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学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中国的美学家有:

宗白华—代表作《美学散步》 、 邓以蛰—代表作《三叶集》 、 蔡仪 、 高尔泰—代表作《寻找家园》 、 李泽厚—代表作《美的历程》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 李泽厚和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 、 杨幸甘---《美学原理》 美学以前是显学,现代是玄学! 第一章、导论:为什么要学美学?

一、 美学是什么?

A、 B、 C、 D、

哲学的角度,美学是一门认识论,它代表着我们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一种方法。 历史的角度,美学就是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工艺美术史、悲剧史及艺术史。 基础美学理论,中西绘画理论、音乐理论、艺术评论等。

实用美学,文艺美学、建筑美学、装饰设计美学、科技美学、教育美学。

二、 为什么要学美学?(解蔽现代性)

A、 B、 C、

人与自然不和谐 人与人的不和谐

人自身精神与肉体的不和谐

三、 学习美学的目的?

A、 培育审美心胸,日常的生活态度。1)概念的眼光;2)实用的眼光。 B、 养成高雅趣味。 C、 培育自由开放人格。

康德的人格 人格→ 知 情 意 →知识、技术 →情趣、趣味 →道德、理想 生存 生活 精神

第二章、什么是美? 一、羊大为美

中:饮食 中西文化差异 西:男女

羊大为美,同味觉相联系,美,甘也,。。。 身体 .

精神

人身百味、趣味、品味、人情味、男人味、女人味

朱熹: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修至不值钱,羔雁较值钱。 味觉如何走向审美?

A、味觉是直觉的,中华美学是一种重直觉,重体验的美学。

B、味觉具有超出一般功利欲望的特点体现为一种精神的愉悦享受。

C、味觉具有个体差异,与主体的兴趣、品味相联系,味指向“道”存在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1

二、羊人为美

巫术,面具是一种祈祷,希望获得模仿之物的神奇力量召唤或祈求神灵,对动物施展魔法,以此召唤动物。

中国:羊,性格:温和、内敛、防御、群体 西方:牛,性格:野性、冒险、进攻、个体 宗教巫术、舞蹈如何走向了审美? A、巫术的神圣性和严肃性,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成熟,提高并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娱神阶段,敬、诚)

B、巫术的舞蹈是对日常生活的中断,带有超功利的特征。(娱人阶段)

C、巫术、舞蹈是一种虚拟活动,从最初的机械仪式到夹杂着情绪的表演,最后演变为一种创造性、虚拟的情感表现活动。(自娱) 三、色好为美 马叙伦:“美为媄,色好也。” 四、生殖崇拜 小结:

一、羊大为美,美起源于味觉,源于实用的物质功利活动。

二、羊人为美,起源于宗教、舞蹈,融物质功利和精神功于一体的巫术活动。 三和四,色好为美及生殖崇拜,美趣源于性,源于生命的延续。 三者都说明了一个道理:“美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用先于审美。审美起源于功利,但审美最终又超越了功利,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生命境界,那就是自由。 第二节、西方文化论美的本质

一、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美在比例”

例:月亮的美 0.5 B D 0.618033 0.5 A C B A C 1.0

BC/AC=AC/AB=0.618:1

正常人:四分静六分动,酒喝六分醉,饭吃七分饱,爱人不要过八分。 34.38°--- 64.62°地球纬度为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纬度。 二、美是抽象的精神---“美在理念” 柏拉图《理想国》、《文艺对话录》 苏格拉底:“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现实世界是对理想世界的模仿,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

公孙龙子(墨家):“ 白马非马”。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三、 美是主观的心理状态---“美在愉快” 庄子:“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 《礼记》:“美恶皆心中”

2

柳宗元:“夫美不美,因人而彰。” 休谟:“美并不是物质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爱因斯坦文集》:“对狗来说最美的是狗,对猪来说最美的是猪。” 博克:“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而且还够成它们的本质。” 康德:“美具有使每个人都愉快的普遍性,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须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佛落伊德:“美感是一种无意识,是从性感那里延伸出来的。” 布洛:“距离说。”距离产生美

四、 美在事物间的关系---“美在关系”

赫拉克利特: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狄德罗:“在我们称为美的一切存在物所共有的性质之中,我们选择哪一种性质来适应美这一名词为标记的东西呢--------由于这种性质,美才发生、增加、变化无穷、哀谢、消失。而且只有关系的概念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五、 从社会生活中探讨美----“美是生活”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1、“美是生活”2、任何事物,凡是我们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3、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劳动创造了美”“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总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在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

第三节.中国当代对美的本质的论争 一、美是主观的(吕炭、高尔泰) 高尔泰:“美,只要人感觉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觉到,它就不存在。” “美是人对事物自发的评价,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主观就没有美。” 二、美是客观的

蔡仪“许多客观事物古代人认为是美的,而我们现在也认为它美。” 三、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四、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李泽厚:美就是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美是一种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 本章小结

一、美是什么 1、美是物质功利 2、美是逻辑思辨 3、伦理道德 4、感官愉悦 5、精神创造 二、美不是什么

1、美不是事物本身应有的属性 2、美不是一种逻辑推理

3

3、美不是道德判断

孟子:人格六境界:善、信、美(充实之为美)、大、圣、神 4、美不是物质功利 三、美的本质分析

1、高级审美意识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美反映的是人类的精神 2、审美的基础是感知 3、美是一种价值判断

4、审美是一种精神创造------艺术可以按看作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最精神的表达方式和言说方式追体验

5、审美是一种生存方式 数字化生存

审美化生活 信息化生存

日常化生存

第三章、什么是美学

第一节、美学的诞生与发展

美学思想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审美意识阶段、美学思想阶段、美学学科阶段 一、审美意识

1)初级审美意识阶段

动物只有初级的审美意识。只有人类才能摆脱生理本能的束缚向高级的审美意识升华。 2)高级审美意识阶段

审美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产物。高级的审美意识是对人而言的 A、实用混沌阶段

普列汉诺夫在《艺术论》中说:“原始的部落-----例如,布什门人和澳洲土人---从不曾用花来装饰自己。虽然他们住在遍地是花的地方。 B、敬畏的宗教阶段 C、道德比附阶段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 D、畅神阶段

美是文明的产物,由于人的缘故,自然演化为文化。由于文化的缘故,人类找到了真正的人的本质,美离不开文明、文化,审美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逐渐产生。 二、美学思想阶段

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步变得深刻、细腻和更加自觉,进入到美学思想阶段。其基本特点:1、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2、美学思想应具有比较自觉的理论形态,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只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一些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孔子:里仁为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

荀子: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他的弟子(韩非子、李思)

“性者,本始材补也;伪者,之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4

老子:道法自然 1、美丑不是绝对的

“天下皆知美之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美之于恶,相去若何”“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2、美与人生命的自由发展相一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股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愿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①自然之美:大巧若拙。②无限之美:追求大美。 儒家 孔子(强调美与善的完美结合)、孟子(强调人格精神的美) 道家 老子(相信宇宙世界有自己运行的“道”、庄子(对世界采取相对主义的态度) 儒家强调外在形式的美必须和内在的美相结合。以和为贵、美善完美结合,强调人格精神为美,强调“中和”的审美原则。

儒道的核心精神其实都是一种追求自由人生境界的精神。 三、美学学科阶段

1、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2、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成立的标志应该是以1750年德国的美学家鲍勃嘉通的《美学》发表为标志。因此他被称为“美学之父”。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感觉的学问,人的心理有三部分,一个是感觉的情,一个是理智的知,一个是行为的意。而人的审美显然不是理性的认识活动这种高级活动,而是一种感性的低级活动,如果感性认识符合理性规定,是一种“感性认识的完善”,那么就是美的,如果不符合,那就是丑的。

美学学科的巨大发展是此后以康德、黑格尔、歌德、希勒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家门的努力来完成的。

康德的知、情、意,以及《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不是借助概念而普遍”“不关功利而令人愉悦”“无目的合目的”“纯粹美”“依存美”“天才”“数的崇高”“力的崇高”力图中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把美学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黑格尔把辩证法、历史的方法纳入美学的研究,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环境人化”“理想人格”

歌德提出“浪漫的和古典的”两种美学形态,强调“古典的”,把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推向深入。

希勒提出“感伤的诗”与“素朴的诗”“美育”“游戏冲动”“审美人生” 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意见

1、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 柏拉图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

黑格尔:美学是艺术哲学 美之外的东西 3、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的学科 4、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活动的学科 5、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科

5

小结

1)审美一定有主体的介入,美只有对人而言才具有价值 2)逻辑上是先有审美关系,才有进行审美的人 3)审美现象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二、审美现象

A、艺术美

1、未经过人类劳动的自然实践(雪山、狂风暴雨、彩虹)

B、自然美 劳动加工 2、经过人类劳动改造的自然

艺术加工 C、社会类

三、艺术作品的特征

1、艺术作品是人工制品不是自然品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3、欣赏艺术品主要是用意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 第三节、美学的研究方法

1)感性经验 ; 2)情感体验 ; 3)社会调查 ; 4)理性分析 。 第四章、审美形态

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定义

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的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一般有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荒诞等审美形态。 第二节、审美形态的特征

A、生成性 B、贯通性 C、二重性 第三节、审美形态----崇高 一、崇高---伟大的美

崇高,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狂、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或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心灵以震撼、鼓舞和激越,进而提升或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崇高:气势、壮美、阳刚、优美、神韵、大美、刚健 二、崇高的特点

1、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2、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3、恢弘豪迈的尊严之美 三、对崇高的历史探讨

A、毕达哥拉斯:音乐的男性美与女性美 B、柏拉图《文艺对话录》“崇高”的概念 C、朗吉弩斯《论崇高》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D、博克《论崇高与美》

6

“惊惧是崇高的最高度效果,次要的效果是欣羡和崇敬” 博克第一次将“崇高”作为与优美对立的美学范畴进行研究 E、康德

“数字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 我们称呼这些对象为崇高;因为他们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超过平常的尺度。而让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种类抵抗的能力,这赋予我们以勇气来和自然界的全能威力的假象较量一下。 F、黑格尔(美学)

“崇高”与“理念”的显现 四、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A、基本的内涵上,人生的平衡统一,和谐状态与对立,冲突状态 B、形式上,无形式与规整的形式美的追求 郑板桥:“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给,曰漏,曰透,可谓尽石妙矣。” 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 清刘熙载《艺概》云:“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C、审美体验上,动态美与静态美,神圣性与趣味性,痛快感与悦快感。 第四节、审美形态---悲剧

A、一名美丽的小孩在上学的马路上遭遇车祸丧生

B、一个小偷盗窃财物逃脱追捕过程中不慎跌入没有井盖的下水道淹死 C、一个贪官被判处死刑

D、一只母鸡为了保护小鸡不被老鹰吃掉和老鹰进行搏斗,最后不幸伤亡。(悲剧) 一、悲剧的定义 悲剧,个体在生存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是一种“以悲为美”的艺术形式。 二、悲剧理论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慕仿。” 黑格尔:“生命本身即包含着死亡的种子,悲剧即这种矛盾冲突。” 恩格斯:“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在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鲁迅:“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三、悲剧的分类

1、从悲剧历史发展的角度,可分为命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

2、从悲剧的根源角度,有自然灾难、家庭阶级关系和精神差异导致的悲剧。 悲剧要素:①冲突 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②抗争 展现抗争、拼搏的精神 ③毁灭 通过死亡毁灭来看待人生的价值 四、悲剧的审美特征

A、悲剧冲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痛苦或死亡是历史的必然

B、悲剧人物的性格具有正面素质,具有向丑恶势力抗争的精神品质。 C、悲剧的美感是崇高感、悲壮感,关切的是人类的命运。 五、中国艺术中的悲剧理论 孔子:“诗可以怨”。 屈原:“《离骚》.” 司马迁:“发愤以抒情。”李白:“哀怨出诗人。” 元明清的悲剧的作品:《赵氏孤儿》 、 《牡丹亭》等。中国人的科学(一般是经验科学,不是实验科学) 朱光潜:“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

7

鲁迅:“喜剧就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展示给人看。” 鲁迅:“中国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没有正视的勇气,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第五节、审美形态----丑 一、丑的定义

作为审美形态的丑也是同悲剧、喜剧、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式一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样态,丑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是与美相比,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 二、丑的审美的特征

1、丑的审美价值就是从反面肯定了人生存的意和价值 2、丑与美又是相互对举、相互依存的丑可以增加美的魅力 3、丑的审美感受,是一种痛感和快感交织的复杂审美感受 罗森克兰兹:在《丑的美学》中说:“如果艺术不想单单用片面的方式表现理念它就不能抛开丑,纯粹的理想向我们揭示的东西无疑是最重要的东西,即美的积极的要素,但是如果想把具有全部戏剧性深度的心灵和自然纳入表现中,就绝不能忽略自然界的丑的东西,以及恶的东西和凶恶的东西。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