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中央苏区时期民主政权建设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论中央苏区时期民主政权建设 高 欣 陈 东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 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央苏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权建设。实践证明,中央苏区时期民主政权建设是成功的。中央苏区在民 主政治建设、廉政建设、经济建设和党政关系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历史经验对当今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党的政权 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央苏区 中国共产党 苏维埃政权建设历史经验 目前。学术界对中央苏区时期民主政权建设的研究已 取得大量的成果①.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多数停留在对政权建 立的过程和政权建设具体措施的描述,鲜有涉及对民主政 护。苏区广大工农群众表现出很高的参政热情,踊跃参加选 举。如在1932年,闽西“选民之踊跃到会,大部分都到有十 分八、九。最少部分也到有十分之六、七”[5]。选举的过程中, 权建设经验的总结。本文依据地方历史文献以及相关的文 史资料,拟对中央苏区时期民主政权建设的措施进行梳理, 深入地研究和总结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从而为 当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权建设提供借鉴。 一坚持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使苏区广大工 农群众真正行使了当家作主的权利.,选出了为他们所依赖 和喜欢的代表参加掌握国家政权。针对中央苏区各地选民 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很多人不识字的情况。一些选区创造了 许多行之有效的选举办法:识字多的选民采取票选法,识字 、中央苏区时期民主政权建设的措施 为了巩固政权和推进苏维埃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共产 不多的采用画圈法、画杆法.对目不识丁的“以举手来付表 决,举手多数者当选”[61,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党在中央苏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权建设。其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实行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1931年l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在中央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党和苏维埃政权曾 出现了一种极不正常的关系,党几乎包办了苏维埃政府的 一赣南的瑞金召开,会上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规定: “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 切工作,苏维埃政府形同虚设,仅仅照转党的决定。有人 把党的领导误解为“党权高于一切”,如“我们党的负责同 众。”_】 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其中心任务“是 在吸收最广大的工农群众参加政权,教育他们自己管理自 己的国家”。在人民民主权利问题上,“苏维埃政权能够保障 劳动群众享有一切自由权利。它不只是在法律的条文上规 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罢工等自由,而且它用群众政权 志,直接下命令给苏维埃要苏维埃执行党的命令,甚至在县 苏区苏的会议上,党的县委或区委的书记直接出席作报告, 决定县苏或区苏的工作”[71,造成极不好的影响,中央苏区存 在较严重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对此,中共中 央提出党对苏维埃政权正确领导原则是指导和监督,避免 的力量取得印刷机关(报馆、印刷厂子),开会场所,在事实上 保障群众取得这些自由的物质基础”[2]。因此,“苏维埃政权 的民主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实在是历史上任何政治制度 所不曾有的”。[3 3 人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能否得到有效保证是民主政 治的重要标志。在中央苏区内,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对 “以党代政”、党直接命令苏维埃政府的错误,明确指出“许 多苏维埃区域现在尚在党与政权混合不分,党委员会书记 有直接命令政府机关的现象.亦必须坚决肃清”[8]。现时要 “严格划分党和政府的工作系统.坚决创造坚强而有工作能 力的苏维埃政府,政府不应该一切子的事务都要依赖党来 解决.政府应该树立单独行政的工作制度”[91。中央一再告 诫:“一定要明白.苏维埃是工农政权的组织。党必须经过其 在苏维埃 代替苏维 质上就是 此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 定:凡苏维埃公民“在16岁以上均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 选举权,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 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43。受当时客观 环境和斗争形势的影响.苏维埃选举制度实行直接选举和 间接选举并用.但由于工农群众的民主权利受到尊重和保 [作者简介]高欣(1982一),女,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陈东(1976一),男,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中带有根 第三 滋生。保持政府的清正廉洁 中央苏区政权在广大工农群众的信任、支持与监督下, 没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的官僚习气,各级苏维埃政府经济 公开,有严格的预算审查制度和监督体制。中央及地方各级 政府工作负责人员也均由选举而任职,不胜任的由公意而 罢免。1933年至1934年。在中央机关内“贪污分子送去法 庭制裁的有29人.开除工作的3人,包庇贪污与官僚主义 者送法庭的1人,建议撤职改调工作的7人。给严重警告的 2人,警告的4人”…]。当时的少共中央局也在1932年成立 了“轻骑队”,主要任务是:“检查苏维埃机关内、企业内、经 济的和合作社的组织内的官僚主义、贪污、浪费、腐化、消极 怠工等现象”。它是“与官僚主义、消极怠工和贪污、腐化现 象作斗争的一个主要武器,是群众对于这些分子监督的一 种最好形式”。[123 中央苏区政府各级工作人员廉洁奉公,许多苏维埃政 府工作人员不要政府发工资和津贴。“苏区干部好作风,自 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闹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131,正是 当年中央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 第四,发动广大工农群众进行土地革命,颁布了一条正 确的土地革命路线。 中央苏区前的赣南、闽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村土 地资源分配极不合理,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占人口少数的地 主、富农手中,如赣南“兴国县第十区地主、富农占人口总数 的6%,却占有全区80%的土地;而中农、贫农占人口数的 80%,他们却占有20%的土地”[14]。广大工农群众迫切希望 改变现状。进行土地改革。 1931年春,在毛泽东、邓子恢等人的探索和努力下,中 央苏区制定了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土 地革命路线,它核心内容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 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 的土地所有制。” 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中央苏区开展了 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其土地分配的 基本政策是:没收地主阶级和一切公共土地,以乡为单位, 以原耕为基础,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 补瘦”的原则。通过土地革命,苏区广大贫苦农民摆脱了封 建地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获得了土地,政治上经济上翻了 身。革命热情为之空前高涨。 二、中央苏区时期民主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中发挥 的经验 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只能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不能照搬苏俄 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但在中央苏区初创时,党内一部分人不 顾中国的国情,迷信苏俄革命经验,完全听从共产国际的指 示.在中央苏区执行了一些过“左”的政策,结果对中央苏区 政权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危害。 为了克服党内和政权建设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制定正 确的方针和政策,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在 赣南寻乌县进行了深入社会调查,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写 出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在文中,毛泽东同志着重 阐述了我们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践的理论,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 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和“不调查,没有发言权”的主张,这就 为中国革命发展和政权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正确认识的指 导下,中国共产党JEaN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权建设。贯彻实事 求是的思想路线,走适合国情的道路,这是中央苏区政权建 设的成功经验之一。 第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赋与人民当家的民主权利, 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政权的周围,调动他们的 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是中央苏区政权建设能够成功的根 本条件。 中央苏区政权在异常艰难的战争环境下,努力推行民 主政治,真诚地保证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中央苏区实行的 是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包括乡(市)、区、县、省和全国 五级代表大会制,苏维埃的基层选举,即乡(市)苏维埃的选 举,实行工农群众直接选举,而区以上的苏维埃代表大会的 选举,分别由各自下一级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属于间接选 举。这种由直接与间接选举的结合,切实可行,给予广大工 农贫苦群众实实在在的民主。 广大工农群众真正直接地行使民主的权利,大大激发 和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他们从最初被动地接受革 命政治,逐渐地转变为主动地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在中央 苏区,从中心区域到游击区域,几乎都建立了农民协会、赤 色工会、青年团、妇女会、儿童团和民兵等群众性组织,他们 把参军作战视为自己的责任,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协助苏维 埃政权各项工作。中央苏区政权从初创到推行苏维埃政权 形式。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占当地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 贫苦群众团结起来,分配给他们土地他们民主权利,充分调 动他们的革命积极性,这是中央苏区建设又一成功的经验。 第三。完善政权机构,形成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同时 加强自身建设,建立有效的廉政监督体制,杜绝腐败和浪 费。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是中央苏区政权能够永葆生机的 法宝。 中国共产党努力完善政权机构,推动政权的建设,《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组 织法》中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权由中华苏维埃全 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中央人民委员会、最高法 院、中央审计委员会等部分组成。无论是苏维埃中央机构, 还是地方苏维埃机构,机构设置都很精简,中央苏区制定的 《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每个乡苏维埃政 府只配不脱产工作人员3人,城市(县苏维埃政府所在的县 城)苏维埃政府l9人,区苏维埃政府15人,县苏维埃政府 25人,省苏维埃政府90人。”I16 即使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机 构,每个部工作人员包括部长在内仅3至5人。个别大的部 只有8至9人,中央苏区政权机构设置合理,运行机制较为 灵活,加上各级政权工作人员高涨的工作热情和对革命对 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使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和行政管 理基本上达到了精干、高效的目标要求。 . 中央苏区许多干部都自觉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 和其产生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上苏区建立了一整套行 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并且苏区持续不断开展反腐肃贪运动, 在赣南、闽西这块红土地上,逐步形成了“艰苦奋斗,廉洁奉 公;只图奉献,不贪图享受;工作上高标准,勇于拼搏,争当 第一”[173的苏区干部好作风。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得到了当 时中央审计委员会的赞扬和肯定:“我们可以夸耀只有苏维 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苏区干部廉政建设的经验 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对的政权建设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第四。中央苏区政权重视经济建设。协调好经济建设和 发展革命战争的关系,把解决人民的疾苦.提高群众的生活 水平,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央苏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加上国民党严密 的经济封锁和连续不断的战争,致使中央苏区经济面临十 分困难的局面。要打破这种情形,必须发动和领导广大人民 群众开展苏区的经济建设,要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只有 经济发展了,才能解决苏区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才能增 加人民的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同时还必须协调好革命战 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发展革命战争的同时,高度重视苏 区的经济建设;苏区经济建设也必须以革命战争为中心,为 革命战争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 中央苏区政权注意减轻人民负担,珍惜和爱护民力。当 时毛泽东指出,苏维埃政权必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 益”,“关心群众的痛痒”。[19 在1934年1月21日,毛泽东在 “二苏大”上强调“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 的两大任务”,并发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式” 的 号召。中央苏区前的赣南、闽西等地区。苛捐杂税也多如牛 毛,到处税卡林立,“闽西龙岩县捐税有四十多种.每人的负 担要二十八元”『2”。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央苏区颁布的 有关取消苛捐杂税、取消不合理不公平的负担、分配土地、 奖励生产、整顿金融等政策法规,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和其 它阶层的普遍拥护。 综上所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在政权建设 上能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比较熟练掌 握了政权建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的建设体系,中央苏区政权 的各项建设全面扩展和提升。中央苏区成功的民主政权建 设,为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土地革命战争,树 立了榜样:为取得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也为抗战时期和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可以借鉴 的宝贵经验。对当今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党的政权 建设也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o 注释: ①关于中央苏区政权的研究,主要可参见:柯倜祖.《中共执 政方式的历史演进》.《北京党史)2004(3);谢一彪.《论中国苏维埃 宪政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江西社会科学》.2003(8);谢建社.《中央 苏区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与深刻启迪》.《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社版》.2002(4);张侃.《从宗族到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基层政 权建设——以1929--1934年的闽西赣南为中心的考察》.《福建 论坛:人文社科版》.2002,(5);刘晓根.《苏维埃共和国民主法制建 设及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0(3);《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研究》.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研究[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74. [2][4][6]谢一彪.中国苏维埃宪政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02:29—3O;152;158. [3]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社,1982:309. [5]闽西选举运动中的成绩[N].红色中华,1932—03—23. [7]张闻天.二次苏大会的选运动与苏维埃的德莫克拉西[N]. 斗争,l933一O8—12. [8]组织问题决议案[A].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C].北 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25. [9]中共湘赣边省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组织决议草案[A].湘 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213. [10]中给赣东北特委的指示信[A】.1931—02—19.中共中央 文件选集:第7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ll0. [11]红色中华[N].1934—03—27. [12]轻骑队的组织与工作大纲[N].斗争,1934—01—5. [13][15][16][18]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 西人民出版社,2o01:14;271;553;9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