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明代王府,而今保留下来的建筑遗迹片段如:山西代王府九龙壁、湖北襄王府绿影壁、广西靖江王府遗址、青州衡王府石坊和石山、西安秦王府北门、安阳唐王府石山、太原晋王府皇庙等。
那么明代王府的究竟有多少座?它们在全国的分布又是怎样的?它们目前的状况怎样?笔者在收集靖江王府资料时,发现还没有人对此进行过认真的统计和研究。
明朝有不少皇帝之子被封王爵或有王号【注[1]】,但并不是每个“王”都有自己的王府。有些藩王甚至还没来得及就位自己的藩国就一命呜呼;有些藩王则可能被“除藩”而使得王府被新封的藩王使用。
根据笔者统计,明朝曾有王号的皇帝之子共计85位,有封地藩国的亲王数计有54系,明代亲王府共计约40处,它们分布在我国西安、太原、开封、武汉、长沙、成都、桂林、大同、兰州、南昌、洛阳、昆明、济南等重要城市,其中在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就占有10个(约合42%),由于明代王府规划设计以明代皇宫为摹本,可谓是明代紫禁城的缩影,因而在历代藩王府第中对我国传统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当推明代王府。
一、 明代王府分布状况及特点
A 明代王府数目变更统计
通观整个明朝帝王之子继承及封建状况,其中除去追封王爵或早夭的帝子,到封地就藩的亲王数计有54府,分别为:
明太祖之子计有24府:次子秦王、三子晋王、四子燕王、五子周王、六子楚王、七子齐王、八子潭王、十子鲁王、十一子蜀王、十二子湘王、十三子代王、十四子肃王、十五子辽王、十六子庆王、十七
子宁王、十八子岷王、十九子谷王、二十子韩王、二十一子渖王、二十二子安王、二十三子唐王、二十四子郢王、二十五子伊王、另侄孙一靖江王。
明成祖之子计有2府:次子汉王、三子赵王。
明仁宗之子计有7府:次子郑王、五子襄王、六子荆王、七子淮王、八子滕王、九子梁王、十子卫王。
明英宗之子计有5府:次子德王、五子秀王、六子崇王、七子吉王、九子徽王。
明宪宗之子计有10府:四子兴王、五子岐王、六子益王、七子衡王、八子雍王、九子寿王、十一子汝王、十二子泾王、十三子荣王、十四子申王。
明世宗之子计有1府:四子景王。 明穆宗之子计有1府:四子潞王。
明神宗之子计有4府:三子福王、五子瑞王、六子惠王、七子桂王。
由明初到明中期,亲王数目不断增加,数量最多时在弘治年间,明中期到明末数目则一直保持在三十位上下。明代276年的时间里,分封亲王兴建王府有五个高峰期:
第一次为洪武年间(1368-1398)明太祖首次分封“十王”,而后又分封亲王十多位,共建有二十多座王府;
第二次为仁宗分封九位亲王,后有七位就藩;
第三次为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分封七位亲王,后有五位就藩;
第四次为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分封十位亲王,后均就藩; 第五次为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分封六位亲王,后有四位就藩。
总体而言,54府到封地就藩的亲王中大多在明朝前半期,共计有48府,数量占明代王府九成。
B明代王府变迁特点
一般而言,明代藩王封地不作变更,但实际上有因种种原因而改封迁国的,诸王府迁封大多在洪武、建文、永乐和正统四朝,如下所列:
周王:洪武三年四月原封吴王,藩国杭州府钱塘。洪武十一年正月改封周王,藩国迁河南开封府。
代王:洪武十一年原封豫王,藩国南昌府南昌。洪武十五年改封代王,迁至山西大同。
肃王: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封,藩国甘州左卫,建文元年迁兰县。 庆王: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封藩国庆阳府安化,洪武二十六年迁宁夏卫。
辽王: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封藩国广宁卫,建文四年迁湖广荆州府江陵。
宁王: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封藩国大宁卫,永乐元年迁江西南昌府。 岷王:洪武二十四年封藩国陕西岷州,洪武二十六年迁云南府昆明,永乐二十二年迁至湖广武冈州。
谷王: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封藩国宣府左卫,永乐元年迁湖广长沙府。
韩王:洪武二十四年封藩国开原三万卫,永乐二十二年迁陕西平凉。
沈王:洪武二十四年封藩国沈阳中卫,永乐六年迁山西潞州长治。 汉王:永乐十三年封藩国青州府益都,永乐十五年迁山东武定州。 郑王:永乐二十二年封藩国陕西凤翔府,正统八年迁至怀庆府河内。
襄王:永乐二十二年封藩国长沙府长沙,正统元年迁至湖广襄阳。 荆王:永乐二十二年封藩国建昌府南城,正统十年迁至湖广蕲州 淮王:永乐二十二年封藩国广东韶州府曲江,正统元年迁饶州府
鄱阳。
兴王:成化二十三年封藩国湖广德安府安陆,弘治四年迁湖广承天府。
雍王:成化二十三年封藩国保宁府阆中,弘治三年迁湖广衡州府。 寿王:弘治四年八月封藩国四川保宁府,正德元年迁湖广德安府安陆。
根据王府兴建时期、地点和王府改迁封地等情况,可知明代王府设立的特点:
1 )洪武朝时,大明疆域尚处扩大时期,明太祖将诸子分封在边塞军事重镇,是明代亲王真正发挥分封效用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亲王府曾设立在西北重镇的计有:西安秦王府、太原晋王府、北平燕王府、大同代王府;曾设立在西北军事卫所的计有:宣府左卫谷王府、大宁卫宁王府、沈阳中卫沈王府、辽东开原三万卫韩王府、宁夏卫庆王府、甘州左卫肃王府、广宁卫辽王府;曾设立在西南重镇的计有:桂林靖江王府、成都蜀王府、昆明岷王府。开国后朱元璋着力把军权从武将手中转移到诸王手中,将明朝西北边境忧患寄附于诸王靖边【注[7]】,体现了他积极经营大明帝国的雄心。明代亲王府侍从人员分为相傅官属,礼仪护卫,承奉内官三类,诸亲王通过王府的官属对地方行省的利弊得失、都司卫所的军事部署调动以及地方官员的考察,均可予以过问。地方长官每月朔望得谒见亲王,有事随时听候召见。亲王俨然成为朝廷派往该地的政治军事代表【注[8]】,王府的文官及首领官可由亲王遴选,并且“杀予夺,从王区处,朝廷毋得干预。”但到洪武十四年十月时朱元璋规定王府官吏“任满黜陟,俱取上裁” 【注[9]】,目的在于将宗室内部关系也纳入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致于因诸王权力过大而酿成祸乱。
朱元璋军事上特别重视晋、燕二王,军中大事通报二王,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都受王节制,晋、燕二王曾数次带兵出塞、筑城屯田。此外,各地藩王“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
人”,在军事也上颇有作为,如洪武十八年(1385)四月,楚王帅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往铜鼓、思州讨平诸蛮乱;洪武二十三年(1390),齐王帅护卫及山东徐、邳诸军跟从燕王北征;洪武二十四年(1391),肃王偕卫、谷、庆、宁、岷五王在临清练兵;洪武二十六年(1393),代王帅护卫兵出塞,受晋王节制;洪武二十八年(1395),秦王帅平羌将军宁正征洮州叛军,使其投降,同年肃王开始掌握管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通观整个明朝,最有军事作为、最有文化素养【注[10]】的亲王当属明太祖诸子,朱元璋为分封制度的建立尽心着力培养诸子,其功不没。
2) 永乐一朝大多数亲王军权受到制约。明成祖主要目的是用内陆丰厚物产笼络诸藩王,并削弱其军事势力,此时明朝的分封举措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因懿文太子先于明太祖去世,太祖死后由嫡孙朱允炆继承皇位,这时大明帝国疆域基本稳定,俗语云:“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当时建文帝的叔辈诸王手握重兵,燕王、周王、宁王、谷王均有意于皇位,建文帝首要任务便是削藩,但最终没能成功。朱棣以藩王身份夺得皇位后,开始一边安抚诸藩王,一边削减他们的军权,使诸王府多由西北边塞卫所迁封至内陆。如:建文四年(1402),辽王府由广宁卫迁封荆州府江陵【注[11]】;永乐元年(1403),谷王府由宣府左卫迁封长沙府;永乐六年(1408),沈王府由沈阳中卫山西潞州长治;永乐二十二年(1424),岷王由云南府昆明迁封湖广武冈州,韩王由开原三万卫迁封陕西平凉。
3)永乐朝以后亲王军权削弱,种种限定使得藩王军事和政治地位成为中央的附属,难以有所作为,亲王多自请封于物产富足之地。
宣德年间,明宣宗(朱棣嫡孙)废除企图谋反的汉王和晋王,又使秦王、楚王、蜀王辞掉王府原有三支护卫中的两支,并让边镇军官调遣王府护卫,以削弱亲王军事力量,并禁止亲王进京觐见,不许宗室从商、做官,此时亲王在军事上对朝廷的威胁减少,但同时分封守边积极的一面也丧失了。
由于湖广“富产鱼米”,自然地理环境优越,亲王自请迁封多至
湖广,使湖广“宗藩棋布”,成为明代最多建立藩国的行省。如:辽王封地原为辽东广宁卫,自请建藩荆州【注[12]】;兴王以“卫辉瘠洼,河水泛滥,不可立府”为由而得改封于安陆州;惠王、桂王,原拟封地分别是山西平阳府和山东东昌府,而惠王请求改藩湖广荆州,桂王请求改藩湖广衡州,最终皆达到目的。
C 明代王府分布影响
明代亲王分封之地或为边陲要塞,或为名都大邑,对明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均有很大影响。明代行政区划为南、北直隶和13个布政使司,南、北直隶不封王国【注[13]】,13司中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贵州无长久的亲王藩国,其中浙江是由于明初朱元璋认为江南一带为供养朝廷的财税富足之地不可封王,遂成为定例;广东、云南仅短暂时期有分封亲王,不久后迁封;贵州多为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因此无分封亲王。明代王府主要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广西,共计八司,以湖广、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数量较多。
表2-3:明代王府分布表【注[15]】
十三司 藩国持续到明末的亲王府 数目 曾有藩国的亲王府 山东 山西
鲁王府1370年始,德王府1457年始,
3 衡王府1487年始。
数目
齐王府(1370-1406) 汉王府(1415-1426)
3 泾王府(1491-1537)
谷王府(1371-1403)
1
晋王府1370年始 ,代王府3 1392年始,
沈王府1408年始。
周王府1378年始,唐王府1391年始,
赵王府1404年始,郑王府河南 1443年始,
7
崇王府1474年始,潞王府
1571年始,
福王府1601年始。
秦王府1370年始,肃王府1392年始,
陕西 庆王府1393年始,韩王府5 1424年始,
瑞王府1601年始。
四川 蜀王府1378年始。 1
楚王府1370年始,岷王府1424年始,
荆王府1443年始,襄王府1443年始 ,
湖广 吉王府1457年始,兴王府9 1487年始,
荣王府1491年始,桂王府1601年始, 惠王府1601年始。
伊王府(1391-1564) 卫王府(1424-1438) 秀王府(1457-1472) 徽王府5 (1466-1555)
汝王府(1491-1541)
岷王府(1390-1393) 安王府(1391-1417) 3 郑王府(1424-1443)
雍王府(1487-1490)
2 寿王府(1491-1506)
潭王府(1370-1390) 湘王府(1378-1399)
辽王府(建文中-1568) 谷王府(1403-1417)
郢王府(1391-1414) 梁王府
(1424-1441)
10
岐王府(1495-1501) 雍王府
(1490-1507)
寿王府(1506-1545) 景王府(1541-1565)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0
0
淮王府1436年始,益王府
2
1487年始。
0 0 1
豫王府(1370-1374) 宁王府
2
(1403-1519)
淮王府(1424-1436)
岷王府(1393-1424)
0 1 0 2
滕王府(1424-1426)
0
靖江王府1370年始。
0 0
湖广在明朝时先后曾有19府亲王,隆庆年间郡王府共计约90府【注[16]】,河南曾有14府亲王分封在该地,山西则以宗室人数、禄米俱多著称。嘉靖初年,山西宗室1851人,禄米87.2306万石;河南宗室1440人,禄米69.025万石;湖广宗室587人,禄米25.983万石【注[17]】。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时,山西宗室禄米激增至312万石,河南宗室禄米192万石,实为地方行省之祸。地处西南的四川蜀王府【注[18]】、广西靖江王府独享一省供给。依明·王世贞《皇盛明事述》记载隆庆、万历之际藩王宗室见在者数目列表2-4:
表2-4:明代亲王府宗室数目表【注[19]】
亲王数 郡王数
镇国 辅国、镇国、辅国、郡县乡君及
庶人数
奉国将军数 奉国中尉数 宾仪数
秦王府 1
晋王府 1
周王府 1
楚王府 1
鲁王府
1
靖江王府 1
蜀王府 1
代王府 1
肃王府 1
辽王府 0
庆王府 1
宁王府 0
岷王府 1
韩王府 1 渖王府
1
1 107 12 1815 46 1349 6 198 8 160 0 15 7 46 18 1279 5 6 9 108 6 61 3 276 12 90 17 403 16 242
507 242
2200 1511
2559 1265 604 447 170 249 712 74 72 56
1340 1330 ? 8 150 120 56 57 265 324 15 73 586 643 220 276
149 170 15 4 6 14 0 150 1 10 6 44 0 29 13
唐王府
伊王府
赵王府
郑王府
襄王府
荆王府
淮王府
德王府 总计
1 1 1 1 1 1 1 1
3 2 8 4 4 5 13 5
22 28 186 6 12 38 34 7
15 2 117 5 10 4 2 0
35 22 283 3 10 28 31 5
0 2 3 3 0 1 0 0
25171007073620
(21) 8951(9611)
(210) (6488) (7092) (620)
注1:辽、宁二王府亲王爵位废。
2:括号内的数据为各府数据之和,与文中记载有出入。
3:此记录是宗伯所掌请名之后支禄米的名册记载,实际各地宗藩人员未请名入册者多。
洪武年间,明太祖就意识到“子孙众盛……斟酌古制量减各王岁给”,将亲王、郡王、各级将军、各级中尉、公主及驸马、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及仪宾等岁禄减少,但这个措施治标不治本,以后虽对藩王宗室岁禄作诸多规定也无法消除此难题,如此只食俸禄
的世袭繁衍,实为明代藩封的最大弊病。到了嘉靖年间,御史林润直言:“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禄廪。”时年山西存留152万石,而宗禄需要212万石;河南存留84.3万石,而宗禄需要192万石,两省存留尚不够宗禄,而吏禄、军饷也都要从存留而出,无法维济。【注[20]】
嘉靖四十一年(1562),全国每年供京师粮400万石,而诸王府每年禄米853万石【注[21]】,而仅仅十多年后隆庆、万历之际,笔者依上表(表2-4)初略计算诸王府每年禄米约1000万石【注[22]】,比之嘉靖晚期又有增加。明朝用折钞【注[23]】方式来减少禄米,如:中尉四分本色,六分折钞;郡县主、郡乡君及仪宾二分本色,八分折钞【注[24]】。此时宝钞已经贬值,折钞等于减禄。除了折钞以外,拖欠禄米已是常事。如庆王于崇祯七年(1634)上书称:“崇祯六年(1633)方给万历二十六年(1598)之禄” 【注[25]】。又如灵邱王等“(宗禄)有缺五十年不支者” 【注[26]】。亲王、郡王可以霸占着大量庄田,仍然过着奢侈淫逸的生活,但是折钞、欠禄则使将军爵位以下的宗族经济日益窘迫。宗室禄米成为国家经费中的最大开支,日益膨胀的皇族宗室人口成为明朝中晚期最严重的问题,是导致明朝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1] 】其中的特殊藩王有如下等情况:1)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成为皇帝,即明成祖。
2)明太祖首封十王中,其中“靖江王”为太祖长兄之孙朱守谦。3)土木堡之役明英宗被俘,宣宗二子郕王遂成为皇帝,即明代宗。4)代宗将英宗所立太子废为“沂王”,而后英宗复辟,复立太子,即后来的明宪宗。5)明武宗无后,兴献王长子厚煾遵奉“兄终弟及”祖训,奉诏进京膺承大统,接替了兄皇位,即明世宗,明世宗在“大礼议”之争后将自己的生父兴王追封为兴献皇帝。6)明熹宗无后,由其弟即光宗五子信王继位,即明熹宗。7)明思宗皇太子慈烺被李自成俘后封
为宋王。
【注[2]】资料来源 :笔者根据《弇山堂别集》、《明史》等资料绘制。
【注[3]】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明史》卷一百十六~卷一百二十各诸王传及相关资料绘制。
【注[4]】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明史》卷一百十六~卷一百二十各诸王传及相关资料绘制。
【注[5]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明史》卷一百十六~卷一百二十各诸王传及相关资料整理绘制。
【注[6]】资料来源:笔者绘制。底图为《中国历史图集》“明时期疆域图”,由图可见太祖分封诸王藩国以应天府为中心,形成环绕护卫帝都。
【注[7] 】 《明史·诸王传》太祖谕 :“自东胜以西至宁夏、河西、察罕脑儿,东胜以东至大同、宣府、开平,又东南至大宁,又东至辽东,抵鸭绿江,北至大漠,又自雁门关外,西抵黄河,渡河至察罕脑儿,又东至紫荆关,又东至居庸关及古北口,又东至山海卫,凡军民屯种地,毋纵畜牧。其荒旷地及山场,听诸王驸马牧放樵采,东西往来营驻,因以时练兵防寇。违者论之。”
【注[8] 】 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记:王府文武官属每旦候见,省宪都司及府县官属朔望候见。若有事召见,不在此例。
【注[9]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九.
【注[10] 】 明太祖诸子在文学、戏剧、医药等方面也颇有建树,如:三子晋王朱
,亲自编纂《宁夏志》,为宁夏最早成系统的地方
志;五子周王朱橚称文学家作有《元宫词》,称植物学、医学家著有《救荒本草》、《普济方》;十一子蜀王椿有“蜀秀才”之称,以礼教守西陲;十七子宁王朱权是明初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有《太和正音谱》、《务头韵》、《琼林》和《雅韵》等戏曲著作,另八子潭王朱梓、十二子湘王朱柏也都博览群籍、英敏好学。
【注[11] 】文中纪年虽是建文四年,但当时朱棣已“靖难”成功。
【注[12] 】《明太宗实录》载:(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己丑)敕辽王曰:“今勉从所请,建国荆州而仍旧封号。”
【注[13] 】明初北平为燕王府,那时明朝尚无北直隶。
【注[14]】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明史》卷一百十六~卷一百二十各诸王传及相关资料绘制。
【注[15] 】资料来源:图表由笔者编制。
【注[16] 】楚王系郡王15府,辽王系郡王20府,岷王有郡王25府,襄王系郡王9府,荆王系郡王6府,荣王系郡王6府,吉王系郡王4府,另有华阳(蜀王系)、永明等郡王。
【注[17] 】《明经世文编》粱材《会议王禄军粮及内府收纳疏》
【注[18] 】四川曾有雍王府、寿王府,均数年即止。
【注[19] 】资料来源:图表由笔者依明·王世贞《皇盛明事述》编制。
【注[20] 】《明史》食货志.
【注[21] 】见御史林润上疏内容: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禄廪。天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以山西言,存留百五十二万石,而宗禄二百十二万。以河南言,存留八十四万三千石,而宗禄百九十二万。是二省之粮,借令全输,不足供禄米之半,况吏禄、军饷皆出其中乎?故自郡王以上,犹得厚享,将军以下,多不能自存。饥寒困辱,势所必至,常号呼道路,聚诟有司。守土之臣,每惧生变。夫赋不可增,而宗室日益蕃衍,可不
为寒心?宜令大臣科道集议于朝,且谕诸王以势穷弊极,不得不通变之意,令户部会计赋额,以十年为率,通计兵荒蠲免存留及王府增封之数,共陈善后良策,断自宸衷,以垂万世不易之规。
【注[22] 】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国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可以作为明代中后期一般年份税粮收入的参考。
【注[23] 】宗禄岁支有本色和折色之分,米为本色,钞为折色,分折中半兼支,本色四分、折色六分,本色三分、折色七分等几种支付岁禄,也是缓解宗禄不足的种种办法之一。
【注[24] 】《明英宗实录》卷七十一.
【注[25] 】明·谈迁《国榷》卷九十三.
【注[26] 】《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十五 吕坤《停止砂锅潞绸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