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云
来源:《大观》2020年第03期
摘 要:美术史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开展教学期间,需要将人类美术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应有的作用等进行研究,并作为主要的教学发展方向。国内普通高校艺术学院的必修课之一就是美术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理论知识、建设能力、审美情趣、艺术思维的培育和强化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期间对比中国美术史课程,外国美术史课程是除我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系统性美术知识的整合,具体包含美术发展文化、美术形成历史的介绍。 关键词:普通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外国美术史课程
注:本文系怀化学院教学方法改革“外国美术史课程案例式教学方法研究”([2017]76号/90)成果。
通常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会经常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二者进行比对展开教学。不难看出,由于文化背景、区域差异性特点,对比中国美术史教学课程,外国美术史的相关教学就会成为重难点。 一、美术史的教学现状
虽然在国内当前普通高校美术史课程具体开展教学期间,将美术史课程作为美术专业的必修课,但在教学和学习两个环节仍存在不足。在教学方面,部分高校存在师资专业性不强、专业素养薄弱、非史论专业出身的问题。除此之外,很多高校美术史专业使用的教材內容过于老旧,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全面推行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性需求,通常都是纵向历史向基本教学线索的演变展开教学。部分教师在教学期间不具有应用新型教学方式的意识,只应用多媒体设备简单的播放PPT,对学生知识吸收情况的具体考核通常是闭卷考试或是学期论文等形式,日常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的提升,缺乏相应的实践技能引导,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低下。在学习方面,很多学生忽略了美术史课程应该和技能挂钩的问题,潜意识里忽视美术史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没有学习兴趣的情况下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会出现逃课的现象。这些都会对美术史课程教学的合理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
二、开展美术史课程的积极影响
在实际开展教学期间,于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培育而言,所接触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就是美术史,其具有联系历史、结合人文艺术的学习特点。美国美术学者曾提出“艺术之书是最值得人类信赖的纸质媒介”这一言论,就是对美术史学科教育中所体现出人文价值的最高肯定[1]。
在西方美术学科历史体系的形成和演变当中,美术史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世纪,德国的大学学者的美术史研究对比同领域其他学者的言论,得到高度的认可和肯定。20世纪之后,美国的大学中逐渐兴起美术史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并获取极大的进步。在国内近现
代美术教育机制的建设中,由于受到蔡培元的审美教育、美术史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两所近现代美术专业院校,均在校内开设不同的相关专业课程,例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学等,特别重视史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同步融合、强化发展。 三、有效优化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策略
以下笔者以外国美术史的专业课程教学为例,针对当前美术史教学期间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具体的教学思考,以期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首先,教师要具有重视介绍时代背景的教学意识。众所周知,艺术是时代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审美方面的产物,基于不同时代发展背景,就会造就不同的艺术体系,要想对某一时期美术史的具体发展进行积极分析,就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处于该时期下具体的文化美术发展情境,掌握当时美术和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20世纪西方现代派绘画美术章节的学习中,对当时的时代发展背景有很多的介绍,具体包含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现代派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如果学生不具有首先明确时代背景相关内容的意识,就无法结合当时的人文学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无法透彻理解西方现代派美术形态的差异性特点和历史形成原因。其次,教师一定要结合国内外专业的具体发展实际情况,对当前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进行补充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在讲解法国印象派这一节内容期间,重点介绍了莫奈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艺术家。教师在带领学生学完这一节之后,在课堂教学之中引入相应的新美术学科研究成果,可以是和印象派艺术市场方面的发展内容有关,明确提出收藏家通过艺术市场的何种运作可以不断提升印象派在社会的影响力,以及提升其历史地位。如此一来,通过以新的角度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就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产生多元思维,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可将部分当代美术史分为不同的专题或是以开展主题讲座的形式,将其中的知识点正确介绍给学生,使得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于思想层面受到积极的影响。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首先,传统的美术史教学主要是以纵向时间轴为基础,按时间顺序理清美术史的发展脉络[2]。这对于那些已有一定美术史知识积累的美术生而言,虽然此种教学内容的设置较清晰,但依旧存在僵硬呆板的特点,进而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无法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专题美术史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要将整体美术史分作几个不同的板块展开教学,例如以题材的不同展开教学,具体包含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等。此外,如果是按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展开专题划分,则是以美术学科的风格为基础进行知识板块的划分。由此不难看出,通过专题美术史知识的讲解,可以使知识点的学习更加具有集中性,帮助学生更好区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并且在此期间还可以帮助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其次,还要注意美术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教师要想做到在开展美术史课程教学
期间教学效率的提升,一定要重视美术史理论课程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教学的紧密结合,对于针对性的知识点内容,要具有站在人文角度进行考虑和分析的意识,进而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历史理论知识的自如运用能力。例如在外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期间,应该积极和油画、素描、色构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知识点有机结合,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自如应用史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强化学习效率,理清二者之间的区别。最后,教师还要重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重难点的筛选和教学节奏的掌控。 (三)与实践有机结合
如果在开展美术史课程教学期间,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并没有结合实践展开教学,就会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此,就需要教师积极摒弃落后的教学思维,突破传统在教室内学习的局限性,将知识教学结合同专题美术展览活动等,或是通过在美术馆、博物馆内展开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强化实践能力,掌握美术技巧。例如在对威尼斯画派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时,如果恰好赶上当地博物馆在举行威尼斯的画展,就可带领全体学生进行参观展览。学生通过现场实际体验和美术史理论知识的结合,加之视觉感官的刺激,能够深刻意识到威尼斯画派的艺术特点,并产生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理解,进而在激发学习热情的同时强化自己的自如运用能力,将色彩探索应用到实践课程当中,实现自如应用的预期教学目的[4]。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在对美术史课程教学进行革新期间,需要对其有极大的重视程度,并且要有以生为本的意识。基于此,笔者以外国美术史课程教学为例,论述几点当前普通高校美术史课程的教学革新策略,以美术史的教学现状和开展相应课程的积极影响为基础,提出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思考,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优化,结合实践理论的融合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普通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的革新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郭淑敏,李月敏.普通高校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研究:以外国美术史课程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149,151.
[2]聂世忠.高校《外国美术史》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5(18):123-124. [3]陈磊.高校《外国美术史》公共课程之我见[J].美与时代(中),2017(4):95-96. [4]邱丽君.高校美术学专业外国美术史本科教学方法新探[J].艺术教育,2012(7):128-129.
作者单位: 怀化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