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卷第2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年3月 Mar..2O17 Vo1.43 No.2 论宋代时文之传播 诸葛忆兵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市100872) 摘 要:宋真宗朝以来,逐步建立起比较公正公平的录取制度,时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一旦考试录取 的重心转移到时文,对时文的收集或刊印就成为必然之事,时文之传播由此大大加速。宋代印刷术日益发展, 为时文的刊行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支持。书肆商贩便看中时文的商业价值,开始大量刊印销售此类作品选 集。书商们进一步选取编录时文中的精彩语录、片段,刊印出版,以便考生速成学习。宋代科场一切考试文章 都称时文,具体分为诗、赋、论、策四种。应策时文之范文最得士人青睐。南宋之后,朝廷开始整顿与时文刊印 贩卖的一系列问题。朝廷禁止将时文贩卖到境外,试图将刊印权力收归官方所有,由太学、国子监校定,统一 出版发行。宋代时文传播影响着宋人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式,从科举与文学互动的角度,能够更加深刻地理 解时文传播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时文;科举;策问;应策文;书商 中图分类号:I207.62;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9841(2017)02~0161—07 宋代时文就是科举考试文章,又称程文。宋代科举制度变革,太宗、真宗朝以来,实行弥封、编 排、誊录、锁院等制度,由此建立起“一切以程文为去留”_1_]卷 。的公平公正录取原则,时文在科举 考试中的重要性得以充分彰显。宋人“不中进士举,无由得朝廷之官,不能为时文,无由中进士 举”l_2],时文在宋代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宋代绝大多数士人自小必 须学习时文写作,以应对将来的科举考试。宋代每科进士考试录取率大约在3 左右,屡考不中者 数量庞大,只要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就必须一直揣摩、模拟、练习时文写作,对时文的学习和写作甚 至贯穿许多宋代士人一生。学习写作一定要有范文为参照,宋代时文之传播在利益的驱动下,格外 兴旺昌盛。 一、时文之传播 唐代科举未实行弥封制,弊端丛生,考前确定录取名次是很寻常的事情。唐人谚语因此云:“及 第不必读书,作官何须事业。”[3]卷四’p1o。宋初科场沿袭唐代风气,不重时文。太祖开宝八年(975)科 举,王嗣宗“与赵昌言争状元于殿前,太祖乃命二人手搏,约胜者与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坠 地,趋前谢日:‘臣胜之!’上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4_j卷 。科场名次可以如此戏谑确 定,时文自然不被考生看重。唐代和北宋太祖、太宗朝,现存文献中几乎没有时文传播的记载。 只有等到北宋系列科举制度变革完成,科场考试成绩成为录取的惟一标准,时文的重要性才得 到凸显。这个变革过程大致是在宋真宗朝完成的。北宋真宗年问,首先建立起完善的糊名制和誊 收稿日期:2016-10—24 作者简介:诸葛忆兵,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宋代科举文献资料长编”(12XNL004),项目负责人:诸葛 忆兵。 161 录制。景德四年(1007),真宗“命知制诰周起、京东转运使祠部员外郎滕元晏封印举人卷首,用奉使 印;殿中丞李道监封印院门。进士诸科试卷,悉封印卷首,送知举官考校,仍颁其式。知举官既考定 等级,复令封之进入,送复考所考毕,然后参校得失。凡礼部封印卷首及点检程试别命官,皆始 此”_5_J卷六十七’ 。与此相关,朝廷专门派人重新抄录考生试卷,以免考生笔迹被认出,此为誊录制。 《宋史・选举志一》载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7)“始置誊录院”,与此关联又有编排制、锁院制等。 “编排”指弥封过程中的编号,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内出新定条制:举人纳试卷,内臣收之,先付编排 官,去其卷首乡贯状,以字号第之。付弥封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始付考官,定等讫,复弥封送复 考官,再定等。编排官阅其同异,未同者再考之;如复不同,即以相附近者为定。始取乡贯状字号合 之,乃第其姓名差次并试卷以闻,遂临轩唱第”_5¨卷七十 以 。“锁院”指朝廷公布考官名单后,考官们 立即进入考试场所——贡院,不再与外界接触,直到录取名单公布才离开贡院。考官无法知晓考生 姓名,宋代科场考试便“一切以程文为去留”【】1卷五’p6。,努力摒除考场外对录取工作的种种影响。凡 此种种,极大地改变了考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一旦考试录取的重心转移到时文,对时文的收集或刊印就成为必然之事,时文之传播由此大大 加速。真宗年间,已有刊印买卖时文的记载。《蓼花洲闲录》载:“祥符中,西蜀有二举人同砚席…… 及唱名,二子皆被黜,状元乃徐爽也。既见印卖赋,二子比庙中所记者,无一字异也。” 宋真宗、仁 宗两朝,此类记载还不多见,印刷术也不够发达,书商仅仅及时刊印买卖省元、状元的时文,所经营 的是“短平快”的项目。如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礼部试第一,《湘山野录》载:“庸人竞摹新 赋,叫于通衢,复更名呼云‘两文来买欧阳省元赋’。”ll7I卷下,p59摹写买卖,获取短期利润,成为时文传 播的一个快捷途径,亦可见人们对省元、状元时文的追捧。 北宋真宗朝以后所有士人在学习应举期间都要收集时文范本,以之为学习对象并模拟写作。 《师友杂志》载:“汪信民试南省第一,颇收畜时文。”l8 汪革,字信民,绍圣四年(1097)省元。估计汪 革收集、学习时文的时间应在仁宗、哲宗年间。这种现象在熙宁以后非常普遍。熙宁三年殿试,编 排官苏轼有《拟进士对御试策》,这是现存较早的意在垂范的模拟应策时文。之所以出现文坛领袖 模拟创作,即得力于时文传播之广泛,苏轼才有意以此垂范,并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欧阳修云: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 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 之,则喟然叹日:“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 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_9 杨亿、刘筠之作被称为“时文”者,应该包括他们的诗与文。对照上下文,重点还是在文章。换 言之,当代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也被考生作为学习模仿的对象,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下文还要 提及苏轼的文章,也是同样的情况。宋代文学创作之繁荣,时文之传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宋代印刷术日益发展,为时文的刊行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支持。书肆商贩便看中时文巨大 的商业价值,开始大量刊印销售此类作品选集。《春渚纪闻》载:“李偕晋祖,陈莹中之甥也。尝言其 初被荐赴试南宫。试罢,梦访其同舍陈元仲,既相揖,而陈手执一黄背书,若书肆所市时文者,顾视 不辍,略不与客言。”[】D_卷一,p6品味这段记载,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书肆所市时文”已经是一种普 遍现象;其二,考生攻读时文范本,无暇顾及他人,即所谓“顾视不辍,略不与客言”。李偕(一作李 阶),崇宁二年(1103)省元。于此可见北宋中后期时文传播之盛况。时文刊本著名者,《直斋书录解 题》亦有记载:“《擢犀策》一百九十六卷,《擢象策》一百六十八卷。《擢犀》者,元祜、宣、政以及建、绍 初年时文也;《擢象》则绍兴末。”l1lj卷十五,p458这两种时文集应该是南宋孝宗年间编辑,故收录时文只 到绍兴末年。 学习时文是为了考取进士,书商们进一步将时文中的精彩语录、片段选取编录出来,刊印出版, 以便考生速成学习。政和四年(1114),权发遣、提举利州路学事黄潜善奏:“比年以来,于时文中采 1 62 摭陈言,区别事类,编次成集,便于剽窃,谓之《决科机要》。偷惰之士,往往记诵,以欺有司。读之则 似是,究之则不根于经术本源之学,为害不细。”_1 商人追逐利润无所不用其极,时文的商业价值得 到充分挖掘利用,借助书肆商贩传播甚广。考生背诵时文精彩片段,拼凑成篇,在北宋中后期已经 泛滥成灾,引起了朝廷学官的高度重视。周行己,元{;占六年(1088)登进士第,他自述学习时文过程 云:“十五岁学属文,十七岁补太学诸生。是时一心学科举文,编缀事类,剽窃语言,凡所见则问而学 焉,趋而从之,十八九相与也。”_l。]他的这段自述可与上文黄潜善的奏章相印证。 商人看中时文巨大的利润空间,士人借助时文获得仕途出身,两相结合,时文传播之迅捷和广 泛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一种文体。有需求就有商品流通,宋代时文刊印往往还是应考场挟带文字 以便抄袭作弊之需要。政和二年(1l12),大臣言考场风气云:“引试既毕,遗编蠹简,几至堆积。兼 鬻书者,以《三经新义》并《庄》、《老子》说等作小册刊印,可置掌握,人竞求买,以备场屋检阅之 用。”[1 ]选举 ,p4294南宋岳珂说:“自国家取士场屋,世以决科之学为先。故凡编类条目、撮载纲要之 书,稍可以便检阅者,今充栋汗牛矣。建阳书肆,方日辑月刊,时异而岁不同,以冀速售。而四方转 致传习,率携以入棘闱,务以眩有司,谓之 挟’,视为故常。”[】 福建路建宁府是宋代图书刊印销 售的一大中心,《方舆胜览》称其“书籍行四方”,且云:“麻沙、崇宁两坊产书,号为图书之府。”①此地 大量制作刊印作弊书籍,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嘉定十六年(1223),国子博士杨磷言:“今书坊自 经子史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日夹袋册,士子高价竟售,专为怀挟之具。”[1 举 p4。 南宋考场秩序更加混乱,以致考试期间为作弊而印刷的“蝇头册子,山积案上”_1 ]选举上‘p4。弘。类似记 载在《宋会要辑稿》中也多次出现,如嘉定九年(1216)臣僚言:“夫挟书有禁,旧制也。今郡至棘闱, 日未及中,残编散帙,盈于阶户巳。甚者,以经史纂辑成类,或赋论全篇,刊为小本,以便场屋。巧于传 录者,既以幸得;而真有问学者,未免见遗。”【_1 举六,p4343嘉定十二年臣僚言:“士子类多挟书,堆积盈 满,条制荡然。”[14]选举 p43 作弊的需求,是时文传播的最大推动力之一。 二、应策之时文 宋代科场一切考试文章皆称时文,分为诗、赋、论、策四种文体。诗和赋相对篇幅较短,“赋限三 百六十字以上,诗限六十字五言六韵”_1 _选举一’p4。 ,写作发挥空间亦相对狭小。与唐代科举诗赋题 目相比,宋代科举诗赋题目完全政治化、伦理道德化。以《宋会要辑稿・选举七》所载殿试题目为 例:太祖开宝六年(973)《未明求衣赋》《悬爵待士诗》,开宝八年《桥梁渡长江赋》《龙船习水战诗》;宋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训兵练将赋》《主圣臣贤诗》,太平兴国三年《不阵而成功赋》《二仪合德 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观人文以化成天下赋》《崇德报功诗》,景德二年(1005)《天道犹张弓 赋》《德蝤如毛诗》[1 _选举七.p4弘 。 。唐代科举诗赋题目如《省试湘灵鼓瑟》《终南山望余雪》,与宋代试 题相比更具文学性,创作之想象空间更为开阔。也就是说,宋代科举诗赋内容狭窄,篇幅短小,一旦 题目更换,值得模拟写作或抄袭的空间较小。宋人只是需要练习提高诗赋写作能力即可,而不必刻 意寻找时文范本学习模拟。况且,真宗以后,策论在科举考试过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诗赋地位不 断下降。庆历初,富弼《上仁宗乞革科举之法令牧守监司举士》言:“欲今后科场考试,以策论为 先。”¨15]卷八十 pS 范仲淹在庆历年间变革朝政,对科举的要求也是“先策论而后诗赋”[5】卷一四三,p3436。这 类观点几乎得到多数大臣的赞同,赵师民、宋祁、欧阳修都给朝廷上疏表达同样的看法。从文献资 料来看,时文中之诗赋较少被人们摹写、传抄、刊印。换言之,被士人传抄模拟、书商刊印贩卖的时 文大都是论与策。论为史论,篇幅较短,敷衍完史实,加上自己的评述,字数就够了,可供模拟变化 ① 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7页。又,关于建宁府刊印科举时文之盛况,参见林岩《北宋科举考 试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68—271页 163 的空间也不大。论之时文学习,主要是学习谋篇布局、逻辑梳理、表达技巧等等,而少有拼凑抄袭的 余地。惟有应策时文,其范文最得±人青睐。原因如下: 其一,应策文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应策时文最早出现在制科考试中。制科乃朝廷为选拔特殊人才而设置的考试,应试者需得到 朝廷多位官员推荐,其第一、第二等永远空缺,以示制科考试之艰难和尊贵,“第三等与进士第一 ……第四等与进士第二、第三”[ ]卷 u 们,故制科又称“大科”。熙宁三年(1070)进士正奏名和特 奏名殿试,首次采用制策问答的方式考试,其做法与以往的制举殿试相同。“旧制:殿试进士以诗、 赋、论,特奏名进士一论。至是,进士就席,有司又犹给《礼部韵》。及试题出,乃策问也。上顾执政 日:‘对策亦何足以实尽人材?然愈于以诗赋取人尔。’’’lHl选举七’ 。 《宋名臣言行录》后集卷八载: 公(吕公著)知贡举,在贡院密上奏,日:“天子临轩策士而用诗赋,非举贤求治之意。且近 世有司考校,已专用策论。今来殿试,欲乞出自宸衷,惟以诏策,咨访治道。”是岁,上临轩,遂以 策试进士。E163 吕公著的密奏帮助神宗最后下定了决心。此后,或诗赋取士,或经义取士,省试内容时有变化, 而殿试以策取士,大致沿袭不变。换言之,应策时文此后数量极速膨胀,占据宋代时文格局中的大 半壁江山。熙宁以后,士人逐渐将更多的学习热情转移到策问的写作上。叶适言:“自熙宁以策试 进士,其说蔓延,而五尺之童子,无不习言利害以应故事。”¨l ]一直到南宋末年,保留下来的应策时 文数量庞大,其中大量都是通过传抄或刊印得以保留的。 其二,殿试策问内容多有重复。 科举考试是为朝廷选拔行政管理人才,考生群体就是潜在的官员群体。将来进入仕途,面对的 是道德教化、农业生产、国家财政、军事外交、百姓疾苦、天灾人祸、廉洁贪腐、人才选拔等问题,殿试 策问大致也是就这些方面内容进行提问,考察士人对时政的思考和行政能力等。如此一来,策问内 容的重复就不可避免。如熙宁九年(1076)策问云:“士亦知所学矣,而忠信可用者尚寡;吏亦知所守 矣,而慢令犯法者尚多。一方水旱,民辄流亡莩踣。而蛮夷之骄悖未艾也。意朕设施之方有未善 欤?不然,其故安在?”l】4]选举七’ 。涉及士大夫品德、吏员操守、天灾、外患等问题。元祜三年(1088) 策问云:“自去冬大雨雪,至于春二月不止,人大失职,广罹冻饥,莩踣者众。夫常寒之罚,久阴之异, 必有以召之,其故安在?朕为政于兹四年,于是蠲天下逋负,轻征而散利,苟可益下无不为者,而民 力犹未裕也。捐今币之赐,廓信义之度,以安边柔远,而戎心犹未革也。岂所谓至恩者未可谓本务 欤?特施设之序或失其当欤?官之流至多门也,举天下之职不足以居其人;财之费至无艺也,量天 下之入不足以为之出,将革之乎?或疑于伤恩,将因之乎?惧无以善后,必有至数,未烛厥中。先王 之时,上之阴阳和、风雨节,下之稼穑茂、衣食充,官简而士贵,财通而礼行,四夷款附,边场按堵,又 何修而至斯欤?”_1 】选举乜一 涉及天灾、百姓贫困、外患、冗官等问题。绍兴二十七年(1157)策问云: “画一之禁、赏刑之具犹昔也,而奸弊未尽革;赋敛之制、经常之度犹昔也,而财用未甚裕;取士之科、 作成之法犹昔也,而人材尚未盛;黜陟之典、训迪之方犹昔也,而官师或未励。其咎安在?岂道虽久 而不渝,法有时而或弊,损益之宜,有不可已耶?抑推而行之者非其人耶?”_】 j选 敛、取士、黜陟等问题。 。 。涉及刑罚、赋 国计民生重大问题就只有这几个方面,历年策问遣词造句虽有变化,提问不离其宗。策问内容 的重复,给考生提供了充分模拟学习乃至抄袭拼凑的空间。考生进入仕途前,多数是寒窗面壁,没 有仕途经历或行政经验。部分“锁厅”试考生,仕途资历尚浅,也没有太多政见。因此,考生们的应 策时文,空疏肤浅,大多是搬用前人现成的观点,加以组合变化,以构成一篇新的文章。时文范本在 此就显得意义重大了,士人或模仿或抄袭或拼凑,大有作为。前文所谓“采摭陈言,区别事类,编次 成集,便于剽窃”,在应策时文中方有作为。 其三,应策时文篇幅越来越长。 1 64 随着应策时文在科举考试中地位的提升,策问的内容越来越广,应策时文也就越写越长。保存 至今的第一篇宋代殿试应策时文是熙宁三年(1070)省元陆佃的《御试策》,全文大约1 500余字。 建炎二年(1129)胡铨的《御试策》则已有11 500余字,宝j;占四年(1256)状元文天祥的《廷对策》也有 ll 000字。南宋应策时文都在万字以上,篇幅变长给了考生充分的腾挪转换空间。考生们没有政 治经验,洋洋洒洒万字以上的政论文,不模拟抄袭,难以成文。淳熙十四年(1187),洪迈等奏:“窃见 近年举子程文……寸晷之下,唯务贪多,累牍连篇,无由精好。”[1 j选举五,p4317连篇累牍之贪多,完全得 益于平Et时文范本之研读。 关于史论,科举考试规定“论限五百字以上成”_1 ,在篇幅短小的史论中,抄袭模拟的痕迹很容 易辨认。南宋初年,苏轼时文曾风靡一时。《老学庵笔记》载:“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 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日:‘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ll_ 以 这里模拟学习的是苏轼 的写作技巧和文风,史论部分也应在其中。苏辙云: 嘉桔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 《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 乃置公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以书谢诸公,文忠见之,以书语圣俞日: “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士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l19] 苏轼史论与应策文,通脱灵动,新颖别致,当然得到考官青睐。时文作风的转移,带来宋代文风 的转变。南宋前期高宗、孝宗两帝都特别喜爱苏轼文章,苏轼的论与策成为考生争相学习模仿的范 文。然而,史论的短小篇幅限制了模拟、抄袭、拼凑的空间。 应策时文地位重要,但论题重复,长篇大论,就看考生逻辑组织、应答观点、材料应用、文字表达 等能力了。逻辑组织可以根据策问之提问顺序进行,应答观点、材料运用、文字表达都可以通过模 拟、拼凑、抄袭来完成,宋代多数考生也只能这样操作。因此,对应策时文范本的模拟学习就显得特 别重要,宋代时文范本传播最多最广的就是这一类。 三、时文传播之管理 科举考试是为朝廷选拔官员,宋代科举考试成为士人进入仕途的惟一正途,绝大多数中高级官 员都出身科举。因此,与科举相关的一切环节,都引起了统治者的足够重视,力图将其纳人管理范 围,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来。考生模仿学习的时文,对考生知识结构的形成、道德品质的熏染都是 至关重要的,朝廷对此必然要高度关注。 北宋中后期以来,时文传播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书商的刊印贩卖。书商唯利是图,刊印肘文的出 发点与朝廷完全不同,所以,摘抄片段以供考生拼凑的印刷物也就出现了。前引黄潜善奏章,说明 宋徽宗年间时文刊印传播的问题就已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充分重视。大量的时文得以编辑刊印, 前提是要有更加大量的模范时文供其选择,尤其是每次省试、殿试名列前茅者的时文,更是书商追 逐营利的对象。也就是说,越到后来,不同的时文刊印本就越多,积累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就越多。 北宋后期,还是个别官员关注到这方面的问题;到了南宋,就引起了众多官员的频频关注。 南宋自“绍兴和议”“隆兴和议”之后,进入一段和平发展时期,朝廷开始整顿时文刊印贩卖的系 列问题。宋孝宗淳熙二年(1l75),朝廷诏云:“自今将举人程文并江程地里图籍兴贩过外界货卖或 博易者,依与化外人私相交易条法施行,及将举人程文令礼部委太学官点勘讫,申取指挥刊 行。”_1 ]刑法二’p65 这里关注时文刊印贩卖中的两个问题。一是时文的贩卖范围,不允许贩卖到境外, 有文化垄断之意。从文化角度着眼刊印的是时文,从军事角度着眼刊印的是“江程地图”,两者贩卖 到境外,都会对南宋政权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是否符合事实是另一问题,起码可以说明朝廷对时 文刊印传播的高度重视。二是时文刊印传播的审核权,要求由太学官员点勘,朝廷统一指挥,方可 刊印发行。即朝廷非常关心刊印时文范本的质量,要求统一纳入朝廷管理的范围。 1 65 宋光宗即位,绍熙元年(1190)发布更严厉的诏令:“建宁府将书坊日前违禁雕卖策试文字日下 尽行毁板,仍立赏格,许人陈告。有敢似前冒犯,断在必行;官吏失察,一例坐罪。其余州郡无得妄 用公帑刊行私书,疑误后学,犯者必罚无赦。”_】 圳法二’曲 W建宁府是书商聚集地区,是科举书籍集中 刊印地,朝廷意欲禁绝私人刊印贩卖时文范本,将这一权力完全收归朝廷。而且,这里明确点出“策 试文字”,可见南宋刊印的大多是应策时文范本。另一方面,“策试文字”与现实政治密切关联,甚至 讨论的是朝廷的敏感话题。如建炎二年(1129)策问云:“迎亲之使接武在道,而敌情未孚;保国之谋 刻意在兵,而军势未张;躬纯俭以厚本,而骄侈之习未悛;扩大公以示训,而私枉之俗尚胜。刑赏不 足以振偷惰之气,播告不足以革狂迷之心。田亩未安,旱蝗害岁。”_1 j选 。 这里讨论的是战守军 务、朝廷整顿、农田收入等重大问题,南方朝野的种种观点确实不宜让北方金人获悉。每年的殿试 策问紧跟当下朝廷的政治动向,朝廷当然对应策时文范本的刊印和传播有更严格的管理。 另一类朝廷管理是针对作弊类的刊印和传播的。嘉定十六年(1223),国子博士杨磷要求:“申 严怀挟之禁,仍下诸路运司,令州县拘收书坊挟袋、夹小板,并行焚毁,严立罪赏,不许货卖。自临安 府书坊为始。”不久,礼部国子监据太学博士胡刚中等言:“怀挟之禁,非不严切。近来场屋违戾,书 坊规利,撰印小册,名目夹袋,以便其用。若不痛革,此弊日滋。欲从礼部行下诸路运司,遍州县,应 书坊夹袋、小板怀挟,日下焚毁,不许货卖。严立罪赏,务在必行。”l14]选举六‘p4 拼凑或抄袭,败坏科 场风气,朝廷当然要予以严管。只是随着朝政的腐败,此类管理越来越流于表面文章。商人唯利是 图,朝廷政令往往是一纸空文。 朝廷严格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时文的传播。当时南北对峙,朝廷重大政治、军事、外交 事务繁多,点勘、出版、发行时文一事时而被搁置。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礼部尚书黄由等奏言: “窃见向来臣僚奏请,凡书坊雕印时文,必须经监学官看详。比年所刊,醇疵相半,未足尽为楷则。 策复拘于近制,不许刊行。乞将今来省试前二十名三场程文,并送国子监校定,如词采、议论委皆纯 正,可为矜式,即付板行。仍乞检会陈谠所奏,将《三元元{;占衡鉴赋》、《绍兴前后论粹》、《擢犀拔象 策》同加参订,拔其尤者,并付刊行,使四方学者知所适从。由是追还古风,咸资时用。”l】 ]选举 船 朝廷即诏从之。臣僚们敦促朝廷严格审核“书坊雕印时文”,并及时将优秀时文送“国子监校定”,连 同原来优秀时文选本,“并付刊行”,亦见这方面工作的拖沓滞后。开禧元年(1205),权礼部尚书萧 逵等再为此事上奏,云: 窃观比年场屋之文,气体卑葡,词藻浮虚。以经学言之,则未尝精思熟究,安能探索微妙? 以史学言之,则未尝博览强记,安能贯通颠末?此外,如诸子、前贤文集,则罕曾诵习,皆用时文 套类。是以学多寡陋,文多凡下。其间学粹而文典者,百不一二。曩岁,知贡举者荐请于朝,令 监学官选择时文百篇以为模楷,有旨从之,然竞寝不行。臣等究其源流,盖缘畴昔以儒决科,而 今显官者甚众,使监学官遽去取于其间,则未免爱恶之嫌,是以虽有诏旨而中格也。乞检会指 挥,委监学官公共选择绍兴以来累举所取六经义、诗赋、论策,撷其文词典雅,学问该赡,而脍炙 众口,可传诵习者数十篇,特令刊行,使士子有所矜式。如是累举时文委有可称,其人见仕于中 外,并免预选择之数。庶几无爱恶之嫌,易以拣选。仍限三阅月了毕。如此,则虚浮之文可归 于典实,多士幸甚。LMl选举五’PP 船。 官方刊印时文,就有诸多牵制,甚至要考虑照顾到科举出身的当今显宦者之情面。这是官方管 理带来的又一弊病。 庆元以来,韩健胄等指朱熹理学为“伪学”,竭力排除科举考试中理学之影响。朝廷对时文之审 查管理,特别关注是否与朱熹学说相关。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臣僚言:“日者士风趋伪,缪相传 习。于是场屋之文,始有肆为迂僻者。臣淳熙间蒙孝宗赐对,乞将El来妄立名字,私著论说、策议、 讲解、杂文等,遵用旧法,非经国子监看详辄刊行者,并令毁板。得旨从之,而伪徒蓄怨,施行未竞, 而祸已及。今幸众正复开,文风知向。方多士计偕,近在来春。乞明诏四方,务为纯正之文,有袭前 】66 弊,必行黜落。仍饬有司,公于去取,稍或徇私,当令台谏预考校者机察以闻,重置于 罚。” H 选举五‘邮 党派政治和权力之争,渗透到科举考试,朝廷对时文刊行的管理增加了新的变数。 官方强化管理,或书商私人刊印销售,各有弊病和长处,最终取决于市场选择。宋代时文就在 官方管理、利润追求的多方作用下,迅速得以传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四、结 语 一朝之科举制度与一代之文学创作相互影响、渗透,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落实到各 个具体环节或互动过程,宋代时文传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宋代士人为追求功名而收集、研习 时文,宋代书商借机选择、编辑、出版时文集子,朝廷也期望在其间起到主导或引导的作用,科举制 度是时文传播的惟一推动力。换一个角度,时文的广泛传播改变着宋人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式,宋 人的“好文字、好才学、好议论”,与时文的深入持续研读密切相关。从科举与文学互动的角度,也能 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时文传播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陆游.老学庵笔记EM3.北京:中华书局,1979. E23吴潜.奏乞分路取士以收淮襄之人物守淮襄之土地[G]//全宋文:第337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4O E33赵令畴.侯鲭录EM3.北京:中华书局,2002. E43司马光.涑水记闻EM3.北京:中华书局,1997. E5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EM3.北京:中华书局,2004. [6] 高文虎.蓼花洲闲录[G]//全宋笔记;第五编・十.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134—135. [7] 文莹.湘山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 E83 吕本中.师友杂志[G]//全宋笔记:第三编・六.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4. E9] 欧阳修.卷73记旧本韩文后撰EM3//欧阳修全集.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1056 何蘧.春渚纪闻EM].北京:中华书局,1997.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岳珂.愧郯录E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卷九. 周行己.上祭酒书EG3//全宋文:第137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91. 宋会要辑稿EM3.北京:中华书局,1997. 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Ec3.北京:中华书局,1999. 朱熹.宋名臣言行录E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叶适.卷13制科EM3//叶适集:水心别集.北京:中华书局,2013:802. 楼钥.楼钥集EM3.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1264. 苏辙.卷22子瞻端明墓志铭[M]//苏辙集:栾城后集.陈宏天,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1l17-1118. 责任编辑韩云波 网 址:http://xbbjb.SWU.edu.cn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