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点面结合
哈九中 曹洪雷
遵循原则:1、答案在文章中; 2、观点是作者的; 3、“点面结合”
“点”指的是具体文本,“面”指的是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点面结合”指在组织答案时既要从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出发,恰当地使用鉴赏术语,又要结合具体文本,从实际出发,这样组织的答案就会要点齐全,规范严谨。
一、“点面结合”之修辞篇
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借代、反问、设问等与诗歌一样,不再详叙,另外补充: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了……,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反语:故意说跟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就是反语。肯定性反语,即贬词褒用、反话正说,其修辞意义是:高度赞扬,感情真挚、深厚。否定性反语,即褒词贬用、正话反说,其修辞意义是:表达强烈不满、嘲弄、讽刺或调侃之情。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含蓄幽默,或者幽默辛辣。
二、“点面结合”之技巧篇
1、叙述方式:
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艺术技巧: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也可理解为“侧面描写”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是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4、人称运用:
人称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点面结合”之结构篇
结构指文章的布局谋篇,对文章结构的鉴赏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其常测试的要点及规律是:
1、句段的作用
如果所问的句段、文句在文章的前面,一般要回答: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
2、结尾作用:
如果问文中结尾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
(1)升华感情;
(2)深化主题;
(3)总结上文;
(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4、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那就应写上: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如果用了修辞手法等,还要结合修辞的作用来回答)
在回答有关结构鉴赏题的过程中,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踩分点。
关于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
侧面描写——其他人物的衬托、场景的烘托等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答题步骤及注意点:
步骤:1、读文本,明大意 3、定区域,划信息
2、抓主旨,清结构 4、摘要点,巧整合
注意点:
1、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
3、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看分答点,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点陈述。
4、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语句作答,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
5、一般来说,解答本题的时间可安排为15分钟左右,阅读文本的时间累计占答题时间的一半左右。
实用类文本
一、访 谈
访谈要素:1 、 采访 2 、 答问 3 、 探究
1.采访要素的把握
明确采访目的:
弄清楚要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哪些方面材料,通过采访要解决什么问题(即中心)。
把握采访者采访的问题:
采访者提了几个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分为哪几个方面,主要问题是什么。
提问方式,即采访者是怎样提问的:
提问类型:一种:开放型。 另一种:封闭型。
用开放型问题了解一般情况,用封闭型问题了解具体情况。
采访者的提问方式
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对比:有时侯,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2.答问要素的把握
首先,是否就采访者的提问作出了有效的回答,回答得是否清楚、明白。
其次,答问者的回答解决了哪些问题,答问者就访问者所提出的问题,发表了怎样的看法,其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阅读者要能归纳概括答问者的主要观点。
第三,答问者回答的问题,观点是否明确、条理是否清楚、材料是否充实、语言是否流畅。
第四,答问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及其人生观、价值观对读者或听众的教育意义或启示。
3.启迪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通过阅读,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和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应对策略
1.尊重文本。
阅读中的探究性试题,试题答案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胡说,尊重文本自身的规定性是个性化解读的前提。
2.恰当表达。
一是抓住文中关键词; 二是理清思路,想好作答; 三是要有观点有分析,要言之成理; 四是不过份追求文采。
试题举例:
1.采访者的采访目的是什么?围绕这一目的,记者设计了三组问题,这三组问题各是围绕什么内容来设计的?请简要概括。
2.这次采访是在杨利伟凯旋两个多月以后进行的,试以其中的第二个采访片段为例,分析记者的提问艺术。
第二个采访片段围绕超人的心理素质来设计问题。记者巧妙的提出第二个问题,用首飞前的一个细节——起飞的早晨唤醒起床叫了两次——来引出问题,具体而巧妙。第五问,先用细节引入,再援引国外的事实,避免了直接提问的唐突,问题提得入情入理。
3.答问、应对体现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修养和个性特点。杨利伟的答问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回答体现了杨利伟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杨利伟的答问语言简练、朴素、准确、明晰,体现出一个从事高科技工作的航天员优秀的专业素养。
体现了杨利伟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善于倾听,准确把握问题信息。作为在太空上接受指令的航天员,杨利伟具有准确把握口语信息的专业能力,他的所有回答都直接指向问题的落点,没有答非所问,没有遗漏信息,没有旁逸斜出。
二是准确作答,传递信息简洁明晰。
三是得体应对,语言分寸把握有度。如对第一组第三问的回答,先扣紧“会对青少年产生怎样的影响”的问题落点,用“会激励很多青少年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激发他们对于航天事业的浓厚兴趣”作答,再从相互影响的角度补充一句,语言得体,风格谦和。再如,对第二组第一问的回答,既得体地回答了问题,又回避了自我评价的负面影响,体现了谦虚谨慎的个性特点。
通 讯
通讯的体裁特点
通讯是一种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典型人物、有意义的事件和新鲜经验等进行具体形象地报道,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新风貌的新闻体裁。
通讯的阅读要点:
(一)从描写中分析形象
通讯中常用描写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常见的描写有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和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无论哪种描写都起着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阅读时充分注意这一点,对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深刻地理解作品主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从抒情中体味情感
通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在对人物事件的记述中自然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当写到感人之处,作者还常常情不自禁地直接抒发感情,用以表达自己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增加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通讯中不仅常用直接抒情法,还常用间接抒情法,即寓情于事,寓情于景,通过对人对事物的描写,让感情自然流露出来。阅读间接描写,要结合语言环境和描写内容去体味作者的爱憎褒贬。
(三)从议论中把握主旨
阅读通讯中的议论,可以从中了解作者旗帜鲜明的态度,认识人物的形象和事件的意义,抓住贯穿全篇的思想主线,掌握全文的主旨。
(四)从标题中了解内容
通讯的标题和小标题,大都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基本内容。重视对标题的阅读,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全篇所反映的主要事实和主题思想。
如:从苦难中崛起的歌唱家
——记关牧村
这篇文章的正副标题,点明了所写人物、人物身份和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这一标题的阅读,我们就可了解到这是一篇以反映人物“崛起”的艰辛历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再如:与祖国的文明共命运
这个标题虽未提及人物或事件,但它揭示了文章所写内容的实质意义,从这个标题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把握住全篇的主旨。
有的通讯还有小标题,小标题对它所属的那一部分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往往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说明全篇的主题思想,或揭示那部分的要旨、概括那部分的内容。所以,对小标题认真阅读,也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心。
题型示例
智者如炬,仁者如山——忆费孝通先生
1. “智者如炬、仁者如山”是什么意思?作者这样评价费孝通先生的依据是什么?
“智者如炬、仁者如山”的意思是,费孝通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作为一个“智者”就像火炬一样照亮着后辈前进的方向;费孝通先生一生育人无数,作为一个“仁者”,其仁厚的胸怀和崇高的道德就像一座高山一样让人景仰。作者这样评价的依据一是先生在社会学研究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和学术上的泰斗地位;二是先生的平易近人,对后学的有求必应,在学识上、人格上的巨大魅力。
探究题答题方略
“有观点,有分析”
探究题突出选择,选择产生观点,考生必须形成和确立自己的观点,但选择不是随便选择,选择应该是符合常理和符合自己的选择。
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等。
1.观点+文本
如:文章中大树的形象,有人认为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也有人认为是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象征,还
有人认为是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衰竭的象征,你同意哪一种理解?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1:我认为老树象征着现代化进程中大机器工业文明对传统文明的紧逼与破坏。“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米一千米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大树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阻碍,终于被屠杀,“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这是古朴原始的传统文化的最终命运: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分崩离析,最终被遗忘。
答案示例2:我认为老树是大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象征。炎热的夏日,它为行人布施浓阴和清凉;在雨天,它给行人带来从容,它为鸟儿造就歌唱筑巢的天堂,让孩子们和情侣有各自惬意的场所。大树阴护了众人,为人和动物提供了种种方便,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老树的和睦相安,即表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都充分说明,老树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观点+事例
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答案示例:我认为通才比专才更有利于人们打开视野,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将事情做得更好。中国历史上的苏轼就是一个典型,既通书法绘画,又晓诗词文赋,是一个艺术通才,他打破了艺术界限,互相借鉴技巧,创作出许多后人难以匹及的艺术佳作。
3.观点+事实和分析(夹叙夹议)+文本
洪战辉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的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社会却给予很高的评价,成为“感动中国人物”。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我觉得洪战辉以普通人的身份作了生活中人人能做但不愿意做的普通事情。这充分反映了洪战辉高尚精神和优秀品质,比如捡军训服和鞋子捐献给贫困农村、助人为乐、坚持锻炼练双节棍,但是
这样一些普通的事情,却获得很高的社会评价,还“感动中国”,这又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毛病和缺陷,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小学高年级学生做做饭就被大肆吹捧,健全的中学生让座给老人就被通报表扬,这样一些普通人应该做的普通事情极力宣传,恰恰说明了社会的不足,我们应该保持清醒。
小结:
探究题重在分析,分析过程展示探究性,但分析不是任意发挥,分析应该是扣紧依据和观点的分析,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分析逻辑严密,能够自圆其说。
一般来说,分析过程有一个基本格式:观点句+文本(事例、理论)句+分析融合(依据、观点)句+总结句。考生根据这个基本格式,融会贯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可能写出一个较好的答案。
人物传记
突破方法:
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
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
传记的种类:1、自传:自述生平的文章。 2、评传: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思想、生活和贡献的文章,所写对象大多是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著名人物。 3、回忆录:
传记的特点:1、真实性。文学性传记也要达到艺术真实。(史学性和文学性两种,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2、概括性和典型性。(人物及人物事迹要有选择)3、通俗性。
考点解读:1、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
2、在阅读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能够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与判断;
3、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能正确认识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各种关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传记题型分析: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
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
3、理解句子的含意。
4、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5、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疑难突破:1、要对人物事迹进行概括;2、分析人物精神形成的原因;3、自己受人物怎样的启迪;4、对人生的看法的个性化解读;5、人物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关系等。
方法点拨:
一、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赏析内容:
1、分析文学形象的特点:性格、精神、思想。
2、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手段。
3、理解文学形象的意义。
4、阐述从文学形象中得到的启迪。
二、塑造形象常用的方法:
1、通过各种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2、对比法、衬托法。
3、方法有:矛盾冲突、典型的材料(事件)、巧妙的构思等。
秋风宝剑孤臣泪
——缅怀李鸿章
(一)
是书生,是宰相,亦是将军,担时势强加之千秋罪过;
是罪人,是权要,亦是功臣,愿后人还我公一世勋名。
很早就想写一点纪念他的文章。凭着自己对历史不甚详悉的那一点知识,稍稍缅怀一下这位百数年前闻名天下的大臣。
李鸿章数次议和,臭名满天下,读书人身命可以瓦碎,名节二字,岂能亵渎?既然如此,索性臭到底,让你既是个卖国误主的权奸,又是个贪墨私己的污吏。
那么中国的割地赔款开埠通商屈辱议和,这一桩桩,一件件,究竟是谁的错?没有握有实权的慈禧的允许,他敢签订这个那个合约吗?没有朝廷的逼迫,他愿意去异国他乡受人凌辱地议和吗?然而,只能是李鸿章的错。不然,何至于百年来生前死后都受人唾骂?台湾抗议割台的檄文中,割台卖国的第一个祸首就是他李鸿章。他能说这是奉旨行事么?他什么都不能说,只能沉默。他不敢也不能把这罪过归咎到圣明的皇太后头上。那是代表着中国的无上尊贵,做臣子的,要尽到本分。
他为什么一味的主和,一味的避战?不要说百年前的中国,就是百年后的中国,有十足把握与美国日本等国一较高下么?百年前的中国,百年前的朝廷,百年前的军队,百年前的大臣,百年前的内忧外患,百年前的国势民心,百年前的李鸿章能做到的也许只有“求和”二字。中国不避战,难道还自开战端?你不同人家打仗,人家还借口这个小事那个小事给你大嘴巴子,让你赔礼道歉,拿银子开港口,你还硬追着人家要仗打?看看,清王朝与外国进行的战争有哪一次占了便宜?左宗棠倒是收复了西北,但是人家俄罗斯吃亏了么?百多年前,中国要做的积聚,还远远没有到中国能主动出击的时候啊。
(二)
106年前(1900年)北京。一位年近八十的衰朽老人,从遥远而安全的两广,日夜兼程到达了北京。而且是,一个人。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了解,当李鸿章孤独地站在北上的船头遥望着烽烟滚滚的京阙,是不
是已经预感到了这也许是一条不归的议和路。
一座破烂的孤城,满处凶狠的敌兵。上有天命汲汲,外有舆情汹汹。李鸿章住在了贤良寺。门外的守卫,是持枪荷弹的外国人。这等同监禁的侮辱,他忍了。对李鸿章来说,这种羞辱难道比得过当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外臣民的唾骂么?《马关条约》里沾着他自己的血。正是刺客射入他脸颊的那颗子弹,削弱了日本人在谈判桌上的无耻和贪婪。不然,何止一个台湾,何止两万万白银?5年后,在大清国又一次的危难之时,他又被任命为“议和全权大臣”。这仿佛给人们一种错觉——李鸿章平生别无所长,只会议和这一桩。各国公使轮番讹诈欺辱,合约简直是虎狼血口。李鸿章要一条条的辩驳,一条条的力争。为了给大清国省下几两银子,救得几个官员,保全几寸疆土,留住几分颜面,李鸿章吐血了。 也许是累的,毕竟一生的进退与沉浮; 也许是苦的,毕竟一生的颠簸与荣辱。 早在马关遇刺之时,他就因为失血过多而造成了时常眩晕的顽疾,又因为奉命北上议和,路上中了暑气,罹患泄泻,元气大伤。在北京日日周旋联军左右,百计求全,遂致旧疾复发,至于沉疴难治。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十九日,李鸿章第一次喀血,吐了碗余。不久,因为经常吐血,医药无效,李鸿章病逝。没能看到他心心念念的两宫回銮,没能看到他日夜忧思的大清中兴。 临死之前,身边还站着逼他签字的公使。 李鸿章死后,那些公使们不知道是出于敬还是愧,“闻其薨,咸
集吊唁”,从此再没有人能在谈判桌上象李鸿章那样有分量了。
(三)
最后值得猜测的是,朝廷给予李鸿章的谥号——文忠。有清一代,文臣谥号最尊荣者为“文正”,终清国祚,得此谥号者寥寥。终满清296年得此谥者唯8人,曾国藩即是其一。李鸿章之功,未必不敌其师。恐怕是当年议谥之时,主事人心知肚明,鸿章难得“正”字,却不失“忠”字。“忠”字是臣子谥谱中的第一字,而且,“忠”字也许可以稍稍塞闭是非之口——谁谓李鸿章不忠于国,谁谓李鸿章不忠于君,谁谓李鸿章不忠于天下?
条约签定之后,李鸿章没有等到两宫回銮就撒手西去了,临走前他留下了令人凄惨的一首诗:“秋风
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1、文章首段即展示一幅抒写李鸿章的对联,这样写有何作用?
2、历史上的李鸿章因屡次议和,和洋人谈判,签条约而遭时人唾骂不止,留骂名于史书,但作者却认为他是“担时势强加之千秋罪过”,请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3、“一座破烂的孤城,满处凶狠的敌兵”这一段,对李鸿章议和、谈判前后作了详细的描写,由此,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鸿章?
4、作者写这篇传记的目的是“愿后人还我公一世勋名”,相信读了此文,你对李鸿章的印象应该有别于教科书上的李鸿章,你认为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参考答案】1、内容上:介绍了李鸿章的身份、地位及历史对他的评价,以及下文作者要为他正名的内容。结构上:是全文的总纲。2、李鸿章签订合约应该是手握实权的慈禧授意的,而他去议和也是朝廷逼迫的,作为臣子,只能从命,只能代过; 李鸿章的议和,是基于当时中国不利于开战的情势,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使落后的中国在国力积聚还未能达到开战的程度之前,把损失降到最低。 3、(1)忍辱负重。既要忍受外国人如同监禁的侮辱,还要承受国人的唾骂,也要忍受身体被伤害(被子弹射伤)。(2)据理力争。面对虎狼一般的侵略者,他辩驳、力争,尽自己的一切力量维护国家的利益,直至呕心沥血,终至死于任上。4、言之成理即可。(参考:抓住了沉淀在历史中的细节,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于历史人物的看法,并不是单纯地来源于以往的资料纪录。更多的是他自己从各种尘封的往事中搜索找寻,然后溶入进自己的心灵体验。我们可以看到他自己的思考在其中闪烁。)
【答题指要】第1 题,要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从对联本身的内容和全文的关系,一是从作为全文的开头在结构上的作用。第2 题,作者这样讲的理由在文章的第一部分5、6两段可以概括出来 。第3题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里进行概括,一方面忍辱负重,一方面还要为国家的利益据理力争。第4题,是一道开放型题目,但是在作答时也要善于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比如作者善于刻画细节,并在描述历史时融进自己的
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