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虚实范畴-文档资料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虚实范畴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中的核心元范畴,虚实具有极大的派生可能性,后世诸如虚实相生、化实为虚、化虚为实、实景、虚灵等概念或命题都是它的延伸和变体。虚实范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和途径,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认识和开掘的宝贵的美学思想矿藏。 一、虚实范畴的形成

虚实关系开始是作为哲学范畴而产生的,如孔子曾说:“有若无,实若虚”。老子:“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汉代这种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刘安提出了“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天下为之圈则名实同居”的观点,对虚实的互相转化有了明确的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风盛行,崇虚尚无,作为个体的人的气质风度得到张扬。陆机:“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音”,这是对虚实问题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到了隋代,书法家释智果在他的书论《心成颂》中,明确提出了书法创作中的虚实问题。到了唐代,皎然在《诗议》中说“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凡此等,可以偶虚,亦可以偶实。”明确提出了绘画创作中的虚实问题。到了宋代,不仅以禅喻诗,还以禅喻画,以禅喻书。范希文在《四虚序》中讲:“不以虚为虚而为实为虚,化景物为

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这是虚实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明清时期,虚实理论作为美学范畴已经完全形成,明代李日华在《广谐史序》中说:“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实者虚之故不系,虚者实之故不脱。不脱不系,生机灵趣泼泼然。”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虚而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从中可以看出虚实范畴的系统性、层次性得到全面地完善。 二、虚实范畴的美学价值

虚实理论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在我国艺术创作和意境生成中,它的美学价值更为丰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虚实范畴在艺术创作方面具有含蓄蕴藉的空灵美,这一点在绘画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近些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元颜辉《钟馗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富有空灵美。山水画一直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且大家迭出,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却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正如清代学者汤贻汾所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另外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也多以表现自然山水之美而成千古绝唱。《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真是魅力无穷。在欣赏这些艺术瑰宝的时候,

我们绝不能只停留在感性的具象层面,而要超以象外,化实境为虚境,这样便会达到一种悠然澄明的人生境界。

其次,虚实范畴在艺术意境的营造上具有耐人咀嚼、回味无穷、沁人心脾的意境美。先看虚实在文学领域内的研究,中国是一个诗文的国度,传统的诗文作为抒情性文体,运用虚实相生手法比比皆是,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的写法。再看中国戏曲舞台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在戏曲舞台上,我们一般只能看到桌椅等道具,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使得“实景清而空景现”,例如“抬轿”这个动作,仅仅看到有四个人在那里晃,但我们仿佛看到了轿在动,因为他留出空虚来让演员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再次,虚实范畴具有虚实相生、虚中藏实的想象美,实而虚之,虚而实之,层层推进,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交融、无我无物的审美愉悦。它是审美接受过程中审美主体面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艺术作品具有虚实相济的特性,它可以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进入艺术家营造的美的天地之中。艺术作品总是以直观感受的方式来描摹和表现,所以艺术作品与社会生活本身一样,其蕴含总是模糊的、多义的、不确定的,

这种特点在艺术欣赏中是普遍存在的。清代著名美学家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妙微。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所以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充分地把握艺术的这种特性,实而虚之,虚而实之,虚实相济,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联想能力,一起完成作品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古典美学的视野中,大干自然本身就是一个虚实相依的存在。从虚实范畴的转换上,我们能够把握到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追求:虚实相生、返虚入浑,这是一种深广无垠、空灵蕴藉的艺术意蕴。虚实这一审美范畴在揭示和概括中国美学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蕴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妥帖的思维方法和手段,是值得我们不断去认识和发掘的精神财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