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4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一中2014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佩缤纷其繁饰兮, !(屈原《离骚》) (2)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3)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4)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5)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

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 间:间接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

1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3分)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贫女 (唐)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②。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①秦韬玉,出身寒素,累举不第。②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结合诗句分析贫女的形象。(3分)

(2)“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千古名句,请说说诗人借此表达了哪些情感。(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2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后,离开曹营寻找刘备,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前往古城会见张飞,张飞以为关羽负义投降了曹操,一见面就要决一死战,关羽斩了蔡阳,兄弟俩才消除了误会。(《三国演义》)

B. 在觉新的办公室,觉慧反复朗读《新青年》杂志里的“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不仅激起了觉民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家》)

C.双桥镇的失陷,打破了吴荪甫建设“双桥千国”的幻想。但吴荪甫仍雄心勃勃,他与别人筹建了益中信托公司,千方百计地吞并小厂。然而不久后,吴荪甫却发现自己也有被吞并的危险。(《子夜》)

D.巴黎市民为庆祝愚人节,进行愚人王的评选。他们让候选人一个个从雕花的小窗洞探出脑袋。最终,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一脸怪相的加西莫多当选为“愚人王”。(《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

E.聂赫柳多夫来到莫斯科,把“马斯洛娃案”上诉到枢密院。在审理过程中,首席枢密官急着要去见他的瑞士情人,副枢密官纵情声色而没来得及阅读卷宗,导致草率结案,上诉被驳回。(《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字数不限)(5分)

(1)贾政不顾地滑,急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哪里赶得上。……贾政还欲前走,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红楼梦》第120回)

贾政如何得知宝玉出家的?雪地偶遇宝玉结果如何?请简述。

(2)“一言为定,就这么办了,”葛朗台大声囔囔,拿起女儿的手忘自己手上一拍,“欧也妮,你不会反悔,你是个诚实的姑娘,对吗?”

“噢,父亲……”

葛朗台热烈地拥抱女儿,搂得喘不过气来,“好孩子,你救了父亲一命。”(《欧也妮·葛朗台》)

葛朗台为何说这一席话?为达到目的他有哪些“精彩的表演”?请简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注】袭:一时;突然的,突发的。慊:快,痛快。正:止。

3

(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3分)

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警惕名校农村学子锐减

周继坚

据报道,在中国农业大学今年的大一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10年来首次跌破三成,仅占28.26%。如此低的比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农村教育的忧虑。近年来,重点大学农村生源的减少是整体趋势。统计显示,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县级中学生比例占到50%左右,而今年只有七分之一;北大的农村学生比例从过去的30%左右降到了近年来的10%到15%。

在教育发展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和均衡,既是众多教育界专家学者的一致呼吁,也是教育管理部门多年来矢志不渝的目标。从现实的国情看,我国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农村人口比重仍然很大。相比于城市,农村学生的数量占多数,从教育公平和均衡的角度讲,在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重应该大于城市。然而,现实中不仅农村学生在高校中所占比例很低,而且似乎逐年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高校扩招让上大学变得容易。然而,对广大农村学子来说,能够吸吮到这一“雨露”的人却越来越少。有人把大学里农村学子的减少归结为城市化进程,有的归因于农村孩子的基础教育底子整体不如城市。然而,这些原因只是在解释表象,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以去年全国高考为例,农村孩子占考生总数的62%,可见农村孩子仍然是应考的多数。就学生个人基础素质来说,城市孩子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兴趣特长,但农村孩子也有更多的参加劳动实践的经验,决不能说会弹琴的城市孩子的素质就一定高过放过牛的农村孩子。

大学里农村学子的减少,根本上暴露的还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且已饱受诟病的教育均衡问题。除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外,近年来推出的校长推介制、高校自主招生、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农村孩子显然都不占优势。首先从家庭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来看,农村孩子主要靠课堂上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像城市孩子那样可以享有丰富的各类课外辅导和培训资源;其次,自主招生和校长推荐制等举措也主要面向少数优质示范高中,农村孩子事实上很难进入这些重点中学。

重点大学中农村学子的减少是一个警示信号,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天平的倾斜度。

4

在城市和重点中学较多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势下,农村学子在高考竞争中先输掉了一大截。再加上以成绩衡量政绩的功利思维,又加剧了地方对学校投入和学生选拔的人为扭曲。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高考,招生考试越来越像程序化的“掐尖机器”。结果,农村孩子不断被重点中学、重点班级边缘化,考取重点大学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丧失,导致农村孩子上升空间日益狭窄。要看到,长此以往,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的新隐忧,那就是阶层固化。

(选自 2011年08月26日《光明日报》) 10、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从教育均衡的角度来看,农村人口比重仍然很大,在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重应该B、城市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兴趣特长,农村孩子只有参加劳动实践的经验,二者存在C、在目前的形势下,重点大学中农村学子的减少以及成为一个警示的信号,这充分D、农村孩子个人的未来上升空间日益狭窄,导致他们丧失了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要大于城市学生。 着素质上的差距。 反映教育天平的倾斜度。 会,这成为社会新隐忧。

11、开头第一段所引用的数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2、文中“饱受诟病的教育均衡问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上班的诀窍 [德国]路·席波赖特

“哈姆森先生,这是新来的同事诺伊鲍尔先生,先让他同您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他需要全面了解这儿各部门的情况,请您多关照他,指点他,对他说明一切情况。” 哈姆森见老板信赖地把新同事托付给他,不禁受宠若惊,唯唯诺诺地说道:“我一定照办。”

他同新同事离开了老板的办公室。

“喂,诺伊鲍尔先生,让我们来参观一下企业吧,这样您就会熟悉企业的情况了。” “参观企业?”新同事不解地问。

“是啊。要是我们坐在办公室累了,想放松一下,到处游荡,那就说参观企业。我

5

们离开工作岗位,老板见了当然不高兴,可我们总会找出一个理由的。” “什么理由呢?”诺伊鲍尔饶有兴趣地问。高考资源网

“您来学学吧。譬如,就说要商量和检查一些事情。当然有时确实是真的,有些事也可以检查两三次。不过您别忘了把文件夹啦、帐薄啦、货单啦诸如此类的东西带在身边,做出办公事的样子。这一来,您就可以在仓库里呆上几个小时。我们私下里说说,有几个仓库保管员喜欢打牌,常常需要找个玩牌的伙伴。如此消磨时间,您觉得怎样?” “真有意思。”诺伊鲍尔说。

“喏,这是您的办公桌。”哈姆森说,“这儿有咖啡。喝咖啡嘛,本来只能在休息时间喝,否则顾客来了,看见我们在喝咖啡,就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为此我们想出了一个专门的办法。您瞧,很简单:我们把办公桌右下方的抽屉腾出来,放上咖啡杯,人一来,马上关上。抽屉里铺上了吸墨水纸,即使咖啡泼了出来,也没问题。我们私下里说说,我们同样可以喝酒。当然在上班时喝酒是禁止的,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不过有时有人过生日,或者觉得不畅快,需要提提神,那他就把酒杯和酒瓶也放在抽屉里。” “这真实用。”诺伊鲍尔说。

“还有一个内部的小秘密。您瞧,这扇门里有一个小房间,那是储藏室,谁也不会闯进去的。呆在里面,倒叫人感到挺舒服的。如果我们之中有谁喝多了感到不舒服,那他就干脆躺到里面的羊毛毯上睡觉。您可知道这句妙言:办公室里睡觉是最舒服的睡觉。当然,这是不能让老板知道的„„” “这我明白。”新同事说。

哈姆森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同事,他把一切情况都说明了。“有一点我提出来请您注意:如果您早上睡过了头,就千万别赶来上班。弄得气喘吁吁地跑来,倒可能会迟到几分钟。迟到给人的印象不好。您可以这么办:干脆打个电话来,说您在医生或牙医那儿看病,要来得迟一点。您与其迟来一刻钟,倒不如迟来三小时。您要去理发或者干诸如此类的事,也可照此办理。我们在上班时间理发,这是因为我们的头发是在上班时间长长的。”

“这种见解是合乎逻辑的。”

“是啊,难道不是这么回事吗?您要是知道了这些上班的诀窍,就能在这儿混得很好。”

“嗯,我已尝到了各种诀窍,多谢您的关照。”

“嘿,这是我理应做的,我们是同事嘛。不过,您能对我说说,您是怎样搞到这份差事的?为什么要您熟悉各部门的情况呢?通常这儿雇佣的人只做某一件事。” 诺伊鲍尔说:“要我熟悉各部门的情况,是因为老板一退休,我就要接替他。那位老板是我的岳父。”

...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6

A.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集中刻画了主人公哈姆森上班吃喝玩乐、工作时间睡觉、迟到撒谎的工作状态。

B.哈姆森真诚地想要帮助新同事能在公司“混得很好”,对此,诺伊鲍尔是满怀感激地表示“多谢关照”的。

C.为了报答老板的“信赖”,认真完成老板“关照他,指点他”的指示,哈姆森竭尽所能的讲说“上班的诀窍”,帮助新同事尽快融入到新环境。

D.诺伊鲍尔“不解”“饶有兴趣”的反应和他“有意思”“真实用”等等的响应哈姆森“指点”的细节,一步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

E.老板信赖下属员工,老员工满怀关爱地指点新员工,上下同心,同事之间互相信任,这家公司的工作气氛和谐。

14.小说开头部分写老板跟哈姆森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小说的题目是“上班的诀窍”,但主要内容是围绕哈姆森上班如何偷懒、耍滑展开的,如果以“偷懒的诀窍”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张友鸾:报纸岂可无风趣 张伟

张友鸾终生坚持报纸应该“有趣”。

1953年他本已脱离报界,安心摆弄着古典文学研究,然而1957年的一次谈话上,他终于坐不住。他批评当时新闻写得公式化,“好像有一个套子”。而更令他恼火的是,报纸的标题刻板僵化,“今年是五一盛况几十万人游行,明年还是五一盛况几十万人游行,年年都是‘五一’盛况几十万人游行”。

这番言论显然不是凭空而发。张友鸾本人,在近30年的报界从业经历中,设计标题历来是以用心、精致著称。即使一则普通气象新闻,他所取标题也别有趣味。一次,南京连日阴雨,张友鸾听完气象预报,提笔写出新闻标题:“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令许多人过目难忘。

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的新闻,他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而他最为人称道的标题,则是抗战结束后,郁达夫在南洋逝世,夫人王映霞不久却嫁给某轮船公司经理,他将两件事同在《新民报》刊出,并加标题:“王映霞买舟东下,郁达夫客死南洋。”

在《新民报》任总编辑时,他对社会新闻、大小消息都十分在意。“九一八”事变后,群众要求政府抗日,他拟标题为“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政府为士兵募

7

集冬衣,他题为“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而报道贫富差距,他又取标题叫“难民不能求一饱,银耳参茸大畅销”。

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时人评价,张友鸾“熟知民国史事及掌故轶闻,夜间编务之暇,一烟在手,濡笔为文”,“情韵连绵”,“妙语如珠”。他记事怀人,文章虽小,却“令人忍俊不禁,于笑声中每有所得”。

生活处世,张友鸾也有这种风趣。抗战时重庆房价极贵,张友鸾一家近10口人,靠报社周济,才在附近一处空地搭起3间“捆绑房”。墙用竹片编成,和上泥巴,屋顶用茅草覆盖。有人给这3间茅屋取名曰“惨庐”,他也因此被人称作“惨庐主人”。不过,如此窘况,张友鸾却“精神高昂乐观”,依然经常吟诵陆游的诗。

他主持过的报纸,先后有4家被查封,他自己也曾经遭到地方当局驱逐,稿件被扣,报纸“开天窗”也是家常便饭,他却一概“倜傥不拘”。从照片里看,他“银髯飘飘,有世外之至”,虽然历尽坎坷,却“总带着睿智而宽容的微笑”。

即使后来被打成“右派”,一个人独自爬楼梯时,也不忘自嘲为“无言独上西楼”。 不过,这种风趣有时也会失语。一次遭受批斗,有人质问他为什么取“胡子长”的笔名,他灵机一动,说:司马迁叫司马子长,我叫胡子长有什么不可以?不料对方大喝一声:“你这就是用资产阶级、封建人物做榜样!” 风趣一生的张友鸾,顿时“哑口无言”。

1952年《南京人报》停刊,1953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张友鸾自此与报纸无缘。这位力求报纸“有风趣”的总编辑,渐淡渐远,即使新闻专业学生,也不再知晓他的名字。直到即将辞世,家人回忆,他已失明的眼睛忽然显得明亮起来,“时而喃喃自语,时而拈须大笑,似乎在同老友倾谈”。这时,离开报业已近40年的这位“办报全才”,嘴里依稀说着“新闻”、“发稿”、“出版”等词语,却已讲不出连贯的句子。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11日,有删改)

【注】张友鸾1904—1990),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总编辑。1936年与张恨水合办《南京人报》,任总编辑。1953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

..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张友鸾从事新闻工作近三十年,关注社会民生,熟知史实及掌故,所写文章虽短,但往往能令人有所得。

B、抗战期间,张友鸾身居“惨庐”,却经常吟诵陆游的诗句,体现了他老骥伏枥、壮心未已的高风亮节。

C、面对批斗人士的反驳,张友鸾哑口无言,因为他觉得那些人毫无幽默感,不屑与他们多加分辩。

8

D、虽已离开报业近四十年,但新闻始终是张友鸾魂牵梦萦的,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仍是“新闻”等词。

E、本文以大量史料上的评论为主,以事件的叙写为辅,展现了“办报全才”张友鸾的精神风貌。

14、根据文章简要分析张友鸾的主要性格特点。(4分)

15、文章以“张友鸾:报纸岂可无风趣”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 ① 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 ② (lù),“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已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⑴ 在①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1分) ⑵ 在②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⑶ 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1分) 改为

17.模仿下列句子的写法,以“名师授课”为陈述对象,与前两句构成一组主旨一致的句子。(3分)

画家画花,独绘一枝,意在留些天地,让观者自去遐想; 乐手演奏,抑扬顿挫,有时骤然无声,任听众随意体味;

名师授课, 。 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7分)

3月6日,重庆巴蜀中学的选修课《奢侈品经济学》开讲,开课旨在揭开奢侈品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了解奢侈品是怎样“奢侈”起来的。但该课程引发家长及网友的争议。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厨师、花农也成为学生的选修课老师;成都石室天府中学川剧变脸成为一门标志性选修课;杭州启正中学开设理财教育;广州二十一中开设《我要谈恋爱》选修课„„

对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7分)

9

五、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次,记者询问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数学,陈省身回答:别的都不会,只好做数学。

而另一记者采访著名画家黄永玉,问他当初为什么学画,他的回答也是:别的什么都不会,只好作画。

两位大师不谋而合,回答如出一辙。 这难道只是偶然?只是出于谦虚?

对此,你有何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见解。题目自拟,文体为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