗示着这是通往海滨的道路,同时具有独特的观赏性。

②景观天桥:在设计中是将景观天桥作为一个通往海滨的大门和标志,用新型的结构和材料来突出其标志性。

5.3 广场设计人性化

①时代广场:广场以硬地为主,可满足人们锻炼、集会休闲、娱乐之需求。广场中的张拉膜结构的构筑物,一方面反映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在功能上满足遮雨蔽日的需求。

②花坛漫步:靠近百花住宅小区,在西部设一由生态林带,五色花带和人行步道组成的生态游步道,以满足广场附近居民日常室外活动的需求。

③儿童天地:通过游戏器具、河池的组织及对地形的处理,形成一个供儿童游戏玩耍、乐而意状的美好天地。

④交通组织:人流主入口位于刘赤路上,方便广场与城市的便捷交通;景观天桥连接东西广场,避免了行人直接穿越城市交通干道;同时设置次要入口数个,方便人们从各个方向进入广场;对于车流的出入要尽量避免车辆进入和穿越广场,但也要保证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车;在规划活动范围内,主要满足手摇三轮车通行,兼顾其他行动困难的游人,在广场高差变化处设置坡度小于1∕12的残疾人车道,在主要景观点设残疾人游览路线;广场周边城市道路设置盲道及缘石坡道,在广场入口部分设置音响交通装置;在所有无障碍设计出皆设置标志牌。

5.4绿化设计——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富季相变化

①花坛漫步:种植树形优美,古意盎然的白皮松。运用大量花卉组成色彩各异的花带,且花带基底选用耐热、耐旱的高羊茅和早熟禾的冷季型草种混播,因地制宜。

②曲水流觞:栽植遮阴树如垂柳、国槐等,配以黄杨、樱花等,并结合凌霄、迎春等爬藤植物,海棠、连翘等花叶植物以及莲、荷等水生植物进行景观的营造,适地适树。

③生态绿地:栽植落叶乔木国槐及合欢,再配以雪松、油松、桧柏等常绿树种,以及百日红、连翘、榆叶梅、棣棠等花灌木,极富季相变化。

结论

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人的内在体验。当设计师融人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因此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必须遵循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的原则。同时,建立高质量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必须在已有的设计建设基础之上加强管理,使其起到持续发挥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空间等作用;进一步加大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城市开放空间数量,不断提高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建设水平,使城市开放空间建设真正成为城市建设的持续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N.J.格林伍德,刘之光等译.人类环境和自然系统【M】.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2】高原荣重,杨增志等译.城市绿地系统【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余琪.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O】.城市规划~124:,1,1998(6):49—56.同济大学出版社.

【4】杜肇铭 . 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原则 . 嘉应学院学报 .2004-8

【5】付国良 .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 规划师 .2004 ,第 5 期

【6】张杰,吕杰 . 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 . 城市规划 .2003 ,第 9 期

【7】孟刚,李岚,李瑞冬,魏枢 . 城市公园设计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2003-1

【8】俞孔坚 . 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 . 建筑学报 .2000 ,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