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20分。
2.答题前要仔细阅读,看清题目要求,书写工整清楚。 3.请把试题的答案写在答卷上,不要写在试题上。 一、语言的积累和运用(29分)
1. 根据语境,回答问题。
踏进惠山古镇,就遇见了静mì( )与喧嚣,温婉与厚重。五月,正是蔷薇盛开时。仿佛一夜之间,大街小巷,粉墙黛瓦上都开遍了深深浅浅的蔷薇花,枝繁叶茂、神采奕奕;而到了秋天,曲折的小巷,古朴的石桥,参天的银杏树,澄澈的流水,落日的余晖,这些都使肃穆的祠堂弥漫着的一种安xiánɡ( )的气息。而那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文人风骨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谦的“留得清白在人间”,顾可久的耿直敢谏……正是这些深厚绵长的祠堂文化,才让惠山古镇的生命更加丰盈润泽,也使得惠山古镇具有了百转千回的参( )差之美。 .(1)给加点字注音。 参( )差 .
(2)看拼音写汉字。
静mì( ) 安xiánɡ( )
(3)文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应该换成( ) A. 花枝招展 2. 名句默写。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④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⑤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
⑦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将现实与梦境自然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B. 花团锦簇
C. 惊慌失措
D. 骇人听闻
A. 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自己的爱心去包裹这个世界。
B. 升国旗时,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C. 通过深阅读,使我们成为精神富有、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的人。 D. 我的故乡无锡,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被誉为“太湖明珠”的城市。 4.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选项中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峰。 A. 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B. 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 虽然是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 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的石子。 5. 选出下面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散文《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
B.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他有“诗仙”之称。诗中的“左迁”意思是降低官职,即“降职”。
C.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D. 童话是以劝谕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我们学过的有《蚊子和狮子》等。 6. 请选出下列谦辞敬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王明因自己父亲七十大寿,而在自己家中宴请张清一家。请你在下面备选词中挑选合适的敬辞或谦辞,填在下列请柬①②③处,完成这份请柬。 备选词:寒舍 贵府家父 令尊 小女 令爱
请柬
张清先生:
兹定于元月十五日在①为②庆贺七十寿辰,敬请携夫人、③光临。幸勿推却。王明顿首
元月一日
A. 贵府 令尊 令爱 C. 寒舍 令尊 小女 7. 综合性学习
与书相伴,最美芳华,少年正是读书时。为进一步营造校园书香氛围,某班级决定开展以“芳华少年·书香浸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B. 贵府 家父 小女 D. 寒舍 家父 令爱
(1)小华说:活动的负责人决定在班级群里以跟帖的形式,征集同学们设计的活动形式,请你跟帖参与,写出二种。
某某:举行一次读书问卷调查;
你的跟帖: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2)小明说:我发现读书真是乐趣无穷,从古代诗词中,我们就能够了解很多古代的新年习俗。请你和他一起根据诗句填习俗。 新年习俗 听乐曲、拜新年 饮屠苏酒、①______ 诗歌原句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甲午元旦》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除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_______、换桃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二、阅读与赏析(41分) (一)(5分)
除夜①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注】①除夜:除夕的晚上。②客心:自己的心事。 8. 首句中“寒”字有什么作用?
9.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②
(二)(12分)
吴起守诺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10. 下列虚词“之”字与例句“起不食待之”中的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择其善者而从之 .
B. 久之 .
C. 因往晓之 .
D. 下车引之 .
11. 下列解释加点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返而食 期:约定 .C. 起之不食以俟者 俟:等待 ..12. 翻译句子
①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②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13. 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B. 方与之食 方:正 .D. 恐其自食其言也 恐:担心 .
(三)(16分)
谁穿了我们遗弃的校服
安宁
①在一个小花园里,碰到一位散步的老人,他的表情有些忧伤。他的肌肤因为劳作,已经显得锈迹斑斑,犹如枯朽的树皮。而裹在瘦弱骨架上的那身独特的衣服,则将他与这个城市的格格不入,衬托得越发鲜明。
②那是一身中学生的校服。我从侧面,可以看见胸前写有“育才中学”几个小字。这显然是他读中学的孙子丢弃不穿的校服。校服原来的主人是一个热爱漫画的小男生,因为背后的空白处,画着一对小人儿,亲密无间地依偎在一起,旁边飞出一行可爱的彩字:我要永远陪你在一起。想来老人的小孙子,一定是喜欢上了某个女孩,并且大胆地在校服上表露出来。而老人定是看不懂这些的,校服在他这里,只是一件可以避寒的衣服,而且,是一件不应该被弃置一旁浪费掉的华衣美服。
③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候,最讨厌肥大难看的校服,没有勇气在校服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写下信仰的格言;亦没有勇气,和父母要额外的钱,买喜欢的衣裙,所以只好每日委屈地穿着它,如一只被排挤走失的野猫一样,卑微地走来走去。
④所以中学毕业的时候,几乎是蜕皮一样地,迫不及待地从校服里逃出来,且再也不去动它。而母亲..却穿着它下地劳作,外出买菜,在路上为一些琐事跟人争吵,或者因为疲惫,在田间地头睡了过去。有时候弟弟会笑话她,说她是我的校友,而且,远比我对学校忠贞和热爱,可以将校服穿上几年而不厌倦。母亲总是笑笑,说:“多好的衣服,结实,耐脏,穿起来从不会心疼,野生的一样,不娇贵。”
⑤可是我却因此有过自卑。记得是在路上,与自己的老师相遇。我很迅速地以老师的眼光将母亲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穿着校服的母亲犹如一个傻笨的学生,带着一股子乡野气,我的脸腾地红了。之前,校服在她的身上,不过是一件勉强算得上得体的衣服,但在那一刻,我却窥见了校服的滑稽与尴尬。
⑥我相信老师一定是看出了我的难堪,所以不过是简单寒暄了几句,便告辞走开。而母亲,却不知趣地追赶上来,絮叨着说:“你们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呢,还是觉得我身上有汗臭味,怎么没说几句就走了呢?”我飞快地在前面走着,不理会母亲,并将她落下很远。那种混合了卑微、羞耻和疼痛的少女的心
思,到如今,依然清晰地在心里记着。
⑦后来我走出了小城,并凭借着不息的努力,可以挣钱给自己和家人买到名牌的衣服,可是母亲却将我给她买的衣服锁进箱子,继续穿着校服,在小城嘈杂喧嚣的街道上,走来走去。微风缭乱了她的头发,缕缕白发早已失去了水分,却依然傲然挺立,我不禁猛然心疼。只是,这一次她穿的校服,是被刚刚读了....大学的弟弟遗弃在家的。
⑧在我所居住的繁华的都市里,我常常会瞥见那些穿校服的成人,他们拉着堆满水果的板车,骑着装满了货物的三轮,或者站在十字路口的大风中叫卖,或者在夜色下为你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那些被他们的孩子扔掉的校服,裹着他们的身体,犹如秋天里裹着金黄玉米的外皮。
⑨我知道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在明亮的高楼里行走。我也知道,当我们的翅膀,掠过高高的枝头,却不能忘记,将视线温柔又疼痛地抚过那大地上,穿着被我们遗弃的校服低头行走的父辈。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4. 文章①—⑦段主要写了关于校服的哪三件事?请简要分点回答。
15. 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
我很迅速地以老师的眼光将母亲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穿着校服的母亲犹如一个傻笨的学生,带着一股子乡野气,我的脸腾地红了。
16. 有同学认为文章第③段是多余的,你的观点呢?并说说理由。 17. 文章最后一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18. 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选文第④段加点词语“蜕皮”在文中的意思是脱掉这件衣服并再也不肯穿它。
B. 选文第⑦段中,“我”猛然心疼”是因为我突然发现母亲已经老了,却依然生活如此节俭,并终日劳作,因此感到心疼。
C. 选文第⑧段划线句“那些被他们的孩子扔掉的校服,裹着他们的身体,犹如秋天里裹着金黄玉米的外皮”,这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父辈们的朴实和淳朴,表达了对他们的鄙薄之情。 D. 文中的成年人穿着校服的原因一是校服可以避寒,不该被弃置;二是校服结实,耐脏,穿起来不心疼;三是生活窘迫。
(四)名著阅读(8分)
19. 语段阅读。
好大圣,即现本象,将金睛兽解了缰绳,扑一把跨上雕鞍,径直骑出水底。到于潭外,将身变作A模样,打着兽,纵着云,不多时,已至翠云山芭蕉洞口,叫声“开门!”那洞门里有两个女童,闻得声音开了门,看见是A嘴脸,即入报:“奶奶,爷爷来家了。”那罗刹听言,忙整云鬟,急移莲步,出门迎接。
这大圣下雕鞍,牵进金睛兽;弄大胆,诓骗女佳人。罗刹女肉眼,认他不出,即携手而入。着丫鬟设座看茶,一家子见是主公,无不敬谨。
(1)中国古典文学善用“三”字来叙述故事,使情节曲折,《水浒传》中就有三拳打死镇关西,三打祝家庄;上面的文字就出自《西游记》中的________经典故事。
(2)孙悟空为了借宝贝,变成A的样子,后来,又被A________所变的B________骗了回去,依旧没有成功。
20. (1)发现《朝花夕拾》《西游记》“出走——归来”的秘密。 篇目人物 《朝花夕拾》·鲁迅 S城——南京——①_________(填出走路线 国家)——回国 出走国门:想逃离清国留学生的乌..出走原因 烟瘴气,“寻救国道路去学医”—.—②《_______》(填篇目) 回国后,弃医从文,写世人的冷寻的结果 眼,揭露国民劣根性。 封号)。 出走花果山:想逃离规则,“躲过轮回,..不生不灭”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寻心。 .在灵山,修成正果,成为③_________(填花果山——灵台方寸山——……——灵山 《西游记》·孙悟空 (2)鲁迅、孙悟空“出走——归来”的经历,让人想到网红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①,任选一人,结合名著内容,阐述对他们归来之后还是少年的认识。 我选:__________,认识:_________________ 注解①:希望你在外面漂泊半生、匆忙半生,待你归来之时,依然能够坚持初心与理想,保持一颗纯朴、真实、炙热的少年心。
三、作文(50分)
21. 满树的繁花,满枝的果实,最初只源于那粒小小的种子。
好书是一粒种子,使人睿智地成长;梦想是一粒种子,使人奋斗和坚强;善念是一粒种子,使人变得阳光和高尚。《秋天的怀念》中母亲为史铁生种下了一粒乐观坚强的种子;《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为海伦·凯勒种下了一粒爱的种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为莫顿·亨特种下了一粒勇敢的种子;《诫子书》中诸葛亮为儿子种下了一粒志存高远的种子;《动物笑谈》中劳伦兹为我们种下了一粒尊重生命的种子……
种下一粒种子,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请以“种下一粒种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补充完整题目。 ②表达真情实感、独特感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 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与解析
一、语言的积累和运用(29分)
1. 根据语境,回答问题。
踏进惠山古镇,就遇见了静mì( )与喧嚣,温婉与厚重。五月,正是蔷薇盛开时。仿佛一夜之间,大街小巷,粉墙黛瓦上都开遍了深深浅浅的蔷薇花,枝繁叶茂、神采奕奕;而到了秋天,曲折的小巷,古朴的石桥,参天的银杏树,澄澈的流水,落日的余晖,这些都使肃穆的祠堂弥漫着的一种安xiánɡ( )的气息。而那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文人风骨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谦的“留得清白在人间”,顾可久的耿直敢谏……正是这些深厚绵长的祠堂文化,才让惠山古镇的生命更加丰盈润泽,也使得惠山古镇具有了百转千回的参( )差之美。 .(1)给加点字注音。 参( )差 .
(2)看拼音写汉字。
静mì( ) 安xiánɡ( )
(3)文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应该换成( ) A. 花枝招展
B. 花团锦簇
C. 惊慌失措
D. 骇人听闻
【答案】(1)cēn (2) ①. 谧 ②. 详 (3)B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参差:不一致,不整齐。读音cēn cī。 【小问2详解】
静谧:形容静寂无声。读音jìng mì。
安详:神态、举止等沉静、稳重或从容不迫。读音ān xiáng。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花枝招展:形容女性打扮得十分艳丽;
B.花团锦族: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C.惊慌失措:是指害怕、慌张,吓得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 D.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震惊;
根据语境,此处应该填写形容花草鲜艳美丽的成语,故B项适合。
故选B。 2. 名句默写。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④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⑤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
⑦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将现实与梦境自然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 枯藤老树昏鸦 ③.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④. 便引诗情到碧霄 ⑤. 何当共剪西窗烛 ⑥. 温故而知新 ⑦. 夜阑卧听风吹雨 ⑧. 铁马冰河入梦来 【解析】 【分析】
【详解】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郎、藤、昏、鸦、落、逢、碧霄、阑”等字词的书写。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自己的爱心去包裹这个世界。
B. 升国旗时,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C. 通过深阅读,使我们成为精神富有、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的人。 D. 我的故乡无锡,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被誉为“太湖明珠”的城市。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两面对一面,应该将“能”改为“能否”; B.搭配不当,应该删去“和歌声”;
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该删去“通过”或“使”; 故选D。
4.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选项中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峰。 A. 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B. 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 虽然是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 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的石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上下文的连贯与衔接和上下句相同句式的对应。
A.根据后面的句式“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峰”,可知,空缺处选择的句式也是“虽然……但是……”这种表示转折的句式,故A项符合。
B.虽然含义相对应,但不能对应下句中的两个转折,而且字数也不能对应;
C、D.两项不仅句子结构不能对应,而且C项中“不显眼的细小的石子”同样没有强调转折,不能对应“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D项中完全没有转折。 故选A。
5. 选出下面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散文《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
B.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他有“诗仙”之称。诗中的“左迁”意思是降低官职,即“降职”。
C.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D. 童话是以劝谕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我们学过的有《蚊子和狮子》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D.应该是“寓言”,而不是“童话”。故选D。 6. 请选出下列谦辞敬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王明因自己父亲七十大寿,而在自己家中宴请张清一家。请你在下面备选词中挑选合适的敬辞或谦辞,填在下列请柬①②③处,完成这份请柬。 备选词:寒舍 贵府家父 令尊 小女 令爱
请柬
张清先生:
兹定于元月十五日在①为②庆贺七十寿辰,敬请携夫人、③光临。幸勿推却。王明顿首
元月一日
A. 贵府 令尊 令爱 C. 寒舍 令尊 小女 【答案】D 【解析】
【详解】敬辞类:“令尊”、“令爱”、“贵府”。“令尊”称对方的父亲的敬辞;“令爱”称对方女儿的敬称;“贵府”是对对方府第、家宅的敬称。
谦辞类:“小女”、“寒舍”、“家父”。“小女”是对别人称自己女儿的谦辞;“寒舍”是称自己家的谦辞;“家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的谦辞。
根据以上常识,结合语境“‘我’为自己的父亲庆寿,邀请张清先生携夫人女儿到我家参加贺宴”可知,一空:寒舍;二空:家父;三空:令爱。 故选D。 7. 综合性学习
与书相伴,最美芳华,少年正是读书时。为进一步营造校园书香氛围,某班级决定开展以“芳华少年·书香浸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小华说:活动的负责人决定在班级群里以跟帖的形式,征集同学们设计的活动形式,请你跟帖参与,写出二种。
某某:举行一次读书问卷调查;
你的跟帖: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2)小明说:我发现读书真是乐趣无穷,从古代诗词中,我们就能够了解很多古代的新年习俗。请你和他一起根据诗句填习俗。 新年习俗 听乐曲、拜新年 饮屠苏酒、①______ 诗歌原句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甲午元旦》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除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_______、换桃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答案】(1)①举办“读书交流会”②举办“读书演讲会”③举行“名著走向舞台”话剧表演④举行“读书名言”展示会
B. 贵府 家父 小女 D. 寒舍 家父 令爱
(2) ①. 守岁 ②. 燃爆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解答此题需要注意,紧扣主题,活动方式既要丰富多样更要具体可操作,过程必须有始有终有条不紊。设计活动时,要以“芳华少年.书香浸润”为主题,形式多样化。示例:举办“书中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举办“走进名著”的读书报告会;举行“我喜欢的书”板报比赛等。此题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小问2详解】
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首先理解诗句意思,从诗句中了解新年习俗。“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意思是:以后再也梦不到过新年喝屠苏酒,只能在漫漫长夜里拨动灯火。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从“挑灯夜未央”了解到除夕夜要守岁的习俗。由此可知,①处的习俗是:守岁;由“爆竹声中一岁除”可知,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这句话告诉我们古代新年有燃爆竹的习俗。由此可知,②处的习俗是:燃爆竹。
二、阅读与赏析(41分) (一)(5分)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注】①除夜:除夕的晚上。②客心:自己的心事。 8. 首句中“寒”字有什么作用?
9.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答案】8. “寒”字双关,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孤寒,诗人内心的孤寂。
9. 原因有:①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②对故乡亲人无比思念;③感慨年华易逝。(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旅馆寒灯独不眠”句意为: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散发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逼人了。这里的“寒”字有双重含义,既渲染旅馆的寒冷,凄清的氛围,也突出诗人除夕夜晚,还漂流在外不能归家而内心孤寂。
②①
【9题详解】
本题要求学生分析理解古诗中诗人情感,要从小处细处着手,抓住一字一句,注意其所描写物的特征,思考其意义,透析诗人的情感。此类古诗,诗人的情感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是被贬怀才不遇人生失意,感叹时光流逝,壮志不酬。二是身居异地思念亲人,情思未了,三是佳节与亲人分离,心有牵挂,期盼团圆。抓住诗中所提供的文字信息:时间——夜晚,季节——冬季,地点——旅馆,人物情感——思念故乡分析理解。“转凄然”的意思是:变得凄凉悲伤。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诗人心境变得凄凉的原因是自己一人客居旅馆,又是除夕凭添了思乡思亲之情。“霜鬓明朝又一年”还有对年华易逝的悲哀。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二)(12分)
吴起守诺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10. 下列虚词“之”字与例句“起不食待之”中的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择其善者而从之 .
B. 久之 .
C. 因往晓之 .
D. 下车引之 .
11. 下列解释加点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返而食 期:约定 .C. 起之不食以俟者 俟:等待 ..12. 翻译句子
①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②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13. 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答案】10. B 11. B
12. ①从前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就留老朋友吃饭。 ②他像这样守信用,应该他能使军队信服了吧? 13. 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 【解析】 【10题详解】
考查虚词“之”的意义与用法。题目中的“起不食待之”中“之”是代词,代他。而B项“久之”是过了很长时间。“之”是补足音节。其它ACD三项都是代词。故选B。
B. 方与之食 方:正 .D. 恐其自食其言也 恐:担心 .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方与之食”的意思是:才同他一起进餐。方:才,不是“正”。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昔(从前)、故人(老朋友)、食(吃饭)”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为(做,这里是坚守)、若(像)、宜(应该)、服(使……信服)”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3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本文主要讲述了吴起诚实守信,不等到朋友不进食的故事,展现其诚实守信的品格。所以本题围绕着“做人诚实守信”来谈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约定回来就(一起)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能不守信用。
(三)(16分)
谁穿了我们遗弃的校服
安宁
①在一个小花园里,碰到一位散步的老人,他的表情有些忧伤。他的肌肤因为劳作,已经显得锈迹斑斑,犹如枯朽的树皮。而裹在瘦弱骨架上的那身独特的衣服,则将他与这个城市的格格不入,衬托得越发鲜明。
②那是一身中学生的校服。我从侧面,可以看见胸前写有“育才中学”几个小字。这显然是他读中学的孙子丢弃不穿的校服。校服原来的主人是一个热爱漫画的小男生,因为背后的空白处,画着一对小人儿,亲密无间地依偎在一起,旁边飞出一行可爱的彩字:我要永远陪你在一起。想来老人的小孙子,一定是喜欢上了某个女孩,并且大胆地在校服上表露出来。而老人定是看不懂这些的,校服在他这里,只是一件可以避寒的衣服,而且,是一件不应该被弃置一旁浪费掉的华衣美服。
③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候,最讨厌肥大难看的校服,没有勇气在校服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写下信仰的格言;亦没有勇气,和父母要额外的钱,买喜欢的衣裙,所以只好每日委屈地穿着它,如一只被排
挤走失的野猫一样,卑微地走来走去。
④所以中学毕业的时候,几乎是蜕皮一样地,迫不及待地从校服里逃出来,且再也不去动它。而母亲..却穿着它下地劳作,外出买菜,在路上为一些琐事跟人争吵,或者因为疲惫,在田间地头睡了过去。有时候弟弟会笑话她,说她是我的校友,而且,远比我对学校忠贞和热爱,可以将校服穿上几年而不厌倦。母亲总是笑笑,说:“多好的衣服,结实,耐脏,穿起来从不会心疼,野生的一样,不娇贵。”
⑤可是我却因此有过自卑。记得是在路上,与自己的老师相遇。我很迅速地以老师的眼光将母亲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穿着校服的母亲犹如一个傻笨的学生,带着一股子乡野气,我的脸腾地红了。之前,校服在她的身上,不过是一件勉强算得上得体的衣服,但在那一刻,我却窥见了校服的滑稽与尴尬。
⑥我相信老师一定是看出了我的难堪,所以不过是简单寒暄了几句,便告辞走开。而母亲,却不知趣地追赶上来,絮叨着说:“你们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呢,还是觉得我身上有汗臭味,怎么没说几句就走了呢?”我飞快地在前面走着,不理会母亲,并将她落下很远。那种混合了卑微、羞耻和疼痛的少女的心思,到如今,依然清晰地在心里记着。
⑦后来我走出了小城,并凭借着不息的努力,可以挣钱给自己和家人买到名牌的衣服,可是母亲却将我给她买的衣服锁进箱子,继续穿着校服,在小城嘈杂喧嚣的街道上,走来走去。微风缭乱了她的头发,缕缕白发早已失去了水分,却依然傲然挺立,我不禁猛然心疼。只是,这一次她穿的校服,是被刚刚读了....大学的弟弟遗弃在家的。
⑧在我所居住的繁华的都市里,我常常会瞥见那些穿校服的成人,他们拉着堆满水果的板车,骑着装满了货物的三轮,或者站在十字路口的大风中叫卖,或者在夜色下为你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那些被他们的孩子扔掉的校服,裹着他们的身体,犹如秋天里裹着金黄玉米的外皮。
⑨我知道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在明亮的高楼里行走。我也知道,当我们的翅膀,掠过高高的枝头,却不能忘记,将视线温柔又疼痛地抚过那大地上,穿着被我们遗弃的校服低头行走的父辈。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4. 文章①—⑦段主要写了关于校服的哪三件事?请简要分点回答。
15. 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
我很迅速地以老师的眼光将母亲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穿着校服的母亲犹如一个傻笨的学生,带着一股子乡野气,我的脸腾地红了。
16. 有同学认为文章第③段是多余的,你的观点呢?并说说理由。 17. 文章最后一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18. 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选文第④段加点词语“蜕皮”在文中的意思是脱掉这件衣服并再也不肯穿它。
B. 选文第⑦段中,“我”猛然心疼”是因为我突然发现母亲已经老了,却依然生活如此节俭,并终日劳作,因此感到心疼。
C. 选文第⑧段划线句“那些被他们的孩子扔掉的校服,裹着他们的身体,犹如秋天里裹着金黄玉米的外皮”,这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父辈们的朴实和淳朴,表达了对他们的鄙薄之情。 D. 文中的成年人穿着校服的原因一是校服可以避寒,不该被弃置;二是校服结实,耐脏,穿起来不心疼;三是生活窘迫。
【答案】14. 我遇到一位穿着小孙子校服的老人;我回忆自己穿校服时的卑微;母亲总是爱穿我和弟弟不要的校服。
15. 运用动作或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为母亲穿着校服,带着一股子乡野气而感到羞愧。 16. 并非多余。文章第③段是插叙,通过我不喜欢校服,穿着它卑微地走来走去,与下文母亲喜欢穿校服形成对比,表现母亲不辞劳作,节俭,为了孩子任劳任怨的品质。(前面三点必答,后面两点答到一点即可。) 17. 在我们长大取得成功之后,应当理解并感激我们的父辈,是他们的默默付出与奉献,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成就。(四点选三点答到即可) 18. C 【解析】 【14题详解】
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根据题干提示,阅读文章①—⑦段,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概括。由第①段“在一个小花园里,碰到一位散步的老人……而裹在瘦弱骨架上的那身独特的衣服,则将他与这个城市的格格不入,衬托得越发鲜明”,第②段“我从侧面,可以看见胸前写有‘育才中学’几个小字。这显然是他读中学的孙子丢弃不穿的校服”可知,①-②段讲述的是“我”在公园遇到一位穿着小孙子校服散步的老人;
由第③段“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候……没有勇气在校服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写下信仰的格言;亦没有勇气,和父母要额外的钱,买喜欢的衣裙”可概括为:第③段“我”回忆自己穿校服时的卑微; 由第④段“而母亲却穿着它下地劳作,外出买菜,在路上为一些琐事跟人争吵”,第⑦段“可是母亲却将我给她买的衣服锁进箱子,继续穿着校服,在小城嘈杂喧嚣的街道上,走来走去……只是,这一次她穿的校服,是被刚刚读了大学的弟弟遗弃在家的”可概括为:④-⑦讲述了母亲总是爱穿“我”和弟弟不要的校服,并且乐此不彼。 据此概括即可。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本题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赏析。“将母亲上下打量了一番”,动作描写;“我的脸腾地红了”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与穿着校服的母亲在路上见到自己的老师时,认为母亲穿着“我”的校服,带着一股子乡野气,给自己丢了人时感到羞愧、自卑的情态。
【16题详解】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首先明确观点:不多余。第③段插叙“我”自己年少的时候,“最讨厌肥大难看的校服”,感到穿校服很卑微。这与下文第④段母亲穿“我”校服的心态形成对比。第③段“只好每日委屈地穿着它,如一只被排挤走失的野猫一样,卑微地走来走去”与下文第④段“而母亲却穿着它下地劳作,外出买菜,在路上为一些琐事跟人争吵,或者因为疲惫,在田间地头睡了过去”“远比我对学校忠贞和热爱,可以将校服穿上几年而不厌倦”“多好的衣服,结实,耐脏,穿起来从不会心疼,野生的一样,不娇贵”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母亲的不辞辛劳,节俭,朴实,为了孩子任劳任怨的品质,进而表现主题:我们应理解父母为我们的默默付出与奉献。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蕴含的情感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重点句子的比喻或引申义有所掌握。“当我们的翅膀,掠过高高的枝头,却不能忘记,将视线温柔又疼痛地抚过那大地上,穿着被我们遗弃的校服低头行走的父辈”中“掠过高高的枝头”,比喻成功;“低头行走的父辈”比喻默默付出与奉献的父辈。句子含义是:在我们长大取得成功之后,应当理解并感恩我们的父辈,是他们的默默付出、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才成就了我们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父辈为我们的辛勤付出,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报答他们。 【18题详解】
考查对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C.“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他们的鄙薄之情”理解有误。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他们比作金黄的玉米,把校服比作包裹他们的外皮,生动形象地写出父辈们的朴实和淳朴,表达了对他们的尊重、热爱之情。故选C。
(四)名著阅读(8分)
19. 语段阅读。
好大圣,即现本象,将金睛兽解了缰绳,扑一把跨上雕鞍,径直骑出水底。到于潭外,将身变作A模样,打着兽,纵着云,不多时,已至翠云山芭蕉洞口,叫声“开门!”那洞门里有两个女童,闻得声音开了门,看见是A嘴脸,即入报:“奶奶,爷爷来家了。”那罗刹听言,忙整云鬟,急移莲步,出门迎接。这大圣下雕鞍,牵进金睛兽;弄大胆,诓骗女佳人。罗刹女肉眼,认他不出,即携手而入。着丫鬟设座看茶,一家子见是主公,无不敬谨。
(1)中国古典文学善用“三”字来叙述故事,使情节曲折,《水浒传》中就有三拳打死镇关西,三打祝家庄;上面的文字就出自《西游记》中的________经典故事。
(2)孙悟空为了借宝贝,变成A的样子,后来,又被A________所变的B________骗了回去,依旧没有成功。
【答案】(1)三借芭蕉扇
(2) ①. A:牛魔王 ②. B:八戒 【解析】 【小问1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积累。阅读文段,从“将金睛兽解了缰绳,扑一把跨上雕鞍,径直骑出水底”“那罗刹听言,忙整云鬟,急移莲步,出门迎接”等句子可以判断出,该文段出自“三借芭蕉扇”。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牛魔王因为孙悟空欺负他的妻妾,坚决不肯借扇。孙悟空趁牛魔王赴宴会,偷了牛魔王的坐骑金睛兽,变成他的样子,从铁扇公主那骗取真扇,结果被牛魔王及时发现,变成猪八戒将扇子骗了回去。据此可作答。
20. (1)发现《朝花夕拾》《西游记》“出走——归来”的秘密。 篇目人物 《朝花夕拾》·鲁迅 S城——南京——①_________(填出走路线 国家)——回国 出走国门:想逃离清国留学生的乌..出走原因 烟瘴气,“寻救国道路去学医”—.—②《_______》(填篇目) 回国后,弃医从文,写世人的冷寻的结果 眼,揭露国民劣根性。 封号)。 出走花果山:想逃离规则,“躲过轮回,..不生不灭”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寻心。 .在灵山,修成正果,成为③_________(填花果山——灵台方寸山——……——灵山 《西游记》·孙悟空 (2)鲁迅、孙悟空“出走——归来”的经历,让人想到网红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任选一人,结合名著内容,阐述对他们归来之后还是少年的认识。 我选:__________,认识:_________________ 注解①:希望你在外面漂泊半生、匆忙半生,待你归来之时,依然能够坚持初心与理想,保持一颗纯朴、真实、炙热的少年心。
【答案】 ①. 日本 ②. 《藤野先生》 ③. 斗战胜佛 ④. 鲁迅 ⑤. 看电影事件激发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之情。归来后他选择弃医从文,用文字揭露国民劣根性,他始终在寻求救国之路,仍保有少年的赤子之心。(或“孙悟空” 孙悟空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成功,寻到理想之心。在灵山,孙悟空追求理想的初心不改,仍是少年。) 【解析】
①【详解】(1)此题考查名著内容。
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离开S城前往南京新式学堂,学习新知识。后又前往日本学医,因看到中国人的麻木,深感学医无法救中国,所以弃医从文。回国后以笔为刃,成为一名民主“斗士”。所以,此空应该填“日本”。
②《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他不满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都仙台去学医。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让他决定弃医从文,寻求救国之路。所以,此空应该填“《藤野先生》”。
③孙悟空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尊为“美猴王”。后来在与如来的打赌斗法中失利,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余年,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所以,此空应该填“斗战胜佛”。
(2)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根据相关人物情节围绕“坚持初心与理想,保持一颗纯朴、真实、炙热的少年心”展开即可。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鲁迅觉得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而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就是想用文字揭露国民的劣根性,警醒世人,他一直在追寻救国之路,永远保持着一颗拳拳赤子心。又如: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为实现理想披荆斩棘,不畏艰难,最终修成正果。由始至终,他一直保持追求理想的心,不改初心,他仍是少年。
三、作文(50分)
21. 满树的繁花,满枝的果实,最初只源于那粒小小的种子。
好书是一粒种子,使人睿智地成长;梦想是一粒种子,使人奋斗和坚强;善念是一粒种子,使人变得阳光和高尚。《秋天的怀念》中母亲为史铁生种下了一粒乐观坚强的种子;《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为海伦·凯勒种下了一粒爱的种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为莫顿·亨特种下了一粒勇敢的种子;《诫子书》中诸葛亮为儿子种下了一粒志存高远的种子;《动物笑谈》中劳伦兹为我们种下了一粒尊重生命的种子……
种下一粒种子,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请以“种下一粒种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补充完整题目。 ②表达真情实感、独特感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 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范文:
种下一粒种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发过一次高烧,父亲连夜背着我往医院跑。在去医院的路上,已经昏迷了一天一夜的我,突然睁眼唤了声:“爸爸!”父亲每当说起这件事时,都是边笑边叹:“你说你那么小,又发烧,怎么会突然醒了呢?”在父亲一次又一次重复这个故事时,我渐渐不耐烦,转身不理他。而这个故事,如父亲在我心里种下的一粒种子,开始萌根发芽。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的父母分开了。我把满心的怨恨都给了他,拒绝了他照顾我的请求,独自一人搬去学校宿舍住。那天是周末,他给我送来一床被子和饭。饭盒里装的满满的是我最爱吃的番茄。我看也不看番茄一眼,拼命往嘴里扒饭。他怜爱地看着我,伸出手想摸我的头,说:“怎么瘦了那么多……”话没说完,我打落了饭盒,歇斯底里地喊:“不用你管!”他伸出的手,尴尬地停在半空中。他转身朝门走去,又回头凝视我,说:“不管怎样,爸爸永远爱你!”晚上,我盖着他送来的被子,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他是先把被子晒了一天才送来的啊!我又想起在我心里发芽的那个故事,禁不住泪流满面。
当我回家拿东西时,父亲看到我一身灰暗的衣服,便执意拉着我去买一套衣服。我望着父亲期待的眼神,不忍拒绝,只好答应。走到街上后,父亲原本一直拉着我的手松开了。我疑惑地望着他,他不好意思地笑笑:“你走前面,要是遇到什么危险,我好提醒你躲一下。”阳光从身后照来,我停住脚步,回头看,发现父亲的背驼了。他曾是那么风光的一个人啊!而如今,这么一个老人,还要走在自己身后,为自己提醒可能遇到的危险……我泪流满面,却不敢擦,怕被身后的父亲看到,只好挺胸抬头,就这么一直走下去。
我突然明白,父亲曾在我心中种下过一粒种子。而那粒种子伸枝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那棵大树,便是父亲自己。树枝上的果实,便是那满满的爱。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他都是我的伞,为我挡去一切。而当我靠在树干上,低头,便能看见他,最温柔的年轮。
父亲,便是在我们心中种下种子的人。他会默默地为我们挡去风雨,让我们在人生的路上,畅行无阻。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前面有提示语。提示语提示我们,“种子”不是指其本义,而是要用其比喻义、引申义。可以称之为“种子”的内容很多,可以是物质的,如书;也可以是精神的,如梦想、善念、爱心、自信、勇敢等。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不管写什么内容,我们都要写出“种子”对我们的影响,而且文末一定要点题,指出这个影响还会一直延续下去,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们可以将“种子”理解为“理想”“梦想”“愿望”“志向”等意义,叙述自己或某人“种下种子”后“辛勤浇灌”“开花结果”的过程,并写出“期盼”“不畏艰苦”“喜悦”等诸多的感受。我们还可以写小时候父母为“我”种下好习惯的种子,让“我”收获成功的人生;老师为“我”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让“我”成为一个阳光、善良、快乐的少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