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斟技 l04 Yunnan Nongye Keji 2006年增刊 影响云南省杂交油菜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李劲峰,.蒋海玉,符明联,张美华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 油菜种植产业化、种子杂交化是当前国内外油菜 生产的主要方向,也是云南省油菜生产的必然要求。 “八五”以来,云南省的杂交油菜育种工作取得了显 著的进展,为杂交油菜大面积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但是,杂交油菜产业化发展还存在许多制约因 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本文就影响云南省杂 交油菜产业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如 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1 云南省杂交油菜组合选育成绩显著 云南省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起步较晚, 1993年,在院列项目的支持下,才开始了甘蓝型油菜 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96年,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 用研究得到了云南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相继列入了 省“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研究期间, 项目组成员精诚团结、开拓创新,结合国内外油菜育 种的发展趋势,从项目的起步阶段就把杂种优势利用 与品质选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高产、优质的杂交 油菜选育研究,经过l0多年的努力,云南省杂交油菜 的研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1996年,项目组经过3年的努力,实现了云南省 双低甘蓝型油菜三系配套。 “九五”期间实现了双低 甘蓝型油菜两系配套,并测配了数l0个三系、两系杂 交组合进行鉴定、品比及参加全省油菜区域试验,并 有部分组合进入了小面积示范。 “十五”结束时,审 定双低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新组合1个,定名为云油 杂一号,并在云南省罗平、弥勒、文山等地累计示范 推广近1.33万hm ;5个双低甘蓝型两系杂交油菜新 组合通过云南省区域试验,全面达到了“十五”攻关 指标,其中1个组合已通过田间鉴评,正在申报品种 审定;1个组合拟于2006年进行田间鉴评并申报品种 审定。这些两系新组合在云南省累计示范了0.33万 hm ;同时,创建了2 000余份杂交油菜的核心种质资 收稿日期:2005—12—08 源库,选育获得了双低核不育系l0余份、细胞质不育 系30余份、恢复系100余份,’为下一步杂交种的组配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制约云南省杂交油菜产业化发展的因 素分析 2.1制种技术不完善。制种产量低。杂交种的生产成 本偏高 由于云南省杂交油菜研究起步晚,基础差,在杂 交油菜的育种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和进 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制种技术的研究上,有几个关键 技术环节没有解决。其次,由于云南省特殊的气候条 件,外省杂交油菜的制种技术和经验都不太适宜直接 应用,因此需要对制种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 探讨。目前,云南省应用于生产的油菜杂交种主要有 两种类型,一类是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另一 种是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两类杂交种由于其 雄性不育的机理和生理特征不同,其制种技术、产量 也各不相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 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制种中存在的问题 是:由于不育系普遍有低温微粉现象,在云南省秋播 条件下,初花期气温偏低,微粉显著,自交结实严 重,杂交种的纯度达不到标准;夏播制种时,油菜初 花正值雨季,不利于授粉,导致制种产量较低(300- 450 kg/hm ),杂交种的成本很高。细胞核雄性不育两 系杂交制种中,由于核不育系自身的生理特点,在初 花时母本行中,有50%的可育株需人工拔除,增加了 劳动成本,降低了制种产量,使两系的制种产量仅为 450 kg/hm 左右,制种成本在20元/kg左右,这是影 响核不育两系杂交制种产量最主要的因素。 2.2栽培技术不配套,不能充分体现杂交种的增产潜 力 杂交油菜相对常规油菜来说,具有较强的营养生 长和生殖生长优势。从生理上讲,杂交油菜在整个生 育期,特别是在中前期生长旺盛,光合势强,对养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增刊 云南农业斟技 Yunnan Nongye Keji 105 的吸收和利用率高,因而,光合产物多,干物质积累 丰富,为分枝及角果数增多创造了物质基础。因此其 栽培及管理都不同于常规油菜。 目前,云油杂一号等杂交油菜品种、组合已在全 省范围内推广应用,特别是在罗平、丽江、临沧等地 已推广了1.33万hm 。在应用常规油菜栽培及管理技术 的情况下,杂交油菜的产量明显高于大面积推广的常 规油菜品种。由于杂交油菜的栽培仍然沿用常规优质 油菜栽培及管理措施,没有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杂 交油菜的产量优势未能充分体现。但如果结合杂交油 菜的生理特点,温光条件适宜和栽培管理措施得当, 杂交油菜的经济产量便会显示出强大的优势。 3云南省杂交油菜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根据云南省继续巩固“抓两头、促中间”,即抓 好滇东、滇西主产区,促进滇中主产区的全省油菜产 业发展战略,结合云南省农科院经作所油菜研究开发 中心“联合、开放、创新、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 标。配合省农业厅相关处室,加强与生产、推广、种 子管理部门的密切合作,在全省夏、秋播油菜主产区 进行杂交油菜新组合的生产示范。重点研究杂交油菜 高产高效繁殖及制种技术,降低杂交种的制种成本, 加强种子基地建设,提高杂交种子纯度,使供种质量 达到国家标准,提高良种覆盖率;研究和推广杂交油 菜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和高效的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增 强良种的生产显示度,建立云南省的杂交油菜优势产 业带,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解决杂交油菜产业 化发展的关键技术与对策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3.1配合制种基地建设,加强杂交油菜高产高效制种 技术研究 目前,同等杂交种在省外的制种产量,三系和两 系分别为1 500 kg/hm 以上和900 ̄1 200 kg/hm 。可 见,云南省的制种与省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三系 制种,在采取异地制种(甘肃制种)的同时,进行云 南省自然气候条件下的配套制种技术研究;两系制 种,在加强制种基地选择和建设的同时,着重对水肥 需求、辅助授粉等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两系小面积制 种已取得每公顷1 110 kg的成绩,达到了省外的平均 水平,现在需要在大面积制种中进行研究,期望达到 相应水平。 在制种上,总体目标是:在近年试制种和制种的 基础上,选择符合制种条件要求、可大可小(6.67 ̄ 133.33 hm2)、交通便利的区域,建立杂交油菜制种基 地l~2个;完善现有杂交油菜制种技术,重点进行播 种期、种植密度、行比行间,施肥(特别是硼、锌等 微肥)数量、水平和施用方法,田间管理措施、人工 辅助授粉或放蜂等研究,以摸清影响油菜制种产量和 质量的主要因素;特别在弄清影响杂交油菜制种纯度 因素的基础上,研究有效的控父促母、打苔、药物控 制等措施,切实提高杂交种质量,探索高产高效的制 种技术规程。同时,研究不同杂交组合的制种差异, 对一些微粉较重,但有产量优势的三系杂交组合,探 索在甘肃、青海等春油菜产区进行制种,解决低温微 粉的问题,形成配套的制种技术体系。以期通过这些 技术措施,大幅度提高云南省杂交油菜的制种产量, 满足“十一五”末云南省杂交油菜年种植面积0.67万 hm2以上对种子的需求。 3.2加强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针对不同生态地区、不同杂交油菜品种,特别是 不同栽培方式(直播和移栽)的要求,在云南省各主 要油菜产区、特别是杂交油菜的主要推广区,进行播 种期(育苗、移栽期)、栽培密度,施肥(特别是钾、 硼、锌等)数量、水平和施用方法,田间综合管理措 施、病虫害发生机制和防治技术等对杂交油菜产量和 品质的影响研究,建立和完善杂交油菜高产高效栽培 技术体系。 同时,制订不同生态条件、不同播种方式(直播 或移栽)下不同杂交油菜品种的配套栽培及管理技术 措施。研究杂交油菜栽培方式和商品油菜籽品质(含 油量、脂肪酸组成)的关系,制订防止品质退化的技 术措施,保证加工企业获得优质原料,提高油菜产业 的综合效益。 3.3建立适宜的示范推广机制 在不同的油菜产业带中,探索种子生产、加工、 销售、推广的多部门合作机制,建立合同管理,责、 权、利明确的技术服务体系,力争实现种子四化建 设。采用媒体、音像制品、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以 及利用举办培训班、现场会、建立样板田等方式,扩 大优质杂交油菜的宣传力度。进行杂交油菜良种良繁 配套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