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震撼》读后感
纵观全书,找不到几个“中国震撼”这个词组,但读完此书却真正地震撼了我的思想,我的信心。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像这样通俗、坦诚、全面、真情、贴近大众又具有深度的著作,实在是凤毛麟角。我深深地被张维为先生的爱国纯情所感动。这些源于他本人走访过100多个国家,对许多国家做过十分深入的研究。曾经有评论者认为《中国震撼》的某些观点有些“俗”,实际上,那些“高论”和张先生的“俗论”相比,唯一的差别就是,“高论”在高阁上再挂上十年也是和者盖寡,而张先生的“俗论”却能产生震撼。简言之,《中国震撼》一书,以清醒的自信,确凿的事实,较强的逻辑,亲和的解读,展示了一位长期在发达国家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者的心声。
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是本书的一大优势,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在本书中,我们看到的则是许许多多新鲜可读的材料。作者大量引用了国内外的新闻评论报道,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包括作者本人的实地考察思考,同时又加以理论上的提炼和分析,使人感觉到事实确凿无疑,分析鞭辟入里,结论合情合理。尽管书中没有直接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读完全书,还是能够强烈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发展模式具有显著的特色和优势。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至理名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为80年代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作者走访了106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大量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作者强调中国的“实事求是”是中国模式的核心。实事求是就是把理论和他人的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试验,由点到面的逐步推广,使中国免于走入其他四种模式的误区。正是由于作者的广泛调查,才能理直气壮地舌战群欧学者,使他们无言以对。
这篇文章中,首节的“不再误读自己”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中国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比如,有人说,中国腐败问题这么严重,怎么能算崛起?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他讲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情况后,又以亲身的经历写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无论从研究腐败问题最权威的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的历年报告来看,还是从我自己的实地观察来看,与中国可比较的(如人口在5000万以上)发展中国家和过渡经济国家腐败程度都高于中国,又比如,有人说,中国的房价那么贵,大学毕业生根本买不起房子,甚至连婚房都没有,这能算国家崛起吗?他写道:“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达到这种水平。电视连续剧《蜗居》引来无数国人对房价高涨的感叹,其中女主人公有句台词:‘咱俩加在一起,都快70岁了,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这种话在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没人敢说。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36%,35岁前就拥有自己的房子对绝大多数瑞士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发达国家大多数民众都是在租来的房子里结婚的。”对于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作者也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分析,告诉我们这既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解决的普遍矛盾。与我们惯常思维不同的是,作者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沉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
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书中客观的指出,虽然今天中国还有人认为只有建立与西方同样的政体才算建立了现代国家,但这些人的观点在中国已被边缘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和国家的认同从来也没像今天这么强烈,中国现代国家的体制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
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与作者一起产生了共鸣及思考。作者指出:我们不能老是用“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借口,来原谅自己的不足。如何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中国的真实发展水平并预测中国的未来呢?由此作者引出了关于两大板块的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准发达国家”板块和“新兴经济体”板块。这两大板块之间形成了高度互补的良性互动。前者包括整个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和京津唐都市圈,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城市群,也包括一些内地城市。这个板块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在人均预期寿命、基础设施水平、商业繁荣程度和生活方便程度等方面,均已达到或者超过发达国家及其城市。而中国的多数欠发达地区均呈现为充满活力和优势的一个超大型的新兴经济体。这一描述很有新意,因为从区域角度划分与西方学者惯于从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角度来划分的“二元经济结构”有所不同。通过这样的划分,我们发达板块的参照标准应该是发达国家的水平,这能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创新,最终做得比发达国家更好;同样我们的“新兴经济体”板块,也应该找到自己的参照系,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地取得新的进步,达到新的高度。
总结起来,我认为通读《中国震撼》以后,使我真正体会到了作者这种读书与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态度。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给出了足以震撼国人的信心。国人从近现代历史课本中学到的是太多的无奈和屈辱,从清朝开始的闭关锁国后遭受接连不断的战火摧残到中国建国后依然受到的鄙夷深深影响着国民的自尊心。中国人历来就有的崇洋媚外的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国人的自信心。
此书首先从与各个国家的对比中分析时下中国的强大和繁荣,中国并不比一直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诸西方国家差到哪里去。中国的上海、北京在城市建设等方面足以和纽约一争高低。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中国被西方国家欺辱的时候,但当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后,来过中国的很多西方人士均表达出对中国的赞美之意。当下,中国也渐渐体现出世界脊梁的角色。在美欧各国遭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未能从阴影中走出之时,中国早已依靠着自己的强大带领着世界经济迈向恢复之路。当美国用“美元”这一全球性金融工具作为挡箭牌来保护自己的经济时,中国已经用自己的力量援助那些濒危的政治经济体。中国,很强大,只是国人很少看到这一面,正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
现在的中国,足以震撼诸多西方国家,足以震撼诸多经济政治联合体,足以震撼世界。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强大也在深深震撼着每一个炎黄子孙,无论身处何方,心都在为这样一个强大的祖国而自豪。这样的强大,源自于中国迈出了一条立足于人民之根本的发展之路,踏出了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路。
无本之木不能永生,无源之水无法长流,离开本国特色,抛弃本国传统,完全靠“舶来主义”,必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作者在书中写到:“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也飞不到鹰那么高。”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虽然暂时在一些方面没有别人做得好,但是别的国家很难达到中国将来达到的高度。我们不用照搬其他任何模式,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全方位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更大成就,中华民族必将不断震撼全世界。
瑞洪公司:马秀珍
2012-10-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