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及规避措施研究
The Audit Risks during IPO Auditing Proces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Yu, Shuang
2014年 4 月1日
--
--
摘 要
2013年开始的上市公司财务检查风暴凸显出注册会计师在企业上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加大了注册会计师在IPO审计过程中的职责。2012年10月以来中国证券市场IPO的暂停,笔者认为这正是为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提高自身IPO审计风险防范能力,为IPO重启做好准备的一个很好的契机。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以往审计案例研究希望可以找到IPO审计中的主要风险原因、表现形式,进而找出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降低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在IPO过程中的审计风险。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探讨IPO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结合以往IPO审计失败案例,从表内和表外两个方面研究IPO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包括财务报表内的审计风险表现以及在持续盈利能力、独立性等方面的审计风险表现.第三部分,结合前两部分的分析研究,针对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给出审计风险防范措施。从审计客体入手,本文主要建议注册会计师关注审计客体内部控制,将审计工作建立在收入舞弊的假设之上,关注审计客体关联交易以及管理层的诚信问题;从审计主体入手,笔者主要强调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审慎承接业务,在审计过程中重视审计证据及审计底稿的编制和保存,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对于外部环境,笔者主要建议将委托权交由外部第三方代为行使,国家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关键词:IPO;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
--
Abstract
The financial checking storm for the public companies which started in 2013 ha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in the process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and it also increased auditors’ duty during this process. As the IPO suspension in the October of 2012 in China, the author thinks it was a good chance for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nd accounting firm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prevent auditing risks and get ready for the resumption of IPO. The writer wants to probe into the main risk causes and the risk forms in the process of IPO auditing through combining literature with the studies of past IPO audit failure case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lessen the audit risks of the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nd accounting firms during IPO auditing。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 one discusses the main formation reasons of audit risks from audit subject, object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Combining with some IPO audit failure cases in the past, the author shows main manifestations of IPO audit risks in term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other aspects in part two. Integrating with the research on part one and part two, part three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avoid auditing risks from audit subject, object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object, the essay advocates the auditors to place close attention to company’s internal control, undertake their audit work on income fraud hypothesis, concern about company's related businesses and the integrity problem of management. From audit subject, the writer lays principal stress on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nd accounting firms should undertake the business with a cautious attitud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llection of audit evidences, preparation of working papers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them,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When it comes to the risk causes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author advices transfer the power of attorney to the third party and the relevant state departments improve and perfect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
--
Key words: IPO; audit risk; countermeasure
--
--
目 录
摘 要ﻩ 1
引 论 ...........................................................1 一、IPO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ﻩ 2
(二)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4 ﻩ
(三)外部环境的原因 .................................................. 5
二、IPO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ﻩ 7
(一)表内因素 ........................................................... 8 (二)表外因素ﻩ 9
三、IPO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11 ﻩ
(一)针对审计客体ﻩ 11 (二)针对审计主体ﻩ 12
(三)针对外部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参考文献 ................................................... 15 附录ﻩ 17
--
--
引 论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简称IPO)是指公司通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以筹集权益资金的过程。12013年1月8日,证监会在京召开IPO在审企业2012年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70多家券商被要求自查申报IPO的近900家企业2012年财务情况,并在2013年3月31日前向证监会递交自查报告,逾期不能上报自查报告的,可能面临其申报的IPO企业被监管层终止审核的严厉处罚.这次会议发起了被业界称为“IPO史上最严核查令\"的财务核查风暴,目的在于严格抵制许多企业在IPO之前通过违法手段操纵利润。这次会议记录显示,会计师的地位将在IPO审查中更加凸显出来,同时也意味着会计师将在IPO审查中担任更为重要的职责,承担更大的法律风险,因此会计师更应严格控制IPO审计过程中的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避。
近年来,境内公司上市后不久业绩迅速“变脸”使欺诈上市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欺诈上市的存在严重影响股民对股票市场的信任程度,危害股市的健康发展。而在上市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无疑会成为企业业绩异常变动后的众矢之的.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甚至因牵涉到IPO审计相关的诉讼案件中而遭到毁灭性打击,最典型的案例应属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解体。曾位列我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因涉及银广夏利润造假案而解体.因此,IPO过程中审计风险越来越受到注册会计师行业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及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深入分析IPO过程中的审计风险形成原因,从财务报表内外两方面揭晓IPO审计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最后,针对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结合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形式给出一些具体建议以期降低IPO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毫无疑问,如何控制日益加大的IPO审计风险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非凡。
由于不同国家证券市场的准入机制不同,注册会计师在IPO审计过程中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也大不相同.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采用准入制,企业上市门槛低,市场机制相对完善,并且违规后将面临严厉的惩罚,相应的拟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及可能性相对于我国核准制下小很多,所以注册会计师在IPO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就小很多。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于如何完善市场机制,如2002年美国纽约大学乔斯华·罗恩教授提出建立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即由保险公司赔偿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将保险公司的利益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趋同,由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从而回避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委托关系,从源头上保证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1
汤谷良,韩慧博.高级财务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23
--
--
而在我国,IPO审计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重要影响引发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及实务界广泛的研究兴趣。但就笔者的涉猎,很多这方面的文章都只是分析了IPO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以及给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没有具体表述IPO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生李素平在其毕业论文中主要从IPO审计风险形成原因和防范措施着手研究IPO审计风险。再如我校校友刘瑜曾在财会月刊中发表题为“IPO审计风险及对策研究”的文章,文中对于IPO审计风险表现形式也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详述。
一、IPO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经过历代专业人士的修改完善,在2004年,国际审计准则将审计风险模型定义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这一风险模型被称为审计风险模型2。
自2012年10月10日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IPO市场第八次暂停,而在此之前,我国新股就已出现破发潮。2011年我国A股新上市277只新股,上市首日即破发的就有约80只,截止到201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当年的277个新“面孔”中有192家处于“破发”窘境。32012年上市的155只个股中截至2013年11月共有44只破发,其中有些新股的跌幅甚至高达40%以上,如利君股份、科恒股份、慈星股份等.4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投资者在遭受损失时,不仅会起诉造假企业,也会把参与企业IPO过程的会计师事务所告上法庭,而证监会也会追究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因此,注册会计师在IPO过程中面临极大的法律风险。
(一)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审计客体是指接受审计人员审计的经济责任承担者和履行者,即被审计单位。审计客体在审计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相对于审计主体来说,审计客体直接掌握着丰富的信息,审计主体相较于审计客体而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所以审计客体的态度合作与否直接关系着审计程序的进展顺利与否.另外,审计客体本身就是审计原始信息的生产机构,而审计原始信息是审计信息的基础,只有真实可靠的审计原始信息在经过审计人员的整理、综合、分析之后,才能产生
2 3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157-159 季晓.2011年IPO盘点:新股一路破发 瑞银荐而不
保.http://www.21cbh.com/HTML/2012-1-5/0MMzE2XzM5MzQ0MA.html,2012-01-05 4 田晓艳.IPO停摆一年 44只次新股破发近半业绩变
脸.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data/20131106/023017232579.shtml,2013-11-06
--
--
科学的审计信息。所以审计客体的组织架构、相关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都与审计信息的质量息息相关.
1.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薄弱
近几年,在IPO申请遭否的企业中,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成为除持续盈利能力、利润操纵、关联方交易等主要原因外的又一致命因素.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监管不力等.但笔者认为,在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大部分作为发行人的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有的民营企业按照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的方法发起设立的。而民营企业多为家庭式经营,缺乏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往往是创业者在企业中一人独大,掌管企业的经营方向、价值取向,由亲朋好友担任重要岗位,内部治理大部分实行的是“人治”,并非是依靠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公司的。如在“绿大地”IPO及上市后的财务造假案中,总指挥为董事长何学葵,策划并执行者财务总监蒋凯西是何学蔡的亲信,负责资金调度的出纳主管赵海丽是何学蔡的亲戚,负责伪造合同的客户部负责人赵海艳为赵海丽的姐姐,这样一组高管层共同导演了一出企业上市的欺诈大案5。杭州巨星科技,其总裁、副总裁、监事会主席存在密切关系,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使得IPO申请被拒。成都国腾电子,其监事会与公司高管利益高度一致,监事会如同摆设,致使公司内部控制失效,最终IPO申请被否6。不合理的内部控制结构很容易出现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情况,不仅使得财务报告造假风险增加,而且容易损害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即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利实际掌握在管理层手中,影响审计业务的独立性,所以说不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是IPO审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对于IPO审计师来说,如果被审计单位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是不能很好的执行已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注册会计师没有及时发现并报告,不能保证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其之后的审计工作就会建立在不可靠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这样的审计工作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不可预估的审计风险。
(2)外部市场机制欠缺
迄今为止,我国经济改革不足40年的时间,以市场为基础的外部治理机制发育尚不完全,一是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较小;二是公司控制权市场或者并购市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有限;三是职业经理人市场不成熟。由于市场上不存在一个真正成熟的经理人市场,董事会无法按照资本
5 大信会计师事务所.中国证券市场6 刘瑜.IPO
IPO审核财务问题800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4:48
审计风险及对策研究.财会月刊,2013(13):56
--
--
高效运行的要求聘任或更换经理,导致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缺乏离职危机感,从而导致经营管理整体水平不高,使得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战略风险增加7.
处罚力度不够也是近年来频繁出现欺诈上市的原因。在IPO成功上市之后,即便查出存在欺诈上市的事实,违法上市的公司及保荐人通常也只是面临罚款处罚,既没有人因此坐牢,也没有上市公司和保荐机构因此倒闭,相对于上市之后的巨大利益,这样的处罚如同隔靴搔痒,根本起不到震慑犯罪的作用。
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6年间,我国在资本市场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必须承认的是,我国的金融市场机制依然很不完善。如自1994年IPO第一次停摆以来的短短20年间,中国证券市场就已经经历了8次IPO暂停,累计暂停时间将近五年之久。在前7次IPO暂停期间,大盘上涨4次,下跌3次,似乎并没有实现暂停IPO救市的初衷8。
综上所述,不健全的外部市场监管处罚机制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难度.
2.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管理层舞弊动机大
我国境内证券发行采用核准制。所谓核准制是指发行人在发行新证券前,不仅要公开有关真实情况,而且要合乎《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的若干实质条件的发行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禁止质量差的证券公开发行.根据《证券法》的规定,在IPO情况下,企业必须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证监会2006年5月17日颁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也有相关要求,我国企业上市必须在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最近一期不存在未弥补亏损。
虽然在我国境内上市有很高的门槛,但企业一旦上市成功就可以募集到丰厚的资金,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首先,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为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平台,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较高的自有资本比例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由于权益资本本身没有偿还本金的压力,并且每年的股利分配政策由企业自行决定,区别于负债融资定期固定的利息支付,对于权益资本企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不仅如此,企业上市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提高、品牌的树立等。
上述种种优势使得管理层愿意花费巨额的上市成本,当财务指标或其他方面不满足上市要求时,管理层就会产生强烈的舞弊动机,这大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难度,使重大错报风险增加,最终导致IPO审计风险增加.
7 李素平.IPO8
审计风险及控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8
叶龙招.IPO停摆这一年.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3,20131014328677832.html,2013-10-14
--
--
(二)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
1。会计师事务所客观上难以保持独立性
会计师事务所在IPO审计中主要承担审计和咨询等工作,主要内容如下:负责企业资本验证,并出具有关验资报告;负责企业内部控制鉴证,并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负责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并出具三年一期的审计报告;负责核验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明细项目和金额;对发行人原始财务报表与申报财务报表的差异情况出具专项意见;对发行人主要税种纳税情况出具专项意见;提供与发行上市有关的财务会计咨询服务。9
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的总体角色为咨询加审计,从咨询、审计工作在整个IPO过程中的比重来看,咨询的工作量甚至大于审计,而且IPO时间跨度大,过程复杂繁琐,通常会陷注册会计师于是否保持独立性的两难境地中.如果强调独立性,企业的财务指标可能无法满足证监会上市条件,企业无法按计划上市;如果不独立,又有违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但是按照目前的监管环境及处罚频率,即使审计人员在IPO过程中的独立性存在瑕疵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逃避法律制裁,因此注册会计师有时会抱着侥幸心理与其他中介机构密切配合,来帮助企业成功上市,因此导致IPO审计的检查风险加大。
2.会计师事务所主观上对IPO审计风险重视不够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异常激烈,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面临极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成功承揽到业务实属不易,尤其是像IPO这样的大业务。因此,虽然会计师事务所在IPO项目的承揽过程中是按照审计业务的承揽流程首先进行尽职调查,然后决定是否承接,但是大部分的IPO审计项目是合伙人靠关系承揽,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尽职调查是否“尽职”,这就导致很多IPO项目在承接时就面临巨大的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而且,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失败承担法律责任的偶然性及滞后性,会计师事务所对IPO项目的审计风险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从而导致IPO项目的审计风险增加。
(三)外部环境的原因
1.市场对审计质量不重视 (1)委托人不重视审计质量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很多IPO公司是由原民营企业改制而来,公司规模不大,股东人数少,很多都是家族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全体股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没有达到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程度,所以审计的委托人也就是被审计人,这样就没有达到鉴证业务中的三方关系10。而我国的《公司法》、《企
9 徐浩明.企业上市成功之路-光大证券对
IPO审核要点的解读与案例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8、39
10 三方关系分别是注册会计师、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三方之间的关系是,注册会计师对由责任方负责的
--
--
业年度检查办法》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强制审计制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人委托审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上市监管的需要。委托人本身就不重视审计的质量,甚至希望注册会计师能够帮助企业粉饰其财务报表,以使其各项财务指标及增长趋势符合证监会审核委员会的审核标准。
(2)投资者不重视审计质量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投资者并不重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原因有二:一是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获取存在信息成本,对很多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来说,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与他们因此所获得的收益不相符,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11
的考量,这些投资者并不是很重视财务信息的质量;二是企业从机构投资者的
使用角度出发将财务信息做的越来越专业,但是这样并不适合中小投资者的理解,基于阅读成本考虑,这些中小投资者便不再重视财务报告的质量,那么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自然也是听之任之。
(3)债权人不重视审计质量
债权人可以通过让企业提供保证、抵押及质押等担保措施来控制其本身的投资风险,所以债权人并不完全依赖审计报告来决定其投资政策。
综上所述,作为审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委托人、投资者、债权人在做出决策时很少想到要依据审计报告,所以他们并没有对高质量审计报告的需求。所以,拟上市公司管理层并无聘请能出具高质量审计报告的事务所的压力,反而可能为满足其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聘请能为其提供“所需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供给与需求相对应,既然市场上对高质量审计报告的需求不高,相应的市场上提供高质量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就减少了。
2.相关法规不完善 (1)审计准则不完善
虽然现行的审计准则已经与国际趋同,但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并且还有很多方面不适合我国国情,比如说对于企业改制12这一我国特有现象,国家有关部门至今尚未颁布审计操作规范指南,再比如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也并没有非常详细的规范指导,使得注册会计师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无所适从.
注册会计师在遇到不完善的准则条例时,往往只能追求与准则条例保持形式上的一致,而这恰恰违背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13.如当被审计单位存在管理层舞弊时,管理层已经凌驾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之上,注册会计师必须向被审计单位之外的法人或个人收集审计证据,函证是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所规定的审计程
鉴证对象或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的信任程度。 11 在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状况下会计信息供给花费的成本和由此而产生需求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保证会计信息供给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
12 此处的企业改制指的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非公司法人类型的企业进行“公司化”改制。
1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应合理判断审计过程中诸事项的实质并非形式,应以该事项是否影响注册会计师出具真实、合法的审计报告为判别标准。
--
--
序,但法律没有规定被函证者回函的义务,更没有对虚假回函处罚的法律规定。并且很多单位并不理解询证函的作用,以为是被审计单位催款而不予理会或者不严肃对待。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所采用的替代程序就没有实质意义,但为了应付执业质量检测,注册会计师可能选择在形式上满足审计准则的要求14。
现行审计准则中有很多方面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只是说按照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这也就是说判断的准确与否与注册会计师的从业时间、执业能力、专业素养直接相关,但这些都是很难有定论的,所以就可能导致同样的情况在不同的注册会计师看来审计应采用的程序是不同的,进而可能导致审计的结果不尽相同。在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对重要性水平没有明确规定,对如何在审计的各个阶段重新评价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层面的重要性水平如何在交易、账户余额、披露中的分配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在实际执业过程中,注册会计师按照自己的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所以导致各个事务所之间、不同的注册会计师之间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存在不小的差异,更谈不上对重要性水平在交易、账户余额、披露之间的合理分配。
(2)其他法律法规不完善
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实施以来,有些问题仍然无法找到标准答案。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对企业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发表意见,但是有些问题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也不明确,或者国家相关部委的相关规章制度对某一问题提出具体规定要求企业必须遵守等问题,使得有些问题,企业无所适从,注册会计师也很难说服企业进行相关调整,如很多规定中关于合并没有明确规定采用的数据是合并报表数据还是个别报表数据,比如说准则规定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但准则中却没有明确这里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是被合并方个别报表还是合并报表数据。
我国现行的其他法律法规中也有对我国国情考虑不充分的情况.如我国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由员工个人和企业共同承担,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还未能实现全国统筹,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有些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建设公司,聘用较多临时工和民工,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15.因为临时工和民工的流动性大,这些员工不愿意缴纳“五险一金”,原因在于他们换工作时,所缴纳的“五险一金”是不能随着他们工作的转移而转移的,而且,缴纳“五险一金”使他们拿到手里的钱减少了。而《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管理办法》中规定,未按规定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不满足IPO条件。这些规定,使得企业在执行时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另外,在我国法律界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尚没有明确界定。一方面,法律
14 李素平.IPO15
审计风险及控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5-26
“五险一金”是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保障基金。
--
--
界没有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区别,对审计的固有局限性不很了解,使得法官的判决往往对注册会计师不利。法律界通常会把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归咎于注册会计师,导致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增加.另一方面,在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上,法律界和会计界存在分歧。会计界认为只要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认真履行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就符合审计报告对真实性的要求.由于对审计准则不够了解,法律界简单的认为,只要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就是不真实的审计报告.这无疑是对注册会计师的一种苛求。这些法律上的不完善使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在无形中增加。
二、IPO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回顾近年来出现的新股上市后不久“变脸”的现象,不难发现,很多情况下不仅是财务报表方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与财务报表以外的情况有关。详见附录116。
由附录一可知,除财务指标这样的表内因素外,持续盈利能力、独立性及募投项目等表外因素也是大多数企业“折戟”资本市场的主要门槛,自然也是企业重点“包装”的方面。因此要控制IPO审计风险既要了解财务报表内的审计风险表现形式,也要关注财务报表之外的审计风险表现形式。由于2014年IPO重启后证监会计划对募投项目的审核逐步淡化甚至最终会取消,所以此处对募投项目方面的审计风险表现形式就不做过多的分析。
(一)表内因素
1.盈利真实性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IPO审核采用核准制,不仅需要公开相关的真实情况,还要满足财务上的硬性要求,比如近三年必须连续盈利等,并且股票的发行价格也与盈利能力有关.因此,为顺利上市并募集到更多的资金,拟上市公司有非常强烈的动机进行财务包装或利润操纵.这里的审计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收入上做手脚,不仅操纵营业收入,还可能通过资产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操纵营业外收入;二是在成本、费用、损失上做手脚。具体表现为:一是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进行不当的收入确认或成本、费用、损失的处理;二是通过不正当的商业手段虚拟或歪曲销售业务。作为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关注是否正确计提开发支出等应提准备,完工百分比法的比例是否恰当;若原始报表和申报报表的差异很大,且不能合理解释,需特别注意是否涉及利润操纵;关注大宗采购、主要客户的供销是否公允,是否存在操纵
16 汪志峰.IPO
企业上市实务:案例剖析与审核重点.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8:75-76
--
--
利润的情形;有关规定要求对一般企业不同业务模式下的前五大客户都要进行核查;如果企业主要客户出现比较集中的情况,要求对主要客户实地考察;对于以渠道为主要经营模式的连锁经营类企业,原则上要求核查所有经销商;一些拟上市企业绝对利润很小,不符合上市的条件,但同时这类企业的利润“调整”空间很大,推迟费用确认和提前确认收入等是这类企业最为常用的手法,审计人员应特别注意。
2。收入确认
收入是操纵利润的重要方面,收入交易存在的的固有风险可能包括: (1)收入的完整性
关于收入完整性,审计人员应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所有销售收入是否均开票入账,销售发票是否均经事先编好并已经登记入账.
(2)收入确认的时间是否合规
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审核被审计单位是否将属于下一或上一会计期间的收入有意或无意地计入本期,导致本期收入的高估.
(3)管理层对收入造假的偏好和动因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可能为了满足上市要求而在财务报告中虚增收入。 (4)收入的复杂性
例如,被审计单位可能针对一些特定的产品或者服务提供一些特殊的交易安排(如特殊的退货约定、特殊的服务期限安排等),但管理层可能对这些不同安排下所涉及的交易风险缺乏经验,收入确认上就容易发生错误。
(5)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
对于内部控制欠缺的企业,审计人员应特别注意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
(6)低估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压力
当欠款金额较大的几个主要客户面临财务困难,或者整体经济环境出现恶化时(如2008年起发生的次贷危机),这种压力就会变大。可能导致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余额的高估。
(7)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这可能产生于向没有良好付款能力的客户销售产品,或客户用无效的支票或盗取的信用卡进行货款结算。可能导致货币资金或者应收账款的高估17。
除以上几点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拟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时还应关注企业是否存在重大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是否存在重大偿债风险;是否存在影响持续经营的担保、诉讼以及仲裁等重大或有事项;是否存在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以借款、代偿债务、代垫款项或者其他方式占用的情形.
17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336
--
--
(二)表外因素
1.持续盈利能力
最近几年,持续盈利能力成为企业“折戟”资本市场的主要原因。2010年62家IPO被否企业中,证监会陆续公布了34家企业的被否原因,其中近2/3的企业都涉及到持续盈利能力问题18。2011年,在未过会的71家企业中也有约70%的企业因持续盈利能力不确定而被否19.2012年,进行IPO审核的企业中,37家未通过审核,其中有15家企业是败在持续盈利能力问题上20。因此,毫无疑问,企业持续盈利能力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原因在于拟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是由公司实质的生产经营状况而定,其盈利能力水平一般直接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数据上,但企业通常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达到上市目的,这恰恰增加了审计师审计财务报表的难度,使得重大错报风险增加。所以,审计师应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1)行业环境和地位
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在行业中所处行业地位,企业所占的市场空间,企业的竞争特点以及产品的销售情况等方面都是决定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重要方面,其中企业的行业地位是决定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关键,所以注册会计师在IPO审计过程中除对财务报告的审计外,还应该注意企业在其行业中的行业地位,这在很多时候会为财务报告的审计提供参考依据。如在2012年震惊一时的广东“新大地\"财务造假案中就是因为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茶油在业内籍籍无名但却成功过会,成为“茶油第一股\"而引起媒体的关注.经过调查发现从产能、品牌知名度、销售渠道、客户资源、毛利率等各方面,“新大地”都远不及其行业龙头企业,因此引起怀疑,渐渐被揭开其虚假上市的“面纱”。所以建议注册会计师在承接业务前就应关注企业的行业地位,一般而言,能够成功过会的企业通常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
(2)盈利质量
公司的盈利质量指经营成果对关联方是否存在重大依赖,主要包括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盈利是否对税收优惠、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存在重大依赖,客户和供应商的集中度如何,是否对重大客户和供应商存在重大依赖。这些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时的重点。
2.发行人独立性问题
独立性是企业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最基本条件,关于发行人独立性的阐述
18
苏江.2010年IPO被否全调查:独立性及盈利能力不足.http://it.sohu.com/20110212/n279295017.shtml,2011-02-12
19 黄兆隆.去年71家公司IPO被否 持续盈利能力不确定是主
因.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1/30/c_122617258.html,2012-01-30 20 王佳月.2012年IPO被否主要原因—缺乏持续盈利能力只解析.http://www.acla.org.cn/lilunyanjiu/7746.jhtml, 2013-04-28
--
--
是企业申请IPO招股说明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审委审核所关注的重点之一。而且独立性问题也是企业申请上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能否顺利过会的一道坎,自然也成为很多企业企图隐瞒修饰的一方面。《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方法》(证监会令第32号)以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证监会令第61号)都对发行人在资产完整、业务及人员、财务、机构独立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依据发审委专业表述以及近年来审核实际情况,其对独立性问题的审核要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是否存在同业竞争、是否存在关联交易。这些也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同业竞争
同业竞争是指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其所控制的其他企业所从事的业务与发行人的主营业务是否相似或相同,以及发行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是否未经股东大会的同意,擅自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人员谋取本属于发行人的商业机会,以及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业的业务。如在武桥重工的被否案例中就是因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与企业存在同业竞争。武桥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桥梁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内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目前国内研发实力最强的桥梁工程装备提供商,特别是在特大型桥梁施工设备领域,公司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明显领先于国内同类企业.然而,武桥重工的业务与其第二大股东中铁大桥局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与重合,而且,在特大型桥梁设备、桥梁钢梁领域,中铁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山桥有限公司为武桥重工的最主要竞争对手,证监会经过审慎考虑认为武桥重工与中铁大桥局存在同业竞争,因此否决了武桥重工的IPO申请21.
(2)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拟上市公司与关联方22之间发生转移资产、劳务或义务的交易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对此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销售价格、销售时间异常的客户等,小心识别关联方.例如在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被否案例中就是因为该公司与同一关联方控制的企业存在关联交易,且关联交易严重影响公司独立性。公司在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方面与公司股东虞樟星及其家族实际控制的杭州美浓物资贸易有限公司、浙江美浓丝网印刷有限公司、浙江亚欣纸业有限公司和浙江美浓涂料有限公司等存在大量关联交易。见表1所示。
表1 2007年到2010年上半年向关联方的采购比例及销售比例表
年度 2007 2008 2009 2010上半年 21
武桥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首发招股说明书(申报稿).http://www.csrc.gov.cn/pub/zjhpublic/cyb/cybypl/201110/t20111010_200446.htm,2014-2-27
22 关联方是指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受同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
--
采购比例 销售比例 32.19% 58.77% 16。39% 32。93% 15.86% 23.47% 2。63% 16。51% 根据证监会公开披露的信息,发审委认为公司报告期内与同一关联方控制的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诸多方面存在关联交易,且关联交易是否严重影响公司独立性及关联交易价格是否显失公允难以判断,因此证监会作出“关于不予核准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申请的决定”。
三、IPO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下面针对IPO审计风险形成原因结合审计风险表现形式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来降低IPO审计风险.
(一)针对审计客体
1.关注内部控制审计,重点防范失效内部控制
2010年4月15日,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保监会、审计署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2012年1月1日起,《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实施,要求在主板上市的IPO企业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并指出,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择机实施.可见,良好的内部控制对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大缺陷以及保持企业正常高效运营起了积极的预警作用.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IPO审计过程中予以内部控制足够的重视。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阶段23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设计进行评价,并确定其制度是否得到执行。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通常包括:询问被审计单位人员;观察特定的内部控制运用;检查相关文件和报告;必要时可实施穿行测试,及追踪有关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在确定被审计单位有内部控制制度并得到实行的前提下,注册会计师应再实施控制测试,旨在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注册会计师需通过该程序了解:内部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内部控制由谁以何种方式执行;在审计期间的有关时点是怎样运行的。
2。认真运用收入舞弊假设
为满足财务部对上市企业财务报表的硬性要求,管理层往往会采用各种手段虚增利润、粉饰财务报表,所以对于收入方面的审计,注册会计师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要在收入舞弊的假设前提下进行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应识别哪些类型的收入或交易的认定会导致舞弊风险;并采取顺查和逆查的方法对收入的存在和发
23
风险评估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无论该错报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而实施的审计程序。
--
--
生认定进行审计;实施销售截止测试,谨防被审计单位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关注有无特殊的销售行为,如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售后回购或租回、以旧换新、委托代销等;必要时,应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比较分析IPO 审计期内各年之间的收入变化、预算和实际收入的差距、毛利率的变动状况、各月各类收入的波动情况、与同行业毛利率之间的不同等。
3.高度重视关联交易,谨慎对待重大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会对公司的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公司可以通过关联交易粉饰业绩、传送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对此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全面掌握关联方、关联交易的有关资料并加以核实;其次应对关联方及关联交易进行认真审查和分析,评价关联交易的公平性、公允性,评估期存在的风险大小,并对风险较大的交易事项采取追加程序进行审查;再次,判断企业对关联交易的依赖程度;关注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报表附注或其他报告中是否对关联方及关联交易做出真实披露;最后,注册会计师应请企业提供有关关联交易声明书,对所提供关联交易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4.关注管理层诚信问题
注册会计师可以做到的控制IPO审计风险的措施除以上几点外,还应关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诚信问题。会计部李海军在2013年1月8日证监会召开的IPO在审企业2012年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上表示,在对企业管理层进行访谈时,除运用常见专业的审计手段还应结合其他方法来评价管理层的诚信问题,如通过被访者的眼神、手势、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甚至是“FBI”的读心术等。
(二)针对审计主体
1.审慎承接业务
会计师事务所应秉承审慎的职业态度来对待IPO审计业务的承接,首先,从外部环境考虑,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总体情况,对行业的竞争情况,被审计单位的竞争对手及各自在市场上的地位,行业的生命周期,技术发展对行业的影响程度,大的监管环境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其次,从企业内部考察被审计单位的战略定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运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等,以此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做一个初步的了解。这里用到的是财务分析中的横向和纵向分析法,目的在于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评估审计风险。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注册会计师再考量是否承接该审计业务。
2.重视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由于审计的局限性,注册会计师不可能作出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的审计结论。但注册会计师可以做到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低水平。为达到这一目标,合理保证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需客观地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尊重审计证据的同时,利用职业判断得出审计结论。此外,为减少诉讼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注册
--
--
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妥善保管审计工作底稿。在诉讼中,审计工作底稿可以提供证据证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否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规避法律责任风险。
3.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注册会计师想要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一方面需要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合理运用职业判断,判断审计证据的可靠性,选择合理的、高效的审计程序;另一方面需要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必要时可以寻求外部专家的帮助。对于被审计单位申报期内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低于同行业水平等不合理情况以及发展曲线的异常变动保持高度警觉。如果拟上市公司在申报期前业绩基本没有很大变化,而在申报期内突然有大幅度改善,这时注册会计师应特别注意。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应时刻提醒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执业、高度保持职业谨慎态度;最后,会计师事所应加强业务质量控制,严格遵守《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组织定期检查、同业复查;更要真正执行并不断改进内部监控体系。
(三)针对外部环境
1。将委托权交由外部第三方代为行使
对于市场不重视审计质量的问题前文已经阐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很多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导致审计中的三方关系没有形成,缺少第三方的制衡使得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没有很高的要求;二是众多的中小投资人基于财务信息的获取成本与阅读成本的考量不再重视财务信息的质量,没有对财务信息的了解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自然也是听之任之;三是债权人由于有担保做保障所以对审计报告的质量也没有重视的必要.对于前两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都可以通过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委托权交由外部第三方的方式来解决。理由有二:一是将委托权交由外部第三方可以形成审计中的三方关系,通过第三方的制衡来提高对审计报告的要求;二是通过第三方来代中小投资者获取和了解财务信息,基于对财务信息的充分了解来鉴定审计报告的质量。
至于第三方的选择,国内外学者对此提出不同建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生李素平在其毕业论文中提到可以将委托权交由证监会来代为行使。美国纽约大学乔斯华·罗恩教授提出由保险公司来行使委托权并且承担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损失,通过这种方式使得保险公司的利益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趋于一致以此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对此,笔者倾向于将委托权交由保险公司代为行使的方式。笔者始终认为市场经济应将权利更多的交还给市场,通过市场中的相互制衡来平衡解决其中的利益冲突比利用权利通过“有形的手”来调控要有效的多。
--
--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完善审计准则
维护公众利益是审计准则的根本立足点。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审计准则应对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所面对的现实和挑战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切实发挥准则的指导作用。因此,我国的审计准则制定部门应做出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对企业改制、国有企业审计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特有现象的审计做出明确详细的审计指南,使注册会计师在遇到相关问题时有法可依;全面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摆脱原有的审计程序导向思维的影响,彻底全面的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贯彻到整套审计准则中;强调审计工作独立性,明确规定IPO过程中的咨询工作和审计工作不能由同一会计师事务所担任.
(2)完善其他法律法规
赋予会计准则应有的法律地位。我国相关部委颁布的有些文件中对一些会计问题做出规定,比如有些费用的计提标准或账务处理办法等,但这些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不相符,企业有时不得不遵守这些部门的要求,但由于注册会计师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来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所以,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可能会就某些会计问题应遵守什么规定有分歧。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应赋予会计准则应有的法律地位,明确指出当其他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存在差异时应以会计准则为准。
尽量完善其他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在某些方面考虑到我国外出务工人员人数多、流动性大的问题,尽量做到各地区之间有关规定的统一。
在法律界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一方面,法律界应明确区别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了解审计的固有局限性,明确被审计单位责任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另一方面,在法律界和会计界做到审计报告真实性定义的统一。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在相关的诉讼案件中得到公平的审判。
ﻬ主要参考文献
[1] 大信会计师事务所.中国证券市场IPO审核财务问题800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4:48
[2] 黄兆隆.去年71家公司IPO被否 持续盈利能力不确定是主因.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1/30/c_122617258。html,2012—01-30
[3] 季晓.2011年IPO盘点:新股一路破发 瑞银荐而不保.http://www.21cbh.com/HTML/2012-1-5/0MMzE2XzM5MzQ0MA。html,2012-01-05
--
--
[4] 李素平.IPO审计风险及控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36 [5] 梁萧.IPO过程中报表粉饰动因、手段及防范措施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2(12):112-113
[6] 李宪智,王晓艳。公司IPO过程中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防范.财税统计.2013:92-94
[7] 刘洋.浅议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审计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及其防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97-199
[8] 刘瑜.IPO审计风险及对策研究.财会月刊,2013(13):54—56
[9] 苏江。2010年IPO被否全调查:独立性及盈利能力不足。http://it.sohu。com/20110212/n279295017.shtml,2011-02—12
[10] 汤谷良,韩慧博.高级财务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23 [11] 田晓艳。IPO停摆一年 44只次新股破发近半业绩变脸.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data/20131106/023017232579.shtml,2013-11-06
[12] 谭乐奇.创业板上市法律实务及典型案例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38-139
[13] 王佳月。2012年IPO被否主要原因-缺乏持续盈利能力只解析.http://www。acla.org。cn/lilunyanjiu/7746。jhtml, 2013-04-28 [14] 汪志峰.IPO企业上市实务:案例剖析与审核重点.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8:160-289
[15] 武桥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首发招股说明书(申报稿).http://www。csrc.gov.cn/pub/zjhpublic/cyb/cybypl/201110/t20111010_200446。htm,2014—2—27
[16] 徐浩明。企业上市成功之路-光大证券对IPO审核要点的解读与案例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8—120
[17] 于静,唐华.浅议创业板IPO审计风险。财务与审计,2011:2-3
[18] 苑莉.公司IPO过程中的审计风险与防范.中国审计,2013(5):73-74 [19] 叶龙招.IPO停摆这一年.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3,20131014328677832。html,2013—10-14
[20]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156-340 [21] Lindborg et a.Adapt to Today Risk Based Environment.Quality Progress,2007
[22] Cedergren et al。Audits:Moving from a traditional to a risk-based approach.Western Financial Review.2006
--
--
ﻬ附 录
附录一
2009-2012年一季度创业板IPO被否企业、被否原因及
企业数量表
被否主要原因 业务与技术盈利能力 被否案例 苏大维格光电、金能科技、脉山龙、金仕达卫宁、先临三维科技、侏罗纪软件、开能环保、冠昊生物、神舟电脑、新疆康地种业、上海丰科生物等 同业竞争及关联方交易 独立性缺陷 客户及供应高度依赖 广机国际招标、苏大维格光电、金仕达卫宁、元盛电子、易迅无限等 苏大维格光电、中矿资源勘探、东方嘉盛供应链、裕兴薄膜、高峰石油机械、侏罗纪软件、同大海岛新材料、苏州恒久光电科技、南京磐能电力、北京东方红、武汉银泰科技、芜湖安得物流、深圳佳讯视讯、南京宝色等 历史沿革 中矿资源勘探、深圳卓宝科技、天津鹏橡胶管、丹东欣泰电气、苏大维格光电、广东溢多利等 财务指标不合格及财务不规范 东方嘉盛供应链、广机国际招标、裕兴薄膜、高峰石油机械、天玑科技、苏州恒久光电科技、同大海岛新材料、元盛电子、金仕达卫宁、先临三维科技、侏罗纪软件、冠昊生物、正方软件、方直科技、博晖创新光电、中矿资源勘探、湖南红宇、上海同济同捷、南京磐能电力、北京福星晓程、丹东欣泰电气、神舟电脑、上海丰科生物等 募投项目 优机实业、裕兴薄膜、冠昊生物、博晖创新光电、赛轮股份、广机国际招标、元盛电子、天玑科技、同大海岛新材料、金仕达卫宁、正方软件、上海同济同捷、先临三维科技、南京磐能电力、北京福星晓程、江西恒大高新、新疆新龙土工等 股权结构 成长性 金能科技、广机国际招标、元盛电子、天津三英焊业 优机实业、上海丰科生物、高峰石油机械、天玑科技、东方嘉盛供应链、新疆康地种业 4 6 22 32 8 19 6 数量 14 --
--
ﻬ 被否主要原因 业务及技术描述 被否案例 金能科技、易迅无限、优机实业、广机国际招标、脉山龙、同大海岛新材料、先临三维科技、开能环保、东方嘉盛供应链、正方软件、湖南红宇等 可持续经营能力 同大海岛新材料、广东溢多利、正方软件、方直科技、金能科技、上海同济同捷、赛轮股份、四川创意信息、盛瑞传动、新疆康地种业、新疆新龙土 其他原因 东方嘉盛供应链、安徽桑乐金、深圳卓宝科技、深圳海联讯、上海麦杰科技
5 11 数量 1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