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摘要:文化是一国的灵魂,而宗教文化则一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但是,中西方宗教在各自的发展中,由于人类生产方式和水平的限制,相互之间几乎没什么交流,发展出了许多不同之处。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本文分析了中西方宗教在宗教精神上的主要区别,阐述了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化生活的影响,重新审视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现代价值,以期能使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文化;宗教精神;跨文化交际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宗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同各国联系和交流的增加,宗教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等也有利于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
西方人大多数都信仰基督教,因为正是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使得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的任何一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而中国人长久以来深受儒教的影响,汉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融合佛教、道教及其它民间宗教的混合形式。从文化策略上看,宗教文化可以团结人群、增强思想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从政治作用上看,宗教文化有助于统治阶级顺利实行统治、维护既有秩序;从宗教意义上看,宗教文化为人们的精神提供幻想性的安慰。可以说,在宗教的目的和作用上,中西宗教是完全一致的。但是,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宗教精神之异同及其对各自的文化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又会发现它们有极大的不同。
一、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较
宗教文化体现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去,它重新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中西宗教文化在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个体自觉承担俗人救世之责任方面,颇有相近之处,但也稍有差别。所以,也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西文化之差异。
(一)西方宗教以神为中心,人神相分;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天人合一
胜,但儒家的“仁”与基督教的“博爱”又有不同。基督教认为,世上的男女老少都是上帝的女儿。很显然,这是在上帝与人之间确定了等级关系,但在人间却没有引出这种等级观念。除了三位一体的上帝外,《圣经》并没有抬出一个地上君王。在上帝面前,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不管这个人是富还是穷,是贵还是贱,所以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是平等的,在相互间的礼节上也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上帝的仆人。
儒家虽不乏某些平等观念,但同时又倡导一种“爱有差等”的观念。因为占据儒家伦理中心位置的是孔子的“仁”,到底“仁”是什么,孔子从来没有明确、固定的解释。孔子的“仁”总是与“礼”混淆在一起。而“礼”就是在人群中分出高低、贵贱等级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孔子看来,父母给孩子以生命,并且费尽心血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就应该对父母报之以孝。于是,父母与孩子天生就不能平等,而且父在上,子在下。大而言之,君主就像天下人的父母,臣民就像君主的儿子,于是,慈父子孝就扩大为君仁臣忠,天下就是一个以天子(君父)、皇后(天下国母)为首的大家庭。分出等级以后,就要重君臣、父子之间的和,以“和为贵”的原则来复礼。“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若臣信越礼仪,则为大逆不道之事。同样,晚辈对长辈也要无条件的顺从。这种等级秩序及其一整套进退俯仰的礼仪制度是绝对不能颠倒混淆的,特别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乐融融的大家庭,这正是孔子理想的礼乐之国,所以,孔子说,礼乐兴,上下和,“仁”在其中。“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辱。”
二、中西方宗教建筑风格之比较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除希腊神庙外,西方宗教建筑都浸泡在沸腾的激情中,超凡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配以雕刻的体形,激情飞扬的动势。这些在埃及、拜占庭、罗马、哥特、巴洛克的神庙和教堂甚至于现代建筑(如巴黎近郊的勒·西兰的圣母教堂1922-1923)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即使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教堂也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建筑结构。尽管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但它们在表达宗教的非理性这一方面是共同的,其作用都在于通过建筑艺术来感染人的理性,强迫人们跟随传教士走向彼岸。
这种特点在哥特式教堂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那垂直向上飞腾的动势最为迷人,又尖又高的群塔,瘦骨嶙峋的笔直束柱,袒露的骨架结构,飞拱尖券,彩色玻璃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宗教情感,似乎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一直升到上帝的脚下。
我国宗教建筑和西方宗教建筑大有不同,它从来没有过分地陷入神学的激动和接受超人性的迷狂,而是要求一种精神的宁静和平安。道教认为炼气,服食丹药是升仙途径,其建筑多在深山壁谷之中。如道教胜地武当山主峰1612米,
建有紫霄宫、太清宫、玉虚宫。禅宗主张在个人的内心中去寻求解脱,深山养息、面壁打坐、寻找平和宁静。著名的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合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山涧古刹隐现,林海梵语吟吟,云雾香火袅袅,寺在山中仿佛就是一幅画卷。“刹”是梵语音译,既可指佛国,也可指佛寺。中国的佛寺本身就是佛国精神的象征或净土的缩影。人们在这里应该寻求到安全,体验到解脱,一切都应该是普通人性所能够理解的。秦砖汉瓦、柱、梁、额、桁、枋、拱、椽的交织网络构成建筑。中国的宗教建筑相比民用建筑来说是宏伟瑰丽的,但相对于代表皇权的建筑而言,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都城,它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署。我国的佛寺建筑实际就是世俗住宅的扩大或宫殿的缩小。
佛教纪念建筑物—佛塔,也充满着世俗的情感,它虽具有高耸的形体,但却不像哥特式尖塔那样一味强调升腾,那层层塔檐削弱了垂直的动势,仿佛升腾中时时回顾大地。中国佛塔也是世俗建筑楼阁的仿造。
三、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化生活的影响
(一)对语言交际模式的影响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宗教文化就会对交际模式产生影响。许多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崇尚自我和自身利益当先等,这些行为决定了他们的语言交际模式。而中国人一直以来深受儒教的影响,重视集体主义,讲究仁、义、礼、智,并在交际过程中考虑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尊老爱幼、朋友彼此忠诚这些基本道德条例。这些法则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的语言交际模式,也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达方式的差异。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在西方语言体系中,用于赞美、感叹、诅咒发誓、表达愿望或形象描绘时,宗教色彩也比较强烈。西方人总是用“God”这个字眼,而中国人则表现出复杂多样的信仰内容。如西方人常说“By God!”,中国人说“老天爷作证!”;西方人说的“God bless me!”相当于我们的“菩萨保佑!”等。我们时常还会看到一些带有特定的宗教含义的词语,如果不了解其相关背景而只按字面理解,就往往会导致交流的障碍。例如“End of the World”,对中国人来说,看到这个字眼往往会联想到“大难临头,人类即将毁灭的世界末日”,但对西方英语世界的人来说,它只是表示有朝一日现世即将终结,所有人都将接受上帝的最后审判,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与汉语里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类似含义。
宗教文化同样对中西方的词汇、习语等方面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汉语中有许多成语出自佛教的语言,它们主要来源于佛经的译作,还有一些汉语成语虽不是直接出自佛经但却是受佛教思想或佛教活动的影响之后产生的,如天花乱坠。相传佛说法时,天人感动,飘散香花作为供养。又相传梁武帝请云光法师在南京讲经,天花乱坠。今多含贬义,指说话动听,夸张而不符合实际。而在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的同时,基督教的语言和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英美国
家社会生活和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圣经)中的典故、比喻、谚语、俗语等习语却广为世人所接受和使用,成为英语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在人类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中,文学和宗教恐怕是历史上最能潜移默化大众心灵的两种形式。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交融和影响。从《圣经》到《红楼梦》,从荷马到托尔斯泰,文学里边都有宗教;从佛教的梵经和变文到基督教的赞美诗和圣剧,宗教里边也有文学。更重要的是宗教的一些观念源远流长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从而使文学因受不同宗教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采。众所周知 ,欧美文学来源于两大系统,即具有人文主义内涵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系统和来源于具有唯灵主义内涵的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系统。基督教文化认为,人因生而有原罪,这种导致西方人们对世俗人生永远保持一种清醒的反省精神和批判态度,心灵陷入不断的矛盾冲突的动态之中。忏悔和反思自身的罪孽,成了拯救灵魂、解脱心灵痛苦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西方文学中现忏悔意识的作品比比皆是,从弥尔顿的《失乐园》到莫泊桑的《一个儿子》、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等,都表达了深深的自我忏悔。而西方许多重要文学观念的实质性转折,也都同基督教有关。
西方人通过忏悔去呼唤人们追求道德完善,通过心灵冲突的不和谐去呼唤人们追求和谐。而中国的儒道思想中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仁道精神。中国人通过自省与教化去希望人们与自然、社会达到和谐,并涵养一种博大的人格修养。自孔子开始,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家屈原、陆游、陶渊明、曹雪芹等等,一直到现代、当代的许许多多的作家们都是在立言之前先立德。孟子所说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成为古今文学艺术家们的信条。在文学作品中追求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心所欲不逾矩”,严格规范自己。而中国人复杂的宗教观念在中国古典名著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其影响也是广泛而且长久的。如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把宗教文化作为谋篇布局的辅助手段。《红楼梦》中由一僧一道将一颗通灵宝玉带到了尘世间,后来贾宝玉又随一僧一道飘然出世。
三、对中西方宗教文化现代价值的重新审视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具有社会文化所具有的结构和形态,而且包含人类文化所包含的各种类型,具有重要的思想、伦理、审美和知识价值,需要我们去发掘、整理和利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们都对宗教采取敌视的态度,宗教常常被认为是虚无飘渺、反动和落后的东西,出现了信仰危机。西方基督教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作用,如信仰的偏执狂热,迫害异教徒,宗教裁判所,许多宗教教义对人性的束缚等等。
自19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股研究宗教的热潮。许多学者从不同
角度探讨了宗教这一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对宗教的作用给予了肯定。众多学者都认同一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会导致宗教的消亡,宗教将会长期存在,并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某个方面导致了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脱颖而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社会进步和道德进步的象征,但也有消极的弊病。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唯利是图、互不关心,甚或相互倾轧、欺骗,社会矛盾尖锐,贫富不均严重,宗教冲突不断。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倡导宗教自由,同时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给宗教带来了一些问题:宗教组织的混乱组织和盲目发展、民间信仰和迷信的崇拜以及邪教的盲从。对于这些问题,中国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究宗教本质及社会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我们认真审视一下当代历史条件下的宗教文化,我们就会发现,在经过批判继承之后,宗教文化在协调、沟通、融洽人际感情方面,就愈显示出其巨大的存在价值,有利于对群体进行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之形成。宗教精神同样可以帮助人们扬弃现代化、商品化社会所带来的弊病、缺陷,重建道德理想,提升人生价值。
四、结束语
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宗教文化在文化交流、哲学和语言领域结出的丰硕的果实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论文对中西方宗教文化进行对比,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西方宗教的差异,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确地认识中西方宗教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