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
一 (06论)以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为例,阐述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其运行机制
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主要包括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空间结构 极核式空间结构.由于区位条件的不一样,一些在空间分布上有集聚需求的经济部门及组 织就会选择区位条件相对好的地方作为发展场所,就产生了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即\"点\" 或\"集聚极\" . 点轴式空间结构,指区域中有不同等级的点和轴线,它们相互连接否成构成了分布有序的 点轴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 指区域点与电之间会有多路径的联系通道, 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 通信, 动力供给网络,网络沟通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在全区范围内传输各种资源和要素, 就构成了区域的网络空间结构.
演变规律: 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空间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增长极与周边点的交往中,产生 越来越多的商品,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运输要求,因此就会建设连接他们的各种 交通线路,通讯线路,动力供给线路等.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在继续向增长极及相关点集聚 的同时, 也开始向沿线地区集中, 成为区域发展所以所的轴线. 最终形成点轴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在点轴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位于轴线上的不同等 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 一个点可能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 并形成联系通道, 随之形成网络式空间结构. 能够通过举例或其它方法将三种空间结构模式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并评价其实践意 义,从而体现学习和应用水平及综合述评能。 二(03)何谓区位指向?简述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的通常表现形式.
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各要素在区域内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经济活动对各要素的依赖强弱不同,因而产生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从而使其它的经济活动、各要素向这一区位集中,导致区域空间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活动区位指向是各类区位因子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合力。在形成此合力的过程中,不同因子所施加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表现为主导作用,有的表现为次要作用。起主导作用的就代表了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通常有如下几种: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农业、采矿业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受自然因子的制约最强烈,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相关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集中的地方。如商品粮生产基地、石油生产基地、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
2、燃料动力指向 一些高耗能的产业,包火电站、铝、镁、钛等有色金属精练,电冶合金,稀有金属生产,合成橡胶生产和石油化工等,在生产活动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或者是需要获得稳定的动力供给,他们在区位选择上一般指向原料.动力集中供给地。如建坑口电站、水电站附近建有色冶金基地等。 3、原料地指向 再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原料的经济活动,如一些物耗高的产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粗炼、建材、森林工业、重型机械制造、化纤、制糖、罐头、乳肉加工、水产加工、以及茶叶、棉花、毛皮的初步加工等,其区位多指向原料地。
4、市场指向 主要指部分经济活动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产品销售受市场影响大或者产品不能长途运输,大多是当地消费者服务的产业,如食品、服装等,以及第三产业。一般多集中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5、劳动力指向 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产业,主要包括纺织、制鞋、缝纫、制药、塑料制品、烟草等。其区位一般指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地区;而高科技产业如电子、新型材料、宇航等,其区位一般指向劳动力素质很高的地区。
6、交通枢纽指向 有的经济活动,运输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高, 有许多产业分布在综合运输枢纽、海港、河港、铁路枢纽、航空港附近。形成“临海型”、“临河型”“临空型”布局。如一些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炼油。微电子、
须指出:
经济活动区位指向仅仅表示某产业布局的基本倾向或趋势,具体布局要对具体产业和具体条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经济活动区位指向是随着各类区位因子的变化其指向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11)什么是空间近邻效应?请论述其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四(07)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试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论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 1 ) 经济体制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 。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 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就能够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 2 ) 政府能够通过制订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 、 规范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 , 调节资源的部门和空间配置状况 , 从而调控区域经济增长 。 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了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 。 高效 、廉洁、负责任的政府对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 3 ) 区域内主要企业的组织水平 、 制度创新 、 技术水平以及区域内企业的规模结构等决定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的大小 。 特别是 , 区域内的骨干企业的发展不仅对区域经济有着直接的贡献 , 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组织核心。
( 4 ) 经济结构决定了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 先进的区域经济结构可产生高效率的资源配置 。 如果区域拥有符合现代经济发展潮流且有优势资源作支撑的主导产业 、 各产业之间紧密相连的产业结构 , 以及由强大增长中心为空间组织核心、各产业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就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五(05)简析区位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六(10)请辨析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1)同时存在:但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同,主导作用不同,早期以集聚为主,后期以扩散为主。
(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一定的惯性。只有等到出现集聚不经济(或扩散不经济)时,才会受到遏制,并发生转化。
(3)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扩散并不排除新的集中。 七(06)简述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 互为因果的。如果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 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 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 因素继续变化, 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可见,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衡 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而且不是简单的循环, 这种循环具有积累的效果。
瑞典经济学家、新制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缪尔达尔提出的一种理论。出自《美国的两难处境:黑人问题与现代民主》(1944)一书。基本内容是:经济制度是发展的社会过程的一部分。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第二级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最初那个变化,
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变化方向发展。这种因果发展关系既可能是上升的运动,也可能是下降的运动。但它不是简单的循环流转,而是有着积累效果的,所以是“循环积累因果联系”。缪尔达尔还指出,事物的常态是动态变化的积累倾向,而不是象传统经济学所说的那样,经济因素之间总是由均衡到不均衡再恢复到均衡的变化。可见,循环积累因果原理是从瑞典学派的动态均衡理论发展而来。循环积累因果原理是缪尔达尔经济理论的核心。这一原理被现代一些经济学家推崇为“新的社会经济分析方法的新的规范”,对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体现了制度经济学的演进、整体的研究方法。这一原理也为制度学派提出的社会改革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累积因果理论,又有叫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1957年提出的,后经卡尔多、迪克逊和瑟尔沃尔等人发展并具体化为模型。缪尔达尔等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个因素的那个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市场力量的作用一般趋向于强化而不是弱化区域间的不平衡,即如果某一地区由于初始的优势而比别的地区发展得快一些,那么它凭借已有优势,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发展得更快一些。在经济循环累积过程中,这种累积效应有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前者指落后地区的资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导致落后地区要素不足,发展更慢;后者指发达地区的资金和劳动力向落后地区流动,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总之,循环累积因果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首先是从一些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发展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时,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两种效应孰强孰弱。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回流效应都要大于扩散效应,这是造成区域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缪尔达尔等认为,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有力干预。这一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主要阐述了增长极对其自身和其他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忽视了增长极对其他地区发展的消极影响。缪尔达尔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概念,阐释了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
八(09)请从4种理论视角解释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机制。
答题思路: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对于此题,南师大曾经出过类似题目“试从交易费用和产业组织角度分别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从四种角度解释,即集聚经济原理、交易费用理论、创新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 参考答案要点:参考第八章第三节
(1)集聚经济原理:能够产生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效果。 ①企业空间集聚利于分工合作、促进知识传播与学习、从而使众多的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而获得规模经济;
②由于集聚而增加了企业数量,相互之间建立垂直或者水平联系,扩大了产业集聚内部的生产范围,使中小企业通关过就地拓展业务联系,增加发展机会,从而获得外部范围经济。具体而言,产业集聚可以使企业通过互为客户,增加了本地市场需求,节约运输费用和降低原材料价格,以及开展集体性的营销活动,使生产成本降低、边际效益递增。特别是,集聚地往往成为产品的市场中心和信息中心,不仅有利于降低营销成本,还可以产生区域品牌效应,获得营销优势。 (2)交易费用理论
①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使得交易对象和空间范围相对稳定,有利于减少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 ②众多中小企业的集聚增加了本地市场的参与者数量,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③易于建立互信关系,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④本地市场成长,潜在需求的增加,也会促使分工深化,并使企业集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3)创新理论
①企业集中为创新提供良好环境,有利于专门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 ②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创造了创新的外在条件(人员流动、日常交流,创新知识传播)。 (4)产业组织理论
①集群内企业发展环境较好(有本地的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创建和衍生新的企业较容易,并且企业的退出也较容易(金融、管理、产权交易等方面的条件较好),所以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进入和退出壁垒都较低,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育和成长。 ②在同一行业中,由于产业集群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对于产业集群外部的企业进入到该产业内部就构成了较高的壁垒,从而为产业集群的持续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九(07)根据经济区的概念及组成要素简评“海峡经济区”的提法。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得到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海内外的广泛呼应,台港澳和周边地区的积极参与,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定位进一步明晰,效应进一步显现,氛围进一步形成,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的形势、趋势、态势和气势,充分体现福建人民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强烈责任意识,全面展示福建人民谋求发展的意识、攻坚克难的精神、应对风险的气势、服务全局的合力、拓展创新的气魄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形成了“活、和、创、韧”的基本经验,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形势对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七大作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首次在全党确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维护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紧密联系起来,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新的责任。国务院《意见》的公布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册上将写上浓重的一笔。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意见》精神,顺应科学发展的大势,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提出要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途径和目标,体现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内涵的延伸、拓展、深化和提升。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助于福建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形成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 ——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对接,
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使福建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推动形成海峡经济区打好基础,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十(12)简述经济区的基本特征,以某一经济区为例阐述其战略定位及现实依据 1 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区域性) 区内经济活动是属于某一类的经济活动,并且所依赖的主要资源和要素的基础相似;区内经济活动具有群体性,即它们依据经济上、技术上的联系而组成经济系统。经济区在组织上是一个整体,有着自己的边界。 2 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整体性)
尽管空间边界呈现过渡性,但有明显的区域范围。 3 对外联系的开放性
大中小经济中心纵横交错,紧密相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必须在全部经济联系的网络中,动态地对它进行考察,才能正确认识它的规律 4 组织上的层次性
经济区有大小之分,就同类而言,从空间的纵向看,可分成若干层次,且上下从属或包含,反映出它们之间在规模、经济活动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和纵向联系。
从空间横向看,每个层次又有若干各规模大体相当,各具特色、具有横向经济联系的经济区。
第一个战略定位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王开明认为,这个战略定位,显然是立足于福建省独一无二的对台优势。对台政策主要包括在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框架下,允许福建在对台经贸、航运、旅游、邮政、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王开明强调,一次性出台这么密集的对台政策,在福建对外开放史上还是第一次。有了这些政策的支撑,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战略定位是“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王开明认为,这个战略定位是立足于福建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目前厦门、福州已进入国家十大集装箱港行列,湄洲湾已初步建成工业港。《若干意见》要求福建“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王开明指出,这一切都意味着,在海峡西岸即将诞生一个为周边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走向世界,以及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海峡旅游服务的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第三个战略定位是“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王开明认为,这个战略定位是福建人民30年改革开放艰苦努力获得的成果,实在来之不易。按照《若干意见》的部署,福建提出要在海西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王开明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面貌一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将出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
第四个战略定位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王开明认为,海峡旅游迎来了大展宏图的难得机遇。王开明表示,发展海峡旅游,必须突出四方面重点:第一,举全省之力推动海峡旅游发展。做好旅游规划,从吃、住、游、购、娱各方面加快旅游软硬环境建设。第二,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现有福州、厦门、泉州、武夷山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
形象,进一步做大做强海峡旅游品牌。第三,整合旅游资源。加强资源整合,构筑闽东北、闽西南、闽西北三大旅游协作区。第四,继续加强闽台旅游合作。在现有大金湖——日月潭、武夷山——阿里山合作基础上,把海峡西岸建成两岸人民共同向往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1, (11论)试述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化(本土化)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地方化也指从地方利益出发 , 利用全球化的有利一面,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2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
① 经济全球化引起了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变化。地理空间上邻近企业的共同性增加 , 同
时人们和国家个性化要求也随之增加 。 经济一体化 、 地方文化传统建设加强同时发生、相伴而生,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 ② 地方化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
一方面 , 在地方化过程中 , 全球化的因素必然影响到当地的价值观 、 文化观 ; 另一方面 , 强烈的地方化(民族化)有利于全球化发展,当然,本土化的东西进行全球化的关键在于商业包装和因地制宜。 ( 3 )跨国公司地方化的策略
① 在生产管理或国际营销过程中为扎根当地市场而迎合东道国风俗习惯 、 宗教信仰等文
化传统的发展战略 , 以便使跨国公司成为东道国的组成部分 , 使外贸营销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要求 。
② 括技术 、 材料的本土化 , 以吸收当地技术 、 利用当地资源 , 形成适应东道国国情的当地市场。
③ 企业形象的本土化和国际营销本土化。 补充
十一(10)从空间相互作用角度,论述海峡经济区对福建省的影响
(09)什么是空间相互作用,结合实例说明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 十二(09)简述区域分工理论,并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03)区域分工的意义何在
十三(06)如何认识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简述如何对之进行有限度的调控 十四(1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阐述两岸如何实现产业的深度对接 十五(04)促进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