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教案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第三单元 种子发芽了

【目标】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土壤、水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塑料薄膜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与记录,认识种子的变化,并描述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怎样进行】 (1)认识种子

教师把准备好的花生、凤仙花、黄瓜等植物的种子,以及向日葵等少数果实发放给学生。先请学生辨认、区分什么是果实,什么是种子。然后,聚焦种子,比较它们的颜色、大小和形状。

植物的种子呈现多样化的状态,尤其是果实中的瘦果和颖果极易被误认为是“种子”,应特别注意,不要给学生错误的概念(详见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第24页呈现出了四种植物 “种子”的照片,其中,真正属于种子的只有花生和绿豆;向日葵是瘦果;小米粒既不是果实也不是种子,准确地说只是种子的一部分,因为谷子的果实是颖果,其果皮与种皮完全愈合,不能分离,在碾米的过程中,种子的一部分被碾掉了。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引出要进行实验的内容。 (2)种植种子

包括三个过程:

A材料和工具的准备。B简单的实验设计。教材上设计了两组实验,一组把水作为变量,另一组把温度和光照作为变量,并呈现出了实验提示。C设计实验过程记录表。

种植种子,教材上给出的只是一种实验设计,允许学生把温度、空气、水分等作为其中的一个变量进行不同的实验设计。

保温处理。初春的北方天气窄冷还寒,不是适宜的播种时节,对播下的种子要注意保温。

对种子的要求。选用生长发育期较短的根、茎、叶、花、果实明显的植物,如大豆、凤仙花、西红柿、黄瓜、蝴蝶花等等。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植物的一生”的概念。 (3)整理与交流

这是对种植种子过程的交流。重点应放在“种子是怎样发芽的”上,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其变化过程。

(4)布置课外作业。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每次课结束后都要提醒学生下一步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第一课时 机械是什么

【要点】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杠杆使用原理的研究,体验机械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目标】

(1)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使用杠杆的原理,做好实验记录。 (2)利用杠杆尺的平衡,研究杠杆是否一定省力。

(3)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怎样进行】

(1)猜想与思考活动引入。“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是阿基米德关于杠杆原理研究后的“大话”,它能引起学生的多种猜想。想办法搬运石头和一个人提起两头牛的问题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杠杆的作用在古代就已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在此基础上认识杠杆这个简单机械及三点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大胆猜想与思考:“用上杠杆会怎样呢?”

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机械是什么”一课中“抱起老师”、“提起自己”、“撬开巧克力桶”等活动随机安排,也可以将本环节与第二部分的“能把书抬起来吗?”活动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大胆猜想,充分思考,想出更多的办法。

(2)活动体验,感知杠杆的作用。“能把书抬起来吗?”这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杠杆的作用。它是对上一环节的延伸巩固,也是下一环节的铺垫。自由移动支点后,则会出现杠杆的支点在重点与力点的正中间,此时不省力也不费力;如支点至重点的距离大于支点至力点的距离,此时会出现费力状况。

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每个学生试一试,亲自体验。至于实验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其他的替代。但一定要注意,支点的移动随学生自行实验而进行,教师可以提示“移动支点”,却不可告诉将支点移到某个位置。这个实验,还要求学生记住自己的各种感受,实验后谈出对杠杆是否省力的看法。 (3)实验验证,用实验数据说明杠杆的作用。“杠杆省力吗?”这一活动,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看法,在第二部分体验感知杠杆是否省力的基础上,利用杠杆、钩码这些实验仪器,准确记录杠杆省力与否的实验数据,分析找到杠杆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三种规律。表中的记录再次为学生提供了例证。

教学这一内容时,因学生已有了杠杆平衡的知识作基础,因此文中用“给你提个醒”的方法提示学生:“杠杆平衡时,左边钩码的重量可看作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这一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可以点拨。另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尺本身这个装置的支点是不可以改变的,但为了研究支点距力点与重点的变化,可以移动重物的位置(如右边第三格处移动到左边第四格处)。“小科学家记录本”中的记录表,不仅要求准确记录实验数据,而且加大了一定的难度,即要让学生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自行找出杠杆的规律。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验证。

(4)阅读“阿基米德的大话”。在杠杆原理研究的基础上,理解科学家名言的道理,既可加深对杠杆作用的了解,同时对本文引入名言的猜想做了验证。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阿基米德大话的故事补充完整,把“一只手推动三桅货船”的故事穿插在其中,也可以让学生来讲述完成。

(5)观察思考,拓展交流。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知识与生活的横向联系与迁移。文中例举了钳子和起钉锤撬钉子两个省力杠杆;钓鱼竿钓鱼、裁缝剪刀两个费力杠杆和剪刀这个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查找身体中的杠杆、搜集机器人工作的原理是一项拓展活动,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机械,人体工作、机器工作中都大量运用杠杆的原理。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几种杠杆的不同特点,利用杠杆做一些实际的事情,然后引申到生活中的其它杠杆。关于查找人体中的杠杆,可先安排学生组内活动,让他们在说话或做动作的过程中

查找杠杆,最后交流。

第二课时 我的滑轮

【要点】利用滑轮等简单器材进行滑轮使用原理的研究,体验机械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目标】

(1)利用滑轮、钩码、测力计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使用滑轮的原理,做好并分析实验记录。研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是否省力。

(2)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怎样进行】

(1)在猜想与验证活动中自制滑轮。游戏比赛“自制滑轮提放重物,看谁方法多”,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滑轮,进行比赛。此环节较为重要。文中出示的材料有铁架台、曲别针或废旧的线轴,重物可用钩码也可用玩具或文具替代。在学生提升放下的过程中,找到不同的方法,可能是定滑轮,亦或动滑轮。本环节看似游戏,实则让学生在组装过程中自行认识滑轮,初步体验,与下一环节有机衔接。

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装,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初悟滑轮的作用,切忌一步步带着学生实验。活动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记住自己操作的方法,以便交流和验证活动时的再次利用。 (2)观察认识各种滑轮,猜想使用滑轮的意义。认识各种滑轮是建立在交流活动基础上的,其目的是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文中出示了升旗的滑轮、提重物的两种滑轮,明确了滑轮的含义,引发了学生对滑轮使用的种种猜想。

教学时,可将这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整合在一起,在学生动手组合后进行汇报,汇报方法的同时认识滑轮,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如起重机等处的滑轮。

(3)实验验证,使用滑轮省力吗?。“使用滑轮能否真的省力”的实验验证环节,使学生发现定、动滑轮提升物体在方向与用力等方面的各自特点。进一步训练他们利用滑轮、钩码、测力计等简单器材做简单实验,并做出记录的能力。

教学时,这个环节是重点,学生已经有了杠杆省力规律研究的经验,又学会了使用测力计,因此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自行设计、解决问题,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教学时注意:学生可能只总结出一点点规律,也可能找不到规律,需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对每种情况多实验几次,多记录几次,便于分析和归纳。

(4)拓展活动,滑轮的组合。 拓展活动,安排了定、动滑轮的优点重新组合。绕绳游戏与系鞋带活动分别是定、动滑轮的应用(鞋上的穿带孔就像是动滑轮,当用力拉鞋带时,穿带孔就从鞋的两边向鞋的中间移动)。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体会滑轮的广泛应用,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教学此环节时,滑轮组的组合、绕绳游戏可以分组进行,而系鞋带活动则可单人进行(我们系的鞋带一般是动滑轮的利用,绕绳游戏是滑轮组的应用)。

第七单元、一千个小侦探找青蛙 目标:

让学生阅读并分析一个科学探究活动,从中找到搜集事实与证据的方法,学会有目的、有计划、按一定顺序进行探究活动。 准备:

彩笔,空白纸,青蛙的图片 怎样进行:

1、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先出示青蛙的图片: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它就是人类的朋友,害虫的天敌——青蛙。 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个与青蛙有关的小故事导入。

在我们的朋友——青蛙身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发现了畸形的青蛙,这可怕的灾难是怎样降临到它们身上的呢?有多少青蛙遭受了这样的不幸呢?我们来看课本上的这段采访记录。 2、 阅读采访记录

教师首先提出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一页旁边提出的问题,看谁能找到最准确的答案,用彩笔在答案下面画线,再把它抄在每一页的问题下面。

在读的时候,你自己有什么新的问题?把它记在你的空白纸上。 3、 学生阅读并记录 4、 小组讨论、交流

每小组讨论一下,谁找的答案最准确。说说自己为什么认为是这个答案。

然后互相交换记录自己问题的纸,看谁能解答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的问题,以此开展一项小比赛。 5、 分析本案侦破的线索

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整理,分类后摘录要点(一句话)记在课本99页的横线上。

第一单元 自然法庭的听证会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小动物、动物生存的权利,它们存在的意义和生态平衡的要求。 2、 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利益换位,辨证地、全面地看待科学问题。 3、 简单理解法庭组成的要素。

4、 法庭辩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收集数据资料要准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害虫、益虫的分类,如何区分。

2、 正确理解害虫生存的意义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学会法庭辩论。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你曾经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

1 、认识部分害虫、益虫。

2、 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害虫以及杀死它们的必要性。 3、 正确统计。 重点:

各种动物在自然界生存的权利以及意义 难点

如何认识害虫在自然界中生存的贡献。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 所用参考资料:

中国自然环境百科全书、教参。 课内作业:

填写杀死动物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 公告导入

同学们,在自然界有成千上万的各种动物,我们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大自然赋予它们生命并给予了它们生存的权利,在自然界中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由于我们人类是有思想智慧的特殊高

智能动物,所以很久以来,人类并不遵循自然法则,想当然认为人类有杀死其他动物的特殊权利,并认为把动物分为害虫和益虫。今天我们作为人类已经意识到这将对大自然是一种严重破坏,并且在某些方面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现在我们站在其他动物的立场换位思考一下,成立自然法庭,充分申诉动物的生存权利。通过我们的学习、讨论、辩论,了解我们身边的小动物的整存状况和权利,达到我们同学们今后更加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目的。

二、引导同学们认知我们身边常见的小动物,以及我们定义过的所谓的害虫。 三、同学们讨论到底该不该杀死那些害虫。 四、填写杀死动物的调查表。

第二课时 课题:假如我们是„„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

1、 学会换位思考。

2、 知道收集事实和证据的途径。 3、 认知每一种动物都有益和害。 重点:

了解法庭的组成部分 难点:

正确认识动物的益和害。 教学方法:讨论法 所用参考资料:教参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填写了杀死动物的调查表,同时知道了在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小动物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标准把它们定性为害虫和益虫的。这节课我们着重通过学习我们常见的小动物毛毛虫是如何演化为蝴蝶的循环过程来讨论它的功与过。经过学习应认识到各种动物都没有绝对的害与益。它们在大自然中都有自己生存的意义,为了它们的生存权和保护自然平衡,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换位思考,在杀死动物调查表中充当一种动物,为其收集事实和证据,寻找生存的意义和在大自然中的作用,以证明任何理由都不能作为人类无辜杀死我们的理由借口,下一节课自然法庭听证会将听取各类动物的申诉。 二、如何收集事实和证据。

三、重点讨论各种动物在大自然食物链中的作用。 四、学习和讨论蝴蝶的演化过程。

第三课时 课题:听证会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

1、通过同学们在大自然法庭听证会的申诉,使同学们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认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自然环境中的其他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的情感和态度。 2、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 重点:

各学习小组代表一种动物申诉 难点:

搜集这些小动物有益方面 教学方法:交流 所用参考资料:教参 教学过程:

1、同学们,自然法庭听证会现在开始,各小组把你们充当角色的申诉准备好,由班长充当法官。

2、各小组申诉。 3、教师总结。

第二单元 我们怎样呼吸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二、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四、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①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 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 ③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呼吸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的延伸。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五)作业

第六单元 燃烧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观察到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

2.培养假设或猜想的能力,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或猜想。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及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5、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6、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重点:

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设计验证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方案; 2、让学生认识到蜡烛燃烧会有水的生成。 教学准备:

1、毛线、吸管、布片、木条、蜡烛等常见可燃物。 2、铁盒、火柴、烧杯、集气瓶、清石灰水、湿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是什么?火柴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火柴由擦燃到熄灭,你会看到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仔细观

察!师演示后问: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燃烧。 二.探究

(一)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的情景

1、为了进一步的认识燃烧,我们来进行一些燃烧实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种安全的易燃材料,看看都有什么?

2、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的要求及方法: (1)要注意安全。

(2)实验时用镊子夹住可燃物,分别放在铁盒的上部点燃。 3、教师边说边演示。

4、开始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交流,排除不安全隐患,看看周围有没有易燃物品,并准备好湿毛巾以备灭火使用。) 5、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师予以引导肯定。

师:刚才同学们实验时大家都能积极参与,热情很高,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了哪些燃烧现象? 学生汇报:

注意引导,燃烧现象:火焰、气味、灰烬、烟雾等。

师:变成烟了,变成灰了,还能反过去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吗? (二)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1、师:蜡烛燃烧后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那么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什么呢? 2、学生猜想:二氧化碳、水

3、师:我们怎样来验证,蜡烛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呢?应该怎样实验呢?

4、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教师把实验方案书写或画图在黑板上,每写一种方案都要问:对于这个方案你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吗? 5、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汇报。

同学们刚才实验时,做得都很认真,观察的都很仔细,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选用了哪种方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汇报:注意学生表述完整性。

7、师:蜡烛燃烧除了生成二氧化碳以外是否还生成了水呢?我们就用第x种方案来检验一下。下面各实验小组派一名学生来领取集气瓶进行实验。

8、交流汇报: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蜡烛燃烧除了生成二氧化碳还有水

9、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蜡烛燃烧时,除了我们观察到的火焰、烟雾等现象,还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生成了这些新物质不能恢复到蜡烛原来的样子了,前面燃烧的几种可燃物,燃烧后,也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了,所以,燃烧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继续研究其他不可逆的变化。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燃烧的秘密(板书课题),其实,关于燃烧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怎样让物体燃烧的更旺些,怎样让燃烧的物体熄灭等等,请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别忘了一定要注意安全呀。不了解的物体,不要随便点燃。如果需要实验,一定要有家长或老师陪同。

板书设计:

燃烧的秘密

现象:火焰 气味 灰烬 烟雾 不可逆 生成: 二氧化碳 水 实验方案图

1、…… 2、…… 3、…… 4、……

第四单元 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认知目标:

1、在交流有关太阳的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想法;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搜集及交流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3、初步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拓展性目标:

学生来创作有关太阳的科幻小说或科学童话。 活动准备:

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来研究太阳的奥秘。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关于太阳的知识我们了解多少? 1、说一说:对太阳的认识。 2、交流:对太阳的认识。

3、选代表以各自喜欢的方式向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其他同学做好记录。 小结: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小结。 活动二:

1、提出问题:关于太阳,那么还想知道什么? (1) 把它写在纸条上呈现出来;

(2) 对所有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归类; (3) 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再进行研究。(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为合作小组) 2、制定研究计划

根据所选定的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3、实施探究活动

按照各组的计划进行活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1、考与结论

各小组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2、表达与交流

(1)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做好记录。 (2)用各自擅长的方式进行总结。

(3)提出新的问题:现在我们对太阳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再次进行汇报。

3、对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进行总结交流。 自由活动:

1、提出问题:如何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呢?

让学生自由选择方式,如做手抄报、剪贴报、图片展等。 2、评价:

从我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方法、表达与交流方面学生进行自评。 拓展活动:

学生来创作有关太阳的科幻小说或科学童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