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常以粗蛋白的形式表述,然而,粗蛋白的分析值并不能代表饲料中有效的蛋白质含量。如果饲料中粗蛋白含量高,但其蛋白质的有效利用率较低,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积累过多,可能会引发肠道健康问题。
影响饲料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有很多: 1、动物因素
动物的个体差异、年龄阶段、不同品种等,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能力都会有影响。
2、饲粮因素
饲料中蛋白质的种类、纤维水平、酶抑制因子也会影响动物的蛋白消化率。如羽毛粉的蛋白含量高达80%,但其中仅有25%的蛋白可消化,因为羽毛粉中含量较大的角蛋白不易被消化利用;纤维物质能加速蛋白质在消化道排空,阻碍其消化,所以高纤维日粮饲料中蛋白消化率较低;一些农副产品中含有蛋白酶抑制因子,如生大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生马铃薯中含有的糜蛋白酶抑制因子能抑制蛋白酶活性,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
3、加工因素
饲料加工生产过程中,粉碎、热处理、发酵、降解等程序可能影响蛋白质的理化性质,降低可消化吸收的蛋白含量。如粉碎不完全,蛋白酶与饲料作用的表面积小,可利用的蛋白质不能被充分水解,影响其吸收。
动物摄入的蛋白质经过消化以后,以小肽和氨基酸形式在小肠吸收,未能被消化分解的蛋白质会进入大肠被有害微生物分解利用,引起肠道微生物紊乱诱发腹泻,而通过有害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如胺类、NH3等会被机体吸收,再通过肝脏的处理转化排出,使得原本用来维持机体生长和健康的能量被这个生理过程消耗,降低了蛋白质的营养质量。另外,由于未消化蛋白质带来
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提供动物适宜的营养,提高消化率,最大程度地降低未消化蛋白进入后肠道应是动物营养研究的新方向。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问题:
1、适当降低蛋白浓度,配比平衡
随着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研究推广,动物饲料配方中粗蛋白的含量已不能完全彰显配方的营养价值,很多厂家推出的低蛋白日粮逐渐被用户认可并得到良好的反响。低蛋白日粮虽然从表面看粗蛋白含量有所下降,但其中的可消化蛋白含量、氨基酸配比较之以前更为合理,而蛋白质与其他营养物质的含量也应遵循不同动物的生长需要合理配比。研究认为,在中低蛋白日粮中合理配比氨基酸和能量等,可以提高蛋白质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
2、提高消化道前段蛋白质的消化率
提高动物对蛋白质消化率的主要手段除了适量,最重要的是质优,而质优则意味着价高,因此养殖低成本与饲料配方高品质的矛盾长期存在。于是,非常规、低品质原料的优化处理被提上日程,即在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增加体外预消化过程,降解抗营养因子、大分子物质、提高原料消化性的同时赋予功能性,一举多得。另外,体外消化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动物体内消化,对于幼龄动物、应激期动物作用更为显著。目前,饲料中应用的酶解蛋白、小肽类、生物发酵类原料都属于预消化原料的范畴,为饲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