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 第36卷第6期 2 0 1 0年2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I'URE V01.36 No.6 Feb.2010 文章编号:1009—6825(2010}06—0266—02 广梧高速K 1 23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整治方案 陈勃志摘杨文亚 要:介绍了广梧高速公路K123段路堑边坡病害概况,结合施工勘察结果对滑坡原因进行了分析及稳定性计算,并 根据分析及计算结果提出了滑坡整治方案,以消除不利因素使山体长期稳定。 关键词:边坡,滑坡,稳定性,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U213 文献标识码:A 1工程概况 广梧高速公路K123段路堑左侧边坡原设计范围为K123+ 060--K123+260,长200 m,最大坡高31 m。本工程2009年8月 开工,当进行边坡土方和排水管坑施工时,恰逢台风雨,导致边坡 滑动,坍塌。该段自然斜坡呈老滑坡地貌,滑坡洼地明显,老滑坡 度5 cm~10 cm,缝内已长草,说明在开挖路堑之前,边坡已存在 滑动位移。开挖路堑后,加建了滑坡体内张裂缝的进一步扩大, 张开1 cm~3 cm不等。4)边坡前缘卸荷和未及时支护:边坡本 身处于滑坡体上,在其前缘开挖路堑,且开挖的边坡坡度和高均 较大,造成快速卸荷,这本身对边坡的稳定性极为不利,同时又未 及时采取必要的支挡结构措施。5)地下水、大气降水共同作用: 据钻孔揭露,场区地下水埋深标高36.56 m~47.39 ITI,高于路面 标高(绝对标高31.00 m),推测坡体地下水位高出路基5 1TI以上, 这些现象表明该边坡地下水较为丰富且地下水位高于路基面,形 近期已复活,修建高速公路引起老滑坡变形加剧,影响高速公路 正常建设,若处理不当会危及公路运营安全。 2施工勘察 为查明滑坡的类型和性质,并分析滑动产生的原因,我们在 成坡体内较大的动水压力和静止压力,不利于边坡稳定。 滑坡区域进行布孔钻探,以详细摸查该区域的地质情况,布孔时 3.2现状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除沿主滑方向布置勘探线外,在其两侧滑坡体外也布置一定数量 边坡为近期修建高速公路引起老滑坡变形加剧的边坡,分布 的勘探线,在滑坡体转折处和预计采取工程措施的地段也布点勘 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全风化砂岩,坡肩及坡顶为坡残积黏土及粉质 探。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动面而进入稳定地层,控制 黏土,未见明显的断裂构造迹象。人工开挖边坡主要为岩质边 性勘探孔应深入稳定地层一定深度,满足滑坡整治的需要。 土和全风化变质粉砂岩、变质砂岩组成。 坡,坡高约30.00 m~35.00 m,坡度较陡,坡角为3O。~40。,坡脚 坡体见滑坡现象,滑坡后缘可见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裂缝极发 根据钻探资料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边坡由第四系坡积亚黏 已做砌石挡墙支护。坡脚局部土体见有明显破坏现象,挡墙以上 1)粉质黏土:黄色、红黄色、黄灰色,湿、硬可塑,含砂砾10% 育。其中K123+200主滑动体上宽约9.00m,下宽约201Tl,主滑动 左右,粒径为2 n1m~4 mm,呈次棱状。2)全风化变质砂岩:红棕 体坡长约14.10 m,平行路基走向有4条裂缝,主裂缝宽0.10 m~ 色,湿,软塑状,原岩结构局部可辨,已风化成土状,土质不均,粘 0.50 m,长7.85 12"2。根据钻探过程漏水位置,岩土松散程度及有 性较差,遇水易软化崩解,该段岩芯有扰动迹象。3)全风化砂岩: 关特征,现状边坡主要为沿风化层面浅部滑坡,滑坡有继续发展 红棕色,稍湿,可塑~硬塑状,由砂岩风化而成,原岩结构可辨,已风 趋势,因此,边坡现状稳定性差。 化成土状,局部夹少量坚硬状强风化岩,粘性一般,遇水易软化崩解。 3.3现状边坡稳定性定量分析 3滑坡原因分析及稳定性计算 3.1 原因分析 根据场地岩土分布,结合实际人工边坡的地形地貌,选择对 坡脚(路面)安全影响最大的推力滑动方向,现选采纵剖面进行稳 采用折线滑动法,根据钻探过程漏水位置,岩 经研究分析,本工程边坡失稳产生滑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 定性定量分析计算,几点:1)分阶不当,放坡过高且陡:挡土墙以上人工斜坡高约 土松散程度及有关特征综合判别确定滑动面及潜在滑动面、滑坡 断面,分别计算滑坡稳定系数。计算采用参数见表1,稳定系数等 30.00 m--35.00 m,分三级放坡,分级边坡的坡度在30。~40。之 741,小于稳定安全系数1.30,本边坡属三级边坡,计算方法 问,高宽比为1:2.17,由黏性土和岩石组成边坡,但岩石全部为全 于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要 风化砂岩,根据规范要求,土质边坡容许坡率为1:1.25~1:1.50 采用折线滑动法,按GB 50330—求,现状边坡稳定性差,边坡滑坡有继续发展趋势。 (黏性土,硬塑状),坡高5 m~8 m,但实际坡高过高,均大于8.00 I"13, 最高达30.00多米,远大于规范要求。2)风化岩性及其不利的结 表1稳定性计算参数表 黏土 1.78 17.8 44.8 构面组合:边坡顶部主要分布可塑~硬塑状坡残积土黏土及粉质 参数 质量密度 ・crn一 重力密度/kN・m一3 粘聚力/kPa 粉质黏土 1.72 17 2 35.5 全风化砂岩 全风化砂岩 1.72 17.2 21.8 1.77 17.7 30.1 黏土,下部分布厚大全风化砂岩,已风化成土状,很湿,饱水,软塑 状,有扰动迹象,遇水易软化崩解,有利于岩石风化,不利于边坡 稳定,岩石强度低。3)路堑位于老滑坡体上:从地表调查来看,路 内摩擦角/(。) 14 3 12.8 9 6 13.9 线与脊基本平行,山坡坡向倾向道路,坡度角约20。。在未开挖路 4滑坡整治方案 堑时,K123十060 ̄K123十200段左侧山坡本身已存在滑坡,主要 4.1排水 依据是:在滑坡体后缘,存在陡坎,高差0.50 m~1.00 m,张开宽 收稿日期:2009—10.22 1)K123+060--K123+250一级边坡高出路基1 m处设置斜 作者简介:陈勃志(1985一),男,助理工程师,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杨文 ̄(1983一),男.助理工程师,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20 510620 第36卷第6期 V01.36 No.6 2 0 1 0年2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TURE Feb.2010 ・267・ 文章编号:1009—6825(2010}06—0267—02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应用浅谈 冯晋利 摘要:指出稀浆封层和微表处是一项非常好的路面建设和养护措施,介绍了此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应用中的要点,总 结得出这项技术将在我国道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稀浆封层,微表处,路面养护,下封层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稀浆封层,顾名思义,是将“稀浆”混合料摊铺在路面上,形成 性沥青稀浆封层(微表处)两大类,下文所称稀浆封层均为狭义的 一定厚度的磨耗层。稀浆封层技术最早起源于德国。1917年,德 稀浆封层。最早对稀浆封层技术作出分类的是国际稀浆封层协 国技术人员发明了乳化沥青。1920年,稀浆混合料诞生,最初被 会(IssA),在其A505(1998年)和A143(1996年)文件中说明如 用于马术场地的裂缝修补。经过一定时间的应用后,逐渐被用作 下-1I2 J:稀浆封层:将乳化沥青、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剂按照一定 路面防水层和早期路面病害维修。20世纪60年代,稀浆封层技 比例拌和均匀,摊铺在已经过一定处理的路面上,经过适当时间 术在欧美国家得到迅速推广。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这项 养生,形成良好的抗滑表面。微表处:由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集 技术,将其首次应用在援外工程——赞比亚的赛曼公路上,应用 料、填料、水和外加剂以合理比例拌和并摊铺到原路面上。 里程长达320 km,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白此,我国对于稀浆封 传统的稀浆封层采用的是未经改性的乳化沥青,随着此项技 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拉开序幕。 术的应用日趋普遍,改性乳化沥青开始应用在稀浆封层中,以改 1 分类 善稀浆封层混合料的技术性能,从而达到稀浆封层相应的技术要 Et前,广义上的稀浆封层分为普通沥青稀浆封层和聚合物改 求,但因其仍不满足微表处混合料的技术要求,故业内人士普遍认 孔排水,孔深20 m,间距5 m,仰角9。。排水斜孔施工时应注意避 4.3 K123+130~K123+260 开边坡工程锚索,在渗水集中部位,可调整间距,加密设置。 设置抗滑桩,桩中心间距5 m,桩长14 m(高出路基标高4 m, 2)必须尽快实施边坡周边排水设施,防止地表水渗入滑坡地 锚固段长度10 m),桩径1.8 m,桩身混凝土C25,采用冲孔灌注 段土层,特别要保证在大雨和暴雨期间所有排水沟排水顺畅。 桩;桩顶设置冠梁,冠梁混凝土C25,中间需设置伸缩缝;在冠梁 4.2 K123+060~K123+130 上设置预应力锚索,长度30 m,规格5×7+5,锚固段长10 m,锚索 按三级边坡进行适当刷方,坡率为1:1.25。一级边坡增设锚 钻孔直径150 mm(见图1),设计拉力660 kN,锁定拉力600 kN; 杆格梁,锚杆长11.5 m;二级边坡增设锚索框梁,其中K123+114~ 桩间边坡设置支撑渗沟。 K123+126段布置两排,其余布置三排,锚索长23 m,规格4× 5结语 7+5,锚固段长10 m,锚索钻孔直径150 mm,设计张拉力450 kN, 边坡设计时应详细勘察场地地质情况,并严格按施工规程进 锁定张拉力500 kN。一、二、三级边坡均采用喷混植生绿化防护。 行操作,否则一旦发生岩土工程意外,不但影响工期,还将额外增 加投资,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GB 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线 路 [2]GB 50021 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中 心 [3]GB/T 50123—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S]. 线 [4]刘伟强.某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J].山西建筑,2008, 34(12):265—266. 5X+15.24锚固段10m [5]陈向阳.漳龙高速公路K75+000~K75+100段路堤高边 图1 预应力锚索设置示意图 坡稳定性分析[J].华东公路,2001,5(3):70—72. The K 1 23 cutting side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regulating planning of Guang-Wu express highway CHEN Bo-zhi YANG Wen-ya Abstract:TheK123 cutting side slopedisease situationofGuang-Wu expresshighwaywasintroduced,combinedwith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result.the landslide reasons were analyzed and the stability was calculated,the landslide regulatign planning WaS prcIp。sed accordign tO analysis and calculated resultso asto erase unfavorablefactorandmakemountainlongtime stable. Key words:side slope,lnadslide,stability,technique measures 收稿日期:2009.10—24 作者简介:冯晋利(1981一),女,助理工程师,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