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文摘 2013年第1期 教育广览 之风;再次,在家上学存在与公共教育价值取向相冲突的问 题。 在家上学在中国的出现既有对国外做法的效仿成分,也 有自身的环境基础和利益诉求所迫。在家上学在一定程度 总之,近年来,在家上学现象在我国一些城市悄然兴起 的现象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无论以何种形式举办 的在家上学形式,它与国家举办的正规学校教育相比,在教 育价值观的科学性、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条件的规范性、 教育行为的有效性、教育质量的可靠性以及教育发展的可持 续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界对“中国式”在家上学 的内涵、相关法律问题、父母教学资格、教育教学行为以及教 上壮大了教育资源,丰富了教育的选择性,激活了民间的教 育热情并增添了教育活力,推动父母更深度地参与和更细致 地投人对孩子的教育,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家上 学的呼声高涨与发展势头无疑对公立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 所触及到的深层次教育问题和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均值得 重视。 育实效及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明 确;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加大对私塾、学堂等自发教育市场行 为的掌握和研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尤其是要避免出 首先,在家上学体现的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问题值得重 视。作为有着严格办学章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的 法人单位,学校教育的定位与功能理应得到基本的信任和尊 重;其二,在家上学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育不当行为与不正 现一些影响到孩子健康成长、公共教育正常运行甚至是非法 办学的现象。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焦点难点问题透视 基于600份家庭教育咨询案例分析 洪 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11期,约10000字 家庭教育问题是家庭教育者(主要是父母)在教育子女 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难以解决的困惑,这些困惑往往是由不良 的教育而引起的,通过子女不良的表现而反映出来的。由于 中国家庭对子女尤为重视,家庭教育问题往往伴有家长很强 等,而厌学、自我管理问题、亲子对抗等占全部问题的65. 5%。 2.问题的性别聚焦 严格来说,在儿童五大领域的教育问题里,男孩与女孩 烈的焦虑情绪,是滋生家庭问题的重要诱因。按照问题的严 重程度,家庭教育问题往往分为一般问题和焦点难点问题。 一都不可能避免,也没有哪类问题纯属于男孩或女孩。但性别 的不同的确影响到人的思想意识、认知风格、行为方式以及 心理发展的方向和速度,社会文化与价值观也会对性别产生 不同的评判标准,因此,家庭教育中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 首先,本次调研发现,男孩在父母眼中更容易犯错误,似 乎更加难以管教。 其次,男孩最容易让家长苦恼的问题是:学习、品德与价 值观、行为方面,如网瘾、性行为、逃学、抽烟等。 再次,女孩最容易在以下方面出现问题:一是青春期方 面的问题,比如中性化、早恋、爱打扮、叛逆等;二是人格(个 般问题往往通过家长自省、自学、家长之间的交流就可以 解决,但焦点与难点问题是家长难以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问题聚焦 1.问题的类别聚焦 家长最为焦急的儿童教育问题是:孩子的人格问题、行 为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青春期问题、品德与价值 观问题。 以上问题中各自包含了若干亚问题,如人格问题中的自 我管理、任性、焦虑问题;学习问题中的厌学问题;人际关系 中的亲子对抗问题;行为中的网络沉溺、极端行为问题;品德 与价值观方面的撒谎问题;此外还有发生在青春期中的生理 困惑和早恋问题等等。按照二级问题的集中程度,家长最为 聚焦的前十大问题为:厌学、自我管理或自控力差、亲子关系 紧张、网络沉溺、焦虑、极端行为、任性、生理困惑、早恋、撒谎 ・性)问题;三是人际关系问题,这与“女孩好生气”、“心眼小、 不好处”日常经验基本吻合。 3.问题的发生阶段聚焦 首先,学前阶段与高中以上阶段不是家庭教育矛盾的最 集中阶段。中学、小学教育阶段是家庭教育矛盾焦点难点集 中的两个阶段。 其次,整个小学、中学阶段儿童教育问题呈现以下特征: 】06・ 教育科学文摘 一2013年第1期 教育广览 是,厌学、亲子关系对立、极端行为、自我管理差、网络沉溺 等五大问题属于小学、中学时期最突出的共性问题,需要教 师和家长持续注意;二是,小学阶段问题更加集中,共性更 强,仅自我管理和学习问题就占一半以上(50.3%),随之而 者身上得到有效帮助。究其原因,这些专业人士并没有从一 个有效帮助者角度实施规范的干预行为,而规范的干预行为 的关键在于正确评估家长心中的育儿难题,帮助家长挑战 “心理盲点”,优化解决方案。 来的是亲子关系紧张,三者合计为61.4%;三是,相比于小学 阶段,中学阶段问题则更加分散,呈多点爆发、集中出现、累 积发作之势:学习问题更加突出,由小学阶段的第二位变为 第一位。这反映学习到中学阶段压力越来越大,因此矛盾越 来越多。矛盾多点爆发,主要反映出儿童极端行为增多,网 首先,尽可能让家长讲述其心中的育儿焦虑,科学评估 其所求助的问题,包括判断问题的表现、性质、类别 原因、求 助者现有的教育资源等;其次,是帮助家长发现心理认知盲 点,并试图打破这个盲点,敞亮心理;再次,最终要提出可能 方案,并加以优化。最优化的方案要满足两方面条件:一是 接近最终目标,能从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手,同时又最贴近求 助者价值观;二是方案清晰、具体、可行、可测。 2.系统思考,整体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焦点难点问题 首先,要了解家庭教育问题发生的规律性,做到提前预 防。从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儿童不良问题具有一定的规律 性,家长或相关教育者应该知晓,做到心中有数,提前预防。 络沉溺、交往问题突出,早恋(甚至是性行为)锐增。这些问 题已经越过了家长的价值底线,由此导致亲子对抗也急剧增 加。自我管理问题虽然在形式上下降最大,其实这只是一种 假象,因为极端行为、关系紧张、网络沉溺等从根本上来说无 不与自我管理能力差息息相关。 4.问题的归因聚焦 面对教育难题,多数家长也在不断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和解决办法,部分家长能够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首 先,九成(90.8%)家长认为孩子学习问题是孩子自己造成 的,其次是老师造成的(6.6%),其他说不清原因占不到 其次,要做到系统思考,整体行动。家庭教育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往往是多种原因造成,又表现在多个领域。要学会 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提出系统解决的方案,即:一点发作, 多点治理;此处出现,多处治理;阶段爆发,源头治理。 3.调整家长的教育期望,逐步缓解家庭教育焦虑 实事求是地说,家长眼中的问题有时未必是真问题,不 少都是孩子暂时的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之间的差距而已。对 于子女教育来说,父母的期望很重要,但不良的期望也很可 怕。目前许多孩子的问题往往就是来自于过高的教育期待 3%。这种归因其实并不科学。因为之所以会出现厌学等学 习问题,与家长过高的学习期望、不恰当的干预方法(如盲目 补课)等直接因素有关,与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间接因素也 息息相关;其次,近一半的家长能认识到孩子问题的产生与 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相关。在综合谈及孩子成长问题时,有 三成以上家长能够系统反思孩子教育的整体环境,认为孩子 的教育问题主要是由家庭教育环境(8.8%)、家庭成长环境 或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保持在一定水平有利于 目标的实现,动机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4.注重从家庭整体功能角度提出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 方案 (22.6%)、家庭教养方式(43.6%)、隔代教育(14.5%)以及 老师教育方式不当(11.5%)等造成的;再次,溺爱型教养方 式是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首因。在家长的主动反思中发现, 有近一半(47.1%)的家长承认自己属于溺爱型教养方式。 家庭是个功能完善的系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不能只从 教育本身来理解和干预,应该从整个家庭功能的角度来审 视,因为有些家庭教育问题是家庭功能性缺失造成的。由于 计划生育政策,今天家庭教育问题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独生子 其次分别是专制型(包括否定性专制)(23.5%)、混合型(含 矛盾型)(17.7%)、民主型和保护型(各占5.9%)。 解决家庭教育焦点难点问题的基本思路 解决家庭教育的焦点难点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 校、社会(如妇联、共青团)、社区以及专业的教育咨询机构的 努力,从根本上提高家长教育能力,从育儿焦虑中解放出来。 1.规范程序,为家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学校、教育专家和教育咨询机构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 女或少子女的烙印 这些都引起了家庭教育生态的深刻变 化,因此要树立系统生态治理观,从环境与主体两个大系统 思考出路。 首先,重视家庭教育功能的平衡,防止家庭功能的偏狭 带来的教育问题。不能因为教育重要而忽视其他功能,也不 能因为其他功能重要而忽视教育功能;其次,要重视父母在 教育上的协调作用,整合教育功能;再次,重视特殊家庭的功 能补偿。 关键。但事实上,许多家长反映他们并没有从这些专业教育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