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那唐僧在马上,又唬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父,莫念,莫念!你且来看看他的模样。”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败本,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有话快说了罢!”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唐僧发怒道:“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 ..
……
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他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
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提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
……
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385.阅读上文,你想起选文前面部分的内容了吗?请根据你的阅读记忆补充概括《西游记》第二十七回这个故事的开端和发展部分的内容,写在下面句子的前面。
(_______)唐僧在八戒教唆下非常恼怒,将孙悟空逐出师门并不许他再跟随去西天取经。 386.分析下列句子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 ②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
387.唐僧在上文与行者的对话中为什么先后用“悟空”“猴头”“泼猴”“歹人”(文中加点字)四种称呼?请结合故事情节作具体分析。
388.行者都被唐僧赶走了,但为什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请依据《西游记》整部书内容分点回答。
参考答案
385.示例:在取经路上,行至白虎岭前。在白虎岭内,住着一个尸魔白骨精。它一变美女,二变老妇,三变老翁,迷惑唐僧,悟空打死妖精。 386.示例:(1)表现了八戒喜欢搬弄是非,以此来激怒唐僧。
(2)表现了孙悟空,对唐僧这样是非不分,迂腐无理的心灰意冷;还有对唐僧还是有些眷念和不舍,对唐僧的安危表示担忧。
387.示例:打死妖精后,唐僧问“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唐僧信了孙悟空的解释,以徒弟“悟空”称呼;
在八戒挑唆下,唐僧信了八戒的话,心里生气,以“猴头”称呼;
唐僧听出“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这话里有孙悟空对自己的不满,明明打死了人,还怨恨师傅,且未把八戒、沙僧放在眼里,故以“泼猴”称呼;
唐僧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滥杀无辜,连伤三命,违反戒律。唐僧认为孙悟空不是好人,是行为不正的人,以“歹人”称呼。
388.示例:想到唐僧从五指山救他的恩情;悟空遭到师父误解被赶走,仍一步三回头地记挂师父,对师傅安危的牵挂;体会到悟空对唐僧的不舍,以及对唐僧的思念。等等。 【解析】
385.考查对名著故事情节的理解。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行至宛子山。妖魔白骨精欲食唐僧肉,两次施魔法变化村姑和婆婆,前来诓骗唐僧,却均被悟空识破。最后白骨精幻变白发老翁诓称前来寻亲,仍被火眼金睛孙悟空识破,他不顾唐僧念咒阻止,挥棒将假老丈击毙。白骨精化作一堆白骨。唐僧误为孙悟空无故三次伤人,佛法难容,怒而逐走悟空。 386.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1)此句是猪八戒的语言描写,表现猪八戒爱搬弄是非,煽风点火,鼓动挑唆,以此激怒唐僧。
(2)此句是孙悟空的语言描写,前半句表现了悟空在和唐僧沟通无果的情况下,对唐僧这样是非不分,迂腐无理的心灰意冷。后半句表现了悟空是个仁义忠诚,感恩回报之人,虽然不能保唐僧取经了,可是毕竟唐僧救过自己,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对唐僧还是有些眷念和不舍。
387.考查对人物称呼的理解。不同的称呼代表唐僧不同的心理感受。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对悟空开始的解释唐僧相信了,所以还是用徒弟的法号“悟空”来称呼;可是八戒爱搬弄是非,煽风点火,唐僧耳根子软,又信了八戒的话,心里不悦,所以“猴头”称呼;
对于悟空的抱怨“师父错怪了我也。……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唐僧听出了悟空对自己的不满,对自己的怨恨,心里恼怒,遂以“泼猴”相称;唐僧认为孙悟空三次伤害无辜人的性命,难以接受,唐僧认为悟空是行为不正的人,所以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故以“歹人”称呼。
388.结合整本书来分条整理。如,唐僧从五指山救了,将孙猴子从邪路走向正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叫了师父就是有了契约,孙悟空不是无信义的人,也不是无情的。孙悟空一路保护师父西天取经,对师傅忠心耿耿,感情深厚;自己回了花果山不知道师傅的安危如何,对师傅前途的担忧;到了东海,想起前次自己闹情绪,东海龙王劝自己。没想到如今这次却是师父要赶自己,因此悲伤窝火,流下泪来,也有对唐僧依依不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