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佛寺园林空间构成——以普陀山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为例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6卷第6期 浙江林业科技 V01.26 No.6 2006年11月 JOUR.OF z]田1jIANG FOR. SCI. &TECH. NOV..2006 文章编号:1001—3776(2006)06-0014—05 论佛寺园林空间构成 ——以普陀山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为例 丁兆光,傅德亮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通过对普陀山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的空间形式、空间序列等的分析,了解其中的园林空间构成 的规律及所蕴涵的文化因素。并探讨了中国名山园林环境的空间构成,冀望对现代园林的建设有所借鉴。 关键词:普陀山;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空间构成;空间形式;空间序列 中豳分类号:¥731.9 文献标识码:B 中国幅员辽阔,名山众多。每一座山都展 现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与壮丽的人文景 观交融辉映。在诸名山中,除了有不少文人墨 客的遗迹外,大多融合有佛教、道教等文化氛 围,修建有大量的佛、道建筑。这些寺观在营 建过程中,无不对庙宇的选址、园林环境等极 为重视,同时也受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的古代地理学思想——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其中普济寺、 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在园林空间环境的营造 及与风水的融合方面堪称典范。 1 普陀山三大寺概况 1.1普陀山概况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我国浙江省舟山群 岛东部,杭州湾以东100海里的莲花洋中,包 括普陀山岛、洛迦山岛、朱家尖岛等,总陆域 面积41.95 km2。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既是历史形 成的佛教圣地,又有山景之幽胜,海景之辽阔, 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与山西五台山、 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 名山。同时,普陀山素以“海天佛国”游览胜 地著称于世(图1)。 图1普陀山全山示意图(笔者据相关资料绘制) 收稿日期:2006.09.19;修回日期:2006—10.10 作者简介:丁兆光(1981一),男,回族,福建屏南人,硕士,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通讯作者。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期 丁兆光,等:论佛寺园林空间构成 15 1.2三大寺概况 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是普陀山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三座寺庙,代表了普陀山佛寺的文化特征。 普济寺,俗称前寺,是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位于普陀山的灵鹫峰南麓,占地面积约37 000 m ,其中建筑 面积约11 O00m [11。 法雨寺,又称后寺。在普陀山光熙峰南下方、锦屏山西侧。法雨寺现存殿宇194间,计8 800 m2,分列六 层台基上【l】。 慧济寺,又称佛顶山寺,位于普陀山佛顶山上,占地面积约1.33万m2,建筑面积约3-3×10 m2。慧济寺 主供释迦牟尼佛,与普济寺,法雨寺鼎立,称为普陀山三大寺 ”。 2 普陀山三大寺的园林空间构成分析 普陀山之所以能成为全世界观音信仰的圣地,成为这样一个重要的风水宝地,除了历史的原因外,也与其 独特的地理条件分不开。三大寺充分利用了普陀山优越的风景地貌,因地制宜地造就了肃穆的宗教空间和绚丽 多姿的园林空间。 在佛寺建筑布局修建的过程中,按佛理而言,本来只选择背风向阳、风景优美、隔离尘俗之地即可,即如 佛教名言: “世上本无穴,穴在我心中。”但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以后,逐渐融合渗透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因 此,佛教寺庙也逐渐注意起了山水条件和风水格局。普陀山也不例外。 在考察过程中,笔者选取了普陀山三大寺——瞽济禅寺、法雨禅寺和慧济禅寺作为重点考察目标。 2.1世俗化的宗教空间形式 2.1.1宗教空间的塑造宗教空间即供奉偶像和进行宗教礼仪活动的空间。为了体现神权的至高无上,宗教空 间常采用宫殿式的布局方式,其特点在于重点突出、等级森严、对称规整,创造出肃穆庄重的宗教气氛。同时, 一些寺庙也常因地制宜,在保证宗教空间肃穆的基础上,采取相对灵活的院落式布局,甚而采取天井式、曲尺 式、散点式等布局形式。 一般地讲,在古典建筑形式中,多以均衡对称的形式把体量高大的要素作为主体而置于轴线的中央,把体 量较小的从属要素分别置于四周或两侧,从而形成四面对称或左右对称的组合形式【2】。佛教自传入我国后,为 了更好地发展,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加紧密地融合起来。在其建筑空间布局上,也融合了儒家思想的特点。我 们从普陀山寺庙的建筑布局上可以看出,其群体组合多采用左右对称的布局,体现主从差异。如普济寺和法雨 寺,都采用的是官殿式格局,即主要殿堂于中轴线上层层推进,中轴线两侧对称设置配殿或寮房(图2、图3)。 这种布局方式,显示出了神权的至高无上,使人产生敬畏感。但也有些寺庙由于地形等条件所限,而采用诸如 民居院落式的布局方式。如三大寺中的慧济寺,位于佛顶山上,占地面积较小,因而只能因地制宜地采用院落 式的布局来安排建筑群(图4)。其整座寺院因地巧构,几座大殿一字排开,别具一格。虽然如此,慧济寺也 不忽视对宗教空间的塑造,其整体布局仍然以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为短轴线,向两侧扩展,左右分别建有大悲殿、 藏经楼、方丈殿、钟楼以及厢房等,各建筑以游廊相连接,形成多个院落。 可以说,轴线是最基本的组织建筑空间单元体秩序的方法[3】,这点在普陀山三大寺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2.1.2世俗文化的渗透宗教功能是寺庙的主要功能,在寺庙建筑中占有主要地位,但是,我国的寺庙又常常 被认为是公共园林的一部分,发挥着其旅游功能。寺庙的园林化,是宗教世俗化的产物,受到世俗文化的影响、 渗透。一般寺庙空间虽然由于宗教功能的限制而相对静止、单一,但由于也有满足旅游功能的需要,故也加强 了建筑空间的园林化效果,力图能动静结合。普陀山的寺庙也是如此。 如普济寺以围墙、游廊、庭院等将各个主要建筑联系起来,形成纵向院落空间,加强了空间的过渡和联系。 同时在主要建筑前、侧边,以及庭院里,布置了不同的植物或置石景观,在建筑空间得到良好处理的基础上, 丰富了其园林景观。而法雨寺内同样以围墙、院落等过渡和联系空间,增加了空间的流动和连续,而其内的植 物配置较普济寺更甚——不仅有参天的古树,还有精心栽植的小乔木、灌木、草花等。如此一来,将绿化引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6 浙江林业科技 26卷 馥经阁 凡雄容J《{j 御碑殿 嘲通宅戢 佛殴 觳 炎船嗣 九她璺4l} 图2普济寺平面示意图 图3 法雨寺平面示意图 图4 慧济寺平面示意图 寺内,使内部空间绿意盎然,取得了很好的园林化效果。位于山顶的慧济寺由于地形所限,更是直接采用院落 式的格局来组织空间,其整体以大雄宝殿为核心,在佛殿和主要建筑间以游廊和花墙等相联接,形成一个个的 院落空间。在各庭院内很好地布置了花木山石,构成了极佳的园林景观,并使宗教空间和园林空间渗透融合, 造成了空间和景观上的变化。 2_2空间结构 2.2.1 宏观结构关系 我国的寺庙对庙宇的选址是极为重视的,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在我国风景秀美的 名山大川中,常常兴建有各式的官观寺庙。普陀山更是因此成为佛教四 大名山之一。汉地佛教建筑建于山林之中,自然要求建筑与山水环境相 协调,并且以整座山作为—个接体来考虑各寺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 佛教在传入我国后,为了更好的发展,其建筑与汉文化的山水理论和风 水理论理所当然地结合起来。这也造就了普陀山独具特色的山海风光与 风水形法。同时,普陀山的地形地理条件对其中的寺庙的营建也影响甚 大。 从地形条件来看,普陀山为一南北狭长的小岛,岛内崎岖,分布有 锦屏山、伏龙山、雪浪山、青鼓山、佛顶山等。其中最高点是岛北的佛 顶山白华顶。岛上的寺庙可谓星罗棋布于山脊幽谷、海边崖畔。作为普 陀山上最大、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三座寺庙,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因 山就势,分布于普陀山的南、中、北部,成为三个核心,其各自周边分 布了一些较小的寺庙成拱卫之势。如此,由三大寺为核心扩展开来,以 点带面、点面结合,再于其间穿插宗教小品和景观建筑,结合自然风景 点。组成立体结构的满足宗教功能和旅游功能的风景区(图5)。 2.2.2微卿.结构关系 图5普陀山景观体的控制示意图 2.2.2.1 寺庙园林环境普陀山上的寺院大都遵守坐北朝南的规则,三大寺更是如此。普济、法雨、慧济三寺 在尽量维持中轴对称布局的前提下,结合地形和景观条件,灵活地调整了宗教和旅游功能的关系,创造了其特 有的园林环境气氛。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其园林环境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风水模式有一定的吻合。如 普济寺和法雨寺的寺庙布局采取的是“土包屋”的形式,即三面群山环绕,一面敞开,寺庙隐于万树丛中的幽 深之处,这样既突出了神秘的宗教气氛,又充分利用了良好的景观条件。同时也符合了风水学中的围护与屏蔽 的特征(图6)——即寺庙四周为群山环绕, “众山维维如城关所以保障龙气也”(《山龙类语》)。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期 丁兆光,等:论佛寺园林空间构成 17 此外,由于普济寺处于群山包围之中,周围林木掩蔽,视域相对狭窄, 故其较为重视近景效果。如普济寺的南面敞开,寺前设海印池,并且筑廊 建亭,形成山色相衬的近景。且此池较一般寺院前的放生池为大,既符合 了宗教的需要,又成为当地游览观光的一处景点。 法雨寺则背倚光熙峰,面对千步沙,巧用地形,充分向外借景。同时, 其本身于山间显露,也构成了巍峨壮丽的景观。 而慧济寺建于山顶,藏于黛岭翠- ̄-2:问,一方面便于极目远眺,另外 也有超世脱俗、表现神秘色彩的一面。同时,将寺庙建于制高点上,有利 于形成以点控面、点面结合的布局。 2.2.2.2空间序列 图6“土包屋”格局示意图 (以法雨寺为例) ①朝圣之路各寺庙不管园林环境如何,都常设有朝山拜佛的香道。普陀山上的寺庙根据各自不同的环境 条件,设置了各异的“朝圣之路”。 三大寺中,普济寺西的梅岑峰、达摩峰上有通过人工对自然原有的结构加以强化而形成的曲折的石阶香道, 其沿幽静的山间曲折向前,利用自然景物和宗教小品诸如磐陀石、心字石等点缀环境,形成了香道上完整的空 间和景观序列,变自然景物为园林景观,从而使酱济寺周边的自然环境空间成为了园林化的观赏空间。 法雨寺的香道则相对较短,但为了使短短的香道亦能产生曲径通幽的效果,采取了曲折的处理方法。首先, 寺庙以一方形的放生池为序幕的起景点,再以一堵围墙把山门掩蔽,道路沿围墙一步步引入,直至尽端才呈现 庙门。如此,增加了空间景观的情趣,显现了其构景匠心。 慧济寺建于佛顶山上,具备如此的地形条件,自然形成一个较长的“朝圣之路”。香道沿佛顶山蜿蜒曲折、 拾级而上,将人们逐步引向佛国圣地。在香道中,还置有云扶石和海天佛国石等,既点缀自然环境,同时也作 为强化风水特征的符号。 由是观之,三大寺中, 衰1三大寺番道比较 普济寺和慧济寺的香道较 寺名 长,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地理条件 处理手法 景 普济寺离大路较远,位于山问利用山形,点缀小品 长景观序幕,景观丰富,序列完整 法雨寺离大路较近,位于山问以围墙等辅助,曲折隐蔽处理短景观序幕,空间景观变化有趣 加以景观建筑或宗教小品 慧济寺离大路较远,位于山顶利用山形,点缀小品 个短景观序幕(表1)。 长景观序幕,景观丰富 度 塞鳖 的点缀,形成长景观序幕。而法雨寺由于离大路较近,其香道较短,因而采取了曲折隐蔽的处理手法,形成一 ②建筑群落寺庙通常都由一系列的殿、堂构成,形成建筑群落。在这些建筑群落的排列上,遵循着一定 的规律。如前所述,普济、法雨二寺采取的是宫殿式的格局,而慧济寺则是民居院落式格局。这些建筑群都有 一条明显的中轴线(慧济寺是以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为短轴线)。我们以普济寺为例可以看出(图1),其建筑 群落为沿中轴线向纵深展开的空间序列:从御碑殿(正山门)开始进入由东西两侧围墙围成的空间,过天王殿 进入由主殿大圆通殿和两侧配殿围合而成的庄严肃穆的朝拜空间。往后则是藏经楼、方丈殿、灵鹫楼。一系列 建筑依山而建、渐次升高,采用中轴线6进并左右对称的的手法来进行布局。在具体的建筑组合上,又依情况 而定。如正山门至藏经楼因地势升高较缓,其建筑的排列则较疏朗,形成了较大的院落空间,以便僧众进行佛 事活动;方丈殿以上是僧人的生活区,活动空间不需开阔,建筑排列就显得紧凑,从而造成总体上丰富合理的 空间效果HJ。 法雨寺和慧济寺同样也依山就势,根据其具体情况合理地布置殿堂,形成一系列恢宏的建筑群落,很好地 发挥着宗教功能和旅游功能(表2)。 表2三大寺建筑群落比较 地理条件 建筑规模 建筑群落格局 普济寺位于山间,地势总体较为平垣天手5 ooo m2宫殿式,沿中轴线递进安排主要殿堂 法雨寺位于山间,地势缓慢升高 大于5 000 m 宫殿式,沿中轴线递进安排主要殿堂 一萱造 结构严谨,庄严、肃穆、威严 结构严谨,庄严、肃穆、威严 慧济寺位于山顶,空间相对狭小 小于5 000 m2院落式。以回廊或通道围合出一系列整齐的院落庄严之 增加幽壅圭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8 浙江林业科技 26卷 普陀山三大寺所采用的宫殿式和民居院落式的格局,集中体现了我国佛寺建筑的传统风格,塑造了庄重、 深邃、幽雅的佛寺空间,并很好的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创造了一定的空间美。 3结语 综上分析,我们对普陀山寺庙的园林空间构成的概况和佛教氛围有了一定的了解。普陀山佛教的兴起有其 偶然因素,但也有其必然的一面。普陀山三大寺具有浙江佛教寺庙建筑所独特的地域特征,即因地制宜、崇尚 自然。一些寺庙的中轴线并不一定正南向,而以“水121”、“案山” 或其它生境极佳之处为正门的朝向,如法雨寺的iEl'-]朝向即是如此(图 7)。山中不少寺庙建筑(不仅仅是三大寺)都依山而筑,点缀在层峦 迭嶂之间,掩映于崇山峻岭之中,占据着山灵水秀的风景绝佳之处。 故而我们可以说,普陀山的寺庙之所以对人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和吸引 力,主要在于其环境氛围及建筑的整体布局。 同时,我们对中国名山的园林空间也将会有一定的理性认识。我 国的各名山大都修建有佛教或道教的寺观。各名山上的寺庙建设常符 合着某种景观模式或风水模式。如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等,与普 陀山一样,都是以寺庙园林环境和自然风景点组成的立体结构式的旅 游区。其环境容量都较大,且常由几个或多个寺庙为核心,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再于其间穿插宗教小品和景观建筑,结合自然风景点,组 图7法雨寺景观鸟瞰图 成立体结构的满足宗教功能和旅游功能的风景区。同时,各名山上各寺的位置,不管是“±包屋”、“屋包山” 还是“虎踞龙盘”等形式,都与山的形态气脉完美结合,体现了和谐的山水观念和风水观念。 了解名山的佛寺空间构成,探究其中的空间布局规律及蕴含的文化因素,从中得出对现代的园林、陵园的 设计、布局和规划的重要启示,这也是我们现代园林工作者所不能忽视的。 参考文献: 【l】普陀山志编纂委员会.酱陀山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5.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37. 【3】周宁.宗教建筑与山地园林的紧密结合【.『】.现代城市研究。2000(6):53—54. 【4】吴承华.普陀山寺院建筑,摩崖艺术与佛教文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7(2):22—25 Analysis on Space Construction at Gardens of Temples DING Zhao-guang.FU De-liang (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 SchoolofAgriculture andBiology,Shanghai200240,China) Abstract:Putuo Mountain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mountains of Buddhism in China.It has unique natural scenes with ancient civilization.Fuji Temple,Fayu Temple and Huiji Temple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emple style in Putuo Mountain+Analysis on spatial pattern and construction at these three temples indicated regulations and cultural element. Further isdcussions were made on space cons ̄uction at other temples in Chinese famous mountains or fhe treference of moder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Key words:Putuo Mountain;Fuji Temple;Fayu Temple;Huiji Temple;space construc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