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甘肃省武威市
精神养老问题探索
摘要:随着老人寿命的延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的衣食住行已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老人们开始期待更高层次的需求。当前的城市化、小家庭化和空巢化以及“未富先老”,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的问题。本文以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为研究对象,针对调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积极老龄化视角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字:积极老龄化;精神养老;探索
随着老人寿命的延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的衣食住行已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心理逐渐发生老化,常被失落、孤独、焦虑等情绪所笼罩。经常见不到子女,老年人夫妻关系不和或丧偶,心理抑郁苦闷,这些都会给老年人带来精神创伤,从而引发身体疾病和精神障碍。进而导致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下降。
如何实现精神养老,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滋润,让老年生活有尊严、有体面、有与时俱进的幸福感和收获感。2002年,“积极老龄化\"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老年人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在文化、社会、科教、志愿服务等多方面继续发挥余热,体现自己的价值。
本次社会调查,在养老院、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人以及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通过对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和居民访谈的形式,收集了各位老人的精神养老情况。
一、调查内容
- 1 -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明显的得出以下结论: (一)男女比例
在60至69周岁的年龄段,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基本持平。70至79周岁年龄段开始,男性人数开始下降, 80周岁后男性人数开始呈急剧下降趋势。这符合我国女性寿命普遍要高于男性的情况,也意味着在老年失去伴侣的家庭中,女性的比例要高于男性。配偶是老年人的主要精神支柱。因此,丧偶失独的老年女性的精神养老问题成为迫切需要关注并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文化程度
高中及以上的老人比例达到三分之一,这部分老人对养老服务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不仅仅是简单的聊天等,还需要心理咨询、教育培训、娱乐活动、法律咨询和安全知识指导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部分老年人表示出愿意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也希望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子女陪伴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老年人与子女分居的现象现在也越来越普遍。在调查中,老人与子女一起居住较少,只占样本的20%。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由于子女工作繁忙,去养老院探望老人的时间为每周一次或是每月一次。在多数父母和子女分居两地的情况中,子女只能选择在节假日期间探望老人,停留时间最多是一两周。在子女外出打工的情况中,回家次数就比较少。
对于老年人来说,虽然是一些小事,但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心里有事”- 2 -
无人倾诉,老人们就觉得很无助,尤其是看病住院这样的事,子女对老人的陪伴尤为重要。
(四)主要的休闲活动
老年男性的休闲活动多为下棋、打扑克和麻将,本地有一种特有的打牌方式“掀牛九”是老年男性所喜欢的娱乐方式;而老年女性平时的休闲活动多为广场舞,唱歌等文艺活动,“中国大妈”的广场舞现在已经享誉世界,但是男性老人参加广场舞的人数极少,男性老人更愿意弹奏三弦、板胡、二胡等乐器;文化程度较高的老人平时的休闲活动更倾向于看书、学习、书法等文化活动;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愿意参加羽毛球、登山、徒步等体育活动;部分老人有宗教信仰,所以平时的休闲活动是参加各种宗教活动。福利院、颐养院中部分老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参加休闲活动。这些精神文化生活成为解决老年人精神孤独问题的主要途径。
(五)抚养孙辈
2016年我国全面实行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中小城市的居民的生育率普遍增高,这也意味着老人需要照顾的子孙个数几何级数增长,这不光加重了老人们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占据了老人们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时间。
二、调查总结
当前的城市化、小家庭化和空巢化以及“未富先老”,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老龄化社会存在的问题。经济收入和空闲时间是直接影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老年人积蓄丰厚的只是少数,大多数老年人的收
- 3 -
入一般不高,手中可供支配的经济资源十分有限。老年人除日常生活吃穿用等必需开支外,剩余的钱不多,有的还要看病买药,以及养老储蓄以备不时之需。有些甚至要贴补儿女生活、资助孙辈教育等支出。如此一来,老年人用于学习娱乐、外出旅游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支出相对较少。空闲时间较多的老人更愿意外出参加各种活动,而要照顾生病配偶或是抚养孙辈的老人是没有时间或每天只能抽出少许时间参加这些精神文化生活。子女探望较少的老人,亲情需要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更希望得到情感陪护。
因此,确保老年人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充足的自由时间是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前提。要有效解决老年人中出现的精神需求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家庭等各个方面共同的努力。
三、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的解决 (一)建设稳定的老人活动站
活动环境是影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问题。近几年来,各个社区都建立了老年活动房和简易健身场所,但这与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养老需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功能的设施或活动内容,包括公园绿地、锻炼场地、锻炼器械、科普画廊、电视节目、图书报刊、知识讲座、老年大学等等多种形式,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丰富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提高老年生活的质量。
社区不光需要给老年人提供一个便于娱乐的稳定场所,方便老年人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活动。而且社区可以为老年人组织,或引导老年人自发组织各种活动,如举办各项健康知识、法律知识讲座,开设书画班、音乐班、舞蹈- 4 -
班、计算机班、外语班等各种兴趣班。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老年人老有所教,社区老人老有所学,生活得到充实,保持良好心态。
可在“虚拟养老院”平台中将社区近期组织的各种老年活动展示出来,并增加智慧点播功能,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兴趣通过平台报名参见。
(二)号召老人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号召老人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让老年人“老有所为”,满足自我精神需求。
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方式:一是根据自身的专长和能力,在自觉自愿的和量力而行的情况下,选择从事社会性工作。老人既可以选择再就业,获取劳动报酬,也可以是做义工的方式,为社会无偿提供服务。老年人参与到社会中,发挥自身余热,获得社会存在感和价值感,老年人的技能、经验也得以传承和利用,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二是鼓励老人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娱乐比赛活动或是团体活动,如书法大赛、棋牌比赛、广场舞大赛、徒步、旅行等,老年人在各类活动中,充分的展现自己的风采,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时也为更多老年人确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榜样。在武威今年的社火表演中就有许多老年人的身影。
(三)信息化养老手段的应用
受场地等各种客观条件制约,老年大学这类实体学校的招生有一定的人数限制。因此,除扩大实体办学外,还应该建立和完善远程老年教育,积极推动有条件的院校开办“老年开放大学”和“网上大学”,建立老年教育网
- 5 -
点。此外,还可以积极打造老年学习数字化平台,并同步对接、开发移动终端APP,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和便捷化的优质远程教育服务。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多数的老年人开始使用智能手机,那么根据老人们的需求和爱好安装合适的app,为老年生活增添乐趣。比如健康养生类app,涵盖养生保健、疾病防护等各类针对性的养身常识和方法。生活化提醒app正点闹钟,可以按时提醒老人别忘记吃药。通过语音设置把生活中需要提醒的事情都装进正点闹钟,适合那些健忘的老人使用。专业花草种植应用爱花草app可以为喜欢花草的老人安装,每天提供完整的植物生长记录,专业植物资料,浇水,养眼植物等。广场舞视频教程软件糖豆app,准时发布的最新广场舞视频,老人们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通过糖豆广场舞app平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喜马拉雅FM适合喜欢听广播电台的老人们,而且可以收听相声、戏曲、评书、新闻等。甚至老人们也可以适当尝试简单的手机游戏等。
信息时代,子女应该利用更多技术手段,和老人一起分享彼此的生活。也需把这份孝心,扩展到身边的老人。
四、总结
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人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提升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老年生活。大力拓展“虚拟养老院”的文化娱乐服务功能,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 6 -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根据实地调研数据,针对当地精神养老问题提出一些参考建议。为提高老年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文洋.精神养老国际经验与借鉴[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20) [2] 毕鸿昌.城市社区精神养老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7(05)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