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王戎,晋朝人,“_________”之一,自幼聪慧。
[2]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释义。(填序号)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
A.zhé B.shé C.zhē
[3]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释义。(填序号)
诸儿竞走取之( )
A.争着走过去。 B.争着跑过去。
1 / 16
[4]王戎不动是因为“_____________”,从词语“_________”可以知道他说的是对的。
[5]王戎与诸小儿相比哪个不是他的过人之处?( )
A.仔细观察,不盲从。 B.善于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C.认真思考。 D.先人后己,懂得谦让。
2. 文言文阅读。
宋濂嗜学
宋濂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古今异义。
(1)“走送之”中的“走”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__________。
(2)“余幼时即嗜学”中的“余”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__________。
[2]“余幼时即嗜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 16
[3]找出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句子,用“ ”画出来。
[4]这个故事是怎样描述宋濂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与欣赏。
望梅止渴①
魏式②行役③,失汲道④,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⑤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⑥,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假诵》。②魏武:即曹操。③行役:带有任务而出外跋涉,这里指带部队行军。④汲道:取水的途径。⑤饶:多,丰富。⑥出水:流出唾液。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失汲道:_________
②军皆渴: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3 /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曹操想出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
A.画蛇添足 B.画饼充饥 C.望眼欲穿 D.叶公好龙
4. 小古文阅读。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ò):停止。③諠(xuān):忘记。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
4 / 16
其母方织(______) A.正在 B.方向 C.相当
以此戒之(______) A.命令 B.告诫 C.戒备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词语
尝:_______________ 竞走: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主要讲了王戎在其他孩子争着去摘路边的李子时不
5 / 16
为所动,并推断李子必苦的故事。
B.读文言文,要注意音节的变化,适当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儿竞走/取之,唯/成不动”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
C.看到路边李树果实累累,诸小儿“竞走取之”,而王戎“不动”,两相对比并结合王戎的回答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3]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小古文阅读,完成小题。
郑人买履(lǚ)
郑人有欲买履①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②。至之③市,而忘操④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⑤归取之。及⑥反,市罢,遂⑦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⑧信度,无⑨自信也。”
注释:
6 / 16
①履:鞋。②坐:同“座”,座位。③之:到……去。④操:拿,携带。⑤反:同“返”,返回。⑥及:到,等到。⑦遂:终于。⑧宁:宁可。⑨无:不。
[1]给下面的“度”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A.指量好的尺码。 B.量长短。
(1)“先自度其足”中“度”意思是(__________)
(2)“吾忘持度”中“度”意思是(__________)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写写下面这句话的大概意思。
原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大胆的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王育苦学
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③,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
7 / 16
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
(选文有删改)
(注)①豕(shi):猪。②鬻(yù):卖。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育常有暇拾薪(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B.闻而嘉之(用鼻子嗅)
C.育遂博通经史(于是,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育的“苦学”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上。
[4]郭子敬赞赏王育是因为( )
A.王育是个孤儿,家里很贫穷,小小年纪就给人放牧。
B.王育收集柴草,用卖柴草的钱,请人帮他抄书。
8 / 16
C.王育丢了牲畜,想卖身偿还雇主的损失。
8. 文言文阅读。
松
松,大树也。叶状如针。性耐寒,虽至冬日,其色长青。干长而巨,可以造桥,可以造屋。[注释]①至:到。
[1]“虽至冬日”中“冬日”的意思是( )
A.冬天的一天 B.冬天 C.像冬天的日子。 D.寒冷的天气。
[2]对“松,大树也”这句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树,是大树。 B.松树是一种高大的树术。
C.松树是可以长成大树的。 D.这棵大树是松树。
[3]想一想,写一写。
干长而巨,可以造桥,可以造屋,还可以(________),可以(________)。
9. 古诗文阅读。
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9 / 16
曰:“ ,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在横线上把古文补充完整。
[2]你认为要向王戎学习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文段二)许衡尝署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选自《元史·许衡传》)
[1]补充(文段一)中的空白句,联系上下文,写出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雅量,指为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淡定的气度、优雅的涵养。《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则故事为什么会编入《世说新语》“雅量”这一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面对路旁有果的果树,王戎和许衡的言行有同有异,你更赞赏谁?写出理
10 / 16
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李子,各小孩______,只有王戎_________。
[2]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 ,故为精卫, ,以堙于东海。
11 / 16
[1]回忆课文,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炎帝之少女___________________ 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故事排列图画顺序(标序号),理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完成填空。
(______) (______) (______)
本文主要讲述了炎帝的________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叼着________投入海中,一心要把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精卫________的精神。
[4]下面的哪个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和精卫有相同的精神?( )
A.愚公移山 B.后羿射日 C.嫦娥奔月 D.八仙过海
[5]如果你们班要开“中国神话故事”读书交流会,你会推荐什么故事?注意把理由说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 16
12. 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①之市,而忘操②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③。”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至:等到,直到。 ②操:拿、持。 ③度(dù):量好的尺码。
[1]解释下面的字。
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_______ 履:_______ 者: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
(1)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归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 16
(5)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丢三落四。
B.做事要有时间观念,否则就会像郑国人一样失望而归。
C.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办法。
D.要坚持原则,才能把事情做好。
13.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勿 贪 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握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14 / 16
A.儿/伸手/入瓶 B.儿伸/手入瓶 C.儿伸手/入瓶
[2]“拳不能出”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瓶口太小 B.取之握满 C.手痛心急
[3]选出与“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启示相近的事例( A.我跟同桌说了许多好话,终于吃到他的一点点美食。
B.吃东西时,奶奶对我说,少食滋味好,多食滋味少。
C.妈妈给我报了好多个课外班,想让我得到全面培养。
D.我坚持练了四年的书法,在全区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14.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1]将课文补充完整。
[2]下列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5 / 16
,以堙于东海。)
)
A.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后身亡。
B.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C.女娃去东海游玩,再也没有回来。
[3]这篇课文表现了女娃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精卫填海”属于神话故事,我还能写出来个神话故事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
16 /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