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一丝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得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去就要挨处(fá)。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应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lóng)。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
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注音或写汉字
弄________脏 单薄________ 蒸lóng________ 处fá________ (2)写出近义词
思忖——________ 虔诚——________ (3)找出一个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
(4)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所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 (5)小乞丐用来买花的“每一枚硬币都磨的亮晶晶的”表明了什么? (6)对小乞丐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活处境?
(7)小乞丐从卖花姑娘手中“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在风雨中“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这表现小乞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文章最后说“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是什么强烈冲击着多尔先生?“模糊”说明了什么? 【答案】 (1)nòng;bó;笼;罚 (2)思考;恭敬
(3)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热。 (4)小乞丐;在母亲生日这天用讨来的钱买一束鲜花献到母亲坟前。 (5)钱放在口袋里的时间长,只靠长期乞讨积攒起来的,得来不易 (6)衣衫褴褛,又黑又脏;无依无靠 艰难困苦 (7)有沉重、有难过、更有对母亲的敬重和怀念。
(8)多尔先生被小乞丐对母亲的一片真情所感动。“模糊”说明多尔先生被感动得流泪了。 【解析】【分析】(1)①考查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②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思忖:思量;考虑。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6)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神情、体型、姿态
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7)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8)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1)nòng、bó、笼、罚 ; (2)思考、恭敬;
(3)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热。 (4)小乞丐;在母亲生日这天用讨来的钱买一束鲜花献到母亲坟前。 (5)钱放在口袋里的时间长,只靠长期乞讨积攒起来的,得来不易。 (6)衣衫褴褛,又黑又脏;无依无靠 艰难困苦。 (7)有沉重、有难过、更有对母亲的敬重和怀念。
(8)多尔先生被小乞丐对母亲的一片真情所感动。“模糊”说明多尔先生被感动得流泪了。 【点评】(1)①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②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6)了解是外貌描写的作用。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7)本题考查鉴赏思想感情的能力。
(8)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但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成和勤奋成就了他的金天。母亲因此而骄做,她就是作家的母亲!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催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再试……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往了。他忽然觉得
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他把母爱比作________。 (2)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________。
(3)句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知道该怎样做吗? (4)说说“母亲美丽的梦”是什么? (5)短文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的。 【答案】 (1)一根穿针线;
(2)表明省略的话 ;
(3)和母亲交流感情等。
(4)教会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5)事情的发展顺序。
【解析】【分析】(1)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2)省略号的作用:①表明省略的话 ②列举的省略 ③表明说话断断续续。做题时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依据句意进步去分析句子。
(3)、(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来判断。
故答案为:(1)一根穿针线; (2)表明省略的话 ; (3)和母亲交流感情等。 (4)教会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5)事情的发展顺序。
【点评】(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腊八粥(有删改)
沈从文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时候还早。 ②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愈发浓稠了。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④“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⑤“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⑥……
⑦“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⑧“是呀!孥孥说得对。”
⑨“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⑩“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⑪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亦不过看到一股淡淡的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⑫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臌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多了,它会起锅巴…… ⑬“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⑭“哦……”他惊异地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⑮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写出短文中与“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 这几个句子说明________,也表现了八儿________。 (3)根据对短文的理解判断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话说明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 ②“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这句话表现了八儿渴望马上喝粥的急切心情。
③八儿让妈妈抱起来看看锅里,是想看看锅里的粥是否煳了。 ④短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
(4)短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是为了表现什么?
(5)在八儿的眼中,也许妈妈的爱就是一碗腊八粥,联系生活想一想,妈妈的爱对于你来说是什么? 妈妈的爱是________
【答案】 (1)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2)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噗……”锅内又叹了声气。锅里的粥还没有熬熟;渴望马上喝粥的急切心情 (3)正确;正确;错误;正确
(4)心理描写。从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猜想”反映出他是一个天真可爱、嘴馋的小家伙。 (5)雨中倾斜的雨伞。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①、②、④正确。③八儿让妈妈抱起来看看锅里,是想是想看看锅里的粥是否熟了,渴望马上喝上粥。
(4)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5)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联系生活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比喻句,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2)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噗……”锅内又叹了声气。锅里的粥还没有熬熟;渴望马上喝粥的急切心情。 (3)正确;正确;错误;正确
(4)心理描写。从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猜想”反映出他是一个天真可爱、嘴馋的小家伙。 (5)雨中倾斜的雨伞。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4.阅读理解。
献你一束花 冯骥才
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她一直垂着头。前四天,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
这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们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回国时,就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一个戴眼镜的记者死死纠缠着问: “你最喜欢什么?”她不知如何作答,抬眼看见一束花,便说:“花!”于是就有几十束花朝她塞来,多得抱不住。两年来多次出国比赛,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牌回来,迎接她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是不是这就加重她的思想负担?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它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本来她怕见人,走在队伍最后,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像有意避开她时,她感到冷落,加重了心中的沮丧和愧疚,纵使她有回天之力,一时也难补偿,她茫然了。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
忽然她发现一双脚停在她眼前。谁?她一点点向上看,深蓝色的服装,长长的腿,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儿。原来是机场那女服务员。正背着双手,含笑对她说:“我在电视里看见了你们比赛,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来迎接你。” “我真糟!”她赶紧垂下头。 “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 “我是失败者。”
“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女服务员的声音柔和又肯定。
她听了这话,重新抬起头来。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竞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 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1)选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选文第2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4、第5两段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选文第12段中“奇异的力量”指什么?
(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答案】 (1)一位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比赛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 (2)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运动员此时沮丧、愧疚的心理。
(3)插叙;交代女运动员以往获得冠军的经历及此次失败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为下文女服务员献花作铺垫。
(4)女服务员给予她的安慰和鼓舞。
(5)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告诉读者,别人在失败时我们更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照应开头。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语段采用插叙的写作方法。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一位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比赛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 (2)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运动员此时沮丧、愧疚的心理。
(3)插叙;交代女运动员以往获得冠军的经历及此次失败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为下文女服务员献花作铺垫。
(4)女服务员给予她的安慰和鼓舞。
(5)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告诉读者,别人在失败时我们更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照应开头。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3)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5.阅读下列内容,回答问题。
(二)引路人
雨淅渐沥沥地下个不停。在密密的雨中,街上行人稀少。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我只顾低头赶路,突然把身旁的一个行人撞了一下,我连忙抬起头来,只见他踉跄了一下,迅速扶住了路旁的墙壁,才没有倒下去。 “对不起,对不起!”我连声道撒。 “噢,噢,不要紧。”
哎呀!这时我才发现他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我心里感到一阵不安,忙说:“大伯,我扶你回去吧!”说着,就伸手搀扶着他。
“太谢谢你了,小姑娘。”他很感动地说。我们一起向前走去。
突然。我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我低头一看,是一块下水道水泥板,就不满地嚷着说:“谁把水泥板拿开了,也不放回原处,真缺德!”但一想到身旁的盲人,忙提醒说:“大伯,你走这边,小心绊倒。”他刚走了一步,随即又停了下来,挣开被我搀扶的
手,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边,蹲下去一边摸索着,一边说:“还会有人经过这里,说不定 会绊倒的。”不一会儿,他摸到了那块水泥板,又摸到了下水道,小心翼翼地搬过去把它盖好。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伸手到衣袋里去摸手绢。
这时,我的心灵受到了猛烈的一震,赶紧拿出自己的手绢,放在他那双沾满泥水的手中。他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清。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看见他那模糊的眼睛在闪光。是的,我看见了他那颗火热透明的心,一颗时时能够想到别人的心。 雨仍在下着。雨中,我搀扶着他,继续向前走着,走着……在通往他家的这条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在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他——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却是我很好的引路人。
(1)照样子,写词语。
小心翼翼(ABCC式):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文中事件的起因是“我”撞到了________,后来“我”发现他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于是“我”决定________。
(3)当发现水泥板被拿开后,“我”和“他”的做法分别是什么? (4)题目“引路人”一是指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 (5)文中的“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答案】 (1)文质彬彬;得意扬扬;仪表堂堂 (2)身旁的一个行人;扶他回去
(3)“我”不满地嚷着,并提醒大伯走一边|他”:把水泥板盖到了下水道上。 (4)“我”是他回家路上的引路人;他是“我”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5)文中的“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热心、为他人着想。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此题从给出的词语“小心翼翼”来看,是ABCC式结构,即第三个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理解文题(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题目)一定要着眼于全篇,对一些含有比喻、象征性意味的题目,要透过字面把握它内在的含义。
(5)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文质彬彬、得意扬扬、仪表堂堂 (2)身旁的一个行人、扶他回去
(3)“我”不满地嚷着,并提醒大伯走一边|他”:把水泥板盖到了下水道上。 (4)“我”是他回家路上的引路人;他是“我”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5)文中的“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热心、为他人着想。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对文题的理解能力。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形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香菱学诗(节选)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1)选文中的颦儿是________;香菱的诗写的是________。
(2)看了香菱写的诗,宝钗直接说“________”,黛玉的评价是“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不同。
(3)用横线在选文中画出直接描写香菱学诗“疯了”的情景:________,这表现了她学诗________。
(4)宝钗说香菱学诗“弄成个呆子了”“定要疯了”,你想对香菱说什么? 【答案】 (1)林黛玉;月亮
(2)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
(3)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勤奋认真
(4)我想对香菱说:“你这样勤奋用心学诗,一定能写出好诗!”(答案不唯一)
【解析】【分析】(1)—(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林黛玉、月亮;
(2)1、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 2、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
(3)1、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2、勤奋认真
(4)我想对香菱说:“你这样勤奋用心学诗,一定能写出好诗!”(答案不唯一) 【点评】(1)—(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二)。
成全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位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是陪父亲去医院看病的,正好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更奇怪的是他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让座的姑娘流露出了笑容。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这一切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正开着,突然一下子急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 爸伤口疼了吧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你啊,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强忍隐痛,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阅读时不理解“隐痛”这个词语,可以查字典解决。“隐痛”在字类里的解释有:①不愿告诉人的痛苦。②隐隐约约的疼痛。文中“老人强烈隐痛”指的是第 ________种解释。
②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明白“人满为患”的意思是________ 。
(3)我们发现在让座的过程中,姑娘的神情发生了一连串变化:________、尴尬、________,从这些变化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
(4)“这一切让我看得很疑惑”下文中哪句话解答了“我”的疑感,请用横线画出来。 (5)“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句中两个“善良”分别指( )。 A. 女儿和父亲 B. 让座姑娘和父亲 C. 作者和父亲 D. 让座姑娘和女儿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7)让座姑娘、父亲、女儿都是善良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闹释善良的含义。 从让座姑娘身上我们看到善良就是________ ; 从父亲身上我们看到善良就是________ ; 从女儿身上我们看到善良就是________。 【答案】 (1)“ , ?” “ !” (2)①;车上的人特别多。
(3)微笑;露出笑容;体会到姑娘的善良,得到大爷的成全,她很快乐 (4)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5)B
(6)双休日,公交车上人满为患,我看见一个姑娘要给去医院看病的老人和他的女儿让座,遭到拒绝,姑娘再次让座,老人接受了她的好意。后来我从他们父女的对话中知道老人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但他还是成全了别人的善良。 (7)让座尊敬老人;成全了别人;关心父亲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①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②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4、5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4)、(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中找到答案。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7)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 , ?” “ !” (2)① ;车上的人特别多。(3)微笑;露出笑容;体会到姑娘的善良,得到大爷的成全,她很快乐(4)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5)B;(6)双休日,公交车上人满为患,我看见一个姑娘要给去医院看病的老人和他的女儿让座,遭到拒绝,姑娘再次让座,老人接受了她的好意。后来我从他们父女的对话中知道老人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但他还是成全了别人的善良。 (7)让座尊敬老人 ;成全了别人;关心父亲。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①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②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4)、(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7)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8.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两个石匠正在山下挥汗如雨地工作。恰巧,有一位哲人途经此地。
②哲人就问其中的一个石匠:“你不觉得做石匠非常辛苦吗?”那个石匠点了点头,一脸无奈地说:“是的,我每天都要面对一些毫无生命的石头,为了完成一件雕塑,有时不知要磨坏多少根铁锥。”说着,他就伸出满是老茧的手掌给哲人同情地望了他几眼。 ③那人又走到另一个石匠身边问:“你不觉得做石匠非常辛苦吗?”
④那个石匠送给哲人一个憨厚的微笑,说:“累是累了一些,但是我能用手中的锤子和铁维(赋予 给予)那些石头以生命,感到很(快慰 欣慰)。尤其是当我雕刻出的那些作品,被运送到很远的城市摆放时,就会有许多人看到我的作品。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也为此而感到自豪!”
⑤听了之后,哲人拍了拍那个石匠的肩头说:“幸运之神也会为你自豪的!”
⑥许多年以后,(第一个石匠 第二个石匠)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雕刻师;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卖到很高的价钱。而(第一个石匠 第二个石匠)仍然在愁眉不展地做着与从前毫无分别的工作。有时生活给予每个人成功的机会是同等的,只是人们所处的心态不同罢了。有的人满怀苦恼,把手中的工作视为无奈之举,得过且过,结果也就一事无成;有的人则用一种愉悦的心态来对待工作,用自己的热情去构筑未来,所以生活就把美丽的收获给了他们。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本文主要讲的是________的故事。 (3)在第④段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4)在第⑥段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内容,在下面画上横线,并写出你的理由。第________个石匠成了远近闻名的雕刻师,因________。第________个石匠仍然在愁眉不展地做着与从前毫无分别的工作,因为________。
(5)哲人拍了拍那个石匠的肩头说:“幸运之神也会为你自豪的!”你认为“幸运之神”指的是什么?
(6)读完短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有什么体会?请写一写。 【答案】 (1)哲人与石匠
(2)一个哲人遇见两个石匠,其中一个认为工作很辛苦,另一个认为工作很快乐,多年以后,认为工作快乐的石匠成为一位闻名的雕刻师,另一个处境一点没变。 (3)赋予;快慰
(4)二;他用一种愉悦的心态来对待工作,用自己的热情去构筑未来;一;他满怀苦恼,把手中的工作视为无奈之举,得过且过
(5)许多年后,他成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雕刻师,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卖到很高的价钱。 (6)[示例]如果我们能用一个好的心态对待学习或工作,不为遇到的困难而抱怨,不为受到的打击而消沉,而是永远积极乐观,抱着一种享受与创造的心态去一点一滴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3)本题考查词语辨析,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注意近义词的意思,及词语间的区别.要学会结合语境仔细辨析,选择合适的词语。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6)谈自己的体会,时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哲人与石匠
(2)一个哲人遇见两个石匠,其中一个认为工作很辛苦,另一个认为工作很快乐,多年以后,认为工作快乐的石匠成为一位闻名的雕刻师,另一个处境一点没变。 (3)赋予;快慰
(4、二;他用一种愉悦的心态来对待工作,用自己的热情去构筑未来;一;他满怀苦恼,把手中的工作视为无奈之举,得过且过
(5)许多年后,他成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雕刻师,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卖到很高的价钱。 (6)[示例]如果我们能用一个好的心态对待学习或工作,不为遇到的困难而抱怨,不为受到的打击而消沉,而是永远积极乐观,抱着一种享受与创造的心态去一点一滴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做好本题要多积累近义词的意思,区分近义词的细微之处,学会结合语境准确,恰当的使用词语。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
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天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彤彤的花朵,一进来就被祖母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前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又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去处,玩没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1)解释词语。 异想天开: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缘故________ 茂盛________ 捉弄________ 恐惧________ 照样________
(3)文中多处写到了“笑”,使人感到了主人公的快乐。你能写出几个表示笑的词语吗? (4)“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2)缘由;旺盛;调戏;害怕;依旧 (3)开怀大笑、憨笑、嬉皮笑脸
(4)这句话写出了“我”和祖父的深厚感情,“我”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我”,祖孙俩都喜欢家里的后园,都喜欢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祖父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缘故:原故;原因;理由;根据;缘由。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繁密。捉弄:戏弄,使人为难。恐惧:惊慌害怕,惶惶不安。 (3)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4)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
析作答。
故答案为:(1)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2)缘由、旺盛、调戏、害怕、依旧 (3)开怀大笑、憨笑、嬉皮笑脸 (4)这句话写出了“我”和祖父的深厚感情,“我”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我”,祖孙俩都喜欢家里的后园,都喜欢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祖父的思念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句子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10.阅读短文,然后按要求做。_____________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上世纪20年代初来到中国的四川。当时正值夏天,四川的天气非常闷热。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上峨眉山。山路非常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罗素,见此情景,便没有了心情观赏峨眉山的景观,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这些坐轿的人,这样热的天气,还要他们抬着上山,甚至他们或许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
罗素正思考的时候,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陪同的人让轿夫们停下来休息。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们的表情,很想去宽慰一下辛苦的轿夫们。
但是____他看到轿夫们坐在一起____拿出烟斗____有说有笑____讲着很开心的事情____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的人____也丝毫没有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悲苦____他们还饶有趣味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____给这位大文学家出了一道智力题____你能用11画____写出两个中国人的名字吗____罗素承认不能____轿夫笑呵呵地说出答案____王一____王二____他们在交谈中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____罗素徒然心生一丝惭愧和自责____我凭什么去宽慰他们____我凭什么认为他们不幸福____
后来,罗素在他的著作中讲到了这个故事。而且,他因此得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生观点: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是的,坐轿子的人未必是幸福的,抬轿子的人未必是不幸福的。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喜悦,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那些真正找到人生幸福的人,不是因为作了大官,发了大财,有了大学问,而是因为他们有了一颗健康乐观的心灵,因为他们会用这样的心灵去体验幸福。人生幸福,原来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1)给第4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但是________他看到轿夫们坐在一起________拿出烟斗________有说有笑________讲着很开心的事情________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的人________也丝毫没有对自己的命运感到
悲苦________他们还饶有趣味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________给这位大文学家出了一道智力题________你能用11画________写出两个中国人的名字吗________罗素承认不能________轿夫笑呵呵地说出答案________王一________王二________他们在交谈中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________罗素徒然心生一丝惭愧和自责________我凭什么去宽慰他们________我凭什么认为他们不幸福________ (2)概括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4)“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你是怎样理解罗素这个著名的人生观点的?
【答案】(1),;,;,;,;,;,;。;,;:“;,;?”;。;:“;、;。”;。;,;?;?
(2)①罗素认为轿夫们不幸福;②罗素发现轿夫们没有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悲苦;③他因此得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生观点: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3)“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我们心中” (4)略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2)主要内容的考查。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故事的梗概。(3)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撇开表面意思;找到在文章中的深层的意思。
【点评】(1)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2)此题考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的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4)主要考查你对 理解句子 等考点的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