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外国文学整理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外国文学整理

第一章:古代文学

古希腊文学的分期及其主要成就

分期:(1)荷马时期(BC12—BC8)

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

主要文学成就:希腊神话;荷马史诗。

这一时期代表人物赫西俄德,公元前8世纪末、7 世纪初出现的叙事诗人,他的教诲诗《工作与时日》是流传下来最早的长诗。另一成就是写作长诗《神谱》,收集古代神话传说。

(2)大移民时期(BC8——BC6)

希腊奴隶制国家形成并趋向繁荣,出现众多城邦。

主要文学成就:抒情诗;寓言。

这一时期独唱抒情诗的代表是萨福,萨福(公元前610—?)以写作爱情抒情诗为主,她的诗歌感情真挚热烈,语言朴素自然。柏拉图称萨福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合唱抒情诗人品达,充满爱国热情和道德教训,诗风庄重,词藻华丽。17世纪古典主

义时期的诗人把他的诗看作“崇高的颂歌”的典范,弥尔顿、歌德等人都曾模仿他的风格。

散文体的动物寓言集,相传由公元前6 世纪的奴隶伊索所作,实际上是希腊人民民间口头创作的结晶。《伊索寓言》主要表现下层平民和努力地思想感情。

(3)古典时期(BC6——BC4)

奴隶制城邦全盛。文学艺术空前繁荣,雅典为文化中心。

主要文学成就:戏剧;文艺理论和散文。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最为杰出的代表。柏拉图的文艺理论的核心是“理念论”“灵感说”“迷狂说”,主要论著为《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诗学》。

(4)希腊化时期(BC4——BC2)

奴隶制衰落(马其顿人征服希腊并希腊化)。

主要文学成就:新喜剧和田园诗,新喜剧又称世态喜剧,反映日常生活。

公元前146年,希腊被罗马灭亡,宣告了希腊化时代结束。古希腊文学经过罗马文学被后世所继承、发展和传播。

这一时期虽然成就不大,但较有影响的是新喜剧和田园诗,新喜剧代表作家米南德,《恨事者》和《萨摩斯女子》为其代表作。田园诗代表作家忒奥克里托斯,他擅长于乡情乡景,风格自然纯朴。

古希腊神话的组成及其文艺理论,理论家

(1)产生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于原始社会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是古代社会的产物。是欧洲最早文学形式。

(2)内容

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①神的故事

老辈神谱与新辈神谱。

②英雄传说

英雄传说产生于氏族社会末期,起源于祖先崇拜,与社会的斗争。

古希腊神话的组成【见书】

(3)主要特点

①神人同形同性,酷爱现实、以人为本。

它主要反映人与自然的斗争和人

②艺术表现出较强的想象力,故事性和哲理性。

(4)意义及影响

意义:

①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人类生存状况

②反映了氏族公社社会的基本特征

③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影响:

①对希腊文学的影响

②对欧洲文学的影响

③对欧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

主要理论,主要作品:【详见书18页】

著名荷马史诗是在希腊神话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赫西俄德的《神谱》等等。

荷马史诗主要内容及意义

主要内容:

荷马史诗分《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两部,它用神话方式表现了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

《伊利昂纪》描写的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伊利昂纪》没有叙述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只集中描写了战争的第十个年头中最后几十天发生的事情。

《伊利昂纪》是世界文学中有关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它与其他有关军事题材的作品的战争观念不同。

史诗把战争当做既光荣又有利的事业,对战争双方都作了热情的歌颂,没有涉及今人关于战争的道义是非观念,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

《奥德修纪》描写了伊大嘉国王奥德赛(又名俄底修斯)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回国途中在海上漂流10年的故事。(航海主题)

奥德修是西方文学中在孤身一人境况下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坚持抗争的第一人。

意义:

认识价值和思想意义

1、极高的认识价值

荷马史诗广泛地反映了古希腊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我们能从中了解荷马时代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生活的各个侧面。

2、深刻的思想意义

通过英雄的描写,表现古希腊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

通过众神的描写,表现古希腊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

通过人与命运冲突的描写,表现古希腊文化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同时又强调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色

1、剪裁得当,布局巧妙

两部史诗的故事时间跨度都长达十年,但经过作者剪裁精选,整个故事清晰紧凑,主题集中。

两部史诗的布局非常巧妙:

《伊利昂纪》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情节枢纽《奥德修纪》用两条线索并行发展的结构:一是奥德修斯回家,一是帖雷玛科寻父。最终两条线索合二为一。这类似我国传统小说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结构手法。

2、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史诗刻画了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作为部落英雄,他们有勇猛顽强、武艺高超的共同特征,又有各自的个性。

3、质朴而生动的语言

史诗用朴实的民间口语写成,读来自然亲切。作为一部早期吟唱的作品,为使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中经常反复一些朴实无华的词汇和句子。

这部史诗语言的生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比喻的手法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构成极具特色的“荷马式比喻”,这种比喻准确、细致而贴近生活。 二是运用大量的民间谚语。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以及代表作内容

三大悲剧作家:

(1)埃斯库罗斯(BC525—BC456)

埃斯库罗斯大约创作了90部悲剧,流传到后世的有72个剧目单和7个完整的剧本。比赛中13次获胜。7个完整的剧本中的《波斯人》是唯一取材于现实的作品,《俄瑞斯特亚》(《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是古希腊悲剧中唯一完整的三联剧。

代表作 《俄瑞斯特亚》、《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他被誉为“悲剧之父”,是古希腊悲剧的奠基者之一。

《俄瑞斯忒亚》无疑是诗人作品中的翘楚。它是古希腊悲剧中唯一完整的三联剧。详细内容见书36页

(2)索福克勒斯(BC496——BC406)

一生写了120多部戏剧作品,流传于后世的有7部。比赛中24次获胜。

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

锁闭式戏剧结构;悲剧形式上的贡献;

打破“三部曲”这一形式,创作独立成篇的作品;增加了第三个演员,加强了戏剧对话和动作;将歌队融入作品成为有机组成部分,增强了现实主义因素。

《俄狄浦斯王》的主要内容: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达卡斯的儿子,神示说,俄狄浦斯长大后会犯杀父娶母罪。其父母将俄的双脚跟钉在一起,命牧羊人将俄丢到山里。牧养人将婴儿送给科任托斯的牧羊人。俄被科任托斯国王收养。俄长大后,神示说,你要杀父娶母。俄狄浦斯为了逃避这一命运,只身出走。在路上与一老人发生口角,杀死老人。老人正是他的生父。俄来到忒拜城,解除灾难,娶了前王的妻子,他的生母。生了二男二女。10多年后,忒拜城发瘟疫,必须追查杀死前王的凶手。俄追查凶手,凶手正是自己。王后自杀,俄遂刺瞎眼睛流放。

(3)欧里庇得斯(BC484——BC406)

欧里庇得斯一生写过92部剧本,现存19部(其中的《瑞索斯》存疑)。比赛中5次获胜。这些剧本有两大基本主题:一是反对侵略战争,二是关心妇女命运(12部)。

代表作《美狄亚》。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艺术

开启社会悲剧先河;杰出的心理描写。

《美狄亚》的主要内容【见于书42页】: 蛮族公主美狄亚爱上了外邦人伊阿宋,不惜背叛父亲,杀死兄弟,帮助伊阿宋盗走国宝金羊毛,随伊阿宋远走他乡。后来,伊阿宋决定停妻再娶科任托斯公主,激怒了美狄亚。遂用献毒衣焚杀了公主,并杀死自己和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孩子,然后乘飞龙逃走。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的分类

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城市市民文学(主要)。还有教会文学(僧侣文学)。

中世纪中期出现了许多英雄史诗。依据其内容和产生的时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另一类是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社会确立时代的艺术作品。产生于8——12世纪,由人民集体创作。内容反映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英雄的事迹。

各国英雄史诗: 英国:《贝奥武甫》(8世纪) 法国:《罗兰之歌》(1080) 西班

牙:《熙德之歌》(1140) 俄国:《伊戈尔远征记》(1187) 德国:《尼伯龙根之歌》(1200)

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叙事诗)。AD12世纪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是骑士制度盛行时代的产物,又称“普罗旺斯抒情诗”,代表作为《破晓歌》,叙述并描写骑士和贵妇人幽会后黎明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缠绵绮丽。骑士传奇AD12世纪后盛兴于法国北部,是一种叙事诗,依据骑士传奇的题材来源可分为三个系统:古代系统: 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不列颠系统:写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拜占廷系统:写东方拜占廷(今君士坦丁堡)传说。特鲁维尔(行吟诗人)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AD12世纪后随着欧州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的世俗文学。市民文学立足市民立场、写市民阶层生活和思想。

(1)市民文学的主要形式有长篇故事诗、韵文故事、抒情诗和世俗喜剧等。

长篇故事诗代表作为《列那狐传奇》

韵文故事代表作《驴的遗嘱》。

(2)市民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实性: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

讽刺性:在艺术上,市民文学的主要手法就是讽刺。以讽刺手法来反映市民思想倾向。

中世纪历史分期与中世纪文学的分期有重合有不重合,不重合的部分就是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中世纪文学分为早期和中期。中世纪历史分期(欧洲封建社会的历史):

早期(5~11世纪)、中期(12~14世纪)、晚期(15~17世纪)。

但丁及其代表作《神曲》

答:梗概 阿利盖利·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豹(象征逸乐),又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征教皇、法国国王和佛罗伦萨人。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阿利盖利·但丁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亚德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or 《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假想他作为一名活人对冥府——死人的王国进行了一次游历。《神曲》是一部长篇叙事诗,原名“喜剧”。《神曲》写于1307年至1321年,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

《神曲》分为哪几个部分及内容

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个部分。(P60)地狱形似一个大漏斗,底在地球的中心,口在北半球,住着犯了七情六欲罪行而受惩罚的灵魂。地狱是恶人的归宿处。地狱分为九层。这些罪人的灵魂分别接受不同的严酷惩罚。

第一层:候判所(林菩狱) 。

第二层:贪色者

第三层:饕餮者

第四层:贪婪者(包括吝啬者和浪费者)

第五层:愤怒者

2—5层为“上层地狱”,这些亡魂所犯的是难以节制的罪行,惩罚还算轻;6—9层为“下层地狱”,犯的是“可以节制而不节制”的罪恶,受到极为残酷的惩罚。

第六层:邪教徒

第七层:强暴者(含自杀者)

第八层:欺诈者

第九层:背叛者(含谋害亲人)

炼狱 炼狱是浮在南半球海面上的一座孤山,它是灵魂赎罪的地方,形似宝塔。炼狱分为三部九级(外部、本部和顶部)

外部为净界山脚顶部为“地上乐园”,

本部分为七级,安排着七种罪孽较轻者的灵魂在这里忏悔,用净火焚烧,从而得到宽恕。

七种罪孽

傲慢 (身负重石)

忌妒 (用钢针缝闭双眼)

忿怒 (在浓烟中薰烤)

怠惰 (不停地奔波)

贪财 (用嘴舐地面)

贪食 (果不能吃,泉不能喝)

贪色 (在烈火中行走)

炼狱是为到天堂的的旅程。它是一个登山的过程,一步步从海面爬上地上乐园。灵魂在这里洗心革面,改正恶习,就可以升入天堂。

天堂 天堂形如一个轮盘,九重天的每一重天都是透明的气体。共有九重,分别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水晶天。

天堂是幸福的精灵栖息之处,这里的灵魂生前行善,此刻享受着圣恩。这当中有贤明君主、虔诚教士、节欲的隐士、基督教先哲、圣徒等。他们身着白袍,保持人类的外形,弥漫在光和爱的景象之中。

理解神曲二重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

关于《神曲》的二重性

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一方面但丁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他所设想的统一方式却是空想的、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

其次表现在对待宗教的二重态度上,一方面主张信仰上帝,为天主、圣徒、苦行僧唱颂歌,另一方面对现实中的教会罪恶做了全面的揭发与批判。

第三表现在对待现世人生的态度,一方面歌颂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肯定现世人生,赞美人性,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

第四表现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一方面采用中世纪文学的创作手法,如梦幻形式、象征手法、神秘主义描写;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近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如写实手法、心理描写、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什么是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是十四——十七世纪即西欧封建社会末期在欧州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这场运动 打着恢复古代文化的旗号,实质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欧州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发展主要情况

早期(14世纪初到15世纪中叶)

主要成就在意大利和英国

(1)意大利

①彼特拉克(1304—1374)【最早出现的人文主义作家】

代表作是意大利方言口语写成的《歌集》(抒情诗366首)、《歌集》内容特点:抒发诗人对女友萝拉的爱恋情怀,表现出追求个人爱情幸福,力求摆脱禁欲主义束缚的思想特征。与《新生》相比,将人物的精神美、形体美与自然景物美融于一体,摆脱了中世纪文学抽象的象征意义。

②薄迦丘(1313-1375)

《十日谈》(1348-1355)

首先是从禁欲主义开始对教会的权威进行挑战,对教会的腐败堕落进行批判的、指出禁欲主义违反人性、嘲笑禁欲主义的虚伪性。

反禁欲主义→反教会

反对封建主义的门第观念和等级制、肯定爱情、肯定现世生活也是《十日谈》重要的思想内容。

中期(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上半叶) 主要成就在法国

(2)法国

①七星诗社:十六世纪以龙沙为首的法国贵族派人文主义诗人团体。由龙沙等七人组成,因号称七星而得名。

他们的诗歌歌颂自然和爱情,反对禁欲主义,他们倡导用法兰西语代替拉丁语写作,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但他们的诗作大都带有浓厚的贵族情调,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艺术上追求典雅风格。

②拉伯雷 (1483-1553)

《巨人传》(1532-1564)

作品的思想内容:

肯定巨人的力量和智慧;肯定新兴资产阶级的行为;将讽刺的锋芒指向教会和封建司法制度;展示了人文主义的社会理想。

“德廉美修道院”—— 院规: 做你所愿意做的事 人与人关系:平等、和睦、互相信赖 人的需要:学习、劳动、全面发展

晚期(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

主要成就在西班牙和英国

(3)西班牙

①流浪汉小说

十六世纪中叶产生于西班牙,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

流浪汉小说一般描写城市下层人物的生活,主人公多为城市失业的流浪者,作品用他们的流浪史为线索展示社会生活的各个横断面。并通过城市平民的眼光对各阶层人物加以讽刺。

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1554年)。

②维加和《羊泉村》

③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于17世纪20年代完成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代表西班牙人文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4)英国

①英国诗歌之父乔叟(1340-1400)

英国最早的人文主义作家。代表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

②莫尔和斯宾塞

托马斯.莫尔(1478-1535)代表作《乌托邦》

埃德门.斯宾塞(1552-1599)代表作《仙后》

③莎士比亚与“大学才子派”

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伦敦剧坛上出现了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这些作家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精通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学,在戏剧创作上有所创新。他们被称为“大学才子派”。其中最著名的是马洛,他的代表作是《浮士德的悲剧》。

名词解释

【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一般描写城市下层人物的生活,主人公多为城市失业的流浪者,作品用他们的流浪史为线索展示社会生活的各个横断面。并通过城市平民的眼光对各阶层人物加以讽刺。

【大学才子派】: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伦敦剧坛上出现了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这些作家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精通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学,在戏剧创作上有所创新。他们被称为“大学才子派”。其中最著名的是马洛,他的代表作是《浮士德的悲剧》。

【七星诗社】:十六世纪以龙沙为首的法国贵族派人文主义诗人团体。由龙沙等七人组成,因号称七星而得名。他们的诗歌歌颂自然和爱情,反对禁欲主义,他们倡导用法兰西语代替拉丁语写作,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但他们的诗作大都带有浓厚的贵族情调,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艺术上追求典雅风格。

《堂吉诃德》的内容:

《堂吉诃德》是一部讽刺骑士的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

历险,做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他找来同村的农民桑丘做他的侍从,把邻村的一位农家女儿杜尔西内娅作为他的意中人。他三次外出历险,做了许多可笑之事,最后他被化装成白月骑士的朋友打败,放弃行侠游历,回家不久后就病倒。临死前,他醒悟到自己迷信骑士小说的过错。

堂吉诃德的形象

(1)脱离现实的“疯子”

作品通过滑稽可笑的细节,把堂吉诃德脱离现实的特征揭示出来,使我们看到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理应受到嘲弄的可怜可笑的喜剧典型,实际上是用笑声给骑士制和骑士小说举行葬礼。

(2)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

他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许多特点,实际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之光。这显示出崇高伟大的一面。

莎士比亚的创作分期以及每个时期的主要作品

①早期创作(1590-1600)

154首十四行诗(1592-1598)

两部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

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三部悲剧。

历史剧①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

②《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

③《约翰王》

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罗米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

②中期创作(1601-1607)

这几年共创作3部悲喜剧和7部悲剧

悲喜剧:《终成眷属》、《特洛依罗斯与克瑞西达》、《一报还一报》

悲剧:在莎士比亚的全部创作中,悲剧的成就最大。

《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5)、《麦克白》(1605)、《安克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雅典的泰门》

③晚期创作(1608-1612)

这一时期创作了4部传奇剧和1部历史剧:

传奇剧:《泰尔亲王佩里克利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历史剧:《亨利八世》

四大悲剧主要内容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在德国学习的时候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并且要求儿子为他报仇。哈姆雷特一心想着复仇,精神恍惚。奥菲利娅把王子的情况告诉了首相,首相又报告了克劳斯迪,克劳斯迪心中有鬼,派人试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决定要证实克劳斯迪的罪行,就用宫中的戏班子演出了叔叔谋权篡位的过程。一天,克劳斯迪独自一人的忏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杀死他,但他不想让克劳斯迪进天堂。哈姆雷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克劳斯迪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准备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识破克劳斯迪的诡计,中途返回丹麦。当时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落水身亡,哈姆雷特回国时,正赶上她的葬礼。克劳斯迪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会合获胜,克劳斯迪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没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原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斯迪,自己了毒发自亡。

【奥赛罗】:是以15世纪末赛浦路斯岛作为舞台的。主角奥赛罗是一位黑皮肤的摩尔

人,担任威尼斯军的统帅。他因听信部下的谗言,杀死了美丽忠贞的妻子黛丝德莫娜。等到明白事情的真相后,悔恨交集,终于自刀,追随爱妻于黄泉下。

【李尔王】: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麦克白】: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遇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袅首的下场。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结合另一份资料】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快乐的王子 、忧郁的王子、 延宕的王子(社会原因,对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对人的不完美的感悟)、 行动的王子

哈姆雷特悲剧构成及其原因:

哈姆雷特没有完成自己所制定的“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这正是他的悲剧所在。

悲剧结局的成因:一是敌众我寡。 二是自身的境况及其认识。

可见,哈姆雷特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雷特》的艺术成就【见另一份资料】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名解:

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主要文学思潮,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逐步成为影响全欧的文学思潮,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它以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为哲学思想基础。它产生的文化背景是路易十四王对文艺的爱好和政策。

巴罗克文学:16世纪下半叶产生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17世纪初欧洲达到高潮。巴罗克文学内容上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艺术上借鉴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语言雕琢,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巴罗克文学属于贵族文学,它在各国文学中都有反映。其文学上的基本表现是:基本主题是宗教的狂热性;艺术上富丽繁复,夸张绮丽。

清教徒文学: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清教徒文学是围绕清教革命体现清教徒思想的文学。清教徒主张过简朴节俭的生活,敌视戏剧娱乐活动,提倡勤俭节约,以利资本积累。清教徒的思想代表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从而影响了当时的文学。

古典主义的主要特征

①政治上拥护王权。

②思想上崇尚理性。要求以理性来克制个人情欲。

③艺术上摹仿古代;重视格律;追求宫廷趣味。

三一律亦称“三整一律”,它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剧本创作规则。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在一天之内完成。

④创作中强调性格的单一性和普遍性,人物塑造类型化。

高乃依和拉辛的创作及其代表作

高乃依(1606—168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他主张悲剧写重大题材。

代表悲剧《熙德》(1636),其他重要悲剧有《贺拉斯》等。

拉辛(1639—1699)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家,代表作是《安德洛玛刻》和《费德尔》。

悲剧调子是情感战胜理性,多缠绵悱恻的艳史。情调阴柔平淡。

《伪君子》中主人公达尔杜弗的人物形象。

答:《伪君子》是莫里哀最杰出的性格喜剧,莫里哀在剧中全力塑造了一个伪善者的典型形象达尔杜弗。按照戏剧的发展可以逐渐看出他的真面目:①虔诚的教士 。【在剧中,达尔杜弗出场的“亮相”动作是吩咐仆人:劳朗,把我修行的苦衣和教鞭收好了;祷告上帝,神光永远照亮你的心地。有人来看我,就说我把募来的钱分给囚犯去了。】

②地道的贪婪之徒 。 【 贪色:准备娶奥尔贡女儿的同时,勾引奥尔贡后妻。 贪食: 一顿晚饭,一个人吃下六个人吃的那么多的东西 ,第二天早晨起来,一次喝“四大口葡萄酒”。又胖又肥,红光满面,嘴唇红得都发紫了。贪睡:一离饭桌,他就回到了卧室,猛孤丁地一下子躺在暖暖和和的床上,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贪财:把别人家的财产,信以为实地赶紧接受下来。虚伪的借口说占人财产是替上帝增光。】

③阴险狠毒的恶人。【达尔杜弗这类人伪善性格的背后是阴险狠毒。到了陷害人的时候,他们会恬不知耻地借了上帝的名义来掩盖他们凶狠的私怨;尤其可怕的是当他们盛怒之下对付我们所用的武器却正是人人所尊敬的武器,他们是利用了上帝的圣名作为武器来刺死我们,事后大家却还得感激他们的美意。】

④达尔杜弗的性格特征则可用一个词“伪善”来加以概括,这个人物身上所集中的特征均可以归结到“伪善”之中。A.达尔杜弗是十七世纪法国社会的产物,B.他的性格特征有深层次的心理结构,C.达尔杜弗是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典型 。

⑤达尔杜弗的典型意义。他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伪装的教会虔徒和地道的贪欲恶徒,他的主导性格是欺骗和伪装,他是一个集一切虚伪之大成的骗子。历史意义:达尔杜弗的虚伪衬托出了教会的虚伪荒淫,暴露了宗教骗子的社会危害性,显示出作品强烈的反教会倾向。现实意义:高度概括了不同时代的伪君子特征,揭示了伪善的道德的心理结构和伪善道德的危害性。达尔杜弗成为“伪君子”的同义语。

《伪君子》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答:①灵活运用古典主义法规

莫里哀灵活地运用三一律的法则,使它有利于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特别是利用同一地点来巧妙构思和设计戏剧动作和场面。作品也有突破古典主义。

②“一中求多”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伪君子》是性格喜剧的典范作品,情节结构始终围绕主人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而展开。而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采用的是一个主导性格特征,即伪善,由于作品采用了一中求多,对主人公性格中的伪善是从对女色、对生活享受、对财富甚至对上帝、对生命的态度中多侧面刻划的,因此,单一中有着丰富性。

③别具一格的戏剧结构

A.烘云托月,先宾后主

作品突破传统戏剧常规,五幕剧的头两幕中干脆不让达尔杜弗登场。而是从旁人对他的议论开始。这样一个开头既把达尔杜弗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上,又一下子带来戏剧悬念。“达尔杜弗是个怎样的人?”而同时对这一人物的不同态度也形成了戏剧冲突。

B.捉襟见肘,自我暴露

第三幕第二场,达尔杜弗一出场就相当精采。作品描写了三件事。

一是吩咐仆人(且因看见侍女,故意加大声量)将他“修行的苦衣和教鞭都收好了。”以显示他刚刚苦修过,二是说谎,交待仆人如果有人来找他,就说去给囚犯分捐款去了。以显示他有着慈善心肠。第三件事写他的经不住诱惑。他看见桃丽娜穿着袒胸衣,赶快从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啊!我的上帝,我求你了,在说话之前,先给我拿着这条手绢”。

第三件事实际上将前两件事的虚伪性揭示出来,这里真假并陈,由假到真过渡得非常自然。

C.层层剥开,跌宕有致

作品安排了两次戏剧高潮。一是第二幕中达尔杜弗单独与欧米尔在客厅里,竟无耻地追求起欧米尔来,正好被隔壁房间的达米斯听见,于是引起了戏剧高潮,这一高潮的结束以奥尔贡的固执和达尔杜弗的阴险狡诈结束。

二是第四幕中写达尔杜弗再次求爱,这次奥尔贡躲在桌子下面偷听。通过欧米尔巧妙周旋,这一次更是剥开了伪君子的画皮。这一高潮又以奥尔贡的失败而结束,但充分暴露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这对于达尔杜弗的反对者们来说也是一场胜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