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20)(1)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
目录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 ............................ 4 第一节 病因病机 ......................................................... 5
一、外感六淫 ............................................................ 5 二、感受疫毒 ............................................................ 5
第二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 6
一、诊断要点 ............................................................ 6 二、鉴别诊断 ............................................................ 7
第三节 辨证论治 ......................................................... 7
一、辩证要点 ............................................................ 7 二、治疗原则 ............................................................ 8 三、分证论治 ............................................................ 9 四、预防调摄 .......................................................... 13
第四节 常用中成药要览 ........................................... 13
学习指导与教学大纲
正确指导合理用药是药品零售及使用领域的执业药师的重要职责,也是做好药学服务的基础。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临床需要辨证论治,近年来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发展较迅速,品种繁多,如何指导患者正确选择适合病情的中成药,就必须有扎实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针对执业药师知识结构中,中医临床学科知识相对薄弱的状况,我们将《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列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内容。介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希冀各位执业药师通过学习这些材料,提高诊断辨别外感发热的技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学习的目的要求如下:
1. 掌握外感发热的含义。 2.掌握外感发热的病证辨别。
3.掌握外感发热的治疗原则及成药举例 4.熟悉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发热,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
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左右。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别的关系,体温可能有暂时的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发热则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外感发热是指外感因素导致的病理性体温升高。外感发热在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中医药对外感发热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外感发热包含的病种非常广泛,本章着重讨论与患内科杂病密切相关的外感发热病。西医学中部分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若外感发热发展至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营血分病理阶段时,应结合《伤寒论》《温病学》中有关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第一节 病因病机
一、外感六淫
外感发热,多因气候反常,或人体调摄不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乘虚由皮毛肌腠而入,由表入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六淫之中,以火热暑湿为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入里化热导致外感发热。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性,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六淫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
二、感受疫毒
疫毒又称戾气、异气,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致病邪气,疫毒为四时六气运化失常所引动而肆虐,多由口鼻而侵,由上而下,由浅而深,发为热病。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正如发生在02年的那场非典。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正气与之相搏,正邪相争,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外感发热的病理性质为阳气亢奋,即属热属实。外感发热病变,病机以阳胜为主,进一步发展则化火伤阴,亦可因壮火食气而气阴两伤,若病势由气入营入血,或疫毒直陷营血,则会发
生神昏、出血等危急变证。
第二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急性发病,一般在3日之内,临床症状以发热为主症。病程较短,
约2周左右,传变迅速,若有传染性者,往往有疫情接触史。
2.体温升高,口腔温度在37.3度以上,或腋下温度在37度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3.具有相关脏腑为热所扰的功能紊乱症状,如咳嗽、胸痛、喘息、泄泻等症。
4.具有感受外邪、疫毒史,或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等。 5.具有西医学感染性疾病的有关实验室检查依据,如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加,尿中有脓细胞,大便中有脓细胞、吞噬细胞,血、尿、骨髓细菌培养阳性,X线检查肺部有炎性改变,B超检查胆囊体积缩小,收缩及排泄功能差等炎性改变等。
二、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以鉴别。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内伤发热,多因饮食不节、劳倦太过、七情郁结等导致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其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第三节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诊察热型,对外感发热的辨证,有重要的意义。外感发热,常见下列热型,如恶寒发热、往来寒热、潮热与不规则热等,临床需注意观察。 1.恶寒发热 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体温多在39C以下,如热病早期,卫表诸证,常见此热型。
2.壮热 指热势持续,高热不解,不恶寒,体温在39C~40C之间,甚至更高,达数天至2周之久。一日之内,波动甚小,多见于气分发热、肺系邪热及暑热病邪、湿热等所致发热。
3.寒热往来 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或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提示病位在少阳、肝胆,或由疟邪所致的病证。
4.潮热 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犹如潮汛一般。外感之潮热,多属实证,热势较高,定时又复升高,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入营血证等。 5.不规则热 指发热持续时间不定,热势变动并无规律,如时行感冒、风湿热等。
二、治疗原则
外感发热,由六淫及疫毒所致,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由表及里,
或有脏腑功能失调,郁热化火,病机虽有不同,但发热为其共性, “热者寒之”,因此,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
1.清热解毒 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之主法,贯穿于本病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也是保存阴津的重要措施。此法常与清脏腑、除湿、凉血等法配合应用。
2.通腑泻下 适用于热病腑实之证。常以泻下与清热相结合,通过泻下以去积、排毒,釜底抽薪,顿挫热势,从而达到泻热存阴之目的。为外感发热的常用治法。
3.清热利湿 选用苦寒清热药与清利小便等药配伍,达到湿去热清的目的,常用于湿热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胆、肠道、膀胱等处的外感发热病。
4.清泻脏腑 利用药物的归经,选用对相应脏腑有清热作用的方
药,以达到清肺、清胃、清肝、清胆等目的。
5.养阴益气 本法对外感发热并无直接的解热作用,但热毒之邪,必伤阴液,又易耗气,因此常与清热解毒、清营凉血等其他清热法配合应用于外感发热,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主要适用于热病中有阴伤气耗者,外感热病后期应用最多。
三、分证论治
1、卫表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浮数。 [治 法] 解表退热。
[处方举例] 荆防败毒散(风寒型)、银翘散(风热型)加减。 [成药举例] 内服可用正柴胡饮冲剂(风寒型)、藿香正气水(外感风寒,内伤湿滞)、银翘解毒丸或双黄连口服液(风热型)、防风通圣丸(外寒里热型)等;退热针剂可选柴胡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等。
2、肺热证
[临床表现] 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 法] 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处方举例] 麻杏石甘汤加减。
[成药举例] 内服可用金莲清热冲剂、小儿肺热咳喘冲剂、急支糖浆等;退热针剂可选穿琥宁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
3、胃热证
[临床表现] 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 法] 清胃解热。 [处方举例] 白虎汤加减。
[成药举例] 内服可用白虎合剂、牛黄解毒丸、瓜霜退热灵、炎热清胶囊;退热针剂可选穿琥宁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等。
4、肠腑实证
[临床表现] 壮热,日晡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有芒刺,脉沉实有力。 [治 法] 通腑泄热。
[处方举例] 大承气汤加减。
[成药举例] 内服可用清宁丸、新清宁片、三黄片、一清胶囊;退热针剂可选穿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5、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或胁肋肩背疼痛,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 法] 清热利胆。 [处方举例] 大柴胡汤加减。
[成药举例] 内服可用龙胆泻肝丸、金熊炎必克胶囊、金胆片等;退热针剂可选穿琥宁注射液等。
6、脾胃湿热证
[临床表现] 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口渴不欲饮,或目身发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 法] 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处方举例] 王氏连朴饮加减。
[成药举例] 内服可用甘露消毒丹;退热针剂可选穿琥宁注射液等。 7、大肠湿热证
[临床表现] 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 法] 清利湿热。 [处方举例] 葛根芩连汤加减。
[成药举例] 内服可用葛根芩连微丸、复方黄连素片等;退热针剂可选穿琥宁注射液等。
8、膀胱湿热证
[临床表现] 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黄赤,或腰腹作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 法] 清利膀胱湿热。 [处方举例] 八正散加减。
[成药举例] 内服可用八正合剂、癃清片等;退热针剂可选鱼腥草注射液等。
9、营血分证
[临床表现] 高热,神昏谵语,狂躁不安,口渴咽痛,头昏目赤,斑疹显露,小便黄赤,大便燥结,甚至惊厥抽搐,舌红绛,脉数。
[治 法] 清营凉血。 [处方举例] 清营汤加减。
[成药举例] 内服可用紫雪散、新雪丹、解毒清心丸;退热针剂可选清
开灵注射液等。
四、预防调摄
外感发热的预防在于注意生活起居,避免感受时邪疫毒。调摄方面,首先应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如体温、神、色、肌肤、汗液、气息、脉象等。同时注意体温的护理,如高热时配合酒精擦浴等,热深厥深时,注意保温,汗出时及时擦汗并更换干燥衣服等。由于发热易伤阴,应注意养护阴津,鼓励病人多饮用糖盐水、果汁、西瓜汁、绿豆汤、凉开水等。饮食方面宜食用清淡流质或半流质,富于营养,但易于消化的食品。
第四节 常用中成药要览
正柴柴胡、防表散用于外感冲服剂:开水冲意名称 组成 功能 主治 制剂与规格 用法用量及使用注胡饮风、陈风风寒初10g/袋 服,10g/次,3次/日。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冲剂 皮、生寒,起、恶寒姜、芍解热发热、无药、甘草止等。 汗、头痛、嚏、咽痛痛。 鼻塞、喷
咳嗽、四肢酸痛等症。 藿香 广藿解表用于感水丸剂:水丸剂:冒、9g/袋;9g/袋,/ 正气香、紫苏 化丸丸(水叶、白湿,呕 吐、泄冲服剂:9g剂、术、陈和剂、 夏、厚酊水朴、茯剂) 苓、桔梗、甘草、大腹皮、 生姜、大枣。 湿阻等酊水剂 本指征是: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院满闷、恶心呕吐或泄泻、 舌苔白腻、芷、白理气泻、霍乱、10g/袋;次,2次/日;冲服剂:10g/袋, log/次,2次/日,开水冲服;酊水剂:5—10m1/次,2次冲服皮、半中。 病。其基
脉濡缓。现代多用于胃肠型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肠胃炎等。 /日,用时 摇匀。忌生冷油腻。 银翘金银花、疏散用于风热丸剂:9g、温开水解毒连翘、桔风丸 表证,温4。5g/送服,9g—2次/日。忌食辛辣、油腥等食物。 梗、薄热,病初起,九、10丸/次,1荷、牛蒡清热见发热头/盒。 子、淡豆解叶、荆齐、芦根、甘草。 痛,咳嗽喉疼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鼓、淡竹毒。 口干、咽
症。现代多用于流感、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等见上述表现者。 抗病板蓝根、清热用于风热口服液:10m1/毒口生石膏、祛 感冒、瘟10ml/次,3次后服。阴虚便塘不宜使用。 服液 生地黄、湿,病发热等支,10支/日、饭玄参、知凉血热性病。/盒。 母、藿解翘、龙眼草、金银现代多用道感染、流感、腮香、连毒。 于上呼吸
花、桅子、黄芩。 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患。 颗粒剂:小儿大青叶、清热用于小儿5g/袋开水冲(相当于药材服。5岁退热板蓝根、解感冒发烧原11g)、15g/袋(相冲剂 金银花、毒。 及上呼吸当于原药材33g)。 以下5g连翘、栀道感染。 /次;5仁、牡丹皮、黄芩、柴胡、淡竹叶、白薇、地龙、重楼。 双黄金银花、辛凉用于外感口服液:口服,一连口黄芩、连解服液 翘。 风热引起每支装次20ml,一表,的发热,10ml。 —10岁15g/次,3次/日。
清热咳嗽,咽解毒。 痛。 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防风防风、荆解表用于外感丸剂:50口服,6g通圣芥、薄通丸 风邪、内粒重38 /次,2荷、麻里,有蕴热、g,6g/次/日。 黄、白疏风表里俱袋。 术、大清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实、恶寒痛头昏、目赤肿痛、口渴咽痛、胸膈痞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以黄、芒热。 壮热、头
芩、连翘、甘草。 及瘟病初起、风疹湿疮、肠风、痔瘘等症。现代用于湿疹、等麻疹、座疮、神经性皮炎、多发性皮疹等具有上述症状者。 金莲金莲花、清热主治外感颗粒剂:口服,成清热大青叶、解热证。症每袋装5人一次5冲剂 生石膏、毒,见高热、克。每盒克,一日知母、生利咽口渴、咽装10袋。 4次,高地黄、玄生干、咽痛、烧时每
参、苦杏津,咳嗽、痰仁(炒)。 止咳稠。亦适祛用于流行上呼吸道感染见有上述症状者。 痰。 性感冒、四小时服1次;小儿1岁以下每次2.5克,一日3次,高烧时每日4次;1~15岁每次2.5-5克,一日4次,高烧时每四小时1次,或遵医嘱。虚
寒泄泻者不宜服用。 小儿金银花、清热肺热连翘、板解小儿肺冲剂:12克。 热之发用于开水冲服,每日每包3次。1岁以下婴儿每服1/3包,1~3岁幼儿每服半包,3~5岁小儿每服2/3包,5岁以上小儿每服1包。咳喘蓝根、石毒,热,咳嗽,冲剂 膏、麻宣肺喘急,苔黄、杏平草、黄化痰芩、麦止冬、知咳。 母、甘草。 黄,脉数仁、鱼腥喘,者。 急支金芥麦、清热用于风热糖浆剂:内服,20糖浆 枳壳、鱼解犯肺、痰100m1/—30m1/次,3—4次/腥草、紫毒,热阻肺、瓶。 菀、麻化痰肺热望盛
黄、甘止等症。现日。小儿酌减。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燥热之品,咳嗽属寒者忌服。 草、四季咳,代用治上青、前胡宣肺呼吸道感等。 解染、急性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等。 合剂 米、知生草。 表。 支气管白虎石膏、粳清热用于高热合剂:内服,20大汗、口100ml/一30ml/次,3次/日,服时摇匀。 牛黄牛黄、雄 清用于火热片剂:24片剂:24解毒黄、生石热泻毒邪炽盛片、18片片、18丸 膏、冰火解于内、上/包;大片/包,烦渴引饮。 母、甘津。 干舌燥、瓶
片、大毒。 扰清窍所蜜丸:3g2片/黄、黄芩、桔梗、甘草。 致之咽喉/丸。 的痛、牙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及喉痹、牙龈病等。现代多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牙周炎、牙周间隙脓肿等属热毒炽盛者。 瓜霜 次,2—3次/日;⑦大蜜丸:3g/丸,1丸/次。2—3次/日。孕妇禁用。 羚羊清热用于热郁胶囊剂:口服,4
退热角、麝解灵 高烧、惊o.3g/—6粒/次,3次/日。 香、西瓜毒,厥抽搐、粒。 霜、朱开窍咽喉肿砂、冰片镇等。 痛、舌疔静。 等症。 炎热石膏、知解表用于风胶囊剂: 口服。成清胶母、柴清囊 温、风热0.3g/粒。 人每次3粒,病重者可剂量加倍,一日3—4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寒证或虚证忌用。 胡、黄里,或风寒化芩、龙胆清热热及湿温草。 解热毒,痰引起的发热、咳嗽、喉蛾、热淋等病。现代用治呼吸道炎、支气毒。 热壅肺所
管炎、肺炎、急性扁桃体炎。也可用于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等。 新清为熟大清热用于内结糖衣片:口服,3宁片 黄所制。 解实热之咽o.3g/—5片//日。必要时可适当增量。用天便秘,临睡前服5片。 毒,肿、牙痛、片,50片次,3次活血目赤、便/瓶。 化缓秘、下痢理研究证热、抑菌及抗流感阏,等症。药下。 实有解
病毒等作用,尚有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可用治菌痢、化脓性扁桃体炎、尿路感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肠炎等病症。 清宁 大黄、清热多用于胃大蜜丸:9g/1丸 厚朴、陈泻肠湿热或9g/;水次,1次皮、香火,上焦火丸:每100/日;6g
附、黄通盛,或湿粒重10g。 /次,2次/日。 芩、绿便,热下注所豆、大消食致的头麦、黑导枝、桑叶、车前草、白术、法半夏。 痛、咽喉舌生疮、头晕耳鸣、目赤牙痛、腹痛胀满、大便秘结、小便淋痛,以及黄疽、痢疾、皮肤湿疹等症。现代常用治上豆、槐滞。 肿痛、口
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牙周炎、牙龈脓肿、口腔溃疡。以及膀胱炎、尿路感染、急慢性肝炎、痢疾等见有上述表现者。 三黄大黄、盐清热用于三焦片剂:30口服,一片 酸黄连解热盛,目片/袋。 日4片,
素、黄芩毒、赤肿痛,总甙。 泻火口鼻生通疮,咽喉龈出血,心烦口渴,尿赤便秘;急性胃肠炎,痢疾等。 便。 肿痛,牙一日2次,小儿酌减。孕妇慎用。 一清大黄、黄清热用于热毒胶囊剂:每次2胶囊 芩等。 燥所致的身每粒装粒,一日3次。出现腹泻时,可酌情减量或治疗湿,热烦躁,0.5g。 泻火目赤口解疮,咽喉、毒,牙龈肿化瘀痛,大便
止秘结等症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见上述症候者。亦可用于热盛迫血妄行所致吐血、咯血、鼻血、内痔出血等症。 结束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 血。 及上呼吸龙胆丸 龙胆清肝用于肝胆蜜丸:10g蜜丸:实火上炎/丸;片10g/泻肝草、柴泻胡、泽火,所致的头剂:o.5g丸,内
(片) 泻、生地清利痛、目赤、/片。 黄、黄肝胆口苦、胁芩、桅子实通、车前子、当归(酒炒)、炙甘草。 痛、耳聋症,以及肝胆湿热下注所引起的外阴搔痒肿痛、小便淋浊、妇女带下等症而津液未伤者。现代多用于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炒)、木热。 耳鸣之服,10g/次,2—3次/日;片剂:o.5g/片,内服,5—6片/次,2次/日。 本品味苦性寒,久服易伤脾胃,故凡脾胃虚弱者不宜久服。
炎、高血压、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带状疱疹等属于肝胆湿热者。 金熊熊胆、龙清热可用于咽胶囊剂:2—4粒喉炎,扁o.25g//次,2儿酌减。外用适量,凉开水调匀涂患处。 片、黄火,桃体炎,粒,20粒次旧。小芩、黄散风支气管/盒 连、大退炎,牙周黄、柴翳,炎,牙龈胡、栀保肝炎,口腔子、泽利溃疡,疮泻、车前胆,疖肿痛,炎必眼、冰泻克
子、当消炎急、慢性归、地止黄。 肝炎及胆道炎、急性中耳炎、副鼻窦炎、急性结膜炎、痤疮、暗疮、急性前列腺炎、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病症 甘露丹 痛。 囊炎、胆滑石化用于湿水丸:每6—9g/黄疸等2次/消毒(飞)、苗湿,温、暑湿、50粒重3g 次、l一陈、黄清
芩、石富热,证,症见蒲、川贝解通、藿香、连翘、射干、白豆蔻、薄荷。 身热困腹胀、食少呕吐、口淡尿赤、舌苔厚腻或干黄,或见身目色黄等。现代多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症。 母、木毒。 倦、胸闷日,饭前用温开水送服或用布袋包煎。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凡湿热兼有阴虚津亏之证,应当慎用。 葛根葛根、黄解表多用于外微丸:1g口服,3芩连芩、黄清里 感表证,/袋,10次/日,
微丸 连、甘草。 邪热入里袋/盒 所致的泄泻痢疾,见有身热下痢、胸皖烦热、口干作渴、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成人3g/次,5岁以下小儿1g/次。 金胆龙胆草、消炎用于急、片剂:每口服,5片 金钱草、利胆 慢性胆囊片0.32g, 片/次,虎杖、猪胆膏等。 炎、胆石100片/2—3次症,也可瓶 用于胆道感染。 复方盐酸小清热用于大肠片剂:每口服,一黄连檗碱、木燥湿热,赤片含盐酸次3~4/8。孕妇慎用。
素片 香、白湿,白下利,小檗碱片,一日芍、吴茱行萸。 止止痢止泻。 里急后重17mg。2~3泻,肛门片 气,或暴注下0.35g×100次。 痛,灼热。 八正木通、翟清子、扁利黄、滑通草、桅子、水灯心 用于湿热合剂:内服,15的各种淋瓶 小便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目赤咽/次,3次/日,用时摇匀。久病体虚及孕妇慎用,忌油腻生冷。 合剂 麦、车前热,下注引起200m1/—20m1蓄、大尿,证。症见石、甘淋。 赤、尿频、
干、口燥、舌苔黄或黄厚等。现代多用于尿道炎、膀胱炎、肾孟肾炎、泌尿系结石见有上述表现者。 癃清黄柏、金清热用于热淋片剂:口服,一片 银花、黄解所致的尿0.6g×48次6片,一日2次;重症一次8片,一日3次。体连、赤毒,频、尿急、片/盒 芍、败酱凉血尿痛、尿草、仙鹤通皮等。 短、腰痛、等症。 草、牡丹淋。 小腹坠胀
虚胃寒者不宜服用。 紫雪石膏、升清热用于热散剂:冷开水散 麻、寒水解病、高热1.5g/瓶 调服,成人1.5—3g/次,2次/日。孕妇忌服。忌食辛辣油腻。 石、丁毒,烦躁、神香、滑镇痉昏谚语、石、芒开石、硝石、玄参、水牛角浓缩粉、木香、羚羊角、沉香、麝香、朱惊风抽吐血、尿赤便秘等症。现代多用于乙脑、流脑、猩红热等急性热病,以及麻疹,热硝、磁窍。 搐、斑疹
砂、甘草。 毒内陷而见高热喘促昏迷等症。 新雪 升麻、消粒 膏、寒水解石、硝石、芒硝、龙脑、牛黄、珍珠层粉、沉香、穿心莲、山栀子、竹叶卷心。 可用于各颗粒剂:颗粒剂:的发热体炎、上呼吸道炎、咽炎、气管炎、感冒、肺炎等所引起的高热)以及温热病之烦热不次,2次/日,口服。 丹颗磁石、石炎,种热性病1.5 g/瓶 1支/石、滑热。 (如扁桃
解。 解毒 石菖凉血用于温湿蜜丸剂:口服。每清心蒲、黄解丸 暑疫,高每丸9g。 次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孕妇忌服本品。忌食辛辣食物。 清用于温热口服液:口服液:/1支/芩、地毒,热不退,黄、忍冬清心痉厥昏藤、连开根、淡豆鼓、玄参、天花粉、紫草、水牛角。 清开胆酸、去灵服 狂,谵语翘、板蓝窍。 发斑。 氧胆酸、热解病引起的10ml(口水牛角、毒,高热不支,5支/次,3次珍珠母、镇静退,烦躁盒。冲剂:/日;冲不安,急、3g/袋。剂:l一液、黄苓、金安
胶 银花、桅神。慢性肝胶囊:2袋/根。 开肝炎,上粒。 染,急性扁桃腺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病毒性脑炎,脑血栓,脑出血等病症。 次/日;胶囊:2—4粒/次,2—3次/日。儿童酌减或遵医嘱。久病体弱出现腹泻者慎用。 囊) 子、板蓝醒神炎,乙型10mg/次,2—3窍。 呼吸道感柴胡以柴胡和解主要用于针剂:2ml肌注,1注射一味,经退液 成。 寒热往/支(相—2次/提炼而热,来、胸满当于生药日,成人疏肌胁痛、头4g)。10支首次用
解痛、目眩、/盒。 鸣及疟疾、痢疾、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等症。现代主要用于流感、普通感冒、疟疾等退烧。 4n、1,以后2m1/次,儿童1—1.5m1/次。 热。 口苦、耳鱼腥鱼腥草清热用于呼吸针剂:肌注,草注提取物。 解射液 利道感染,2m1/2m1//日。过敏体质毒,某些化脓支,每盒次,2次性疾病10支。 湿。 (如乳腺
炎、肺脓疡等)、妇科炎症、白带、尿路感染与手术后发烧。 者应慎用。真阴亏损者慎用。 双黄金银花、轻宣用于风温粉针剂:静滴。临连粉黄芩、连透针剂 翘。 邪在肺卫600mg/用前,先邪,或风热闭瓶(相当以适量辛凉肺证,见于生药注射用解有发热、10g)。 水充分溶解,再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表,微恶风寒清热或不恶解寒、咳嗽痰色黄、咽喉肿痛毒。 气促、咯
等症。现代研究证实:具有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适用于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支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症。 500m1稀释。每次60mg/kg,1次/日,或遵医嘱。偶见皮疹,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穿琥穿心莲清热用于流感针剂:肌注,
宁注内酯与解玉病毒引2m1/2m1//日;静注,4—6ml/次,2次/日。 射液 琥珀酸毒,起的急性支,10支次,3次酐反应,消炎上呼吸道/盒。 所得穿止酪琥珀酸半酪单钾盐的灭菌水溶液。 感染、急炎、小儿支气管肺炎以及急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胆道感染等。 清开胆酸水清热主要用于针剂:肌注1—灵注牛角、黄解风温、春2m1/2支/次/日,或遵医射液 芩甙、珍毒,温、暑温支,l0支次,2—3珠层粉、芳香等热陷心/盒。 栀子、板开包证及急心莲内痛。 性支气管
蓝根、金窍,黄(瘟黄、银花提镇惊疫黄)等取物等。 安证。现代毒性肺炎、流脑、脑血管意外、中毒性痢疾、尿毒症、重症肝炎等。 神。 多用于中嘱;静注,多加入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滴注。高热而出现休克,或血压偏低时禁用。本品有降低血压作用,如不慎误用,致血压下
降时,可急静滴人参注射液l一2支,使血压回升。有表证者勿用。应用中偶有皮疹、寒颤、体温升高等过敏现象,一般在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本品如产生沉淀或混浊时,不得使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