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作者:裴景华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03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知识的科学性要求教师要有效的利用这一工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改对初中阶段物理教学提出的目标之一。

一、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在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科学思维是关键。应当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概念特点、学生形成概念的认识过程来确定以下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思维过程。物理概念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引入某一概念。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识创设情境,往往能启发学生思维,产生建立概念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意义建构。例如,初中“能量”概念教学时,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是不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思考:吹胀一个气球、爬山、真空除尘器吸除尘土等现象,让学生找出现象的共性、本质及内在联系。从而得出结论:食物和燃料是能量的“仓库”,正是这些能量使人或机器做工。在此基础上,再说明能量有多种形式,而且可以相互转化,来自食物和燃料中化学成分的能量叫做化学能;当把重物举高,肌体中的一部分化学能转换为物体的重力势能;释放重物后,物体运动速度变大,重力势能又转变为动能等。

2.引入实验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对于缺乏建立概念所需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尽可能设置一些典型实验,并尽可能让学生动手,亲身感受,使他们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弄清物理现象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观察,达到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掘问题和勤于思考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过程将认识上升为物理概念。

3.重视思维方法,上升理性思维。学生获得相关感性材料后,让学生参与科学思维过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一系列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尽量用自己的、简洁的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给出表述或定义,并指出所定义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例如在讲摩擦、密度、惯性等物理概念时,教师可以列举典型事例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或通过阐述经验事实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思维形成物理概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深化学以运用,巩固概念理解。通过运用概念解决贴近生活的物理问题,一方面可以完善和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例如学了“惯性”概念以后,让学生回答:一列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坐在车厢里的人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下落后会落回到原来的抛出地点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可能会引起争论,争论的过程就是抽象概念与具体的问题结合的过程,即巩固、活化概念的过程。

二、物理规律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物理规律的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是学习物理规律的基础,也是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需要老师创设情境,充分展示相关的物理现象,激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不断地归纳、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例如,“焦耳定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陈述使用电熨斗、电暖器等常用电器时所发生的现象,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逐步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

2.实施探究,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在初中阶段主要通过实验来探究规律,具体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例如,通过控制电流、电压、电阻三个变量来得出欧姆定律。第二,由对日常生活经验或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例如掌握蒸发快慢的条件、光的反射定律等。第三,由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归纳和必要的数学处理得出结论。例如掌握二力平衡条件、光的反射定律等。第四,先从实验结果或实际例子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结论。例如在研究液体压强时,先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其跟深度和密度有关,再进一步研究得到成正比的定量关系。

3.运用规律,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思维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物理规律之后,要及时将规律教学导入巩固、深化、活化的阶段,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真正含义、适用条件和范围。从已知的规律或物理理论出发,对某特定事物或现象进行演绎、推理,从而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新的论断,最后通过实践检验而建立规律的方法,这其中的演绎、推理、判断等也都是思维的过程。 三、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实验与思维是密切相关的,没有思维的实验是不存在的,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必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演示实验中思维能力培养。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的同时,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所说明的问题,以至引出规律性的认识,应尽可能由学生进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如用“奶瓶吞鸡蛋”“开水下面的小鱼”等新奇的实验导入新课,会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纵深发展。

2.探究性实验中思维能力培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理解、掌握相应的物理规律,可以由教师创设一定的物理情境,引导学生或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问题,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探其究竟,进而得出结论。 四、物理习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常见的物理练习着重于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培养以及能力的发展,而拓展性物理练习则进一步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赋予物理练习以新的功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1.情境化问题练习。针对常见物理练习中脱离现实、过分模型化等倾向,可采取强调情境真实性以及与社会、文化、相关学科之间联系的情境化问题练习。

2.评价性问题练习。为了考察学生的思维与方法,或者完成某一任务的过程,可以呈现关于某一问题解答的不同方法或途径,让学生对此进行评价,即为评价性问题练习。

3.实践性问题练习。实践性问题练习注重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与物理相关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例如,“试根据家中所用电器的功率估算一个月的用电量,并与实际的用电量进行比较,提出有效的节能措施。”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探究物理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