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范文
导读:本文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范文 ,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
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站在孩子的高度》有感 1
作为一个幼儿园小班孩子的老师,我自己也是一位幼儿的家长。 我是否真的能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看孩子的世界?
在生活中,我们是大人,孩子是小孩,我们经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你不可以,不行,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大部分的家长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况。 因为在我们看来, 孩子的有些举动在我们眼里是错误的,是荒唐的。那么,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孩子眼里的世界,孩子的想法。
正好一个朋友推荐了我《站在孩子的高度》这本书,当我一页页的翻阅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举动是多么可笑。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你一定要用成人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孩子,试问,孩子真的能开心?快乐?
我的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小班, 自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花式哭闹。第一天:哭。第二天:哭。第三天:继续哭。于是我就忍不住了,我说:念幼儿园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 别的小朋友也都念幼儿园啊,难道你哭了就可以不用去了吗。当时凶完以后,我女儿很安静,不哭不闹也不说话。我突然醒悟过来:她才四岁,她懂什么叫必须念书?她不懂。
她只知道妈妈要把我扔在一个全是小朋友还有老师的叫幼儿园的地方。所以她哭,因为她只能用哭来表达她的委屈。可是我却还要去凶她。事后我很后悔,但是有时候孩子跟你闹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控制不住脾气。当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完全震惊了,原来自己的做法是多么的可笑。
之后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每次都会蹲下来跟女儿说话。 会循循善诱的问她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 包括有没有好好吃饭, 有没有乖乖睡觉。做了什么游戏?学了什么儿歌,我会跟着她的思路走。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是我们大人自己去把她复杂化了。
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大,非常的宠爱,孩子想干嘛,爷爷奶奶就挺她的。常常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水里怕摔了。甚至很多爷爷奶奶来接孩子之后,是抱着回家的,或者说是背着回家的。
当然,这个我们无法制止,只是想说,这样的溺爱真的好吗。我们虽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一切事物, 但是一味的顺着他的意思这就是溺爱。
家长是孩子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 只有家长跟我们老师一起配合好了,才能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读《站在孩子的高度》有感 2
暑假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无意中挑选了《站在孩子的高度》这本书,书中有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的精神需要是自尊心得到滋养。 很多时候,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引申到学校教育中, 父母可能更多地习惯于对孩子说, 这样做不对,
你应该怎么怎么做。
老师可能会说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解题, 你那个不对,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们把孩子当孩子, 觉得孩子某些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需要引导的。但站在孩子的立场,在他们儿童的世界,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正确。
陶行知先生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 人人都说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是啊,自尊心是人的本性,孩子生来就有自尊意识。可小孩因为小,当他受委屈挨打骂时,除了用哭和捣蛋没有别的能力来反抗。
很多时候,他服从于父母的安排, 也只是他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而暂时妥协。所以,请蹲下去,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样的高度,用商量的语气和他对话,耐心倾听他的想法。这种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效果远胜于说教教育,乖孩子教育、听话教育。
可孩子确实存在一些不合适的负面行为, 比如撒谎、偷吃等等行为。怎么面对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呢?打?骂?这些显然不是好办法。孩子天生需要获得认同和关注, 有时他们就是用消极的顽劣的办法引起家长的重视, 如大哭不止、 倒地撒泼来表达父母不给他吃糖果的不满。家长就此妥协,递上糖果孩子破涕为笑,这样只会让孩子明白哭闹是一种可以满足自我要求的利器, 而屡试不爽, 最终教出了一个跋扈的孩子。
家长大为不满, 在孩子用哭闹这一方式后, 直接给小孩泼头盖脸一顿打,孩子会明白以暴制暴是很好的方法, 可能会培养出一个暴躁
蛮横的孩子。书中作者推荐了撤离法和冷落法。 撤销关注,不予理睬,等孩子安静下来,再采取相应行动。
要用十足的耐心和孩子耗下去, 不听任其发展。 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对其进行阳光批评。阳光批评就是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同时,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 你怎么可以躺在地上打滚,还大声哭泣讨要糖果啊。你把衣服都弄脏了。这样的批评并没有给孩子指出正确的方法, 也并不含有建设性的正确指导, 孩子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如果家长说,为什么不给你吃糖啊,因为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
然后趁机给他讲一下蛀牙的危害。 而你大声哭闹周围的邻居会被吵到,
这样多不好。邻居们会觉得你是一个吵闹的不为别人着想的小孩,
可
你一直很乖啊, 表现也不错, 为什么要给别人留下这样的误解呢?别 人一定会奇怪这么有涵养的孩子怎么也会做出这么丢脸的事情啊。
趁机带高帽进行表扬, 孩子对表扬毫无抵制力。 也因为孩子的羞愧心而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待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 你再听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为什么坚持要吃糖果。糖果可以吃,但必须要少吃,而且吃完一定要漱口。
通过一次次这样的“亲子较量”, 孩子会逐渐成为你为他塑造的优秀榜样。
读《站在孩子的高度》有感 3
用了两三星期的时间,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家教专家刘维隽的教育手记《站在孩子的高度》 。阅读要上升为思考的高度,写读后感是很
好的方法。可真要在键盘上码上几个字,却茫然不知如何下手。也许阅读的连贯性不够,记忆也显得支离破碎,也没什么好的思路。
重新翻看目录, 全书分六章展开, 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写出了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感触。 父母是孩子命运的工程师、 教出好孩子并不难、优秀个性是幸福的保证、尊重孩子是教子之本、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给孩子高质量的爱这六个篇章用通俗易懂、 平和真挚不说教的语调将家庭教育的细节娓娓道来。
书中有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的精神需要是自尊心得到滋养。很多时候,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引申到学校教育中,父母可能更多地习惯于对孩子说,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么怎么做。老师可能会说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解题,你那个不对,应该怎么怎么样。
我们把孩子当孩子, 觉得孩子某些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需要引导的。但站在孩子的立场, 在他们儿童的世界,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正确。陶行知先生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
是啊,自尊心是人的本性,孩子生来就有自尊意识。可小孩因为小,当他受委屈挨打骂时,除了用哭和捣蛋没有别的能力来反抗。
很多时候,他服从于父母的安排, 也只是他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而暂时妥协。所以,请蹲下去,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样的高度,用商量的语气和他对话,耐心倾听他的想法。这种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效果远胜于说教教育,乖孩子教育、听话教育。
可孩子确实存在一些不合适的负面行为, 比如撒谎、偷吃等等行
为。怎么面对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呢?打?骂?这些显然不是好办法。孩子天生需要获得认同和关注, 有时他们就是用消极的顽劣的办法引起家长的重视, 如大哭不止、 倒地撒泼来表达父母不给他吃糖果的不满。
家长就此妥协, 递上糖果孩子破涕为笑, 这样只会让孩子明白哭闹是一种可以满足自我要求的利器, 而屡试不爽, 最终教出了一个跋扈的孩子。家长大为不满, 在孩子用哭闹这一方式后,直接给小孩泼头盖脸一顿打, 孩子会明白以暴制暴是很好的方法, 可能会培养出一个暴躁蛮横的孩子。
书中作者推荐了撤离法和冷落法。撤销关注,不予理睬,等孩子安静下来,再采取相应行动。要用十足的耐心和孩子耗下去,不听任其发展。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对其进行阳光批评。阳光批评就是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同时,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 你怎么可以躺在地上打滚, 还大声哭泣讨要
糖果啊。你把衣服都弄脏了。 这样的批评并没有给孩子指出正确的方
法,也并不含有建设性的正确指导, 孩子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
的。如果家长说,为什么不给你吃糖啊,因为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
然后趁机给他讲一下蛀牙的危害。 而你大声哭闹周围的邻居会被吵到,
这样多不好。
邻居们会觉得你是一个吵闹的不为别人着想的小孩, 可你一直很乖啊,表现也不错, 为什么要给别人留下这样的误解呢?别人一定会奇怪这么有涵养的孩子怎么也会做出这么丢脸的事情啊。 趁机带高帽
进行表扬,孩子对表扬毫无抵制力。
也因为孩子的羞愧心而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待孩子认识到自
己的错误时,你再听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为什么坚持要吃糖果。糖
果可以吃,但必须要少吃, 而且吃完一定要漱口。通过一次次这样的
“亲子较量”,孩子会逐渐成为你为他塑造的优秀榜样。
书中涵盖的育儿智慧不是我通过看这本书能够消化和吸收的,
只
能说多少得到点启发。 尝试着在本书的启发指导下, 在日常与孩子的 点滴相处中,逐渐掌握育儿的智慧。
多少会有收获吧。 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 是否真正
做到了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