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
九下—《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二、重点字词 【重点词语】
肉食者: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谋:谋划。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远谋:深谋远虑。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个人专有。 对:回答 惠:恩惠。
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帛(bó):丝织品。
加:虚报。这里指以少报多。 信:实情。 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古今异义】
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牢。
牺牲:古义:古代是指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今义: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属:类。 鼓:击鼓。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 逐:追赶,追击。 既:已经。 克:战胜 故:原因,缘故。 再:第二次。 衰:减弱。 竭:尽,消失。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教案试题
最新K12教育
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再:古义:第二次,两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可以: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词类活用】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三、内容要点 【文意概括】
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重点问题】
1.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2.“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评价鲁庄公和曹刿。
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在战争上无能;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与一般昏君有别。曹刿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四、阅读题典
【题源】(2015届河南中考)
【题文】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教案试题
最新K12教育
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备:准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望其旗靡,故逐之 .
专:独占。 福:保佑。 狱:过失。 靡:倒下。
①
②
③
④
⑤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2分) (4)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4分) 【答案】 (1)C(2分)
(2)(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设有埋伏。(意思对即可。“伏”1分,
大意1分。共2分)
(3)语段(一)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1分)而对长勺之战
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4)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③当士气
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④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意思对即可。一条1分,共4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
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狱”.是古今异义词,案件之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教案试题
最新K12教育
(3)试题分析::《曹刿论战》,重点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突出一个论字,来表现“士”在历史事
件中的巨大作用。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结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和“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气已竭而复振”
“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阐述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五、牛刀小试
【题源】(2015届湖北鄂州中考)
【题文】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
【乙】曹玮用兵
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③,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④。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迎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 “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⑦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知:主管。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日:……的时候。②虏兵:敌军。③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⑤縻(mí):束缚。⑥少选:一会儿。⑦几:接近。⑧痹:麻痹。⑨阑:残,尽。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限加两处)。(2分)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教案试题
⑤
最新K12教育
A.公将鼓之 不若弃之 B.可以一战 故为贪利以诱之 ....C.乃入见 乃止以待之 D.战于长勺 言于玮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小惠未徧 ②神弗福也 ..③玮侦虏兵去已远 ④玮又使人谕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这两篇短文中,曹刿和曹玮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文中他们的相关论述看,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
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最关键的又是什么?( 3分) 【答案】
(1)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每个标点符号1分,共2分。) (2)C(2分)
(3)①通“遍”,遍及,普遍 ②赐福,保佑 ③离开 ④派遣 (每个词1分,共4分。)
(4)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共2
分,每错译一个词扣1分,扣完为止。)
15.(5)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后发制人。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最关
键的原因是避敌锐气。(每点1分,符合文意即可,共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
惯判断停顿,句中“数十里”表示事情发生的地方,“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是事件发生的原因,“遽还袭之”是事件发生的结果,所以在这三段文字之间要停顿,前面用逗号,最后用句号。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虚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
义。文言文中虚词大多一字一义,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C项中的“于”皆是“于是”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解答思路同上。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
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使”为“派遣”,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福”为形容词作动词,意为“赐福”,“徧”通“遍”,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教案试题
最新K12教育
(5)试题分析:两文内容大至相同,都用人物的语言说明了“取胜的原因”。阅读两文,了解内容,抓住
人物的语言,找到相关的语句即“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理解概括。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题源】(2015届山东东营中考) 【题文】(8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2分) 【答案】
10.答案: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再次 ④以:凭,靠 11.答案: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教案试题
最新K12教育
12.答案示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
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13.答案示例: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
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
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鼓”.名词作动词。“歼”是词类活用。 .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意思的把握,注意关键词语,从军事指挥的角度分析,甲文的指挥者
是曹刿,审时度势,利用士兵的士气,取得胜利。乙文的指挥者宋公恪守古训不知变通,导致贻误战机,以失败告终。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教案试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