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意蕴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政治与社会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意蕴周本红1 ! !祖密密2(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1188;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1106)摘 要!共享发展理念是在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的社会现实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所做出的强有力的现实回应和价值引领。作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关照“人”的现实景况,

闪耀着价值关怀的光辉。共享发展理念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将人民群众视为发展的终极

目的和源动力,通过权利平等、机会公平和分配正义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

过协调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回应社会“失和”的发展现状,通过保持共享 发展成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来协调生产关系和利益关系,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

基础、提供精神支撑。因此,有必要从人本、公平、和谐、适度和自由五个价值维度对共享发展

理念进行深度解读,以便有效推动其具体落实,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自由地共享发展成果,

更加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创造并享受美好生活。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共享发展理念;价值意蕴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7408(2019)05 -0039 -06体价值、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以及人与自然等多层 次的统一 !凸显了价值关怀和社会正义!促进经济

社会有序运转和良性发展!最终确证个人的本质特

社会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关注的永恒话题和全

球性焦点。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发展作为社

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性前提!秉持一切从实际

出发的理念!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新情

征并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从人

本、公平、和谐、适度和自由五个价值维度对共享

况!对发展问题作出科学判断与回答!进而把发展

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发展新阶段基本特

发展理念进行深度解读!助推共享发展理念具体 落实。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不断总 结经济社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创新、

一、凸显价值关怀的人本维度关于$人”的追问!古今中外皆而有之!无数先

哲上下求索!在浩瀚宇宙中找寻并确证$人\"的存 在。无论是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

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

展理念的价值旨归!共享发理念既传承和弘扬了马

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又有力回应了我国发 在者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的尺度还是人本主 义思潮对人尊严的关注!亦或是康德所宣告的$人 是目的%!均是过于强调个人价值而否定集体主义

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现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了个人尊严和个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消费合宜的实践样态研究”(KYCX18_ 0231)阶段性研 究成果;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市场导向的绿色交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R1802);天津市教育科学“十 三五”规划课题“天津市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研究”(VEYP5049 )o作者简介:周本红(1979 -),男,南京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交通发展观研究;祖密密(1992 -),女,山东德州人,南京航空航天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社会思潮研究。2019. 5圮谕導钠39政治与社会的抽象的、虚幻的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至于中国 先哲!无论是儒家将$仁%作为人的本质还是道家将

$无为而无不为”视为自我的价值所在!均是一种不

着个人痕迹甚至遮蔽个人价值的整体主义价值取

向。马克思主义范畴中的整体主义在超越个人主义 和整体主义的基础上!追求着真实的集体、现实的

个人!凸显着个人的价值!闪耀着人本精神的光

辉。从主体论视角来看! $人%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

的实践主体!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主体。作为

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诉求!共享发展理念的立

足点就在于其$人民性进而将凸显现实的$人\"

作为道德最高的善。在这里!人本不再是哲学家的

抽象假设!而是现实的体现。一言以蔽之!共享发 展语境中的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如习

*总书记所指出的!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 裕的要求。”⑴首先,共享发展理念强调“人”是发展的终极目

的。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

共享发展理念将$人”视为发展目的!并从发展理念

和社会制度两大方面对人尊严的维护与价值的实现 提供有效支撑与可靠保障!由此!有力回应$为谁

发展%的时代课题。在理念层面!共享发展理念明

确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判断!注重发展主体对发展客

体的满意程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体会存在

感、尊重感。在实践层面!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实现

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环节! $突出重点!完善制度!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2:,从而使全体

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其次,共享发展理念强调“人”是发展的源动

力。毫无疑问!共享发展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

发展观!将生产力作为首要的发展对象。从唯物史

观的视角看!生产力既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 革命的要素!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3:,而

$人%又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要抓住 $人”这一关键因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发挥$现实的人\"在$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中的积 极性& 4'。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

发展的根本力量!并积极倡导广大人民群众$人人 参与% $人人尽力” !将$共建”作为$共享”的前提。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 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5'因此!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

40圮谕導钠2019. 5群众的作用!使其在积极劳动、积极奉献个人能力

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智慧!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 社会价值的统一。最后,共享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来评判共

享发展的落实程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发展是为 了人本身的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并维护人

民群众基本权利的发展。诚如马克思所说的! $人 只要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尺

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按照人

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这样 的话!他就会猜中现代的谜了。”⑹144因此!要在具 体实践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满足$人的本性的需要”。

—方面!要普遍性地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 要!通过对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深化

改革与制度优化以及精准扶贫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

化!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做好物质铺 垫;另一方面!让人民在自由自在的体面劳动中安

排自己的生活!最终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众所周

知!马克思主义始终将劳动视为人的本质属性。唯

有在自由自在体面劳动、拥有更多自由劳动时间和 闲暇时间!进而追寻自由个性的活动中!人的尊严

才能得到全面体现。二、彰显社会正义的公正维度公平正义既是维持人类活动的重要价值导向!

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还是马克

思主义政党一贯坚持的价值准则。在马克思主义追

求的理想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依据公平正义的首

要原则!有计划地劳动、参与民主管理和共同占有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最终在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

规模的时候!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进而

$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正如*所指 出的!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7:,中

国共产党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其目的就在于解决社

会公平正义问题!更好地分好$蛋糕%!使改革发展

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普惠式发展。事实证

明!权利公平、制度公平和分配正义是彰显公正的

三个维度!是*公正思想在发展领域的集中体

现。因此!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斩断阻碍公平正

义的现实羁绊。首先,以保障权利公平为前提条件。诚如恩格 斯所指出的! $—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公民! 或在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政治

地位和社会地位。%⑻144因此!要切实使公民个体和

市场主体拥有平等的权利。从公民个体的角度看!

每一独立个体均无差别地享有确保自身尊严的劳动 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天然权利和参与社会发展

并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权利。因为$发展权利是一

项不可剥夺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每个人和所有

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 促进并享受经济、 社会、 文

化和政治发展”& 9'。从市场主体来看!要正确处理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

之间的关系!加大改革力度!清理消除针对非公有 制经济的各种歧视性政策、不合理规定以及隐性壁

垒!使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行业准入、特许经营

以及金融信贷等方面拥有平等权利,从而切实发挥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0'。其次,以追求机会平等为重要一环。*明 确指出! $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 期!注重机会公平。” E'作为权利平等的衍生品!

机会平等关涉公民个体能否平等参与共享发展的机

会问题。$机会的公平意味着由一系列的机构来保

证具有类似动机的人都有受教育和培养的类似机

会!保证在与相关的义务和任务相联系的品质和努 力的基础上各种职务和地位对所有人都开放。” &12'

因此!国家要竭尽全力为每个公民的生存、发展、

享受创造均等的机会!以消解家庭背景、教育程度 以及生活区域不同等因素造成的机会不公!从而使

每个人都能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 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 长与进步的机会” Mo最后,以实现分配正义为最终落脚点。人的景 况是否客观公正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与否的根本标

准!分配差距过大的社会现实有悖于公平正义的价

值取向。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目标是要提升人民群

众的获得感!探求现代人的应然存在样态。因此!

获得感的多寡恰恰是衡量共享发展是否真正落实的

重要尺度。一般而言!共享发展的获得感在很大程 度上源于收入分配!因为$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

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 接的方式\"& 14'。概言之!要实现共享发展!就应遵

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来实现分配正义。如同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指出的! $消费资料任何一种

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 政治与社会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I因

此!依据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生产资料公

共制为基础!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既要反对均贫 富式的平均主义!又要反对不切实际$按需分配

既要反对不劳而获!又要防止劳者不获!尤其注重

对弱势群体和贫困人群的帮扶!从而使全体人民共 同享受社会发展的惠泽。三、维持共生共存的和谐维度$和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还 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至真至善之美!更是人类社会

成员共同向往的理想社会价值诉求。主流传统文化

将$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以及为人之道、为政之 道的最高伦理原则!以寻求天地万物的共生、共

长、共处之道!最终达到包容多样、互动共生的和

谐状态。马克思主义不仅将和谐视为构成人的类本 质的重要内容!还将其视为整个人类社会最高层次

的善价值。换言之!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和谐\"在

超越$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基础上!落实为

发展生产力、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 现实运动。$共享\"发展理念内蕴的$和谐\"价值!

旨在促进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

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共生共存!以有力回应社

会$失和%的发展现状。首先,共享发展将实现人自身的和谐视为人的 类本质实现的个体前提,即实现物质发展与精神发

展、理性发展与感性发展之间的协调。一方面!要

实现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相协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小康社

会的建成!不仅包括物质小康!更包括文化小康、

精神小康。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 $满足

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 食粮。” I\"'因此!要提升精神文化成果的共享程度!

有效解决$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的时代问题。另 —方面!要注重感性与理性以及不同能力之间的协 调。我国社会正由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

转型!依靠契约与理性交往有效维持人际关系。这

就需要涵养公民理性精神!在以理导欲的基础上!

正确处理自己的感性、欲望与理性之间的关系。换 句话说!公民个人不仅要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还 要在积极参与、共同建设中发挥自己的智慧!贡献

自己的价值!从而创造更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

进步。2019. 5圮谕導钠41政治与社会其次,共享发展所彰显的“和谐”价值观要求实

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是人与人的类本质实现

的自然前提。共享发展的目的之一在于为人民群众 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

生态环境需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

成果。作为人类生命的创造者和人类社会存在与发 展的先在前提!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所 有基础性物质要素。就如同马克思所说! $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人的不 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 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

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7'因此!要落实共享发展

理念!就应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视为生命共同体! 既要确保当代人共享自然资源!又要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不挤占后代人的生存权利!最终在改造自然 以获取必要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实践中!实现人与

自然的良性互动。最后,实现人与人的类本质之间的和谐是和谐

价值观的终极目标。共享发展的提出!就是基于社 会失和的现状提出来的。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不可 避免地会带来现代性发展特有的矛盾和问题!这集

中体现在各种社会矛盾的增多和激化!重点表现为 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关键表现为民生领域脱

贫攻坚任务艰巨以及部分群众面临就业、教育、医

疗、养老等方面的难题!根本表现为收入分配差距

的不断拉大。归根到底!这些问题都是人与人之间

利益关系的冲突与对峙。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关

键即是要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多元利益关系。因为!

$利益关系历来是社会和谐与否的晴雨表、风向标。

历史经验证明!利益关系紧张之日就是社会不和谐

之时!而整合利益关系!协调利益矛盾!实现利益 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18'共享发展的出

发点就是要解决利益共享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全 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建设中的劳动和贡献赋予其相对

应的利益份额!以此化解重重矛盾!维持社会良性

运转!使全体人民有相似的共同感受!共同参与社

会进步的分享!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

更多获得感%。四、保持良序发展的适度维度正所谓万物皆有度!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

42圮谕導钠2019. 5性的数量界限。这一哲学范畴是中外哲学历来重视

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先秦儒家极力推崇$过

犹不及%!强调理性对度的把握!认为$度%是把握 事物的关键!把握好$度\"就会使事物达到和谐状

态。亚里士多德认为! $感受和行为中都有不及和 超越应有的限度!德性则寻求和选取中间”&⑼!即 是说,过度和不及都是恶,而$适度”是最终的美O

作为对社会发展的理性引导!共享发展理念极力追

求的是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生态环境

承载力相协调、基于共建与共享的互相调试、将贫 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共享。首先,共享发展的前提是要实现共享与当前的

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 反作用。因此!一旦现有的分配关系不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共 享发展致力于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而分配问题又 由现有生产力水平所决定。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

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

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 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 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型因此!对发展成果

的共享!理应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推动 而不是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要谨慎防范超出当前

的经济发展水平、超出现有生产资料的过度共享!

因为! $每一个社会的分配总是同这个社会的物质

生活条件相联系!这如此合乎事理!以致经常在人 民的本能上反映出来。当一种生产方式处在自身发 展的上升阶段的时候!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

应的分配方式下吃了亏的那些人也会欢迎这种生产 方式 ” &8'491其次,共享发展的关键是确保发展与当前的生

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既要合理、适度地利用自然

资源!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又要不挤占后

代人应该享有的自然资源!保障后代人合理享有自 然资源的正当权利!而不是为了促进当代发展而过

分消耗本应由后代人享有的自然资源。考量资本主 义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对利益的追逐与贪

婪的欲求促使其过度掠夺自然资源用以维持自身发

展!致使资本逐利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总量的有限

性之间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造成严重的生态

危机。纵观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进程!也曾走过一

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粗放式发展的弯路。这种资源 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依托咼耗能、咼污染来推动

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是对大量自然资源的无情浪费

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发展水

平与发展质量!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进而严重背离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规律。共享发展

就是要改变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通过加大科学 技术要素投入、调整生产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

合理、适度利用自然资源。最后,共享发展的目的是将共享的差距控制在 合理范围内。共享发展既不是无节制、无差别、均

贫富式的平均主义!也不是任由收入差距鸿沟不断

拉大的、利益过度分化并影响经济发展后劲的共享。

换言之!共享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在承认收入差距的

基础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法、合理、适度的范 围之内!防止$马太效应%!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 改革发展成果。一方面!通过保持适度的收入差距、

保持贫富间的适度张力!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

力。因为贫富间的适度张力$既能激发人们去自我提

高和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又能激发人们为 创造社会财富而奉献自己的体能和智能” &21'。共享

发展所倡导的共享!不单纯是共享发展成果!还要 共同创造发展成果。$适度的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人

们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对经济增长也能起到促进作用。”空'另一方面!通过

共享保证社会机体健康运行和发展。从量上看!收 入差距要处于合理区间!从质上讲收入差距应不危 害社会公平!不对社会稳定产生根本性破坏。通过 建立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政策!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维护社会稳定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五、确证人之本质的自由维度作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自由是最值得倾

力追求的价值目标!它不仅是西方近代哲学家探讨 的主题!更是马克思主义所极力追求的价值目标。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诉诸人的现实性本 质!从唯物史观的视野理解、从具体的自由自在的

实践活动中确证人的本质属性!在正确解释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出人类自由实现的现实道 路。共享发展理念承袭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体

现了对必然的认识、对自我的完善、对法律的守护

和对社会的责任!由此为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政治与社会创造条件。首先,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对必然的认识,这 是确证人之本质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

为!必然是自由的前提!脱离必然性的自由是不存

在的!人类社会不可能脱离必然而存在!并且人类 能够认识必然和准确把握客观规律。唯有如此!才

能更好地推动个人发展。$自由不在于虚幻中摆脱

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或对支配

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来说!都是一样的。 这两类规律!我们最多只能在观念中而不能在现实 中把它们分开。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凭借对事物的 认识来做出决定的能力。”& 23 '应该从我国仍然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将发展作为共享的前提!为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多财富。在此基础

上!依据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突出问

题!以及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资源分布不同、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等现实问题!尤其根据社会成 员劳动能力的不同!逐步推进共享发展的落实而不

是同步实现。其次,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法律的守护,这

是确证人之本质的政治保障。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是基于法律基础上、有限的自由。在马克思主义的

语境中!公民的政治自由也就是公民的权利是现实

政治生活的基础!其实现依靠法律提供相应的政治

保障。共享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依法治国来确 保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政治权利以及更多政治自

由!由此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非某个利益

集团的利益。法律的本质源于它的人民性并渗透着

人民群众的意志!正如同$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 经%&24'。因此!要通过制度性激励激发和规导人们

自觉地维护和实践自己的政治自由!通过强制性的 手段来制止个体对政治自由的滥用和践踏并明确政

治自由实现的必然途径。再次,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自我的完善,这是

确证人之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肯定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享发展提倡每

个人创造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能力、 创造物质价 值和精神价值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实现生存需要

向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转变。由此!促进各种社

会关系回归于人的自身! $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2019. 5圮谕導钠43政治与社会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25],进而使社会成员 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与此 同时!共享发展通过调整现有的与生产力发展不相

适应的生产关系来解放、发展生产力!能够提高社

会平均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最终

使人们逐渐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自 由时间。如同马克思预设的!在$各尽所能、各取

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从物的支配中摆脱出来 并获得真正的独立和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即是 说!自由的实现与物质生产关系十分密切! $事实

上!自由王国只要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 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 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旳由此

可见!工作日的缩短确实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自 由时间和拥有更多选择权利!使人们最终创造并享

受美好生活。最后,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对责任的兑现,这 是确证人之本质的落脚点。共享发展理念弘扬的自

由观是彰显社会责任的自由!其追求的是权利、义 务、自由与责任的对等和统一。公民的责任精神恰

恰是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

广大公民在享有共享发展成果政治权利的同时!应

肩负起创造相应社会财富的责任、肩负起推动共享

发展理念落实的责任以及不挤占和不侵犯他人权利

的责任。归根到底!这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

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

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

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27 '公民不能过分强调权利而 忽视个人应尽的义务和理应承担的责任。因此!公

民身份并不仅仅由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规定!还取

决于其对国家应尽义务与责任的程度。参考文献::1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

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 社,2016 55.: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的建议)M].人民出版社,2015 : 32.

:3:李糱,王让新.共享发展理念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的继承与创新)J].前沿,2017(6).:4:侯耀文,周玉清.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共享发展

理念)J] +改革与战略,2017 (4).: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44圮谕導钠2019. 51991503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9 551.:7:*.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

讲话(节选))J* +求是,2016(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9:国际人权文件选编)G].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305.:10:赵汇,代贤萍.共享发展与社会分配公正[J].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6).: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

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12: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278.:13:*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 40.:14:*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

2014:114.: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16:*.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61:486.:18:陈波,洪远朋•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利益共享的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J*.社会科学,2007(1).:19: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9:36.: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36.:21:邓泉国,孟迎辉.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的三个因素

:J*.科学社会主义,2002(5).:22:孙连水,董立峰.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研究综述:J].经济理论与管理,2012(3).: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0.: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71.: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6.: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28.: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责任编辑:宇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