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税务筹划
◆张 林 昆明供电局
税务筹划就是纳税人通过其自身经济活动的调整,在遵守税法,尊
重税法的前提下,运用纳税人的权利,避开国家限制或不鼓励的方面,主动使其经济活动符合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旨在减轻税负(少缴税、不缴税或缓纳税)的谋划和对策。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税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地位愈发突出。一个活生生的课题摆在企业面前:在合法的前提下,企业如何通过税收筹划降低成本、扩大效益。于是,合理避税,渐渐走向前台。
作为纳税义务人的企业,如何运用高效正确的税务会计处理规范和处理技术,在会计收益或会计收入的基础上依据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调整、计算应税收益或应税收入,进而确定应纳税款,正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以规避纳税风险,降低制裁成本;如何通过各种处理技术和方法,以合法减少税款支出,降低税收负担,更是当前每个企业所迫切、必须掌握、学习的任务。 一、企业开展税务筹划的现实意义
1.税务筹划有助于抑制偷漏税的行为。人们减少税负的动机是客观存在的,其行为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用违法手段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显然是我们所竭力反对的。而纳税策划的理论与实践,则用合法的手段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显然有助于抑制偷税漏税的行为。
2.税务筹划不仅不会减少国家税收总量,可能增加国家税收总量。税务筹划的作用是调整投资方向,做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虽然按较低税率纳税,但随着企业收入和利润等税基的扩大,实际上对国家今后税收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有所增加。
3.税务筹划有助于强化企业法律意识。同样是减少税负的动机,有的采取合法手段,有的采取非法或违法手段,根本问题是纳税人的法律意识问题。税务筹划是以遵守税法和拥护税法为前提的,是建立在对税法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因而有助于人们强化法律意识。4.税务筹划有助于促进税法建设。税务筹划是根据税法的规定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税务筹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将会有助于促进税法的不断完善。
5.税务筹划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与投资方向。税务筹划是利用税基与税率的差别,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而税法中税基与税率的差别,是国家利用税收杠杆来引导纳税人投资行为,达到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与生产布局的目的。尽管纳税人主观上是为了减轻自身的税负,但在客观上却在国家税收杠杆作用下,走向了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道路。
6.税务筹划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管理水平。资金、成本和利润是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三要素。而税务筹划的理论,正是为了实现资金、成本和利润的最佳效果。所以,税务筹划理论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会计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筹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程度,实际上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综上可知,真正意义上的税务筹划,不论对企业还是对国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我国企业开展税务筹划的必然性
1.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筹划是纳税人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运筹,其中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即国家要依法征税,企业要依法纳税,是企业经营筹划的重点。
2.企业税务筹划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竞争规则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以税法进行规范,政府依法征税,企业依法纳税,借以实现政府职能,消除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不均,有利于公平竞争和经济发展。而按照税收“规范性”原则,政府不能苛求纳税人在税法规定之外作超额纳税,这使企业的税务策划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企业税务策划也是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并发展壮大自己的有效手段。
16
3.市场经济具备了税务策划必备的两个体制性条件。这两个体制
性条件就是企业自身利益独立化和法定范围内企业经营行为自主化。其中,前者是构成企业税务策划行为动机的动力机制;后者则构成企业税务策划行为方式实现的保障。
三、企业税收筹划的涵义及特点
1.企业税收筹划的涵义。企业在进行一切生产、经营、投资、理财决策时,加入税收政策或税收法规因素,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选择或放弃某一方案的行为和过程,都可称之为是税务筹划活动。并不是只有选择税负最轻或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纳税方案的活动才称之为筹划活动。
理想的税务筹划是既能减轻税负,又能实现税后利润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在现实中三者的统一有时是很困难的,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决策依据。只有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税务筹划才是税收筹划发展的高级阶段。在中国税务筹划的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大力提倡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的税务筹划活动,使之朝着高级税收筹划方向前进,而不只是停留在单纯节税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低、中级税务筹划阶段。
2.企业税务筹划的特点。税务筹划的根本目的是减轻税负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与减轻税负的其他形式如逃税、偷税及骗税比较,税务筹划至少应具有以下特点:
2.1合法性。税法是处理征纳关系的共同准绳,作为纳税义务人的企业要依法缴税。税收筹划是在完全符合税法、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在纳税义务没有确定、存在多种纳税方法可供选择时,企业做出缴纳低税负的决策。依法行政的税务机关对此不应反对。2.2筹划性。在税收活动中,经营行为的发生是企业纳税义务产生的前提,纳税义务通常具有滞后性。税务筹划不是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后想办法减轻税负,而是在应税行为发生之前通过纳税人充分了解现行税法知识和财务知识,结合企业全方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计划的规划、设计、安排来寻求未来税负相对最轻,经营效益相对最好的决策方案的行为,是一种合理合法的预先筹划,具有超前性特点。
2.3专业性。税务筹划作为一种综合的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环节上看,包括预测方法、决策方法、规划方法等;从学科上看,包括统计学方法、数学方法、运筹学方法以及会计学方法等,因此,税收筹划在方法上的综合性特点使筹划活动是一项高智力的活动,需要周密的规划、广博的知识。
2.4目的性。纳税人对有关行为的税务筹划是围绕某一特定目的进行的。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一组目标:直接减轻税收负担是纳税筹划产生的最初原因,是税务筹划最本质、最核心的目标;此外,还包括有:延缓纳税、无偿使用财政资金以获取资金时间价值;纳税申报正确、缴税及时足额,不出现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名誉损失,实现涉税零风险;保证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2.5筹划过程的多维性。首先,从时间上看,税务筹划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任何一个可能产生税金的环节,均应进行税务筹划。其次,从空间上看,税务筹划活动不仅限于本企业,应同其他单位联合,共同寻求节税的途径。
四、税务筹划要避免的六大误区
1.不能只重视战术筹划,轻视战略筹划。虽然就事论事对单个项目、单笔业务或单个环节可以进行筹划,但还应构建整体的筹划思路和方案,免得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2.要由补漏性筹划向前瞻性筹划发展。不应接受了教训,走了弯路以后才想到税务筹划,结果筹划只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并且常常因为生米被煮成熟饭而效果不佳。
3.要注重规范性筹划,万不可只重投机。一些企业负责人片面地认为税收筹划就是钻税法的漏洞,挖空心思在“允许不允许”、“应该不应该”上做文章,结果很有可能在税收法制的不断完善下栽跟头。
4.要通过税务筹划的效果分析推动整体经营成本的筹划分析。单纯地追求通过税收筹划来增加收益,却被同样增加的经营(上转13页)
财税金融
再谈“两税法”
◆陈 璐 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摘 要】唐朝“两税法”在中国赋税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从“租庸调制”到杨炎提出“两税法”的原因和其思想的理解各不相同。笔
者认为“量入制出”与“量入为出”是有区别的,并且导致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关键词】两税法 量入制出 经济博弈 一、“量入制出”与“量入为出”杨炎提出“几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其中“量出制入”中的“制”,是拉制、节制、控制之意,也就是说:所有的支出费用,征收的每一文钱,都要预先度量计算其数额,然后再征赋于人民,计量支出所需,以控制收入。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因受当时战乱后财政经济困难局势的制约,只能把“百役之费”压缩到最低限度,即是“紧缩型”的支出盘子;同时,对征之于民的每一文钱,都慎之又慎,尽量减少人民的负担。这是具有历史局限型的。一旦支出盘子变成“扩张型”,即支出变成不加限制的了,那就不适用了。事实亦是如此,晚唐时藩镇割据,两税之外的杂税蜂起,新法被扭曲,并成为唐王朝衰落进而改朝换代的标志和根本原因。而现在我们所提的“量出为入”,只是指根据支出需要来安排收入,没有对支出盘子的规模做严苛的规定,但是根据瓦格纳法则,政府往往都把支出的盘子安排得很大,不考虑收入的实际可能,到头来背上“赤字”这个沉重的包袱。我认为,这是两者的本质上的区别。 二、利益集团的博弈
两税法实行的前提就是一个财政体制的变更。在笔者看来,不管是“两税法”还是“分税制”,每一次财政税收制度变更既是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同时也是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和反应。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以中央尚书户部四司与太府、司农二寺和(府)州、县的地方行政官员以及作为监督机构而存在于刑部的比部为架构基础,建立了一套严格的中央集权财政管理体系。财政体制实行“统收统支、上下相统、没有遗漏”。这样,中央财政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和控制力,这为唐朝前期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提供了稳固的财政后盾。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这套严格的中央集权财政管理规范体系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中央财政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但是,“安史之乱”以后,正如陈明光所提到的“动乱时期中央政府临时性放权,地方政府势力急剧膨胀,引起了唐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关系、分割对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以前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制税权和赋税放免权实际下移地方。”
在这里,笔者尤其想提到的是刘晏对财政整顿。战乱后,中央财政局
(下接16页)成本消耗殆尽,可以说得不偿失。
5.对税收政策的筹划也要考虑配套经济政策。关注地方给企业的优惠政策,做出对企业整体发展有利的选择。
6.忌重外脑的筹划,轻内脑的筹划。一些企业过于看重外聘税务顾问的咨询意见,而忽视了内部管理专家的意见,外部的专长与内部的经验无法有机结合,使结果看起来很理想的筹划方案往往实施不下去。
势极其严峻,史称:“时兵火之后,中外艰食,关户米斗千钱,百姓授穗以给禁军,官厨无兼时之积”。,查看历史资料临危受命的刘晏主要进行了两项改革,即改革盐榷法及其管理机构,增加中央的货币的收入;改革漕运制度,增加中央的粮食收入。虽然他并非对税制本身的改革,但是这两项改革将地方的部分财权收入中央的囊中,使中央财政有自己的支柱,这大大的增强了中央财政的独立性,为两税法的提出做好了铺垫。
在刘晏的改革措施取得重大成效后,杨炎提出的“两税法”使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得到重新划分,财政体制从“支流、合送”到“分天下之税以为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重新理清,保证了财政的稳定收入,也达到了“两税法”的目的。
分税制也是同样的道理。分税制以前,以“放权让利、分灶吃饭”为主要特征的财政包干体制,在我看来就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就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是通过地方政府征收的,按其与地方政府之间协商达成的分配比例取得。简而言之,中央的财政收入大大的取决于地方政府。这样,地方政府有巨大的空间同中央政府进行讨价还价。这种博弈格局使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削弱,威信淡化,财政收入不稳定,于是1994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不难发现,“分税制”彻底改变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地位,突出了中央财政的绝对主导地位,提高了中央财政的收入。从古到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历来是中国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财力每一次的重新划分都导致财政税收制度的变更。
参考文献:
[1]陈明光.汉唐财政史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3.
[2]王绍光.分权的底线[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3]谢庆奎.中央地方政府体制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4]张闫龙.财政分权与省以下政府间关系的演变[J].社会学研究,2006,(6).
[5]吴庆阳.从“两税法”到“分税制”———中央地方博弈下的财政税收制度[J].开发研究.2009,(3).
间,提前确认有关成本,费用,使纳税期限延缓,最大可能地占据税金的时间价值,享受无息贷款的利益。
4.利用税收优惠。不同的税收规定和众多税收优惠是纳税筹划存在和发展的法律基础。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国家利用税收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实现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间的有效配置,因此对一些亟需发展的地区和项目往往采用低税甚至免税的措施,并制定一些相应的税收法律,鼓励发展一些社会急需发展的产业,同时限制一些“饱和产业”和“夕阳产业”的发展,引导经济资源有序的流动,优化产业结构。事实上国家对什么征税、征多少税、征税依据是什么,无一不体现政府的意志。通过设置税种、确定税率、选择课税对象、课税环节等体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
例如增值税在我国是一个主要税种,现行的增值税制度存在大量的企业优惠(如对福利企业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或即征即退办法),生产或销售同一产品的企业相互之间增值税税负就可能不同,这样税收优惠政策必然会驱使税负重的企业进行增值税的纳税筹划,否则它们将无法与享受增值税优惠的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其次,我国目前实行增值税与营业税并行的商品课税制度,因而存在混合销售和兼营的问题,加之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税负不同,就给企业进行商品课税的筹划提供了空间。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不断下降,企业获利空间越来越小,税务筹划愈加重要。我们应当积累税务筹划经验,积极探索税务筹划的新思路、新方法,使企业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取得效益最大化,做到“节税增收”。但要想真正做好税务筹划,必须熟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熟悉税收、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筹划意识,从企业各种经营事项中寻找筹划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企业节省税负,获得效益,赢得市场。
13
五、企业开展税务筹划的具体方法
税务筹划是在尊重税法,依法纳税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合理、合法地对纳税义务进行规避,从而达到减轻或者免除税收负担的目的。企业应该因地制宜,因势制宜的采取不同筹划方法做好税收筹划。
1.组织形式筹划。在某些情况下,对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无法进行筹划,必须通过另行设立企业的方式才能实现。筹划界有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某养牛场将其养殖的奶牛所产鲜奶加工成花色奶后销售,因为进项少,按17%税率缴纳增值税造成企业税负过重。企业可以通过业务拆分的方式开展筹划,一分为二,组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养牛厂,并将原有奶制品加工车间组建为奶制品加工厂。养牛场将自产鲜奶卖给加工厂,因属销售自产农产品,免缴增值税;奶制品加工厂收购鲜奶后加工成花色奶销售,进项增大,大大降低了企业税负。
2.缩小课税基础。我国现行税制为纳税人实施税务筹划提供了选择较低税率的可能性。如流转税类中增值税有17%的基本税率,13%的低税率和零税率,消费税有产品差别比例税率,营业税有行业差别比例税率等等,纳税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进行税务筹划尽量享受低税率。
3.延缓纳税期限。资金是具有时间价值的。企业可以通过必要的税务筹划,在合理划分所得年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延缓收入的入账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