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观念与特点之比较
作者:王 静
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23期
摘要:中西绘画有着各自纷繁多样的发展轨迹,虽然他们走过了一些相同或相近的道路,中途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色彩观念系统与形式法则,本文以中国和欧洲绘画加以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找到中西绘画色彩在历史长河中的共同点,确定他们的分歧标志,更为重要的是辨析中西绘画色彩相互借鉴、交叉、融合的痕迹。 关键词:中国绘画欧洲绘画
在世界美术史中,绘画发达并且影响较大的有古希腊、古罗马、印度、中国等几个绘画体系。希腊罗马汲取了埃及、两河流域的营养,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绘画传统,影响了整个欧洲与美洲;中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美术的养分,形成了独具风采的绘画传统,影响了日本、朝鲜、东南亚,成为东方美术的代表。
中西绘画对比分析的着眼点,可以是审美观念的不同演变(其中包括着复杂的哲学思想与社会认为因素);可以是自然观的转化分异(以科学的研究与实验作为基础);又可以是材料与技法变革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色彩表达的物质依存关系)。
就原始绘画而论,中西色彩的运用样式与手法之间可以说不存在本质的差别。这是因为人类文化在原始时期是一个未分化的整体,各种文化如图腾、装饰绘画的创作冲动、象征意蕴、亲缘情感、色彩选择等等是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在原始社会结束到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之间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大量的作品完全可以说明,中西绘画的色彩仍未彻底分道背驰,而是以各自不同的平面性与装饰感存在着某些类似的共同语言与视觉效果。
中国绘画从西汉开始就已经逐渐形成独立的体系,从事绘画的有宫廷画工、文人画家、宗教画家以及一般的民间画工,这四个方面成员以及所从事的相应的绘画门类,随着不同社会需要与文化北京在各个朝代或历史时期中互有兴衰,构成了整个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其中,宫廷画师和文人、士大夫画家的作品,由于受到统治者的赏识和保护,加以他们本身又能撰文著书而比较容易被流传下来,所以逐渐造成了“主流”的印象。在欧洲,从17世纪开始,欧洲各国都先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画家们也逐渐成为社会中独立的一员。如果说,中国画家的社会地位相当程度地取决与其依附统治者的权势;那么欧洲画家们的位置则主要取决于真个社会制度的变革,而逐渐获得了社会承认,相比之下更富有彻底性和独立的存在价值,职业画家就此成了欧洲花坛的主流。这种景况对中西绘画发展无意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欧洲绘画创作从“师法自然、再现自然”起步,最后却走了极端,由具象发展成为抽象。中国画一开始就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型上采取“意象”手法,主要特征是最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而不求绝对的真实与精确。中国画家们向来把画看成是交流思想或者情感的媒介,又多有自娱的性质,因此创作时必须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画不达意用诗文题跋加以补充,以致把单一的绘画形式发展成“诗、书、画”合璧的综合艺术。西方油画则不然,从达.芬奇开始就花了极大的精力把绘画和音乐、诗歌、几何、天文等“自由艺术”作逐一比较,目的在于把绘画确立为一门独门的学科,“是自然的合法的儿子”。这种传统观念知道塞尚仍然为之遵循,塞尚认为:艺术家当防止自己不要倾向于文学的东西,这个倾向常常是画家离开真正道路的根源,这道路就是具体地直接地钻研“,表示出绘画独立于一切艺术的观念。另外,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导致了后来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这一切使西方绘画形成一种个性表现的创作传统,造型上从绝对具象到彻底抽象,这种极端式的反拨现象正好是强调个性的典型反应。
另外,在中西绘画的比较中材料是一个特殊的角色。它是各种色彩存在的唯一外衣,它的发展与变化对各自色彩样式的形成起了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绘画的色彩表达,相当程度上决定于颜料的加工水平。
中国画着色有着许多独特的材料技法特点,除了一般所知的宣纸的渗化、晕透功能外,还有如:胶、矾的运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粘接防渗和隔离色层,使颜色固着而不剥落,又可在绘制过程中与颜色隔层涂而使底色不泛渗,并利用这种功能可以造成一些特殊机理,有人将其比作油画中的调色油。除此之外,墨的作用也是决定性的,它远胜于一般的黑颜色,使运笔不沾、有强韧的凝集附着力,变干后再经水染、覆盖也不会泛色或渗晕,层次很多而表现力极强,使水墨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形成了无数的风格流派。西方绘画色彩就材料而言,最大的改进就是调油,它经过了种种试验后将亚麻仁油、胡桃油作为炼制调油的原料,大大地缩短了油画色的干燥时间。于是,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分层薄涂的透明画法,使色彩表现效果与写实技巧发展到了新的高峰。随着颜料加工的专业化,画布制作的改进以及调色刀的运用,色彩风格也就日益丰富。纵览中西绘画材料与技法的发展关系,中西画家在各自的物质条件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都取得了丰硕的陈国,创造了各自的色彩高峰,可谓是同工异曲。
中西方绘画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各自走出了不同道路。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他们在各种观念知道下进行了各自的探索。但在绘画的总体水平和样式方面,不同体系之间不存在绝对的高低之分。尽管在对待自然对象态度上,在绘画语言的处理上,在色彩的运用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毕竟反复交合过。近代以来,各种绘画体系之间的交流甚至融合逐渐成为色彩艺术发展的普遍趋向。虽然这并不是创新的唯一途径,但确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从马奈、梵高、高更到马蒂斯、克里姆特无不在东方美术色彩中汲取营养,开创了有别与前人的新风格。中国的林凤眠,融合中西艺术的典范。现代画家董希文,在油画作品中汲取了敦煌壁画的色块构成语言,使其绘画色彩呈现出浓郁而含蓄的民族风格与装饰意趣。至于当代画家的中为西用、西为中用就更为普遍,形成了无比丰富的面貌,成为当代整体画风的一大特征,它们的殊途同归正是历史所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洪惠镇
2、 沈叔羊《谈中国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 980年。
3、 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和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
作者单位:河南城建学院规划建筑系艺术设计教研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