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喀斯特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与资源持续利用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浅谈喀斯特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与资源持续利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喀斯特特定自然资源条件下山区农业结构现状及所面临问题的分析,在资源持续利用原则下,通过寻求对喀斯特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模式和途径的方式,使喀斯特山区人民摆脱贫困的现状。

关键词:喀斯特资源结构调整旅游

一、喀斯特地区脆弱以及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1、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不高,成土速度缓慢,人类与非人类活动的进一步衍生使得石漠化程度加剧,非地带性土壤分布广泛。土地平均坡度在21.5°,坡度大于25°的土地占土地面积的35.07%,35°以上的陡坡占土地面积的8.65%,一等耕地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较好的仅占22%;土层不厚土质偏黏、肥力中等、水利条件较差的中等地占42%;土层浅薄、肥力较低、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无水利条件保证的三等耕地占36%;中下等耕地占了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且其中还有21%左右不宜耕地。

2、地形丘陵多、平坝地小,土地利用类型以薄层斜坡地、陡坡地和险坡地为主贵州省山地面积为10.87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为5.42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8%,山间平坦坝地面积为1.32万km2,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面积1万亩以上的耕地大坝47个,耕地面积91.92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4%。典型的裸露喀斯特山地土体一般在30cm左右,不少地方少于30cm,仅在少数山麓地段及石缝、石隙中有稍厚的土体。这对改正持续农业生产的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施肥、灌溉等带来困难,也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土地石漠化和广种薄收等不合理利用现象。

3、喀斯特地表干旱严重,石漠化形式严重贵州省喀什特地区年降水量较大,达1000mm/年以上,但时间分配不均,季节变化大,发生严重季节性干旱。大量降水和土壤水分往往迅速通过漏斗和落水洞等地下溶蚀裂隙下渗,导致地表水奇缺、土壤含水保水能力差,形成特有的“喀斯特干旱”。坚硬、抗风化能力强特点,导致成土速率低、土层浅薄,植被一旦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一次暴雨过程冲走1/3~1/2的耕作层,水土流失严重。由于耕地的不断减少,导致农民不断开垦新的耕地,这样的恶性循环形成大面积的石漠化荒地。贵州省有石漠化的面积10000Km2,且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土地石漠化程度高,而且碳酸盐类岩石在受水溶蚀的情况下,易使地块破碎,固体物质总的钙、镁还易随水流失,从而导致贵州土壤生态环境脆弱,恢复发展困难。4、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复杂分布呈现过渡性植物,导致多样性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正在消失

在贵州的林牧用地中,一等地占17%,二等地占33%,三等地占25.3%,四等地占23.8%。其中,林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自治州、遵义等地区,草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等地区。贵州植物起源古老,种类繁多,亚热带性质明显,分布错综复杂,具有垂直分布和地带性分布规律,而且岩溶植被发育,自然植被主要为阔叶

林、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沼泽、水生植被和竹林。但受人类农耕活动的影响,毁林垦殖、修筑梯地、兴建水利及大量投入化肥和农药的增多,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小生境类型减少,生物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正在消失,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农业结构调整已刻不容缓。

二、在喀斯特背景下农业生产结构与资源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1、单一农业生产结构模式及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农业生产主要是以耕作业为主的粮食经济作物单一结构,基本实现粮食自给,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0.6hm2,是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各项非农业建设和退耕还林,水土保持计划的实施,造成耕地数量减少,人地矛盾尖锐。推广机械化农机具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农耕生产条件差、农业自然生产效益低、农业收入少的喀斯特地区难度大加之农业劳动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起到限制性因素,增加新技术应用成本,农产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没有承担采用新技术风险的能力。

2、喀斯特优势农业自然资源未得到利用 贵州省共有草山草坡面积428.7万hm2,田坎33.3万hm2,灌木林和林下草地200万hm2,且有100万hm2左右的喀斯特裸岩石山可供畜牧业开发利用。目前贵州省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也总产值的26.2%,畜牧业总又以耗粮型的肉猪生产为主,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92.3%,食草型的牛羊肉仅占8%左右,牛羊产业发展总,重役用轻肉用,重存栏轻出栏率普遍现象使得具有优势的农业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利用。

3、农业生产仍处在传统粗放增长阶段 喀斯特山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耕作业条件差,农业劳动力强度大,家庭承包经营制落实后,形成农产生产规模小,生产投入少,抗风险能力弱,与市场联系松散,农产品商品率较低的现象,交通设施落后,农产生产与市场脱节,农产生产目的以满足家庭生存需求为主,追求粮食产量最大化。生活条件困难使得农户生育更多子女以减轻劳动负担和分散养老风险,人口迅速增长,增加粮食供给压力,造成耕地面积持续扩大,陡坡耕种,毁林开荒的现象普遍发生。

三、喀斯特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与资源持续利用的优化模式与途径

改善喀斯特地区现有恶化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拓展出一套适合并治理这样地域特性的新思路。引用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中所提到的资源利用与资源互补理论形成独特的喀斯特地区的经济与资源纽带,形成东西部的资源互补效应。

1、利用现有丰富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塑造喀斯特地区“生态”品牌贵州森林覆盖率达39.9%,高于全国18.2%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2.7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1亿立方米。政府应加强向喀斯特农村地区渗透和宣传先进技术带来的优势,合理规划粮、经、果、木、草、蓄用地结构,在做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形成规模化、集中化、统销化的具有特色地域的良性循性模式经营理念,在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下,实现保生产、促发展的经济结构格局,加大对农、林、畜的合理养殖和栽培,

合理开发有用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用林和竹林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在农作物方面,农户应大力栽培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以花江流域种植“顶坛”花椒为例,为当地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充分利用喀斯特地区能源资源富集优势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可开发量达1683.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4%。由于水能资源具有分不均、造价低、发力高、区位优等,所产生的电力资源不仅可以提升农户劳动效率,还可以加大农户经济收支。含煤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以上,具有储量大、煤种全、埋藏浅、分布聚、含硫低、组合好等特点。除此之外,煤成气也是巨大能源,在六盘水、织纳、遵义这三个煤田中,煤层气资源量总为3.15万亿立方米。贵州成矿地质条件好,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以铝土矿为例,铝硅比达6以上,可建磷矿石基地,在对化肥工业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大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3、开发以喀斯特地区独特景观的旅游业由于喀斯特地区独有的地貌类型,构成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神奇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日丽多彩,野生动植物繁多,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加之冬天严寒,夏天酷暑的宜人气候,使得非喀斯特地区城市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更多的人群选择倾向于贵州。以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赤水十丈洞瀑布、乌江三峡、关岭花江大峡谷为例,其中渗透着喀斯特地区的雄伟、壮丽与奇特无不让人神往,使旅游经济逐渐成为拉动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