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剖析
学 院: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安全工程0903班 学 号: 0203090306 姓 名: 曹 文
2010年12月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剖析
【摘要】:本文引用“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中的现状调查事实,发现大学生价值观中的不良组分,并结合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西方文化东进等因素分析其形成原因,最后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字】:大学生 现状 价值观 教育
【正文】: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1、价值取向总体健康向上。在政治信念上,21%的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5.1%的学生是入党积极分子,但是也有部分人内心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渺茫的,甚至根本就不相信会有共产主义。70%以上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持的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对于大学里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56.8%的学生选择“很重要”,30.1%的选择“认真对待”,仍有13.1%的学生选择“想学,但精力不够,没能好好学”。在文化观念上,大部分大学生对学者明星化、选秀、炫富热等社会现象有比较理性的认识,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追求随性所欲的应时文化和快餐文化,认同某些庸俗的社会潮流,注重物质享受,拜金主义倾向明显。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健康向上,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国家大事、难事、急事面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奉献精神。
2、价值追求注重个体与集体两兼顾。在价值追求选择上,84.2%的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人生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时”的选择中,79.1%的学生选择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如何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问题上,三分之二的大学生认为应在社会理想中实现个人理想,22.3% 的大学生认为先实现个人理想后再谈社会理想,7.7% 的大学生对社会理想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如何体现个人价值方面,选择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格是否崇高或是否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学生高达67.4%,分别有12.7%、 10.7%、 7.5%、 10.3% 的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体现在权力的大小,社会地位的高低,生活是否舒服、潇洒或金钱的多少。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注重从自我利益出发寻求最大化实现个人价值,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但又注重社会的尊重和回报,也有极少部分大学生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凡事从个人利益出发。
3、价值实现方式趋向务实。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都能独立规划自己的人生。学习上,除专业学习外,他们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外语、电脑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于职业选择,优先考虑“最看重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的大学生占49.2%,另外分别有21.6%和29.2%的学生选择工作环境以及个人收入水平,83.4%的大学生们渴望“凭借自身能力,通过公平竞争”的途径来实现人生目的和理想。在具体职业的选择上,49.7%的学
生首选国家公务员,其次是读研、继续深造、教师、外企、金融机构、国企、自由职业和演艺界。在工作地区的选择上,61.5%的学生选择“中小城市”。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教育非常缺乏,尽管多数家长在主观上也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但出于对子女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眼前利益的维护,往往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又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在价值观教育上倾向于个人本位和“金钱”本位,这种倾向从小就直接影响了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学校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体系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已逐步建立新的工作体系,但是还不完善,不健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依然存在,如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学校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上过度强调认知、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把价值观教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炼过程,把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分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社会因素
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 加之社会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观念,对改革开放和国家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在彷徨与苦闷的思考中他们转向崇尚自我,走进自我迷宫,主体意识也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得失,注重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倾向明显。
(四)西方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如同一柄“双刃剑”,各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也迅速地在全球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在消遣和娱乐的幌子下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向人们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趁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
(五)自身因素
当前大学生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这样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
三、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建议
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首先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突破,一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二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不好,但只要善于总结,举一反三,认识规律,就可以变坏事为好事,把工作做得更好。其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要追求幸福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再者是要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基于以上现状及缘由的分析,笔者归纳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军政训练、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类网站要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对高校周围的文化、娱乐、商业活动的管理,坚决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事件,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三)优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使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创造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并从而体验到自己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教育影响转化为大学生内在价值观的基础。要加强实践的环节,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学生承担一定的社会任务,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在社会动态的发展中寻找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点,比如义工之类的。其次,
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在外化为行为和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他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思想道德规范与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他人行为的需要。最后,大学生要身体力行,从实践体验中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飞跃。
四、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存在的负面现象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逐步克服的,这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和共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提高认识能力,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正确导向意义重大。我们要面对现实,审时度势,把握未来,迎接挑战,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无愧于时代的正确的价值观,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卫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3]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4]生价值观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5]郭中然.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理性思考[J].教书育人,2003(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