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绵阳市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四川省绵阳市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题3分,共9分)

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生态理论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点重在师生之间的理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法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6.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教育模式。

B.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C.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D.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

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

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

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虽然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可以预见这门新兴学科一定会引起越来 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益。

B.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使之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解决当前人类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C.提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逐渐削弱生态环保领域的强制性惩处力度,转换该领域执法机构的工作职能。

D.生态道德观念把人类道德理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意味着一个不珍爱自然、不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人,不是完美健全的人。 参考答案: 6 C 7.A 8.C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大师潘天寿若泉下有知,这件事一定会令他欣慰——在他辞世13年后,1984年,长女携弟妹将他120多幅、时值4亿多元人民币的画作无偿捐赠给国家。

潘天寿先生在“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人被斗,家被抄。去世前,在从老家宁海押回杭州的路上,大师在烟盒纸上写下最后的诗句:“莫嫌笼狭窄,心如天地宽。是

非在罗织,自古有沉浮。”他还曾留下遗愿:我的画属于国家、属于民族,应该全部捐给国家。画作捐赠后,他的长女赶回普陀山,朝着普陀佛顶山三步一磕头三步一磕头地前行。

为什么竞用这种最古老最艰苦、只有圣徒才可能忍受的方式呢? 因为普陀山隐修庵里有她的儿子朱仁民,有她受苦受难的儿子朱仁民。 母亲用这种方式,除了虔诚、祈祷,还有对儿子的万般歉疚。

朱仁民1 949年出生,4岁随外祖父潘天寿学画,1 0岁获舟山市全市美术一等奖,1 4岁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美院附中,却因出身问题被拒于校门外。1979年,30岁的他在第二届中国青年美展中一举成名——他的国画作品《在公海上团聚》获奖。朱仁民,一颗艺术新星冉冉升起。但悲剧发生了——1980年年底,朱仁民在创作巨画时从脚手架上摔下,腰椎神经损伤。医生断言:再也站不起来了!

朱仁民的父亲解放后失去工作,全家五口仅靠母亲每月30元的工资维持生计,朱仁民初中毕业被迫辍学自谋生路,开始织网、出海、打鱼,还刷过漆、打过铁、代过课、做过游泳池救生员。瘫痪后,他付不起每月2.4元的房租,母亲便托学生找到普陀山上倒闭破败的隐修庵让儿子栖身。

面对瘫在破庙里的儿子,母亲泫然泪下,深感欠儿子太多太多……其实,如果卖掉父亲的一幅画,就可以解决家庭困难。

但是,当因“历史问题”受尽贫寒、屈辱的朱仁民的父亲,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仍要他“爱这个国家,爱这个民族”;当他有能力让老母从旧房搬出,却被老母一次次执拗地拒绝,只希望他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朱仁民最终不仅理解了母亲,理解了亲人们的传奇之举,自己也凤凰涅槃。

就在那座破庙里,他决意破解命运的偈语,开始与屈原对话、与贝多芬对话、与卢梭对话……在对话中,他进一步认识了贝多芬,认识了人与命运的抗争,体会到了一个伟大心灵的悲痛与反抗;还进一步认识了莫扎特,从莫扎特的灵魂中看到了中国人文的最高境界:物质生活的匮乏与精神折磨的巨大,都不能压抑来自心灵深处的欣悦。

灾难使朱仁民绝望,但如果不是这场灾难,若非亲自体验,他显然很难真正理解《华严经》及其哲学意义。能透彻地认识苦难,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体验到周围的一切,帮助朱仁民选择了走向内心,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和洞察力,让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和发展,但他也并不是执意地向内心走去。他在孤独、寂寞、贫困中,继续创作。这些经历和储备,让朱仁民终身受用。

终究命运还是眷顾他的,若干年后他竞能神奇地站起来了。重获健康后的朱仁民怀揣着梦想开始了他全新的探索: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学科——“人类生态修复学”,提出“用艺术拯救生态,拯救人类”的新学说。1996年开始,朱仁民在曲解、嘲笑、麻木、中伤、无奈中,在普陀买下荒蛮的莲花岛,从设计到运、拉、背、扛、凿,亲力亲为,建立起世界上唯一的海上大地艺术品,将小岛打造成生态文脉理念的禅宗艺术公园,并在海岛入口花岗石上郑重刻下:“永久免费参观”。后又在沙漠中设计修建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在舟山海岛裸崖上设计建造“海上布达拉宫”。

(摘编自《朱仁民:大苦难与大情怀》)

相关链接:

①有着诸多社会头衔的朱仁民曾20余年免费教海岛儿童、渔民绘画,辅导民间艺术创作;在国内外一些大学任教,带出了数以千计的学生;他还为有才气的清贫文学艺术创作者提供杭州潘天寿艺术沙龙、莲花岛国际艺术家工作室、菱湖艺术家村三个艺术创作基地免费使用,并为他们解决基本宿食问题。而他本人,还住在简陋的办公室里,三餐也常常在路边小店解决。(摘自《“三绝”朱仁民》) ②这个时代不缺智慧不缺金钱,缺的是思想,是精神,一种大国文化精神,一种奉献精神,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我会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做不了脊梁,做根鱼刺也罢。(朱仁民语)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潘天寿虽然身处逆境,但对国家和民族的挚爱之情不变,他在烟盒纸上留下的诗歌绝笔就深切地抒发了这种赤子情怀。

B. 10岁获舟山市美术一等奖,14岁随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美院附中,朱仁民的优异表现客观上强化了母亲内心的歉疚之感。

C. 朱仁民的母亲舍小爱而成就大爱之精神,不仅体现在她代父亲向国家捐赠画作上,也体现在对待儿子让她搬出旧房的多次拒绝上。

D. 朱仁民虽然经历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苦难,但是他依旧成就了自己的伟大,“用艺术拯救生态,拯救人类”的新学说得到广泛实践。

8. 对朱仁民来说,“苦难”具体指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9. 朱仁民经历了“大苦难”,也有着“大情怀”,朱仁民的“大情怀”指什么?并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大苦难”和“大情怀”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7. A

8. ①出身问题:因为出身问题被中国美院附中拒绝。②家庭经济困难:初中毕业被迫辍学自谋生路,他当过渔民,铁匠,教师,救生员等。 ③意外之灾:宋仁民作画时从脚手架上摔下,腰椎神经损伤,瘫痪。④精神折磨:瘫痪后,栖身于普陀山上倒闭破败的隐修庵,备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9. 第一问(1)“大情怀“是指他心中的爱与慈悲,指爱自然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

(2)他创立并实践”人类生态修复学“,无偿奉献社会。无偿帮助有才气的清贫文学创作者,免费教人绘画、辅导民间艺术创作,自己却生活极简。

第二问(1)“大苦难”与“大情怀”没有必然关系,但“大苦难”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大情怀”。 (2)朱仁民虽经历了苦难,但磨炼了意志,对命运、生命、内心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助于创作的深刻。

(3)但除了苦难,朱仁民的外公、母亲、父亲等“大爱”精神及性情都影响着他的情怀。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内容要点。A“他在烟盒纸上留下的诗歌绝笔就深切地抒发了这种赤子情怀”曲解文意,诗歌绝笔表现潘天寿面对文革的遭遇的理性与豁达。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本题题干问的是“对朱仁民来说,“苦难”具体指哪些方面”,首先应审题,答题关键词“苦难”“哪些方面”“ 简要概括”,首先要思维方向是找朱仁民的“苦难”:从“因为普陀山隐修庵里有她的儿子朱仁民,有她受苦受难的儿子朱仁民”往下文搜索,画出表示苦难的句子;第二,是找角度分类,明确不同方面:“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美院附中,却因出身问题被拒于校门外”抓住“出身问题”确定这一角度;“在创作巨画时从脚手架上摔下,腰椎神经损伤”属于意外之灾;“仁民的父亲解放后失去工作,全家五口仅靠母亲每月30元的工资维持生计,朱仁民初中毕业被迫辍学自谋生路,开始织网、出海、打鱼,还刷过漆、打过铁、代过课、做过游泳池救生员。瘫痪后,他付不起每月2.4元的房租”等等属于家庭经济困;“他在孤独、寂寞、贫困中,继续创作”“朱仁民在曲解、嘲笑、麻木、中伤、无奈中”暗示精神折磨,其中“精神折磨”这个角度容易漏掉,不好概括。找出来概括好角度后再简单分析一下即可。

点睛:做这类筛选概括题要去粗取精。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明确这个词语是哪一类词,题干“大情怀”的含义,其实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既然是大情怀就说明“大”里面包含一种崇高的精神,朱仁民高大的精神、无私奉献的地方找出来概括提炼表现要到原文寻找。可以概括(1)“大情怀“是指他心中的爱与慈悲,指爱自然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2)他创立并实践”人类生态修复学“,无偿奉献社会。无偿帮助有才气的清贫文学创作者,免费教人绘画、辅导民间艺术创作,自己却生活极简。

第二问“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大苦难’和‘大情怀’之间的关系”这题考查既是分析重要词语联系,又是在分析文意,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考查在里面,既要结合文本内容谈有联系的地方,还要分析其他的因素对朱仁民大情怀的影响。明确观点:“大苦难”与“大情怀”没有必然关系,但“大苦难”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大情怀”。结合语段“灾难使朱仁民绝望,但如果不是这场灾难,若非亲自体验,他显然很难真正理解《华严经》及其哲学意义。能透彻地认识苦难,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体验

到周围的一切,帮助朱仁民选择了走向内心,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和洞察力,让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和发展,但他也并不是执意地向内心走去”可以整合得出:朱仁民虽经历了苦难,但磨炼了意志,对命运、生命、内心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助于创作的深刻。另外,前文写他的家庭教育和影响也是一点:朱仁民的外公、母亲、父亲等“大爱”精神及性情都影响着他的情怀。此题能看出两者的辩证关系是难点,不然就只能答出第二点了。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3题。(7分)

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与文化缺失

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甚至可以说,手机文学应当是一种“笑”的文学,应该在“笑”字上作文章,能够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如果说艺术张力是手机文学的存在之本,那么幽默、讽刺、灵动是手机文学的生命之根。

幽默可以解开心情凝滞的结扣,释放出生命快乐的种子。幽默风趣,足以让人开心一笑。 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漫骂。绝妙的讽刺总是和幽默互为表里、融为一体的。

灵动是生命智慧的自然流露,是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心有灵犀”。换句话说,也就是创作者说出了读者想说却没有说出,或者没有想到却极想想到的东西。其实,正如幽默与讽刺交互相融一样,灵动有时也融合在幽默与讽刺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审美意味。当然,在这种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追求之中,不时也透露出后现代的气脉,表现为平面化、碎片化、解构化的艺术倾向。

手机文学的产生,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下载、发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

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也就是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

手机文学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双重缺失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手机也就不再是文学的一块阵地,相反,却成为了文学沙化的制造者。点心固然花样繁多、别有味道,但是变了质的点心毕竟是有害的,对于广大报告文学读者来说,“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因而,不能不说,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

不可否认,手机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它的任何一种夸大或贬低都是不切实际的妄谈。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手机文学无法承载丰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它的艺术感染力不大。

B、手机文学大多令人开心释怀,因而受到许多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人的欢迎。 C、手机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常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好感觉。 D、要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阻止手机成为文学沙化的制造者。 13、手机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建设中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

12、(3分)A(A项“艺术感染力不大”不仅仅是“无法承载丰厚的社会内容”这一个原因。) 13、(4分)积极作用:调节心情,交流情感,减轻压力,给人带来快乐和方便。(2分) 消极作用:机械复制,过分媚俗求利,文化品位不高,出现“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2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

城墙上往下吊

B.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邻国,指秦国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阙:使……亏损,侵损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越国以鄙远 敢以烦执事 B.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C.行李之往来 是寡人之过也 D.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今急而求子

1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课文意思,秦在西,晋在东,郑在秦、晋之间。

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烛之武见秦伯,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的目的是坦言知道郑国必然灭亡,从而避其锐气。

D.烛之武围绕着“阙秦”、“利晋”这个中心,说服秦伯,终于使秦伯“与郑人盟”,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代郑设防,撤军而去。

参考答案:

14.C 15.D 16.B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①

,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愉易平静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夫自言之。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听者自多而不得。虽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之昭,乱之定,毁之成,危之宁。故殷周以亡,比干②

以死,悖而不足以举。故人主之性,莫过乎所疑,而过于其所不疑;不过乎所不知,而过于其所以知。故虽不疑,虽已知,必察之以法,验之以数。若此则是非无所失,而举措无所过矣。

夫尧恶得贤天下而试舜?舜恶得贤天下而试禹?断之于耳而已矣。耳之可以断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其次非知观于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则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周箴》曰:“夫自念斯学,德未暮。”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于心。不惕于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

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故当今之

世,求有道之士,则于四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于得之矣。得之,则何欲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周公,可谓能听矣;齐桓公之见小臣稷,魏文侯之见田子方也,皆可谓能礼士矣。 (选自《吕氏春秋·谨听》,有删改) [注]①一沐而三捉发:指一次沐浴须三度握其已散之发,比喻求贤殷切,礼贤下士。②比干:商纣王大臣。纣王昏庸无道,比干多次强谏,被纣王挖心而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察之以法,验之以数 数:(一般)规律 B.听者自多而不得 多:增加 C.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 惑:糊涂 D.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 暴:残害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齐桓公之见小臣稷 审容膝之易安 B.故见贤者而不耸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乱莫大于无天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故殷周以亡 子路行以告

1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 B.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 C.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 D.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4分) 译文:

(2)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4分)

译文:

(3)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0、B(应解释为“夸耀”“满足”。)

11、D(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把”。 A 两个“之”都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C两个“于”都是介词,表示比较,“比”。) 12、A (见译文)

13、(1)亡国的君主和这些相反,他们都认为自己有才能而轻视别人。(采分点:“反”译为“相反”;“贤” 是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才能”;“少”译为“轻视”。)

(2)向贤能之人学习,向他们求教,这是三代昌盛的原因。不懂却自以为懂,是百般祸患的根源啊。(采分点:“所以”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宗”译为“根源”,最后一个句子是判断句。)

(3)君主贤德,国泰民安,那么贤人就在朝廷上执掌朝政;君主昏庸,世道混乱,那么贤人就在朝廷下被弃用。(采分点:“治”译为“太平”; “不肖”译为“不贤、昏庸”; “在上”“在下”分别译为“在朝廷上执掌朝政”“在朝廷下被弃用”。) [文言文译文]

过去禹曾经洗一次澡就三次束起头发,吃一顿饭就多次起身,这样来礼待有道行的人,这是为了通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就不会和其他事物发生争执、冲突。贤主用欢悦平和的态度来对待有道之士,使他们各得其所;一切都顺其自然,让他们尽情讲话。亡国的君主和这些相反,他们都认为自己有才能而轻视别人。轻视别人就使说话的人拘谨并且不能充分表达意见,听的人自我夸耀而不能够从中有所收获。虽然能拥有天下,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颠倒黑白、扰乱安定、毁坏成功、危害安宁的行为。所以殷、周因此灭亡,比干因此被杀,如此悖乱的事举不胜举。所以一国之君,不是在所怀疑的地方出错,而在他所不怀疑的地方出错;不是在所不知道的地方出错,而在他知道的地方出错。因此即使没有怀疑的事,即使已经知道的事,都一定要用法度去明察,用一般规律去检验。如果做到这样,就不会在是非问题上有过错,在举止方面有过错了。

尧怎么在天下贤能的人中选中了舜呢?舜又是怎么在天下贤能的人中选到了禹呢?是靠耳闻来定的。靠耳闻来判断是违反天性命运的。当今糊涂的人,一是不了解违反生性之情是怎么样的,其次又不知道观察五帝三王成功的原因,那么又怎么知道天下难以治理呢?怎么知道自己治理国家的能力不够呢?最高的智慧是知道事物的真实情况,次一等的智慧是清楚自己不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就要问,没有能力就要学习。《周箴》里说:“自己认识到这,学习

道德还不迟。”向贤能之人学习,向他们求教,这是三代昌盛的原因。不懂却以为懂,是百般祸患的根源啊。名声不是凭空获得的,功业不是自然获得了,国家不是靠虚幻保存下来的,一定是有贤能的人在治理。贤能的人所用的方法,深奥得难以知道,精妙得难以看出。所以,见到贤能的人不肃然起敬,就不能在心中有所警醒。不在心中有所警醒,就对贤能的人的言论了解得不深入。不深入了解他们的言论,那么没有比这更不吉祥的事了。

君主贤德,国泰民安,那么贤人就在朝廷上执掌朝政;君主昏庸,世道混乱,那么贤人就在朝廷下被弃用。如今周王朝已经灭亡了,天子也没有了。大乱没有比没有天子更大了。没有天子,就会使强者凌辱弱者,人多欺负人少,大家相互残杀,不能得到安宁休憩。这就是当今的世道。所以,当今的世道,求取有才能的人,就要到荒僻的四方、山谷之中、偏僻幽远的地方去寻找,像这样就可能幸运地得到有才能的人。如果能得到这些人,那么想要什么不能得到呢?做什么不能成功呢?姜太公在滋泉垂钓,刚好是纣王的世道,所以文王得到他并在他的辅助下建立王业。文王只是诸侯,而纣王是天子。天子失去了天下,而一个诸侯得到了天下,这是知道和不知道得天下的方法造成的。对待百姓,不等到了解他们就对他们进行役使,不等到合乎礼仪的时候就命令他们。如果有道的人士,一定会对有才能的人礼遇,一定会去了解他们,然后他们才竭尽全能做事。周公可算是能够听取意见的人;齐桓公接见小臣稷,魏文侯接见田子方,都可以说是能够礼贤下士了。 略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小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闻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直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

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蒋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9.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是“刚直之臣”的一组是( ) (3分)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闻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闻亡国之语耳”回答;齐王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太祖、明帝、齐王等数位人主手下任职,提出恳切建议,深受器重。

11.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6分)

(2)济对曰:“未有他善,但闻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7分)

参考答案:

8. C 9.B 10.B

11.(1)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

(2)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仅仅)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详细、具体)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多么华丽, (1)______。 (2)_______,(3)_________。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参考答案:

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 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依据试题要求进行仿写,仿写后,前后分句必须构成“我不想知道……我只想知道……”的并列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结构搭配也要一致,前后分句的联系要合乎情理,文意要畅通。仿写时可重复使用的词有“我不想知道你的”“多么”“我只想知道”“是不是你”等。 8.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最近,一权威网站发布的消息,称电子部件已跃升为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 。

②什么叫魅力?我没有去查字典。按照我想当然的理解,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它和“吸引力”一词大概是同义词。或许你会反对我这样解释,但你如果去看一看现代作家们对这一词的使用,或者去网上浏览一下,就知道这样解释 ,尽管这样解释是不对的。

③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从学生时代就进行有关的教育活动, 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A. 媒体 无可非议 只有 才 B. 媒介 无可厚非 只有 才 C. 媒介 无可厚非 只要 就 D. 媒体 无可非议 只要 就

参考答案:

B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注意啊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题中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媒体,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广告等。无可非议:非

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表示做得妥当。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汉书·王莽传中》:“莽怒,免英官。后颇觉悟,曰:‘英亦未可厚非。’”“只有”“才(方)”连用,表示必要的条件。“只要”“就(便)”连用,表示充要的条件。故选B。 9. 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画线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读哲学使人深刻,读历史使人睿智,读诗歌使人灵透。你看:一篇《祸兮福兮》给了我们一把利剑,劈开纷繁的世界,让人将利弊得失看得清楚;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书呈现的不仅是语言文字之美,更有隐在其后、超越其上的一种大美情怀。

参考答案:

(1). 一篇《鸿门宴》给了我们一盏明灯,照彻厚重的历史,让人将兴衰更替看得透彻。 (2). 一篇《归园田居》给了我们一泓清泉,涤荡浮躁的心灵,让人将名利荣辱看得明白。

试题分析:仔细揣摩所要仿写的语句的句式结构,然后根据内容要求选择对象,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在内容上,要选取语文书中“历史”和“诗歌”题材的篇目,运用恰当的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句式上,要使之与前文句子构成排比句,故可采用“一篇《》给了我们……,……,让人将……”的句式结构。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0.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分)

有人总是认为,① 。事实上,拒绝不仅是简单的技巧,更是不违背为人原则之下的一种实力与底气。一个人要拒绝利欲诱惑,要么你有实力,要么你有底气。有实力,是因为觉得这一切我完全可以唾手可得,何必弯下腰来;有底气,是因为你相信自己,即使现在不可得,② 。拒绝,③ 。

参考答案:

①拒绝是一种技巧 ②但将来必然可以得到③需要用实力和底气说话(满分5分,写对一句得1分,两句得3分,三句得满分)

作答本题,要注意整个语段的意思和空格前后的内容。第一个空后“事实上”表转折,表明前面的看法与“事实上”后面的表述不一致,且由“拒绝不仅是简单的技巧:,可知此处应填与“拒绝是一种技巧”类似的内容;第二空,根据前面“即使现在不可得”,可知此处应填与“但将来可以得到”类似的内容;第三个空是对整段话的总结,可知应填与“需要用实力和底气说话”类似的内容。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显。调查统计显示,由于我国公众对心理、精神卫生问题的了解、认识程度偏低,导致许多隐患不能及早发现、消除;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解决心理问题,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以至悲剧发生。

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加快真的会影响到人的心理与精神吗?情绪的宣泄与心理的调节、精神的减压有关系吗?

请以“情绪、心理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上述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学生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认真审题,明确话题是什么,还要具有话题作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技巧,明确话题作文该怎样去写。三要有文体意识,话题作文一般不限文体,但要写出来的文章必须是一种文体。四要有新颖的立意,精巧的构思。题目示例:“放松心情,放飞希望”“沟通才能理解”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