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同步提升训练(含答案)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1. 下列句中画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礼记·虽有嘉肴》) B.男有分(fèn),女有归。(《礼记·大道之行也》) C.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北冥有鱼》) D.高者挂罥(juán)长林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

3.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所恶有甚于死者

4.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教然后/知困 C.然后/能自强也 D.不知/其善也

5. 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①《虽有嘉肴》选自《_______》,《礼记》是儒家著作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编纂的。

①儒家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四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虽有嘉肴》中的成语是“_______”,《大道之行也》中有两个成语,它们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 ①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_______。

1

6. 《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 , 这是____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_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节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画线的词。

①选贤与能________①女有归________ (2)请将文中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出来。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①路不拾遗。 。

(3)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可用原文回答) 人才选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利保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汉语中还保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含义。请从下列字中,选三字写出三个成语来。 皆、恶、兴、作、谓、藏、闭、信、弃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师襄子辟席再拜,“师盖云” 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曰:《文王操》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①益:增加、加深。①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①为人:作曲的人。①《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选出下列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为人也

2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①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4)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解释画线的词。 ①朕向为群凶未定________ ①躬亲戎事________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顶是( ) A.然后/能/自强也 B.日以/十本/为率 C.故日:教/学/相长也

3

D.朕/向为/群凶未定 (3)翻译句子。

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

(4)【甲】文表达方式以________为主,【乙】文以________为主。

(5)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如何学习,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选自《礼记·学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人不学,不知道 ( )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 ) ①如攻坚木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①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3)【甲】【乙】【丙】论述的重点各有侧重,请概括各段论述的重点。

4

【甲】: 【乙】: 【丙】: (4)举例说明【丙】文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语(yù):告诉。①折枝:弯腰作揖。①王(wàng):统一天下。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男有分________ ①天下可运于掌________

(2)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货/恶其弃于地也 C.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 D.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3)翻译。 ①是诚不能也。

①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5

(4)【甲】【乙】两文都说到了人们要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社会亲如一家的意思,甲文的原话是:乙文的原话是:________,________”。

(5)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那么,乙文运用了哪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_______ ①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__________ ①男有分 分: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会知道它的好处。

B.《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

C.“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运用排比,气势十足,让人感到社会各个群体都能安居乐业。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是“天下为公”。 1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6

云梦田 [明]刘 基

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曰:“无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选自《郁离子》) 【注】①用事,旧指当权。

(1)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句中限断两处) 国 危 矣 志 利 而 忘 民 危 之 道 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

(3)请选出与本文所倡导的为政之道最接近的一项( ) A.《大道之行也》 B.《醉翁亭记》 C.《曹刿论战》 D.《唐雎不辱使命》 14. 创新作文训练

我们每天都要接受老师的教诲、父母的教导、同学的劝告……你对这些“话”有什么感受和认识?哪些让你难以忘怀,为什么?请以“教诲”“教导”“劝告”“告诫”为话题,自选一项,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章。

7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D

【解答】D项,“罥”应读作“juàn”。 2.【答案】C 【解答】

A项,第一个“亲”: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B项,闭:动词,闭塞。 D项,为:动词,是。故选C。 3.【答案】B

【解答】例句中“于”是“在”的意思。A项“于”介词,引础对象;C项“于”是“让”的意思;D项“于”是“比”的意思。故选B。 4.【答案】B

【解答】B项,应划分为:教/然后/知困。 5.【答案】

①礼记正义,戴圣,①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①教学相长,鳏寡孤独,夜不户①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从平等

【解答】文学常识填空,对于”五经四书“学生更应该耳目能详。课文中的成语在学习中要理解,会书写。易错的成语如”鳏寡孤独“要反复练习,避免提笔忘字想象。 6.【答案】《礼记》,儒家,戴圣 【解答】熟记文学常识。 7.【答案】

(1)①通“举”,选拔,①女子出嫁

(2)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①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示例:皆大欢喜、好逸恶劳、百废待兴 【解答】

(1)①句意为: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选拔; ①句意为: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2)第一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的是桃花源中老人与小孩都无比的幸福快乐,本文中表现老人

8

小孩生活的句子为“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二者意思相近。第二句“路不拾遗”指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而本文能表现这一意思的句子则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阅读本文,开篇第一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说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说明了“大同”社会人才选拔的原则。在这种社会里“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意思是说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这体现的正是“大同”社会的福利保障。

(4)根据平时的积累,写出包含题干中所给的字的成语即可,要注意其词意应相同。如:“皆”是“都”“恶”是“厌恶”的意思,的意思,我们可以写出“皆大欢喜”,我们可写出“好逸恶劳”。要注意题干的要求,选三字写出三个成语即可。 8.【答案】 (1)B

(2)①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①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3)D

(4)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解答】

(1)A项,“其”字第一个是语气副词,表示推测;第二个是代词。 B项,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

C项,“反”字第一个是“反思”之意,第二个通“返”。 D项,“而”字第一个表示转折,第二个表并列关系。 故选B。

(2)①旨:甘美。 ①习:熟悉;数:技巧。

(3)D项,他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

(4)解答本题注意举例说明,结合乙文具体论述。从文中语句“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丘未得其志也”“丘未得其为人也”可以看出孔子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而是由浅入深,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9.【答案】

9

(1)从前,亲自 (2)B

(3)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 (4)议论,记叙

(5)【甲】文侧重教学相长;【乙】文侧重告诉人们做人有学问,趁着年轻多读书多学习这样才能明理少走弯路,否则便会“莅事惟烦”。 【解答】

(1)①句意为: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向,从前。 ①句意为:亲自参与军事,躬,亲自。

(2)B项,有误,正确停顿应为:日/以十本/为率。

(3)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莅事,处理事情;惟,只。

(4)【甲】文主要是就教学相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则回忆了自己学习的经过和体悟,这是记叙的表达方式。

(5)根据【甲】文中的“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甲】文主要的观点是教学相长。根据【乙】文中的“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可知【乙】文的主要观点是应该趁着年轻多读书,多学习。 10.【答案】

(1)①明白道理,①味美,①治,指加工处理木材

(2)①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知道自己的困惑。

①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 (3)【甲】:教学为先。 【乙】:教学相长。 【丙】:进学之道。

(4)①比喻论证: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①对比论证: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解答】

(1)①句意为: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知道:明白道理。 ①句意为: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①句意为: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 (2)①是故:因此。困:困惑。

10

①善:善于。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功:效果。庸:归功于。

(3)【甲】文中“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点明了“教学为先”的重点。【乙】文中“教学相长也”,直接点明论述重点——教学相长。【丙】文中“此皆进学之道也”论述了“进学之道”这一重点。 (4)论证方法包括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结合选文内容来看,【丙】文中“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则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11.【答案】

(1)①职分,职守 ①在 (2)B

(3)①这是真的做不到。或:这是真的不能做到的(事情)。 ①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运用了“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事例,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解答】

(1)①句意为:男子有职业。分,职分,职守。

①句意为: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于,在。

(2)B项,句意为: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据此正确停顿应为:货/恶其/弃于地也。

(3)①重点词语:是,这。诚,实在。句意:这是真的做不到。或:这是真的不能做到的(事情)。 ①重点词语:是,这。为,做。句意: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4)根据“要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可判断出应填“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翻译乙文后可知,从“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事例,证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告诉我们是否有所作为,关键是看他有没有实际行动。 12.【答案】

(1)①困惑,①反思,①职分、职守

(2)①《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1

①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A 【解答】

(1)①句子译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困:困惑。 ①句子译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反:反思。 ①句子译为:男子有职分。分:职分、职守。 (2)①第一个“学”:教导。第二个“学”:学习。

①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与:同“举”。修:培养。

(3)A项,“作类比”表述有误,应是运用比喻论证,以“嘉肴”喻“至道”,论证“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学和教的话题,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13.【答案】

(1)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2)我以为你是为楚王谋利才说了这件事,你竟然把田送给百姓以达到施恩的目的吗? (3)C 【解答】

(1)“矣”一般用于句末,表感叹,其后断开;“志利”与“忘民”用“而”连接,表转折,“民”后断开。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危险了!执政者只想追求利益却忘记了百姓,这是走向灭亡的做法啊”。据此断句为: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2)“以”,以为;“子”,你;“乃”,竟然。

(3)《云梦田》的主题:志利忘民,民穷国危。治国之道首先在于爱民安民,体恤其疾苦,如果统治者“志利而忘民”,则民穷而国危,乃至大乱国政。

A项,主题:孔子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

B项,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寓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C项,主题: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D项,主题是: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故选C。 14.【答案】 [参考例文]

12

忠言何必逆耳

中国有句古话:” 良药苦口”。意思是质好、治病效率高的药物味道一定很苦。 还有一句:“忠言逆 耳” 。意即劝人改过从善的话一 定不好听,不顺耳。然而我却认为: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非一定要逆耳。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各种新技术很快用于日常生活中。药品也从患者利益出发, 在方便患者服用方面做了许多改进。本来,药的确是苦的,正所谓“苦,方能治病;苦,方能树人。”然而,良药苦口,太难下咽,尤琪是儿童,闻苦色变,即使良药也不吃,病怎么治呢?所以药剂学家就在苦药里加上糖蜜或在苦药外面包上一 层糖衣,制成了糖浆药或糖衣片药等。不但药效不减,而且深受患者喜欢。因此说,良药未必苦口。

忠言逆耳,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然而忠言真的逆耳吗?先不要轻易下结论,且看:上海某公园,为了保护园内花草树木,在地上围了篱笆,到处插了禁止摘花的木牌,但一段时间下来,收效甚微。后来园内工作人员把木牌上的字换了,写上“爱花的人请让花留下”。原来刺眼的话一 下子变成了顺耳的忠告,游客乐于接受,都自觉地保护花草树木了,因为有谁不愿做一一个“爱花人”呢?

可见,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不一定非得逆耳;最重要的是看你对待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如何。只要方法得当,同样可以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甚至还会取得始料不及的成功呢!所以,人们长久流传的那句古语宜改为” 良药甜口也治病,忠言顺耳更益行” 【解答】

这是一篇破立结合的议论短文。论证上思路清晰,先破“良药苦口”,用“因此说,良药未必苦口”作结。然后破“忠言逆耳”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接着用“最重要的是看你对待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如何”作分析的理由,得出“只要方法得当,同样可以解决问题”的结论。最后回顾开头,做到浑然-一体。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