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0680465 U(45)授权公告日 2020.06.05
(21)申请号 201921204186.7(22)申请日 2019.07.29
(73)专利权人 中国铁路总公司
地址 100844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0号 专利权人 宝鸡保德利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
司(72)发明人 罗健 邓洪 范海江 古晓东
黄婷 韩凌青 李永生 陈伟 闫军芳 田甜 张慧洁 (74)专利代理机构 宝鸡市新发明专利事务所
61106
代理人 马天顺(51)Int.Cl.
B60M 1/22(2006.01)B60M 1/24(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6页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CN 210680465 U(54)实用新型名称
无螺栓锻造型整体吊弦(57)摘要
一种无螺栓锻造型整体吊弦,包括接触线吊弦线夹、承力索吊弦线夹、压接环、载流线及吊弦线,所述接触线吊弦线夹、承力索吊弦线夹均由主、副夹板及销轴构成;所述主、副夹板均呈“L”型台阶结构,其上部顺线路方向制有销轴孔,内侧上部具有斜面、下部具有与接触线或承力索匹配的夹口;所述主、副夹板相对设置,销轴的一端过盈插装在主夹板上的销轴孔中,副夹板通过其上的销轴孔间隙套装在销轴的另一端,并使所述斜面贴合;将副夹板沿销轴推入主夹板,使二者前后端面平齐,所述斜面完全贴合后,通过所述夹口将接触线或承力索夹紧。本实用新型主、副夹板之间采用销轴偏心锚接的形式连接,整体组件数量少,安装可视性高,安装方便,安全可靠。
CN 210680465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无螺栓锻造型整体吊弦,包括接触线吊弦线夹(1)、承力索吊弦线夹(2)、压接环(3)、载流线(4)及吊弦线(5),其特征是:所述接触线吊弦线夹(1)、承力索吊弦线夹(2)均由主夹板(6)和副夹板(7)及销轴(8)构成;
所述主夹板(6)呈倒“L”型台阶结构,其后半部具有向上的第一凸台(6-1),前半部具有第一台阶(6-2),内侧下部具有与接触线(9)或承力索(10)匹配的第一夹口(6-3);所述第一凸台(6-1)上制有顺线路方向的第一销轴孔(6-4),所述第一凸台(6-1)向上延伸有第一弧形吊耳(6-5),且第一弧形吊耳(6-5)内侧具有顺线路方向倾斜的第一斜面(6-6);所述第一凸台(6-1)内侧下方具有第一平台(6-7);
所述副夹板(7)呈反“L”型台阶结构,其前半部具有向上的第二凸台(7-1),后半部具有第二台阶(7-2),内侧下部具有与接触线(9)或承力索(10)匹配的第二夹口(7-3);所述第二凸台(7-1)上顺线路方向制有第二销轴孔(7-4),所述第二凸台(7-1)向上延伸有第二弧形吊耳(7-5),且第二弧形吊耳(7-5)内侧具有顺线路方向倾斜的第二斜面(7-6);所述第一斜面(6-6)与第二斜面(7-6)的倾斜角度一致;所述第二凸台(7-1)内侧下方具有第二平台(7-7);
所述主夹板(6)与副夹板(7)相对设置,所述销轴(8)的一端过盈插装在第一销轴孔(6-4)中,所述副夹板(7)通过其上的第二销轴孔(7-4)间隙套装在第一销轴(8)的另一端,并使第一斜面(6-6)与第二斜面(7-6)贴合,第一平台(6-7)位于第二台阶(7-2)上,第二平台(7-7)位于第一台阶(6-2)上;将副夹板(7)沿第一销轴(8)推入,使副夹板(7)与主夹板(6)的前后端面平齐,第一斜面(6-6)与第二斜面(7-6)完全贴合后,第一销轴孔(6-4)、第二销轴孔(7-4)的中心分别位于接触线(9)或承力索(10)中心的两侧,通过第一夹口(6-3)、第二夹口(7-3)将接触线(9)或承力索(10)夹紧;与此同时,第一弧形吊耳(6-5)与第二弧形吊耳(7-5)围合成一个吊环结构(11);
所述压接环(3)与吊弦线(5)的两端压接后分别套入上下吊环结构(11)形成环对环铰接连接;载流线(4)的一端与压接环(3)压接,另一端与主夹板(6)压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螺栓锻造型整体吊弦,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斜面(6-6)与第二斜面(7-6)上均具有竖向锥形半圆槽(12),且第一斜面(6-6)与第二斜面(7-6)完全贴合后,所述竖向锥形半圆槽(12)中插装有锥形平行销(13),限制主夹板(6)和副夹板(7)相互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螺栓锻造型整体吊弦,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凸台(6-1)上顺线路方向制有第一通孔(6-8),沿垂直于第一通孔(6-8)方向制有第一沉孔(6-9),且第一通孔(6-8)位于第一销轴孔(6-4)的上方;所述压接环(3)的一端具有圆环(3-1),中部制有第二通孔(3-2)、第二沉孔(3-3),且第二沉孔(3-3)垂直于第二通孔(3-2),另一端具有压接管(3-4);所述载流线(4) 的一端穿入第一通孔(6-8)后通过第一沉孔(6-9)与主夹板(6)压接,另一端穿入第二通孔(3-2)后通过第二沉孔(3-3)与压接环(3)的中部压接;所述吊弦线(5)的两端分别穿入压接管(3-4)中并与压接管(3-4)压接固定,所述圆环(3-1)套入吊环结构(11)形成环对环铰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螺栓锻造型整体吊弦,其特征是:所述主夹板(6)和副夹板(7)及压接环(3)均为铜合金锻造成型。
2
CN 210680465 U
说 明 书无螺栓锻造型整体吊弦
1/4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架设器材,具体涉及一种无螺栓锻造型整体吊弦。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统中使用的整体吊弦从加工工艺及连接方式上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线夹本体采用锻造、冲压工艺加工而成,并通过螺栓连接后夹紧线索的螺栓式结构,第二种是线夹本体采用铸造工艺加工而成,线夹本体上设有楔形加紧机构,无需螺栓即可夹紧线索的无螺栓式结构。螺栓式吊弦线夹现场安装时,受人员操作水平的影响较大,紧固力矩较大时对线夹本体造成伤害;紧固力矩过小,经过长期使用,螺栓松脱,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也存在安装复杂等缺点。铸造成型的无螺栓式吊弦线夹现场安装使用简单,但采用铜合金铸造的方式成型,易产生晶粒粗大、气孔、缩松等铸造缺陷,产品的成品率低,需要探伤,生产成本高;而且由于已有铸造成型的无螺栓式吊弦线夹由于其结构和工作原理的限制,无法采用锻造工艺生产,因此具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设计一种无螺栓锻造型整体吊弦, 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无螺栓锻造型整体吊弦,包括接触线吊弦线夹、承力索吊弦线夹、压接环、载流线及吊弦线,所述接触线吊弦线夹、承力索吊弦线夹均由主夹板和副夹板及销轴构成;[0005]所述主夹板呈倒“L”型台阶结构,其后半部具有向上的第一凸台,前半部具有第一台阶,内侧下部具有与接触线或承力索匹配的第一夹口;所述第一凸台上制有顺线路方向的第一销轴孔,所述第一凸台向上延伸有第一弧形吊耳,且第一弧形吊耳内侧具有顺线路方向倾斜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凸台内侧下方具有第一平台;[0006]所述副夹板呈反“L”型台阶结构,其前半部具有向上的第二凸台,后半部具有第二台阶,内侧下部具有与接触线或承力索匹配的第二夹口;所述第二凸台上顺线路方向制有第二销轴孔,所述第二凸台向上延伸有第二弧形吊耳,且第二弧形吊耳内侧具有顺线路方向倾斜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倾斜角度一致;所述第二凸台内侧下方具有第二平台;
[0007]所述主夹板与副夹板相对设置,所述销轴的一端过盈插装在第一销轴孔中,所述副夹板通过其上的第二销轴孔间隙套装在第一销轴的另一端,并使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贴合,第一平台位于第二台阶上,第二平台位于第一台阶上;将副夹板沿第一销轴推入,使副夹板与主夹板的前后端面平齐,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完全贴合后,第一销轴孔、第二销轴孔的中心分别位于接触线或承力索中心的两侧,通过第一夹口、第二夹口将接触线或承力索夹紧;与此同时,第一弧形吊耳与第二弧形吊耳围合成一个吊环结构;
3
CN 210680465 U[0008]
说 明 书
2/4页
所述压接环与吊弦线的两端压接后分别套入上下吊环结构形成环对环铰接连接;
载流线的一端与压接环压接,另一端与主夹板压接。
[0009]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上均具有竖向锥形半圆槽,且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完全贴合后,所述竖向锥形半圆槽中插装有锥形平行销,限制主夹板和副夹板相互滑动。[0010]所述第一凸台上顺线路方向制有第一通孔,沿垂直于第一通孔方向制有第一沉孔,且第一通孔位于第一销轴孔的上方;所述压接环的一端具有圆环,中部制有第二通孔、第二沉孔,且第二沉孔垂直于第二通孔,另一端具有压接管;所述载流线的一端穿入第一通孔后通过第一沉孔与主夹板压接,另一端穿入第二通孔后通过第二沉孔与压接环的中部压接;所述吊弦线的两端分别穿入压接管中并与压接管压接固定,所述圆环套入吊环结构形成环对环铰接连接。
[0011]所述主夹板和副夹板及压接环均为铜合金锻造成型。[00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和效果:[0013]1、本实用新型主、副夹板均采用锻造成型,替代了原有的无螺栓吊弦线夹铸造成型方式,避免了因铸造产生的缺陷,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产品使用的安全可靠性,便于推广实施。[0014]2、本实用新型主、副夹板之间采用销轴偏心锚接的形式连接,整体组件数量少,安装可视性高,安装方便,安全可靠。[0015]3、本实用新型采用无螺栓式结构,取消了传统螺栓结构,降低了由于人为操作失误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安全可靠性;同时,由于减少了组成零部件,从而简化了安装步骤,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接触线吊弦线夹分解结构示意图;[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接触线吊弦线夹组合结构示意图;[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接触线吊弦线夹主夹板侧视图;[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接触线吊弦线夹主夹板俯视图;[0021]图6为本实用新型接触线吊弦线夹副夹板侧视图;[0022]图7为本实用新型接触线吊弦线夹副夹板俯视图;[0023]图8为本实用新型承力索吊弦线夹分解结构示意图;[0024]图9为本实用新型承力索吊弦线夹组合结构示意图;[0025]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承力索吊弦线夹主夹板侧视图;[0026]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承力索吊弦线夹主夹板俯视图;[0027]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承力索吊弦线夹副夹板侧视图;[0028]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承力索吊弦线夹副夹板俯视图;[0029]图14为本实用新型压接环结构示意图;[0030]图15为本实用新型销轴的结构示意图。
4
CN 210680465 U
说 明 书
3/4页
具体实施方式
[0031]结合附图1-15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0032]一种无螺栓锻造型整体吊弦,包括接触线吊弦线夹1、承力索吊弦线夹2、压接环3、载流线4及吊弦线5,所述接触线吊弦线夹1、承力索吊弦线夹2均由主夹板6和副夹板7及销轴8构成;
[0033]所述主夹板6呈倒“L”型台阶结构,其后半部具有向上的第一凸台6-1,前半部具有第一台阶6-2,内侧下部具有与接触线9或承力索10匹配的第一夹口6-3;所述第一凸台6-1上制有顺线路方向的第一销轴孔6-4,所述第一凸台6-1向上延伸有第一弧形吊耳6-5,且第一弧形吊耳6-5内侧具有顺线路方向倾斜的第一斜面6-6;所述第一凸台6-1内侧下方具有第一平台6-7;
[0034]所述副夹板7呈反“L”型台阶结构,其前半部具有向上的第二凸台7-1,后半部具有第二台阶7-2,内侧下部具有与接触线9或承力索10匹配的第二夹口7-3;所述第二凸台7-1上顺线路方向制有第二销轴孔7-4,所述第二凸台7-1向上延伸有第二弧形吊耳7-5,且第二弧形吊耳7-5内侧具有顺线路方向倾斜的第二斜面7-6;所述第一斜面6-6与第二斜面7-6的倾斜角度一致;所述第二凸台7-1内侧下方具有第二平台7-7;[0035]所述主夹板6与副夹板7相对设置,所述销轴8的一端过盈插装在第一销轴孔6-4中,所述副夹板7通过其上的第二销轴孔7-4间隙套装在第一销轴8的另一端,并使第一斜面6-6与第二斜面7-6贴合,第一平台6-7位于第二台阶7-2上,第二平台7-7位于第一台阶6-2 上;将副夹板7沿第一销轴8推入,使副夹板7与主夹板6的前后端面平齐,第一斜面6-6与第二斜面7-6完全贴合后,第一销轴孔6-4、第二销轴孔7-4的中心分别位于接触线9或承力索10中心的两侧,通过第一夹口6-3、第二夹口7-3将接触线9或承力索10夹紧;与此同时,第一弧形吊耳6-5与第二弧形吊耳7-5围合成一个吊环结构 11;
[0036]所述压接环3与吊弦线5的两端压接后分别套入上下吊环结构 11形成环对环铰接连接;载流线4的一端与压接环3压接,另一端与主夹板6压接。
[0037]所述第一斜面6-6与第二斜面7-6上均具有竖向锥形半圆槽12,且第一斜面6-6与第二斜面7-6完全贴合后,所述竖向锥形半圆槽 12中插装有锥形平行销13,限制主夹板6和副夹板7相互滑动。
[0038]所述第一凸台6-1上顺线路方向制有第一通孔6-8,沿垂直于第一通孔6-8方向制有第一沉孔6-9,且第一通孔6-8位于第一销轴孔 6-4的上方;所述压接环3的一端具有圆环3-1,中部制有第二通孔 3-2、第二沉孔3-3,且第二沉孔3-3垂直于第二通孔3-2,另一端具有压接管3-4;所述载流线4的一端穿入第一通孔6-8后通过第一沉孔6-9与主夹板6压接,另一端穿入第二通孔3-2后通过第二沉孔 3-3与压接环3的中部压接;所述吊弦线5的两端分别穿入压接管3-4 中并与压接管3-4压接固定,所述圆环3-1套入吊环结构11形成环对环铰接连接。
[0039]所述主夹板6和副夹板7及压接环3外形结构简单,适宜采用铜合金锻造成型,材质可采用导热、导电性能好的铜合金。
[0040]本实用新型主夹板6和副夹板7在第一斜面6-6与第二斜面7-6 的作用下,通过销轴8在中部形成的两个旋转中心与接触线9或承力索10的中心呈偏心结构,来保证主夹板6和副夹板7内侧下部的第一夹口6-3和第二夹口7-3夹紧接触线9或承力索10。对接触线吊弦
5
CN 210680465 U
说 明 书
4/4页
线夹1而言,第一夹口6-3和第二夹口7-3为牙型角结构,对承力索吊弦线夹2而言,第一夹口6-3和第二夹口7-3为半圆弧结构。[0041]具体安装使用方法如下:[0042]第一步,在吊弦5的两端压接压接环3,长度根据施工要求预制,将载流环4分别压入接触线吊弦线夹和承力索吊弦线夹主夹板6。[0043]第二步,安装接触线吊弦线夹。将销轴8铆入接触线吊弦线夹主夹板6的通孔6-4内,将接触线吊弦线夹主夹板6的第一夹口6-3与接触线9配合放置;将压接环3一端具有的圆环3-1套在第一弧形吊耳6-5上;将接触线吊弦线夹副夹板7的第二夹口7-3与接触线9配合后,沿着接触线9轴向推入接触线吊弦线夹副夹板7,第二弧形吊耳7-5穿入圆环3-1,并使销轴8穿入通孔7-4内。随着将接触线吊弦线夹副夹板7沿销轴8的推入,接触线吊弦线夹副夹板7与接触线吊弦线夹主夹板6上的第一斜面6-6与第二斜面7-6相互挤压,使接触线吊弦线夹副夹板7与接触线吊弦线夹主夹板6分别绕所述两个旋转中心向外侧旋转形成杠杆结构,进而使第一夹口6-3和第二夹口 7-3对接触线9的夹紧力越来越大;直至接触线吊弦线夹副夹板7与接触线吊弦线夹主夹板6前后端面平齐,第一斜面6-6与第二斜面 7-6完全贴合后,实现了第一夹口6-3和第二夹口7-3夹紧并固定连接接触线。[0044]第三步,安装承力索吊弦线夹。与第二步安装接触线吊弦线夹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对接触线吊弦线夹1而言,第一夹口 6-3和第二夹口7-3为牙型角结构,对承力索吊弦线夹2而言,第一夹口6-3和第二夹口7-3为半圆弧结构。[0045]第四步,在两对竖向锥形半圆槽12形成的两个锥形槽内分别插入锥形平行销13,限制主夹板6和副夹板7相互滑动,即可完成安装。[0046]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同变化,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6
CN 210680465 U
说 明 书 附 图
1/6页
图1
7
CN 210680465 U
说 明 书 附 图
2/6页
图2
图3
8
CN 210680465 U
说 明 书 附 图
3/6页
图4
图5
图6
9
CN 210680465 U
说 明 书 附 图
4/6页
图7
图8
图9
10
CN 210680465 U
说 明 书 附 图
5/6页
图10
图11
图12
11
CN 210680465 U
说 明 书 附 图
6/6页
图13
图14
图15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