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本教学解读的运用策略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文本教学解读的运用策略

作者:朱凤春

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第3期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设计酝酿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文本解读可以让课堂教学走向高效,走向个性。但是,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精彩,凸显自己的个

性及独特感悟,导致解读出现了严重偏斜,使文本“教学价值”流失,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

笔者认为,教材文本之所以为教材文本,在于它的教学价值。在文本解读中,要实现“教育性转化”。教师要立足教材的教学价值,观照教材体系,关注文本特质,着力文本教学价值的开发。同时,要立足儿童视角,关注儿童的发展需求。唯此,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观照教材体系,探寻坐标定位

教材编写有其结构与体系,它观照了课程标准,观照了学生认知水平,观照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基于教学的解读,就不能仅从单个文本来解读,而应从教材编写体系出发,对照《语文课程标准》,探寻文本在教材体系里的坐标定位,准确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

(一)对照课程标准,定位文本教学坐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学科教学的“航标灯”,只有遵循它,才能准确把握学科特色,实现有效教学。进行文本教学解读时,我们应该仔细研读课标,尤其应对照相应的年段教学目标,看一看该文本承载了哪些特有的教学任务,言语特色在哪里?独特的育人价值在哪

里?……只有对照课标,我们才能为文本在教材体系里“定位”,才能明晰文本的教学价值。

如《最大的麦穗》的教学。研读文本,你会发现课文里有三处运用了分号,课后习题2是这样的“课文有几处使用了分号?画出来读一读,体会它的用法。”编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个知识点一定要教吗?……对照第三学段中关于阅读的学段目标,你会发现第6条是这样表述的:“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原来,体会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是本学段关于标点学习的一个目标,这篇教材还有这样特有的教学价值!思想清晰了,教学目标与策略也自然清晰起来。

(二)对照单元结构,把握文本核心主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可见文本解读的丰富性和个体独特性。但是教学中,一味凸显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就极易偏离文本的核心主旨。而基于教学的解读,就不可以自由为之。因为教材是一个系统,一旦进入教材系统,每一篇文本就承载着编者赋予它的育人价值。基于教学解读文本时,应观照教材的编排体系,从单元结构人手,凭借教材的助读系统,与编者对话,弄懂编者意图,准确把握文本的核心主旨。我们可以纵观整个单元教学内容,借助课后的问题,单元练习等来了解编者意图,把握文本的核心主旨。

如:教学《莫高窟》一文,有的老师偏重文学解读,在教学藏经洞一节时,大量拓展了外国侵略者如何盗走大量文物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就单个文本来解读,这样未尝不可。但从教学解读的角度来看,却有失偏颇。因为本单元由这样一组课文构成:《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很明显,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壮阔,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祖国为荣的情感。鉴于以上的单元教材分析,引导学习时,应着力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灿烂,而非对外国侵略者的痛恨、谴责上。

二、关注文本特质,发掘教学价值

教材文本的编选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素养的形成与提升……而每一篇文本都有自己的特色,承载着独特的育人使命。基于教学的解读,就需要教师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从文本特质出发,发掘其独特的教学价值。

(一)细读文本,辨析文体特征

曾经的语文教学一味强调“品读感悟”,淡化了文体,因而导致教学千篇一律,学生的言语能力提升缓慢。其实,文体不同,写作构思、写作方法、言语特色就不同,教学的策略也应不同。记叙文一般着力于典型事例、人物的刻画上,线索清晰,细节生动。说明文则着力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清事物特点。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基于教学的文本解读,教师首先要辨析文体,思考一下本文的独特育人价值,确立好适合的教学内容。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恐龙》,她先让学生读文章找一找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品读体会雷龙如何大,梁龙如何长,剑龙如何像剑……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而呈现图片,忽而呈现视频,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恐龙的特点,而对于文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写的,却是只字未提。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必然实现不了迁移,对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毫无帮助。

(二)细读文本,聚焦特色表达

语文学科根本特质是学习运用语言,“言意兼得”是阅读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基于教学的文本解读,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的理解,更要将目光聚焦在文本富有特色的表达上,在此流连驻足,品赏咀嚼,找寻言意兼得的最佳“原点”。细读文本,你会发现,这些“原点”有时潜藏在文本中“陌生化”的语言现象里,有时潜藏在文本“秘妙处”的语言现象里,有时暗藏在文本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里……解读文本时,要多关注这些富有特色的言语表达,为语用服务。

如:教学《木兰从军》,文中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这句话中“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都是动宾结构,句式工整,节奏感鲜明,读起来铿锵有力。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句式,是他们以前很少见到的,有种神奇的“陌生感”,自然激发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教学中,可让学生品读句子,想一想,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木兰。再让学生朗读,比一比,谁读得好。接着谈一谈读句子后的感受(可从内容、情感、节奏上去说),引导发现语言的特色,再尝试运用。这样,既感知了木兰从军的英勇无畏,也学习了文本语言中独具特色的表达,提升了语言表达力。

三、立足儿童视角,关注发展需求

纪伯伦说过,对世界的体悟只能靠自己,别人无法替代。这同样适用于文本解读。教学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对于文本的解读最终需要儿童自身来完成,教师是无法替代的。基于教学的文本解读,需要我们解读文本时,不仅具有教师视角,更需要我们立足儿童视角,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解读文本,寻找儿童的兴趣点、疑惑点、能力提升点,从而对教学做出合理的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当成儿童,站在儿童的阅读水平上,用儿童的眼光来阅读文本。教师可以回忆自己童年时读书的习惯,阅读时的兴趣点,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来推测学生阅读时可能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也可以利用课间和学生聊文本,问问学生“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对书中哪些情节最感兴趣?”“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再或者可以通读教材,看一看,类似的文章已学过哪些?学生已具备什么,需要什么……以此来了解儿童文本

解读的实际情况,摸清他们的学习状态,掌握他们的学习起点,寻找提升点,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

总之,我们只有立足教材教学价值,关注儿童的发展需求,在解读中实现“教育性转化”,才能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让语文教学抵达儿童的心灵。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关志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